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则是「可辨识受害者效应」,受害者的具体形象,是酝酿同理心的重要元素。经济学家 Thomas Schelling 早在四十五年前就以一个传神的例子说明这个概念︰「假设一名六岁小女孩需要好几万元动手术,好让她的生命可以捱到圣诞节,邮局一定会被一个个塞满钱的信封给淹没。但假设报道写的是,再不推行销售税筹集资金,曼彻斯特的医院便无法运作,届时死亡率将明显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并不会有很多人慷慨解囊。」有了名字和故事,受害者似乎更显可怜。通常有具体受害者才能牵动同理心。
★同理心是我们的文化中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布伦教授将它拉下圣坛,做了一番生动又有趣的重新检视。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挑战你我思维……在这个「后真相政治」的时代,本书是对真相的疾唿。――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巧妙的反同理心论述…… ――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 ★清楚点出了人类基于良善用意却可能造成的风险与危害。 ――美国网路媒体Vox ★挑战我们一直以来视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重要理念……将完全颠覆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你自己的道德感。 ――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 ★布伦教授无疑是对的,诉诸同理心确实带来不好的政策。同理心可以驱使我们关心别人,但还需要理性帮助我们建制与施行旨在减少苦痛的公共政策。――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同理心不是洪水勐兽,但被同理心绑架而失去理智,就未免舍本逐末了。因此,对于同理心的认知,可能不是一味的歌颂赞美……在感同身受之余,还要有出色的理解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对别人的际遇,我们要懂得克制情绪反应,但不失怜悯。如此,我们追求的,就不只是当下的满足感,而是人类社会长远的进步。――资深媒体人 范立达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就是Paul Bloom流畅的文笔、犀利的文字及说服的功力。他在每一章节中对同理心的正反辩证,真是丝丝入扣,每句话都铿锵有力,每一个实例都分析详细,读者不得不跟着他的思维走,进入理性思考。――东吴大学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保罗‧布伦Paul Bloom 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教授,讲授的线上开放课程选课人数突破三十万人次。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波士顿评论》(Boston Review)及《自然》(Nature)等媒体。现居康乃迪克州纽哈芬市(New Haven)。 着有︰《儿童如何学习字义》(How Children Learn the Meaning of Words)、《笛卡尔的宝宝:从儿童发展学解读人性奥祕》(Descartes' Baby: How the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Explains What Makes Us Human)、《香醇的红酒比较贵,还是昂贵的红酒比较香?》(How Pleasure Works)、《只是婴儿》(Just Babies: The Origins of Good and Evil)等书;作品曾获颁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优等奖,以及美国心理学会伊莲娜‧麦考比奖(Eleanor Maccoby Award)「发展心理学最佳书籍」。
就此而言,同理心很不一样。我们对其他情感、情绪、能力的态度相对批判,看得到一体两面,像是一个做父亲的可能因为愤怒而失手将年幼孩子打死,但同样的愤怒若发自不公不义则足以重塑世界。崇拜放在值得的对象身上很美妙,若放在连环杀人魔之类则很危险。我认为慎思明辨才是正途,所以会在书中多所强调。不过我也要声明,理性同样能致人犯错。劳勃‧里夫顿(Robert Jay Lifton)以《纳粹医生》(The Nazi Doctors)一书探讨二战时期集中营医师对囚犯进行人体实验的心路历程,(註1)他们都是聪明人,却利用那份聪明说服自己接受惨无人道的行径。那时若他们聆听了自己心声,结果也许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