霸凌是什么:从教室到社会,直视你我的暗黑之心

霸凌是什么:从教室到社会,直视你我的暗黑之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Yoji MORITA
图书标签:
  • 霸凌
  • 校园暴力
  • 社会问题
  • 心理学
  • 青少年
  • 行为分析
  • 教育
  • 人际关系
  • 黑暗心理学
  • 自我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书,让你我对于他人的苦痛,多一点想像力和同理心。

霸凌,不是个人层次的现象和问题,
而是集体层次的现象和问题。
我们虽然无法消灭霸凌,
但能制止霸凌。

  霸凌,是身而为人绝对严禁的行为。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自古至今,霸凌无所不在,从未消失。
从教室到职场、从家庭到社会,你我可能是沉默的受害者、视而不见的旁观者,甚至是无感的加害者。
本书作者森田洋司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为何霸凌导致自杀的悲剧会一再发生,进而比较霸凌在日本和欧美(美国、英国与北欧诸国)的演变和异同。他提出「霸凌四层结构」,定义与归纳霸凌的特征,解析如何将制止霸凌的议题纳入公民教育。进一步探讨身为社会公民的你我,如何共同构筑制止霸凌的校园与社会。

【导读】
◎身处人类社会团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为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观者。霸凌行为不是个人层次的现象或问题,而是属于集体层次的现象和问题。欲从个人心理心性寻求化解霸凌的方法,犹如缘木求鱼,将徒劳无功;必须从社会结构的改型切入,才有找到真正出路的可能。--吴齐殷(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推荐】
◎本书由社会学的观点探讨霸凌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影响,由社会迈向私密化(privatization)发展的脉络去看每个人的角色、职责与压力。这本书是近年来完整探讨霸凌问题的书籍之一,我强烈建议教师与为人父母者应该一读。--李明宪(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学校计画主持人)

◎任何社会问题虽然暂时看不到根本解决的方法,只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凝聚共识,就是一种改变的力量。这个改变的力量是从四面八方而来,过程本身就已经充满意义。--彭仁铎(「心地好一点,霸凌少一点」发起人)

◎本书内容丰富,兼顾学理及实务,作者非常用心,找出关键的议题深入浅出介绍,是指引读者全面认识霸凌的佳作。--彭怀真(东海大学社工系副教授)

◎这是一本对于霸凌的探讨,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温度的好书。适合专业人员、相关机构,以及政府决策者阅读参考。--杨明磊(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研究所副教授)
深入解析无形之网:一种社会病理学的审视 图书简介 在这个日益复杂、充满关联的现代社会,我们时常将目光投向那些宏大叙事中的冲突与对立——地缘政治的博弈、经济结构的重塑、意识形态的碰撞。然而,真正的社会肌理,往往由那些潜藏在日常微观互动中的权力失衡和结构性暴力所编织而成。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具象的社会现象,而是旨在提供一种社会病理学的透视镜,用以解析构成我们共同生活空间的基础性权力关系、价值体系的扭曲,以及这些扭曲如何系统性地影响个体福祉与群体共存的质量。 我们将探讨的,是一种超越个体行为范畴的、弥散性的社会病态——即系统性的价值错位与权力渗透。这并非关于某个单一事件的编年史,而是对驱动社会互动底层逻辑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结构性阴影 现代社会以效率、理性与个体自由为核心价值构建其框架,但任何过度强化的系统都必然产生其反作用力。本部分将剖析现代性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无意中遗留下的“阴影地带”。 一、异化的劳动与意义的真空: 我们考察当代社会中,劳动形态的深刻变迁。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生产线,到信息时代的“零工经济”与“平台资本主义”,劳动者的主体性如何被系统性地削弱?我们将分析“效率”这一核心指标如何凌驾于“意义”之上,导致个体在极度忙碌的状态下,反而陷入存在的虚无感。这种意义的真空,为更深层次的社会病理学现象提供了温床。我们不讨论具体的职场压力,而是探究驱动这种压力的宏观经济哲学,例如,新自由主义叙事如何将社会责任转化为个体责任的终极归宿。 二、符号资本的隐形壁垒: 布尔迪厄的理论框架在此处被重新激活,但关注点从阶级转移到“符号资本”的分配不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话语权、术语的掌握、文化品味的构建,构成了新的社会分层。那些无法轻易获取或解读特定“文化密码”的群体,如何被无形中排除在主流决策与资源分配之外?这不是关于贫富的直接对比,而是关于“被理解”与“被忽略”的结构性差异。我们审视教育体系、媒体生态中,哪些“常识”被设定为绝对真理,而哪些声音被预设为边缘噪音。 三、技术理性对伦理的侵蚀: 数字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催生了一种“工具理性至上”的思维惯性。在算法主导的决策流程中,效率和可量化性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将探讨,当系统被设计成不需要道德判断时,人类的集体伦理感将如何被逐步退化。这涉及对“数据正义”的哲学探讨——我们如何确保技术在优化体验的同时,不以牺牲人类的复杂性与脆弱性为代价? 第二部分:群体认同的碎片化与内向性冲突 当宏大的社会叙事崩塌,个体转向更小、更具即时满足感的群体寻求归属。本部分聚焦于群体认同的构建过程,以及这种构建如何导致社会内部的张力。 一、身份政治的“隧道视野”: 群体身份(无论基于地域、族群、兴趣或意识形态)的强化,在提供安全感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一种“隧道视野”——即只能从自身群体的视角理解世界。本书将分析,当这种视野成为主流时,不同群体间沟通的有效性如何降低,相互间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工厂”是如何在缺乏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被快速、高效地制造出来。这不是谴责身份认同,而是剖析其在“他者化”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 二、道德洁净的追求与排异反应: 在信息共享极度发达的背景下,一种对“道德洁净”的内在追求在许多社群中形成。人们倾向于通过严格界定“谁属于我们”和“谁是必须被排除的异类”,来巩固自身的群体边界。我们将研究,这种内部纯化机制如何演变为对异议者或“不合格成员”的系统性排斥,以及这种排斥如何以看似正当的道德名义进行运作。 三、非正式规范的权力运作: 社会运转的很大一部分并非由法律或正式规章决定,而是由群体内部的“非正式规范”(unwritten rules)所支配。这些规范决定了什么可以谈论、什么必须保持沉默、以及什么样的行为是“可接受的”。本书将揭示,当这些非正式规范成为比法律更强大的约束力时,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或少数声音,如何因为触犯了那些未经审视的“集体共识”而遭受隐形惩罚。 第三部分:重建社会连接的可能路径 剖析病理,最终目的是寻求健康的可能。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转向建设性的思考,探索如何修补被权力结构和价值错位所撕裂的社会联系。 一、从“对立”到“共存”的认知重塑: 我们提出一种“关系美学”的视角,强调社会连接的质量而非数量。这要求个体从将他人视为“目标”或“障碍”的工具性视角,转向将其视为具有内在复杂性的“他者”。我们探讨如何通过结构性的设计,鼓励跨越认知壁垒的“弱连接”的建立,而非仅仅固化已有的“强连接”。 二、透明度与问责制的结构性要求: 任何健康的系统都必须具备自我纠错的能力。本书强调,对于那些影响公众福祉的决策流程,必须进行深度的结构性透明化。这不仅仅是信息的公开,更是对“谁在制定规则,基于何种价值判断”进行持续的、制度化的审视。问责制必须超越对个体过失的惩罚,延伸至对失败系统设计的修正。 三、重构“共享的脆弱性”: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是一个回避风险和不完美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共同承担“脆弱性”的社会。当个体和群体都承认自身在面对巨大挑战(如环境危机、技术变革)时的局限性时,合作的必要性才会被真正理解。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从对“完美秩序”的集体幻想中抽离,转而拥抱“建设性的不确定性”,从而为构建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社会未来奠定基础。 本书献给所有对我们共同生活环境抱持严肃关切的读者,它提供的是一套分析工具,而非现成的答案。它邀请我们直面那些驱动社会运行的、幽暗而复杂的底层逻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森田洋司Yoji MORITA
大坂市立大学名誉教授。1941年出生于爱知县,大坂市立大学文学博士。专长为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社会病理学、学生指导论)。

译者简介

李欣怡
生活中遇到自己无力阅读原文的好文章时,就会对译者心怀感激。希望在浩瀚且持续扩大的翻译宇宙中,自己也能参与堆砌一砖一瓦。

图书目录

◎目次
【导读】问世间「霸凌」为何物?直叫人身挫心伤/吴齐殷(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推荐序】心地好一点,霸凌少一点/彭仁铎(霸凌防治线上求助工具「心地好一点,霸凌少一点」发起人)
【推荐序】霸凌:三个相互关联的难题/彭怀真(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推荐序】旁观者正义是重要社会责任/李明宪(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学校计画主持人)
【推荐序】从多面向、大视野探讨霸凌/杨明磊(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研究所副教授)

前言 25
第一章 发现霸凌 37
 1 起始于日本与斯堪地那维亚 38
  一九八〇年代的发现 38
  霸凌成为社会问题(或不会如此)的国家 41
  霸凌在日本:社会问题化 42
  斯堪地那维亚发出的讯息 46
  欧维斯的霸凌研究和极限 50

 2 霸凌在英国和美国 54
  霸凌在英国 54
  谢菲尔德计画 56
  霸凌在美国逐渐受到关注 61
  反霸凌法 65

 3 霸凌在日本与欧美的不同 67
  当霸凌超越校园暴力 67
  日本的趋势 69
  欧美的趋势 71
  欧美观点的背景 73
  义大利的惩罚事件 76
  霸凌受害者的责任 78

第二章 霸凌在日本的三波变化 81
 1 第一波:发现霸凌问题 82
  与校内暴力的画分 84
  协助受害者的因应对策 86
  霸凌定调为恶行 87
  在霸凌第一波中迷失的部分 90
 2 第二波:充实谘询体制 92
  文部省的紧急号召 93
  心理谘询体制的确立 96
  心理主义化的日本 98

 3 第三波:霸凌渐趋私密化 101
  教育改革会议的建言 103
  从心理问题到社会问题 106
  中小学学生会的活用 107
  学校脱离过重的负荷 109

第三章 霸凌是什么 113
 1 霸凌的共通要素 114
  各国对于霸凌定义的变迁 116
  霸凌三要素 119

 2 权力(或人际相对强弱关系)的失衡和滥用 121
  霸凌无随时随地存在,但我们能够制止霸凌 123
  流动性:霸凌的特质 125
  权力资源 130
  做为资源的网际网路 133
  大人言行的影响 135

 3 定义霸凌 136
  受害性 136
  如何让霸凌造成的心理创伤复原 140
  反覆性、持续性 142
  团体与人际关系的围栏 143
  亲密关系中产生的霸凌 145
  森田洋司对于霸凌的定义 150
  
 4 霸凌的暗黑和隐晦 154
  视野上的落差 154
  恶意形成的暗黑和隐晦 156
  源于善念的恶行 158
  教师视野 161
  家长视野 163
  文部科学省的基准变更 165
  官方统计调查提供的视野 168

第四章 来自内部和外侧的牵制 173

 1 霸凌的明度 174
  延伸自日常生活的问题 174
  正义的霸凌:以规范为名 176
  黑色地带的霸凌 178
  灰色地带的霸凌 180

 2 来自内部的牵制 183
  削弱加害意识的因素 186
  教师权威受到挑战 187

 3 来自外侧的牵制 189
  旁观者也是加害者 193
  日本的霸凌特征 197
  成为旁观者就是一种成长? 200
  重新审视问题 203

第五章 私密化社会与公民权责教育 207

 1 朝向集中于「私密化」 208
  何谓「现代型」 208
  私密化社会 211
  正面与负面 214
  丸山真男的论点 216
  私密化的悖论 219

 2 新课题 223
  避险的个人化 223
  社会排除的问题 224
  新公共性的构筑 227

 3 公民权责教育 232
  英国的例子 235
  法国的例子 238
  德国的例子 240
  日本的公民权责教育 242
  社会联系这个前提 244

第六章 迈向能够阻止霸凌的社会 247

 1 联系孩子与学校的「线」 248
  社会联系理论 248
  依附 252
  抱负 253
  参与 259
  (对规范正当性的)信念 261

 2 柔性行为责任 263
  日本的育儿风气 266
  迈向新社会 268

后记 271
参考文献 277
图表索引 287
 图3-1 霸凌者与被霸凌者的亲密程度
 图3-2 教师对于霸凌的因应和效果
 图4-1 霸凌问题的呈现方式和社会因应的原理
 图4-2 霸凌团体的四层结构模型
 图4-3 霸凌仲裁者出现比率的演变
 图4-4 霸凌旁观者出现比率的演变
 图5-1 丸山真男的「个人析出」模式

图书序言

【导读】问世间「霸凌」为何物?直叫人身挫心伤
文/吴齐殷(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国立台北大学犯罪学研究所合聘教授、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兼任教授)
  读森田洋司的《霸凌是什么》,就像是在回顾「霸凌」现象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一样,对清楚霸凌现象发展的来龙去脉与不清楚其发展历程的人们而言,详读此书都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及启发。
  作者森田洋司的章节安排,大致如下:
  「前言」开宗明义,有助读者掌握作者写此书的微言大义。第一章「发现霸凌」,详细的铺展「霸凌」作为被「社会问题化」的社会现象,如何在全世界各个不同文化的社会中,逐一被清楚的「定位」出来。第二章「霸凌在日本的三波变化」,则顺着第一章的行文脉络,鉅细靡遗的阐述「霸凌」在日本社会中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众不同的特性。第三章「霸凌是什么」,深入剖析霸凌的内在要素与外在环境条件。第四章「来自内部和外侧的牵制」,则尝试说明可能发生霸凌的场域与机制,并「酝酿」及「唿应」作者在第五章,终于出炉的「独特观点」。第五章「私密化社会与公民权责教育」,应该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作者于此明确的点出他对「霸凌现象」洞察,以及处理并最终有效化解「已社会问题化之霸凌现象」的理论主张。终章(第六章)作者再一次肯认他对「人类社会(当然,主要是针对日本社会)有能力最终阻止霸凌现象发生」的信心与乐观的想望。
  对熟悉霸凌何指的读者而言,这样的章节安排,自有其阅读上的顺序逻辑。然而,对于尚不熟悉「霸凌」为何物的读者而言,依此章节安排顺读下来,可能会有不易掌握作者意图的「阅读挫折感」。对于这样的读者,建议或许可依:前言、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六章的次序阅读,如此,当更能贴近作者发心细写此书之初衷。
  本书的前半部,作者花了许多心思在考证与交待「霸凌」作为「社会问题化」的历史进程,企图帮读者先建立起认识霸凌的背景知识。后半部则着重在深入剖析「霸凌」的问题本质,并透过对霸凌本质的精确掌握,具体提出实质的「化解霸凌死结」的社会策略。就中,最脍炙人口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恰如其分的点明日本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呈现的「社会生活私密化」的趋势,这趋势使得「霸凌行为」在缺乏公共监督机制的缺憾下,得以化整为零,以各式各样的面貌,肆虐日本社会,造成一些不幸的青少年学生,经历如「人间炼狱」般的身心苦痛,无以解脱,进而终结己身生命。
  行文至此,读者或许等不及、不吐不快:到底霸凌何所指?欲得知完整的答案,并没有捷径可循,读者必须耐着性子,详细一字一句的阅读第三章,无法一言以蔽之。不过,作者森田洋司确实在书中,给了具体的定义指涉:「所谓的霸凌,就是在同一团体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处于优势的一方,刻意的,或者集体造成他人精神上、身体上的苦痛」。这个定义,言简意赅,充分点出霸凌的各项要素。笔者相当认同欣赏本书作者的看法与主张。此定义当中,「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互动」。「同一团体」点出「霸凌往往发生在相当紧密的小团体(尤其是学校底下的班级)互动当中」,霸凌事件中的「被害者」与「加害者」,往往就是同处某一紧密团体的共同成员,彼此熟稔地套叠在多重的「友谊关系网络」当中,无所逃遁、隐藏。小团体中的友谊关系,看似平等;其实,犹如成人世界的阶层等级分明一般,也是地位高低、上下,界线分明的。定义中,「处于优势的一方」,意指在友谊网络中居上位(高位)的资源使用与分配者。这些位居优势地位的行动者(青少年)可能借势借故,独自或联合(更为常见)友谊网络内的其他成员,对特定经「认证」为不合群者、规约破坏者、害群之马或仅是不受欢迎者,施加令其在精神上或身体上感受痛苦的「惩罚」。将以上这些说明聚焦在一特定事件上,即构成所谓的「霸凌」。其中,最值得深思的,就是本书作者所归结的「霸凌三要素」:权力(或人际相对强弱关系)的失衡和滥用、受害性的事实存在以及持续性乃至于反覆性。分别对应了霸凌发生的前因、后果及机制。
  读者若够细心,将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看到「流动性」这个概念的讨论。作者其实是要提醒读者:霸凌行为不仅只会发生在具「特定心性」的行动者身上,而是,身处人类社会团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为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观者。这个概念太重要了,它说明了:霸凌行为不是个人层次的现象或问题,而是属于集体层次的现象和问题。欲从个人心理心性寻求化解霸凌的方法,犹如缘木求鱼,将徒劳无功;必须从社会结构的改型切入,才有找到真正出路的可能。至少作者这样认为,笔者亦做如是观。
  本书的最终章,名为「迈向能够阻止霸凌的社会」,反射出作者森田洋司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殷切想望与信心。霸凌会在何时何处发生,吾人无以预知或预测,事实上,它就会随时随处「自然而生」。所以,重要的不是:随时担忧提防霸凌的现身,而是人类社会有计画、有步骤的从容对应之。本书作者郑重提出:「公民权责教育」的构想,做为对应霸凌的「良方对策」。平心而论,在一个公共性够强的文明社会,例如日本,它确实有值得一试的条件,吾人亦乐观其成。然而,以此反观反思台湾社会,欲以此「诉诸于培养社会公民,养成具『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行动者」,做为对应霸凌行为的缓冲阀,是否有可能在台湾社会被实践呢?情势不容乐观,但还是值得期待。毕竟,一个成熟开放的台湾公民社会,才有可能由下而上,结构式的构建防护机制,化解霸凌的负面后果。

【推荐序】心地好一点,霸凌少一点
文/彭仁铎( 「心地好一点,霸凌少一点」发起人;【网站】http://nobully580.com/;【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indyfromtw/)

  自从发起「心地好一点,霸凌少一点」(按:二○一五年八月启动的反霸凌网站和霸凌防治线上求助工具)以来,透过脸书有不少网友持续私讯,分享着同侪相处的情绪困扰,不断累积的新案例,强迫着我们不断思考与更新自身的服务,到底能够如何走进网路世代的内心深处,让他们能够更勇敢、更有能力面对霸凌。
  我们从一个门外汉开始练功,靠的是一股傻劲,为的是实现舍妹Cindy(按:杨又颖,本名彭馨逸,一九九○年十二月四日|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的遗愿,来自社会黑暗底层的求助与吶喊,比我们想像得多更多。
  网站成立之初,我们面临最大的质疑是:「打造一个无霸凌的环境,根本不可能!」毕竟强欺弱的霸凌,是最赤裸的真实人性。的确,就算法治治理严谨的欧美国家,也只有几个北欧国家及美国做到霸凌入法。大多国家包括日本在内,目前仅能做到公民权责教育,希望不论是当事人和围观者,都能以更负责任的态度面对霸凌。
  随着反霸凌网站加入愈来愈多工作伙伴,随着我自己成为一名父亲、未来也将成为学生的家长,立场和心境的改变,让我和我的伙伴们面对霸凌的个案感触愈来愈深,那就是任何社会问题虽然暂时看不到根本解决的方法,只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凝聚共识,就是一种改变的力量。这个改变的力量是从四面八方而来,如此一来,过程本身就已经充满意义。
  台湾目前面对霸凌的社会氛围,类似美国和日本一九八○年代所经历的过程,认为相较于毒品、枪枝氾滥,有太多更重要的社会问题,比霸凌更迫切地需要解决,因此面对霸凌这类潜藏不外显的心理问题,期待透过教育就能达到防治功效。这样的观点随后在一九九○年代被打破,许多案例让欧美社会开始反思,霸凌问题其实是政治社会课题的源头,除了「救助受害者个人」之外,更要做到「确保社会安全与群众安宁」。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回过头来看看行为责任观念并不发达的台湾,尤其是时下年轻人黏着度特别高的网路、社群,要如何将霸凌的伤害降到最低,建立长期而且系统性的协助机制,增加社会对于霸凌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包容,是身为霸凌防治工作为己任的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透过作者的引导,让我们快速回顾了日本三十多年来研究霸凌的经验,以及欧美等先进国家,从社会学和比较行为学的角度去看待霸凌,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原来我们这几年来的努力,也正在走许多欧美国家经历过的道路。特别是网路世代对社会联系所带来的影响,从私密化,转为作者笔下日本社会进入的「原子化」(atomization),年轻世代对公领域的冷淡漠视,对于周遭发生的霸凌问题旁观不愿插手,都将对霸凌事件的发展样态、受害者、旁观者、甚至社会氛围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和我一样初为人父或人母的家长,也推荐给参与教育工作的老师,这本书像是本工具书,让霸凌防治工作道路上的同行者,都能快速的累积经验值,想要多了解霸凌的人,或许这本工具书也能帮你了解霸凌的人性黑暗面及行为模式。

【推荐序】霸凌:三个相互关联的难题
文/彭怀真(卫生福利部心理卫生谘议委员、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幸福家庭促进协会理事长)

  近年来,网路、简讯、部落格里的霸凌激增,受害者不计其数,其数据远超过统计资料。社会问题性质与日本特别相近的台湾,也面对霸凌严重的现实。
  在「教育部防制校园霸凌专区」网站(https://csrc.edu.tw/bully/),有各种宣导,却无法显示台湾霸凌问题的全貌。尤其欠缺统计数据,「最新资讯」也是过时的。像是我在五月六日查询该网站,最新消息停留在三月二十九日,各条新闻多属政府如何宣导防制霸凌,但是缺乏深入的研究分析。
  相对的,本书内容丰富,兼顾学理及实务,作者非常用心,找出关键的议题深入浅出介绍,是指引读者全面认识霸凌的佳作。
  根据我的观察,以下归纳在台湾常见的三个霸凌议题,分析如何防制的方法,包括:网路霸凌、弱势者遭受霸凌、性取向霸凌。

◎防制网路霸凌:积极作为,才能避免悲剧
  二○一五年四月,才华出众、知书达礼的艺人杨又颖自杀,直接原因就是被网路霸凌。网路的匿名性让躲在萤幕后的使用者,随意敲打键盘就成为加害者。各式各样的靠北部落与恨版,各种酸民文化,透过恶毒的文字、恶意的贴图、人肉搜索、网路串连。匿名躲在线上世界的欺凌行为,愈来愈多,各种悲剧,一再令人痛心。
  因网路霸凌而自杀,彷彿呈现一个画面:「一位年轻女子在高速公路上不断被多辆疾驶而过的车子弄得心神不宁、头昏脑胀,跳下高速公路而死亡。」到底是谁杀了她?网路高速公路还是按键在网路里急速奔驰的驾驶?当加害者心存恶念,锁定攻击的对象,受害者几乎难逃魔掌。无数年轻人被网路霸凌,身心受创。我多次唿吁政府要正视,採取积极作为,但政府推託,以致悲剧继续上演。

◎保护弱势者遭受霸凌:温暖支持,是最后一道防护网
  本书作者森田洋司关心「社会排除」(social exclusion,一群未被涵括在社会主流体系中的人)现象,如同书中所分析的,霸凌只是其一,「儿童虐待」「涉及身心的障碍」「拒学」「茧居」「高中辍学」「尼特族」「贫穷」「单亲家庭」「教育和文化资源等的城乡差距」「酒精药物上瘾者」「有不良行为前科」等,也应正视,更应注意霸凌与这些社会排除之间的关系。我是社会工作者,特别注意到不同排除之间的相互影响。
  近年来,我带领幸福家庭促进协会团队服务低收入户、近贫家庭、身心障碍者、吸毒酗酒者、从事性交易者,在服务过程中,着重关怀两代。主要原因是这些家庭的子女在校园之中特别弱势,他们容易遭人贴上标签和成为箭靶。除了原本的痛苦,又加上遭到霸凌,多重歧视和压迫,导致上学之路格外艰辛。像是台湾近年来最令人震惊的校园集体霸凌事件,发生在某所特教学校,上百位学生受害,而性侵害的加害者又多是智能较低者。
  从二○一四年暑假开始,协会每年为十八岁以下重度障碍的学生举办夏令营,每次三至四周。我们希望提供温暖的环境给这些成长过程中格外辛苦的孩子,也希望家长有时间稍能喘息。温暖、支持、关怀、教育都是重点,希望孩子们体会到人生还是有爱有希望。每次营队,都邀请比孩子更多的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我深刻体会人力的充裕极为重要。针对特教生和贫困孩子遭到霸凌的防制工作上,充足人力更是关键,但是,台湾做得到吗?

◎防制性取向霸凌:性别友善,让每个人安心做自己
  此外,我身为行政院性别平等会第一届委员,长期关注非主流性取向者的困境。在校园中,比较秀气阴柔的男学生或阳刚帅气的女学生,总是被贴上各种负面、歧视、偏见的标签。像是上厕所如此基本的人权,对于这些人来说,都可能是痛苦不堪的压力。
  在当今性别多元的时代,男女并不是以「生理性别」一刀切,有许多学生默默承受无法定位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或译为性倾向)的困扰。然而,多数同学习惯二分法,以刻板印象的偏见,欺凌性取向并非等同于生理性别的孩子。一些自以为霸气威勐的加害者,欺凌个性温柔纤细的受害者。

  霸凌是许多青少年问题的原因,吸毒、暴力攻击、忧郁症等青少年普遍出现的问题,都源自于受到霸凌。要关心青少年,必须充分了解校园霸凌。
  遏止校园霸凌,还需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及更有效的手段,社会问题性质与日本特别相近的台湾,也面对霸凌严重的现实。本书译自日文,对于霸凌在日本与欧美等国有详细、广泛而且具体的介绍。
  从台湾社会来看,如何建构「真正友善的校园」是关键所在。在我担任东海大学学生事务长时,总是想到校园固然要美丽,环境更要友善,因而推动一些关怀服务的方案,鼓励学生多认识及接触与自己背景迥异的同学。在硬体方面,设置友善的厕所;在虚拟空间方面,反覆宣导正确使用网路的观念。期待有更多行政主管将友善校园放在心头,视之为比学生成绩更重要的工作。对弱势者友善、性别友善、预防性侵害和性骚扰,都应该是学校行政的重点。
  本书如果能够出现在畅销书排行榜,使更多人全面又深入了解霸凌,有更多人能关心校园霸凌问题,正可促成「友善台湾」的实现!

【推荐序】旁观者正义是重要社会责任
文/李明宪(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学校计画主持人、国立东华大学教育与潜能开发学系教授、台湾粉红T恤反霸凌运动发起人)

  只有一次的排挤算不算霸凌?
  一对一的排挤算不算霸凌?

  「一九八五年四月,鹿川同学转学到某中学,九成同班同学都是同一所小学毕业,鹿川同学较难融入,加上身材矮小,成为霸凌受害者。同年十一月,同班同学以恶意玩笑的方式,在教室设置灵堂为鹿川同学举办告别式,鹿川同学亲眼看见同学和老师写上悼词的卡片。一九八六年二月,鹿川同学自杀,年仅十三岁。这个事件日后被视为霸凌在这个时期的代表案例,屡屡被引用。」(引自本书)

  我进行霸凌研究多年,也遇过上述类似的案例,只是没引起自杀的悲剧,但被霸凌者一辈子的低自尊却是如影随形。
  为了唤起台湾社会大众对霸凌议题的重视,我也曾发起全台的粉红T恤反霸凌运动,但是,台湾社会经历了数次重大校园霸凌事件洗礼之后,却仅仅增加了对霸凌议题的关注,对于霸凌的理解仍停留在原点,因此,我一直期待有更多的书籍来帮助社会大众理解霸凌的本质、影响与预防,这本书的内容就提供了这种教育功能。
  目前台湾校园只要发生学生偏差行为事件,家长多数会希望学校将其定义成霸凌,并要求校方尽速通报教育部,家长认为这样要求,校方才会重视,却不知道,不管是霸凌或是偏差行为事件,学校都会同等重视,只是在后续的辅导方式有所分流,家长这样的态度反而使得校方花很多时间去召开霸凌防制小组会议,之后写报告、回公文等,使得有些学校会刻意忽略一些初萌的霸凌事件,省得麻烦。
  此外,另一种错误态度,则是校方或家长直接忽略霸凌事件,认为这只是成长过程必经的磨练,受害者都是因为个人容忍度不足所致,实在不必小题大作。因此,被霸凌者经常夹在「说」或「不说」的困境,最后多数选择不说,这使得霸凌成为「暗夜的哭声」,一旦伤害被揭开,就如压力锅炸开一般,伤人伤己。
  这本书是日文翻译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于霸凌问题提供微观与巨观的看法。内容主要由社会学的观点去探讨霸凌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影响,由社会往「私密化(privatization)」发展的脉络去看每个人的角色、职责与压力。作者也整理了各国对于霸凌关注的发展情况,当然书本内容还是以日本为主,日本的文化对于个人化与社会职责的压迫,霸凌发生的机率大,台湾倒是较不至于有这样的情形,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值得一读。
  霸凌研究先驱丹・欧维斯(Dan Olweus)视霸凌为「权力不对等、长期反覆不断的加害行为」,台湾教育部则将霸凌定义为「个人或集体持续以言语、文字、图画、符号、肢体动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间接对他人为贬抑、排挤、欺负、骚扰或戏弄等行为,使他人处于具有敌意或不友善之校园学习环境,或难以抗拒,产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财产上之损害,或影响正常学习活动之进行。」
  这些定义都是由结果论或是原因论下手,这本书由各国定义推演,主张应由受害者自行感觉身心的痛苦情形来做为霸凌定义的重要元素,这也提醒了我们更该由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维。
  这本书在最后章节提出了「公民权责(citizenship)」教育,强调要预防霸凌必须由此着手,也就是教育孩子们应履行身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责任。也就是学校有必要去培育孩子们的「社会责任能力」。这与我不断提倡的「旁观者正义」是相同的,见义勇为检举加害行为是一项重要社会责任,无言的旁观者才是霸凌最大的加害者。这本书是近年来完整探讨霸凌问题的书籍之一,我强烈建议教师与为人父母者应该好好一读。

【推荐序】从多面向、大视野角度探讨霸凌
文/杨明磊(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研究所副教授)

  这是一本对于霸凌的探讨,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温度的好书。
  能从多面向、大视野角度探讨霸凌,所以有高度。
  能清楚呈现涉及霸凌相关人士的表层与内在心理历程,所以有深度。
  对于霸凌议题的解决,关切的不只是遏止或处罚,还包括如何透过处置霸凌的方向与策略,让相关人员、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都从中受益,因为从关怀与温暖心意中出发来面对霸凌,所以有温度。
  这是一本适合专业人员、相关机构,以及政府决策者阅读参考的好书。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霸凌是什么:从教室到社会,直视你我的暗黑之心》,让我眼前一亮。它不落俗套,将一个我们熟悉的概念做了极具穿透力的延展。我一直觉得,对霸凌的讨论往往停留在现象层面,而这个书名暗示着作者将深入探究其本质和根源。从“教室”到“社会”,意味着它将揭示霸凌行为是如何从小范围的群体冲突,演变成影响整个社会结构的复杂问题。这让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霸凌现象的比较和分析。而“直视你我的暗黑之心”,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深刻之处。它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而是鼓励读者去认识和理解那些可能导致霸凌的心理动机,例如恐惧、不安全感、控制欲,甚至是集体无意识的冷漠。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无意识地加入欺凌的行列,或者在目睹霸凌时选择沉默。它应该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一次对社会机制的批判性审视,也是一次关于如何重建人际关系和培育同理心的启迪。

评分

《霸凌是什么:从教室到社会,直视你我的暗黑之心》这个书名,无疑击中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警惕的地方。我们总以为霸凌是孩子们的游戏,是学校里几个熊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但“从教室到社会”的延伸,让我警醒地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根源和社会联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和普遍。它可能体现在职场中的冷暴力、网络上的恶意攻击,甚至是在家庭和群体关系中的权力不对等和排挤。而“直视你我的暗黑之心”,更是将问题的焦点拉回到个体身上,它不只是指责施暴者,而是邀请我们每个人都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可能导致霸凌的种子——嫉妒、恐惧、偏见,甚至是渴望被关注和被认可的扭曲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撕开那些精致的伪装,毫不留情地展现霸凌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动机和逻辑。它应该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和人性洞察的深刻旅程,让我们在理解了“为什么”之后,能够更有效地去“如何”改变,去消弭那些滋生霸凌的土壤,去构建一个更值得信赖和更有温度的社会环境。

评分

《霸凌是什么:从教室到社会,直视你我的暗黑之心》这个书名,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坏人欺负好人”的故事,而是将霸凌这个概念,从一个我们以为只存在于校园的角落,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让我意识到霸凌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更令我感到震撼的是“直视你我的暗黑之心”这句话,它暗示了霸凌并非只是外部的侵犯,更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某种阴暗面,一种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又真实存在的冲动和倾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坦诚甚至有些残酷的方式,去揭示这些隐藏在人际互动中的权力游戏和心理操控。它或许会让我们看到,在许多看似正常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不公和压迫。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遭受霸凌者的痛苦,同时也能审视自己是否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制造霸凌的帮凶。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一本揭露问题的书,更应该是一本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改变,去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尊重和充满关怀的社会环境的书。

评分

读到《霸凌是什么:从教室到社会,直视你我的暗黑之心》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的画面,那些曾经在学校里目睹的,或者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关于霸凌的故事,它们像潮水一样翻涌。但书名中的“从教室到社会”和“暗黑之心”却让我意识到,霸凌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它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贯穿了我们成长的不同阶段,甚至渗透到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平等和压迫之中。我好奇作者将如何细腻地描绘这种跨越空间的蔓延,又将如何剖析那些导致霸凌行为产生的深层心理机制。特别是“暗黑之心”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普遍性,似乎霸凌并非少数人的恶行,而是人性中潜藏的一种可能性,一种在特定条件下会被激发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深刻的共鸣,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是否曾在不经意间成为霸凌的参与者,或者被动接受者,甚至是无意识的旁观者。它应该是一场关于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社会的坦诚对话,一次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入探索,一次对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霸凌这一社会顽疾的尝试。

评分

这本《霸凌是什么:从教室到社会,直视你我的暗黑之心》的书名就足够引人深思,它将“霸凌”这个我们既熟悉又往往回避的词汇,从狭窄的校园延伸至广阔的社会,更是直指人心的“暗黑之心”,这本身就预示着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对社会现象的解剖。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为何霸凌会在不同层面上蔓延,它不仅仅是欺凌弱小那么简单,背后可能隐藏着权力失衡、认知偏差、甚至是被压抑的恐惧和欲望。书名中“直视”二字,更是让我感受到一种挑战,它不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而是鼓励读者勇敢地去面对,去剖析那些在人际互动中,甚至在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存在的阴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身可能存在的偏见和冷漠,也能帮助我们辨识和理解他人遭受霸凌的痛苦,最终,能够启发我们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友善和有同理心的环境。它不应止于批判,更应有建设性的思考,也许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让我们在面对霸凌时,不再束手无策,而是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保护自己,也帮助他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