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断的偏误与理性思考的价值

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断的偏误与理性思考的价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aul Bloom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耶鲁最受欢迎心理学大师,线上开放课程突破30万人次
★cousera.com全球开放课程最热门的讲师
★最新社会心理学论述,颠覆你我对和谐人际的认知

当同理心变成理盲滥情,当周遭充斥正义魔人与网路公审……
我们不只要有同理心,更要讲道理

----------------------------------------------------------------------------
人往往依偏好选择同理对象、用暴力发洩同理情绪,你以为同理心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事实也许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对各种社会事件的反应深受同理心的影响,也就是我们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感受他人的感受的能力。多数人都认为同理心是善行和道德的驱动力。我们往往觉得,同理心的唯一问题,就是同理心不够。

但在本书中,作者要带我们检视所谓的同理心到底是什么。它可以是让人快乐的来源,也是人际关系很有价值的一面。它可以驱使我们去做好事。但整体而言,它却不是一个好的道德指引。

同理心怎么会让我们做错呢?简单地说,同理心是将关注焦点放在眼前一群特定的人。我们比较关心他们,却对自己行为的长期后果无感,也对那些我们无法同情者的遭遇盲目。同理心是带有偏见的,会把我们推往狭隘或种族主义。它也可能引起暴力,我们对和自己比较亲近者的同理心,往往会导致战争或敌意。它也会让我们的情感耗竭。

同理心会蒙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在公共政策和各种关系中,做出不符合道德的选择,或受情绪主导而无法将利益最大化。同理心其实是一种反覆无常且非理性的情感,很容易受偏见所误导。它会打乱我们的判断,反而导致残酷的行为。

本书提出许多开创性的科学证据,主张个人或国家许多错误的决定,从要捐钱给谁到决定要不要开战,从如何因应气候变迁到要把谁关进牢里,常常是受情感所驱动。若把同理心拿掉,说不定我们的决定会更清楚、更公平且更符合道德。
究竟同理心为什么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与行为?

首先,是选择性。世上的苦难何其多,为何我们只关心或特别关心某些事件?这是媒体报道覆盖率和「可辨识受害者效应」(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所造成的现象。媒体对事件的广泛报导,更容易触动人们的恻隐之心。二○○五年,美国少女 Natalee的失踪事件引起美国全国关注,该事件的报导时间远超出同期在苏丹发生的种族灭绝。过去三十年,美国发生六场大规模枪杀案,造成五百人死亡,但其实只占全国死于谋杀人口的 0.1%。

另外则是「可辨识受害者效应」,受害者的具体形象,是酝酿同理心的重要元素。经济学家 Thomas Schelling 早在四十五年前就以一个传神的例子说明这个概念︰「假设一名六岁小女孩需要好几万元动手术,好让她的生命可以捱到圣诞节,邮局一定会被一个个塞满钱的信封给淹没。但假设报道写的是,再不推行销售税筹集资金,曼彻斯特的医院便无法运作,届时死亡率将明显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并不会有很多人慷慨解囊。」有了名字和故事,受害者似乎更显可怜。通常有具体受害者才能牵动同理心。

其次,同理心容易让我们重视个体胜过群体。人们对于有魅力的人、和自己相似的人,或具有同样种族或国家背景的人,会产生更多同理心。研究发现,人们在观看一系列面孔的照片时,会对与自己同样种族的面孔产生较多同理心。我们对一个个体愈了解,对个人的关心愈会胜过群体。

同理心也会导致残酷或侵略性的行为。愤怒和同理心有许多共通点,其一是在碰到可感知的不平等、残酷或不道德后所产生的反应。许多目睹犯罪或不公不义的人都会对受害者产生深切的同理心,想要替受害者讨回公道或报复犯罪者。而研究显示,天生比较有同理心的人如果看到陌生人受苦受难,会出现更侵略性的行为。

本书希望告诉大家,帮助别人不只用心,更要用脑。同理心不该只是一种感性的情绪,亦要有理性的思考。而实际将同理心付诸行动的时候,要运用脑筋将所行之善「最大化」,亦即所谓「有效利他主义」。如果我们理性运用同理心,大众论述也许能更公平、更符合道德。如果我们能真正体会,失去一百条性命比失去一条命更加严重,如果我们能认同,远在他国、和我们看起来截然不同的人,他们的性命跟我们的家人一样重要,那么政策就能有所改善。


★同理心是我们的文化中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布伦教授将它拉下圣坛,做了一番生动又有趣的重新检视。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挑战你我思维……在这个「后真相政治」的时代,本书是对真相的疾唿。――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巧妙的反同理心论述…… ――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
★清楚点出了人类基于良善用意却可能造成的风险与危害。 ――美国网路媒体Vox
★挑战我们一直以来视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重要理念……将完全颠覆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你自己的道德感。 ――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
★布伦教授无疑是对的,诉诸同理心确实带来不好的政策。同理心可以驱使我们关心别人,但还需要理性帮助我们建制与施行旨在减少苦痛的公共政策。――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同理心不是洪水勐兽,但被同理心绑架而失去理智,就未免舍本逐末了。因此,对于同理心的认知,可能不是一味的歌颂赞美……在感同身受之余,还要有出色的理解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对别人的际遇,我们要懂得克制情绪反应,但不失怜悯。如此,我们追求的,就不只是当下的满足感,而是人类社会长远的进步。――资深媒体人 范立达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就是Paul Bloom流畅的文笔、犀利的文字及说服的功力。他在每一章节中对同理心的正反辩证,真是丝丝入扣,每句话都铿锵有力,每一个实例都分析详细,读者不得不跟着他的思维走,进入理性思考。――东吴大学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保罗‧布伦Paul Bloom
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教授,讲授的线上开放课程选课人数突破三十万人次。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波士顿评论》(Boston Review)及《自然》(Nature)等媒体。现居康乃迪克州纽哈芬市(New Haven)。
着有︰《儿童如何学习字义》(How Children Learn the Meaning of Words)、《笛卡尔的宝宝:从儿童发展学解读人性奥祕》(Descartes' Baby: How the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Explains What Makes Us Human)、《香醇的红酒比较贵,还是昂贵的红酒比较香?》(How Pleasure Works)、《只是婴儿》(Just Babies: The Origins of Good and Evil)等书;作品曾获颁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优等奖,以及美国心理学会伊莲娜‧麦考比奖(Eleanor Maccoby Award)「发展心理学最佳书籍」。


相关着作:《香醇的红酒比较贵,还是昂贵的红酒比较香?从食物、性、消费、艺术看人类的选择偏好,破解快乐背后的行为心理》

译者简介

陈岳辰
师大翻译研究所毕业,现任专业口笔译者、大学兼任讲师,并参与多款软体及游戏中文化专案。译作有:《死亡之门》、《御剑士传奇》、《非理性时代:天使微积分》、《非理性时代:浑沌帝国》、《非理性时代:上帝之影》、《无名之书》、《我无罪》、《无罪的罪人》、《原罪》、《把他们关起来,然后呢?》、《诱惑者的日记》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都是同理心惹的祸?
同理心只是聚光灯,光束范围十分狭窄,将我们喜爱在意的人事物照得熠熠生辉,也将陌生、相异和遭到排斥的人事物舍弃在无法察知的昏暗中。
•同理心不是那颗拯救苍生的万灵丹
•与同理心无关的善行义举
•结果好坏是道德议题重要一环
•同理心和偏见一样会扭曲道德判断
•了解他人心理是种工具,无关道德

第二章 同理心的魔法
同理心本身无法自动转化为善心,可是同理心能够触动既存的善念。它使原本就善良的人更善良,因为善人不乐见苦痛,同理心却突显苦痛。
•整个大脑都是同理心的回路?
•同理心的共振力道单薄
•理解不等于感受
•同理心为什么使人善良?
•秤秤你有多少同理心

第三章 做好事,也要做对事
若要避免自以为是的行善,追求真正有效的善举,首先得愿意处理复杂纠结的议题,再者必须面对阻力,有些阻力背后是邪恶、是贪慾……结论不是唿吁大家别再付出,而是希望付出得更有智慧,能够瞻前顾后。
•一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数据
•别掉入同理心的陷阱
•仔细看看自己为什么做好事
•暂且放下自己

插曲:同理心政治
政治辩论中,立场冲突通常出在关注焦点不同。也就是说大众虽然选边站,但分歧点并非应不应该同理,而是应该同理谁。
•你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
•差距并不极端,但已经足够

第四章:人际关系与同理心
或许任何亲密关系都一样,它能「增进幸福、减轻苦难,因为快乐倍增,但悲痛减半」。但我个人期盼当自己恐慌时,关心我的人能够镇定,当自己阴郁时他们能带来活力。
•绝对共存程度的高低
•少点同理,多些慈爱
•以理解和关怀取代同理心
•同理心的代价
•一定程度的痛苦有其必要

插曲:同理心作为道德基准
同理心的功用仅在于接收别人的感受,可惜如果我感受到你的难受,却没发现难受的是你,还误以为是自己,那么根本不会试图帮忙。
•选择自私,不能推给基因?
•同理心没有餵奶重要

第五章 暴力和恶意
量刑根据有逻辑且公正的分析,而不是奠基在同理被害者的苦痛上。乞儿来讨钱,我们若确定了给钱只是造成更多问题,就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这么做不是否定世上的痛楚和苦难,也并非值得忧虑的非人化思维,而是为大局着想才有所取舍。
•恶与道德缺口
•同理心的成本效益评估
•同理心如何引发暴力?
•心理变态与同理心
•缺乏同理心才会导致非人化?

第六章 一个理性越多越好的时代
一旦人意识到自己进入了真正的决策过程就开始运用理性思考,做出论述、表达意见、也接纳别人的想法,有时候还愿意改变立场。
•我们的心智与大脑
•人类能够批判自己,因此才有无穷可能性
•理智和理性的必要性
•思考、表述、接受、改变

图书序言

第一章都是同理心惹的祸?

道德的最低限度是基于理性行事,考量受到自身决定影响的个体,平等对待各方利益,做出理由最为充分的选择。――James Rachels

过去几年间如果别人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会说自己正在写书。他们追问细节,我便回答「和同理心有关」。一听到同理心三个字,众人点头微笑,直到我补上一句:「我反对同理心。」

通常对方会一笑置之。我起初讶异不解,后来才意识到原来「反对同理心」就像「反对小猫咪」一样,多数人觉得莫名其妙,不可能是认真的。再者,这种立场极其容易引起误会,学到教训之后我明白打从开头就得解释清楚:我并非反对道德、怜悯、仁慈或爱,我也希望大家做好人好事好邻居。我会写这本书,无非期待大家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只不过我意识到想靠同理心达成目标,恐怕会走上不少冤枉路。

反对同理心会引来他人错愕,原因之一在于大众习惯视同理心为绝对善,就好比我们绝不嫌钱多、绝不嫌自己太瘦……也绝不嫌同理心过剩。

就此而言,同理心很不一样。我们对其他情感、情绪、能力的态度相对批判,看得到一体两面,像是一个做父亲的可能因为愤怒而失手将年幼孩子打死,但同样的愤怒若发自不公不义则足以重塑世界。崇拜放在值得的对象身上很美妙,若放在连环杀人魔之类则很危险。我认为慎思明辨才是正途,所以会在书中多所强调。不过我也要声明,理性同样能致人犯错。劳勃‧里夫顿(Robert Jay Lifton)以《纳粹医生》(The Nazi Doctors)一书探讨二战时期集中营医师对囚犯进行人体实验的心路历程,(註1)他们都是聪明人,却利用那份聪明说服自己接受惨无人道的行径。那时若他们聆听了自己心声,结果也许好得多。

所有人类心智功能都可以接受检视、辨别好坏。所以就让我们来好好看看同理心。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