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镜德国:毛小孩的神祕力量──从欧美动物辅助治疗看台湾动物福利

借镜德国:毛小孩的神祕力量──从欧美动物辅助治疗看台湾动物福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动物辅助治疗
  • 动物福利
  • 德国
  • 台湾
  • 毛小孩
  • 心理治疗
  • 人兽关系
  • 社会工作
  • 动物行为
  • 比较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让快乐的毛小孩当你的治疗师吧!《借镜德国》作者执笔,从欧美经验反观台湾动物福利问题。

  ◎《借镜德国》一书作者再度执笔,从欧美经验反观台湾动物福利问题,并阐述同伴动物对人类人格与医疗的价值,为现代心理学及医学界呈现全新的切入点。

  ◎动物辅助治疗也就是以动物作为辅导治疗工具的一种另类疗法,就像音乐治疗、舞蹈治疗一样。人对动物的感情越深挚,动物给人的回馈与影响也就越多。

  ◎非典型漫画创作者米奇鳗为文章搭配生动插画,益增阅读乐趣。

  动物能帮助忧郁症患者、失智者、自闭症、流浪汉、药瘾者、学习障碍者、人际障碍者……
  然而,牠们的神奇威力需要人类赋予尊重、保护以及平权。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道德程度,端看它对待动物的态度。──印度圣雄  甘地

  德国街头没有流浪狗,国家没有零安乐死的规定,也几乎不做人工安乐死!
  这是如何办到的?
  因为政府花钱教育民众的经费与台湾过去扑杀流浪狗的经费比例一样多。
  他们花钱教育、培养国民正确饲养及领养动物的观念,并且严格执行控管弃犬源头。

  几个世纪前,人类就知道「动物会让人的心愉悦」;比利时也早在八世纪就知道借助动物达成医疗目的。
  长期参与海内外动物保护运动的刘威良,借由欧美经验反观台湾动保,并阐述同伴动物对人类人格与医疗的价值,为现代心理学及医学界呈现全新的切入点。

  ★动物保护,你我一起支持!
  为推广台湾动物保护,本书将捐出部分售书所得予台湾动物保护团体。

★★专文推荐★★

​  郑烱明/医生诗人、文学台湾基金会董事长 陈玉敏/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主任 林忆珊/台湾动物平权促进会理事长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您的图书主题,但内容完全独立、详细且自然的图书简介: --- 书名:《疗愈的触碰:陪伴式照护的演进与未来》 作者:[此处可留空或填写一个不相关的作者名,例如:林静宜] 出版社:[此处可留空或填写一个不相关的出版社名,例如:远流文化] 内容简介: 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日益脆弱,随之而来的是心理健康议题的复杂化与普遍化。本书深入探讨了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人类社会如何从单纯的“医疗”模式,逐渐转向关注“照护”与“陪伴”的整体性健康观。我们不仅审视了现代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石,更聚焦于那些非言语、非药物干预手段如何悄然改变了疾病的定义与康复的路径。 本书的叙事线索,始于欧洲启蒙运动后期对“疯癫”概念的重新界定。在那个时代,精神病患常被视为社会的异类,隔离与约束是主流的应对方式。然而,随着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一些先驱者开始尝试以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对待弱势群体。我们追溯了欧洲早期疗养院中,那些偶然记录下的、关于建立稳定人际关系对病人情绪稳定性的初步观察。这些早期的摸索,虽然缺乏严谨的科学方法,却为后世的“关系疗法”埋下了重要的种子。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成熟,人们开始认识到依恋关系在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此时,本书将目光转向了照护体系的结构性变迁。我们详尽分析了战后欧洲各国在重建社会福利体系时,如何逐步将“照护”从传统的家庭责任,扩展为一种公共服务。这其中包括了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慢性病患者支持系统以及特殊教育领域的深入探讨。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无论医疗技术如何进步,最终能否为个体带来真正的生活品质提升,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获得了持续、稳定且高质量的情感支持。 本书的另一重要板块,则集中于非传统干预模式的兴起与规范化过程。我们探讨了艺术治疗、音乐治疗如何在二十世纪中叶,从边缘的辅助手段,逐步发展成为受人尊敬的临床专业。这些疗法之所以能获得认可,并非仅仅因为它们“令人放松”,而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超越语言障碍的沟通渠道,能够触及那些被语言和理性防御机制所屏蔽的深层情感。我们引用了多份跨国研究报告,分析了声音频率、色彩感知以及结构化动作(如舞蹈或手工)如何有效地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从而缓解焦虑与抑郁症状。 在讨论这些疗法的发展历程时,我们特别强调了“环境”在疗愈中的作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安全且具有美感的环境,被证明可以显著降低病患的应激反应。本书细致考察了现代医院设计、临终关怀机构乃至社区支持中心的建筑哲学,展示了“场所感”如何转化为心理上的安全感。例如,引入自然光、绿植以及对私密性与社区感的平衡设计,都被视为现代照护理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本书也对现代照护工作者所面临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深刻反思。随着照护需求的增加,专业人员的倦怠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自我关怀”机制、提升团队支持网络,以及明确界限的培训,来确保照护质量的可持续性。这部分内容旨在提醒读者,任何形式的有效陪伴,都建立在照护者自身心理健康的基础之上。 最后,《疗愈的触碰》将视角投向了未来。随着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照护模式正面临颠覆性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探讨了远程医疗、虚拟现实技术在缓解孤独感方面的潜力,同时也警惕了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带来的“去人性化”风险。本书的结论是,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充满关怀的“触碰”——无论是物理上的接触,还是情感上的共鸣——将永远是疗愈旅程中最核心的力量。它呼吁社会各界重新重视并投资于那些难以量化,却至关重要的“人性化”照护实践。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威良


  女性,中山医学大学护理系毕业,德国帕德伯恩Paderborn 大学成人教育肄业,精神科护理师,精神病患专业照护人、社会评论。

  长期参与海内外动物保护运动,与动保人士共同促进台湾动物保护法立法,曾任职于关怀生命协会工作、2012-2016年任德国台湾协会会长,2014年着《借镜德国》。

  1998 年于瑞士苏黎世「应用动物行为学与动物心理学研究中心(I.E.A.P.- Insititute for applied Ethology and Animal Psychology)」进修 「动物辅助活动(Animal-Assisted Activity)」,现居德国茵果市 Ingolstadt,担任失智患者专业照护人。

绘者简介

米奇鳗


  非典型漫画创作者。从摆地摊卖作品出道,屡败屡战,阴魂不散!

  2011年赴日漫画学校进修,2015年赴法安古兰驻村。交通工具是单车,漫画作品着有《毛球宝儿》、《最劣欧洲游记》、《台北不来悔》等。

  自己不曾养过狗狗,却关心流浪动物议题!

图书目录

推荐序/人与动物之间的新科学/郑烱明 
推荐序/互为主体才能互相支持/陈玉敏 
推荐序/创造一个人与动物正向支持关系的环境/林忆珊 
自序 
Foreword/杜纳博士Dr. Turner 
前言中译 

Part一、动物辅助治疗必须先正确认识、饲养并教养毛小孩
新新自然疗法:动物治疗法 
驯服欧特罗 Otello 
从对待动物的态度看见台湾 
狗狗肚子里的闹钟 
当动物扰乱了你的人际关系 
希拉蕾,有妳真好!
以动物作为取乐,是另一种虐待 
你与动物的多种关系 
让动物快乐,人才会快乐 
哪种动物适合你 
千万不要挑战动物的本性 
接近动物,还原人类原始样貌 
吃动物的伦理 
人与动物都自在的好地方 
动物园的动物与你 
养猫、养狗,体验大不同 
赏鱼让你身心安定 
救难犬可能救了你 
给需要动物帮助的患者更多的陪伴 
人也做不到的心理支持 
非人能医人 
知道牠在说什么吗? 

Part二、和毛小孩一起成长
动物医生神奇的力量 
小孩和狗狗有共同的频率 
因为自然的信任而放松 
有动物陪伴长大,孩子更乐意帮助人 
疼惜同伴生命,培养儿童幸福感 
狗狗帮助孩子学习朗读 
马也可以疗癒你 
让动物成为孩子的伙伴 
动物是乐趣与健康的来源 
动物影响长大后的你 
轻松一下,跟动物找幽默 
喜欢动物,增进学习力 
唸书给猫咪听 
狗狗到校陪伴读书 

Part三、陪伴老人超温馨
四脚医生――爱迪 
带狗狗上班去 
动物帮老人交到朋友 
猫咪让失智老人开口了 
狗狗杜杜比人强 

Part四、帮助偶的人类朋友
狗狗帮残障人士更独立 
帮助精神病患找回遗落的信任 
释放动物医师的疗癒力
人生最后一段路不让你孤单 
你家的动物最能疗癒你 
在德国的动物对精神病患影响的研究摘要

Part五、在社会边缘把你当中心
监狱里给受刑人无条件的爱 
青少年教养问题,动物处方也有效 
帮助药瘾病人走过窘迫与不安 
游民一无所有,动物也爱你 

Part六、动物保护是国际语言
台湾动物权,国际关心
零流浪犬才是正道 
宠物店狗的哀歌 
三崃祖师爷听猪说话
颂赞台湾美人 
买狗课税,杜绝流浪动物 
一只住在阿尔卑斯山的台湾狗 
为口慾杀生,是文明的野蛮 
人的病态溺爱与需求制造动物的痛苦 
身当母亲,疼惜母猪
被施舍的「友善狗公车」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人与动物之间的新科学
郑烱明/医生诗人、文学台湾基金会董事长


  很高兴由于某种因缘,能够在出版前先拜读这本有意义的好书。旅居德国多年,本身具有精神科护理师背景的刘威良女士,以她深入的观察、体验与资料的蒐集,所完成的这部作品,不仅提供了人与动物之间医学上新的知识,也纠正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动物的一些错误的观察。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道德程度, 端看它对待动物的态度。」(书中引甘地语)

  「动物辅助疗法、动物辅助教育及动物辅助活动」是一门新的科学,如果您喜欢动物,您一定要读它,如果你不喜欢动物,你更要读它。

推荐序

互为主体才能互相支持
陈玉敏/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主任


  西方动物辅助治疗发展已非常专业与成熟,台湾近几年亦有团体投入推广。但作者于书中提到:「不论是猫、狗、鸟、鸡、猪,甚至哪怕是一只蜘蛛、一只乌龟、一条鱼,都有可能成为有治疗支持性的『动物医生』。」我想,这已远远超过台湾民众普遍认知的「狗医生」、海豚治疗或马术治疗等等。

  「你对动物没好感,动物对你就不会有正面影响,更别谈后续的支持疗法了。」作者这句话对照我某次参与台湾推广动物辅助治疗研讨会的经验,换我的说法则是:「你不在乎动物的福利(主体),动物对你就不会有正面影响,更别谈后续的支持疗法了。」当时我对于研讨会上只谈「训练」与展示「片面的成果」,却完全没有「辅助动物福利」的讨论议题感到十分惊讶。经向主办方反应,也未受到重视。对照本书的实际案例来印证,可说非常耐人寻味。

  作者的父亲生病,家人想找护理之家。于是拜访具有先进理念,又有狗医生探访活动的北护附设护理之家。当询问是否可以自己带狗来探望病患时,却被拒绝了!理由是来探访的狗必须经过训练。然而作者认为,这与动物辅助治疗理论并不相符。

  关键在于,动物能够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前提是人与动物具有「个人性」的认识和互动。尽管受过训练的狗,具有促进这种互动的能力,但人与动物其实都各有「个性」。一个人喜欢家里的狗,并不一定喜欢其他的狗。而最能发挥支持医疗作用的狗,应该就是那只平常就跟他有良好认识和互动的狗了。

  当然,狗要从宠物或同伴变成「医生」,还有许多条件要配合。譬如生物安全的维护,对其他同室病患的影响……等等。但我认为,那些问题都可以透过技术和管理来解决,但作者要强调的是:动物辅助治疗的核心在于「人要接纳动物,动物的正能量才能传给人」。不是单纯把动物辅助治疗当作一种「医疗技术」,把「狗医生」当成工具!也就是:动物辅助治疗或动物辅助教育(Animal AssistantPedagogy, AAP),要能在这个社会发挥显着的功能,需要社会整体对「动物」有好感才行!

  然而,对动物有好感并不表示一定要喜欢动物。所谓好感,以狗为例,我想比较接近的应该是国际同伴动物管理联盟(ICAM)于2015年所出版的《监督与评估狗口管理指南》所强调的「大众观感」。虽然这种观感因地、因人而异。不过有些指标可以广泛适用,例如:所有的人狗互动中,狗放松反应的比例。这表示,并非每个人都要喜欢狗,但一个在乎动物福利,普遍对动物尊重、具有好感的社会,至少不会让狗一看到人就很紧张无法放松!

  作者提倡动物权,但她是基于动物福利的前提而倡议动物权。她推广动物辅助治疗,并非片面把动物当作工具使用,而是主张必须相互尊重,维护人与非人动物的福利。期待她的书能给台湾投入动物辅助治疗或动物辅助教育者另一个视野,并有助于解决台湾现行「流浪动物有表面的生存权,却无基本生命福利」的窘境!

  了解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 www.east.org.tw

推荐序

创造一个人与动物正向支持关系的环境
林忆珊/台湾动物平权促进会理事长


  自大学时期,我就跟威良认识了,她不但很关心台湾的动物保护运动发展还付诸行动,早期就不断投书媒体,也是送流浪狗去德国运动的德国代表人物。对她的印象一直是她很激昂理性的吶喊,但一直不知她的身分,原来她就是动物辅助活动研究员,那需要有一颗柔软的心才能与动物连结,此后我一直期待她能分享这方面,如今终于出书了。

  因为我一开始接触动物行为课程是来自吐蕊阿嬷在台湾教授的课程,所以对于书中以各种实例提到的论点并不陌生。动物辅助必须透过学习而了解,不同动物个体有不同的特质,我们必须倾听动物的表达。动物是有意识的主体,尊重牠们的选择权。人类与动物彼此是合作关系,且在辅助过程中动物也是享受着服务,人们也因而受益。

  所以,当我看到有人会很得意的提到狗狗会握手/会站立,会遵从人们要求而表演各种把戏听懂指令时,都会想是否那是动物需要的吗?是否会造成压力反而出现更多行为问题……等等,更希望主人们去检视内心的那一股想要控制征服动物的欲望。

  以动平会推动的人与动物安全互动宣导计划为例,我们想要改变的是人们对动物的态度,而不是改变动物本身,例如我们看动物会咬会追人,觉得牠们很脏就想要移除,捉去收容所眼不见为净。因此,我们以活动及宣导增进人们对狗儿肢体语言的认识,改变人们对浪浪行为认知的误解,这是动物平权的具体实践――从每个人开启友善空间的那一刻起,浪犬们才能安心地生活着,重新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同时一直想起动平会祕书长万宸祯所推动的,很多就是以人与动物的支持关系为基础,做了许多动物平权教育方案――儿童与同伴动物家人支持计划、讲故事给狗狗听、孩童阅读计画等等,以儿童与同伴动物为中心,引导儿童透过游戏学习,在这当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孩子的正向改变,这就是动物带来的神奇力量。期待这本书可以为台湾正在发展的人与动物关系各面向,带来不同的视野与改变。

  台湾动物平权促进会――动物平权教育 taeanimal.org.tw/animal-rights-education-level.html

作者序

  在台湾渐渐盛行动物治疗的今天,《借镜德国:毛小孩的神祕力量――从欧美动物辅助治疗看台湾动物福利》这本书,希望与台湾各界分享,我过去做研究的心得,也希望在台湾,人与动物的关系,透过此书的介绍,可以更正面的被看待。

  在台湾有些动物,其实是一直有被尊重的理念价值在。例如,台湾很多人,不吃牛肉的传统。因为牛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中,是耕田的动物,帮助农家生产,农家出生的子弟不舍得吃牛,就是台湾人对动物的感情。而动物辅助治疗,就是基于这样的人与动物的感情联系,而发生的影响。

  「动物治疗」即Animal Assisted Therapy,准确地说,是动物辅助治疗,也就是以动物作为辅导治疗工具的一种另类疗法,就像音乐治疗、舞蹈治疗一样。动物辅助治疗,不是特效药,它讲求的是,过去自己与动物相处的经验,也就是人与动物的关系连结,人对动物的感情越深挚,动物给人的回馈与影响也就越多。这是最基本要满足的前提条件。

  每个人性格不同,有些人出生就怕动物,有些人对动物的情感特别敏感与浓厚。在台湾社会,因为动物在社会中常被人塑造成肮脏污秽的形象,许多人谈到或看到流浪动物,就会对动物产生厌恶的感觉,对在街头的饲养者更是严厉斥责。

  在动物的世界中,没有高低尊卑,人自己也是生物界的动物,只是因为文明化而疏离动物。但是动物与人其实是有自然的连结关系。不论是猫、狗、鸟、鸡、猪,甚至哪怕是一只蜘蛛、一只乌龟、一条鱼,都有可能成为有治疗支持性的「动物医生」。一个人对于动物没有好感,动物对人的正面影响就不会产生,也就不会有后续的支持疗法产生的效果。

  希望这本书,带给大家对动物更多的关注,让人更了解人与动物其实是大自然的兄弟姊妹。你爱牠们,牠们也会爱你。

  在此也感谢所有协助我完成此书的家人朋友,也以此书献给在世界上各个角落,无私地救助动物的人。

图书试读

〈台湾动物权,国际关心〉
 
台湾动物权与饮食文化
 
在台湾,从事救援流浪狗的人一向被社会仇视,认为他们餵食动物的救援行为制造更多的脏乱,救援的狗造成社会更大的负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般台湾人尚未有保护动物的意识,许多报章杂志也多把动物问题列为边缘问题,关怀的人被认为是多出于个人的爱心,是心软的人的个人行为,报导的处理多偏于耸动的虐待新闻事件,而从不把虐杀动物行为的暴力,认为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社会不义,从未检讨这个社会结构性的不义现象的体制,背后的人民自私文化及政府出资数亿的谋杀行动,收不到任何成效的非理性政策。
 
自有流浪动物的问题以来,暴力性的捕捉扑杀一以贯之,虽目前改为零安乐死政策,但没有配套措施,仍一样是卸责。遇到违建的狗舍拆除,更是罔顾舆论,不顾动物性命的直接歼灭性命。在补助的救援行动的费用上,对私人的收容所少之又少。这整套的暴力而无成效的预算,却不见社会团体监督,放任政府执行这整套的暴力政策。
 
在此,我们经常看不到对弱势关怀的组织出来监督,只见几个动保团体抗议,却得不到社会的共鸣。整个台湾对待救援狗的行为,都只认为那是妇人之仁,不值得小题大做。社会运动社团的议题结盟,似乎也有意无意地不找关怀动物的协会。
 
许多的报导,把动物的救援行动当成是基本惜生的道理,而整体造成此种暴力行为的社会机制及结构问题,不曾看到媒体严肃的探讨。
 
这里我们要问,是不是我们的饮食文化隐藏的暴力元素,让我们的人感受不到我们对生命的残暴?一个西方人看到碳烤虾子认为是件残酷的事,正因为他感受到牠正被活生生一秒一秒地被烧死,看到虾子的脚在空中挣扎,几近无力,最后死亡,所以认为这样的死是残酷的。这是他们认为杀生的道德,不要为了口欲而虐待、游戏动物的生命。而我们习以为常的生鲜活杀的吃法,把吃燕窝、鱼翅及熊掌认为是美味,把饮食当成第一位,而却从不会去思考怎么吃。因此对动物的虐杀,根本不是我们道德考虑范围内的事,当然也就没有道德冲突。如此累积下来漠视暴力的饮食文化,当然让我们意识不到眼前的残酷,让我们可以听到却感受不到身边一只幼犬的哀号。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作者对于动物福利议题的深刻洞察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关于宠物的书籍那样,只停留在分享养宠乐趣的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更具社会意义的议题。作者以德国为“借镜”,深入剖析了欧美在动物辅助治疗领域的成熟体系,这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来没有想到,动物不仅仅是我们的伴侣,它们还可以是专业的“疗愈师”,在心理健康、康复治疗等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书中对“毛小孩的神祕力量”的阐释,充满了科学依据和感性温度。它让我看到,那些看似平凡的动物,其实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能够帮助人类跨越各种困境。同时,作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台湾在动物福利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试图通过对比和反思,为台湾的动物福利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方向。这种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视角,让这本书更具深度和价值。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动物福利议题的我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借镜德国”的宏观视角,与“毛小孩的神祕力量”的微观触感相结合。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动物能够对人类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它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疗愈”的?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我的疑问。作者在书中详尽地介绍了欧美国家在动物辅助治疗方面的实践,从专业机构的运作,到个体案例的呈现,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可能性。那些关于动物如何帮助儿童克服恐惧、如何安抚老年人的孤独、如何陪伴病患度过艰难时光的故事,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同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他人经验的介绍,而是积极地将这些理念与台湾的社会环境进行对接,提出了关于如何提升台湾动物福利的思考。这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未来行动的呼唤。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进行了一场关于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深度探索。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数据或理论,而是巧妙地将德国、欧美在动物福利与动物辅助治疗领域的先进经验,与台湾的现实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深刻认识到,虽然我们都爱护动物,但在体系建设、法规完善、以及社会观念的普及上,确实还存在一些差距。书中对于“动物辅助治疗”的介绍,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比较浅薄,以为只是简单的宠物陪伴,但书中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心理学、行为学原理,以及在不同人群(如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甚至有心理创伤的个体)身上产生的积极影响。那些生动的案例,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动物如何用它们的纯粹与爱,治愈人心中的伤痛,点亮生命的希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建立一个更完善的动物福利体系”的讨论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关于动物的权利,更是关于一个社会如何以更人道的、更具同情心的姿态来对待所有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只依偎在主人怀里、眼神充满灵气的毛小孩,搭配上“借镜德国”、“毛小孩的神祕力量”这些字眼,立刻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宠物不仅仅是宠物,它们更像是家庭的一份子,能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慰藉。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或许在遥远的德国,甚至整个欧美,都存在着一套成熟且科学的动物辅助治疗体系,而作者则试图将这些先进的理念与台湾本地的情况进行对比和融合。这种“借镜”的视角非常引人入胜,它暗示着一种跨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期望能为提升台湾的动物福利带来新的启示。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动物辅助治疗”究竟是什么,它如何通过与动物的互动来帮助人类,尤其是在心理健康、康复治疗等方面,或许还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和研究成果,让我能更具体地理解这种“神祕力量”的运作机制。同时,“毛小孩”这个词又充满了亲切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过于学术化,而是能用温暖易懂的语言,将深刻的议题呈现出来。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温情与理性并存的写作风格。作者在讲述“毛小孩的神祕力量”时,没有使用过多的煽情语言,而是通过引述德国及欧美在动物辅助治疗领域的实际案例和研究数据,来证明动物对人类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动物如何成为“疗愈伙伴”的部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互动,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无条件的接纳,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减轻孤独感,甚至在康复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作者借镜德国等地的经验,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国家在立法、教育、社会观念等方面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成熟的动物福利体系的。这种“借镜”的姿态,显得非常谦逊且具有建设性,它鼓励我们思考,台湾的动物福利之路可以如何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走出一片更宽广的天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