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思考

跨界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思想对撞—我们对未来不只一种想像

  .不只是拆铜像—关于记忆、见证与宽恕,转型正义的另一种切入与讨论。
  .恐怖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政治伦理—哲学如何思考当前恐怖主义的问题?
  .那一年我们一起看的《赛德克.巴莱》—不仅仅是电影,它所激起的历史与真实性的讨论又代表了什么?
  .「半泽现象」与台湾公民运动的困境—「加倍奉还」的复仇,其实仍逃不出既有的框架?
  .太阳花运动—我们如何讨论,而它又改变了什么?

  「不务正业」的外文系学者,循着当代西方理论路径,「闯入」各领域!

  本书收录作者的演讲文稿与会议论文,主题围绕在「生命政治」、「档案与见证」、「恐惧与恐怖」与「正义」等范畴,循着当代西方理论的路径涉入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传统领域」,回应台湾历史与当下的社会与政治事件—我们现在所处的生命情境。

本书特色

  作者捍卫教师劳动权益、声援学生校园民主的行动、投入「哲学星期五」的活动与公众进行思辨及对话,参与实际行动,并将其化为对生命政治、公民运动、恐怖主义、转型正义等议题的思考。

  这是一本结合思想与行动的着作。

名人推荐

  洪世谦|国立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专任副教授
  沈清楷|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哲学星期五」创办人
  吴丰维|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理事长
  黄益中|热血公民教师、《思辨》作者

  ◇    洪世谦|国立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专任副教授
  我们看到涵榆在本书中,如何戮力地、有意识的不再停留于文件蒐集,不再屈从于既有的学科论述规范,而是关注着台湾这块土地的现实性,以台湾特有的历史情境、社会力量作为思考、书写和行动的斗争场域。
  涵榆以「例外」作为战斗的姿态,思考、回应、撞击台湾的现实性,作为读者的我们,什么是你我姿态呢?什么又是我们的「例外」呢?

  ◇    沈清楷|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哲学星期五」创办人
  跨界本身除了试图去融合产生更多的多样性,它还显示着一种对体制的僭越、对主流的反抗,进一步也显示出一种介入的姿态。
  这本《跨界思考》对我而言,呈现的是一种介入的勇气,让我不断反省着人性中幽隐的懦弱,以及自我提醒,我们到底在回避着什么?我更愿意相信,介入的勇气,不是因为冲动的热情或素朴的理想所致,而是在深思之后,面对生命时一种必要的浪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涵榆


  台大外文系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教授,「哲学星期五」成员之一。

  研究兴趣包含附魔、后人类、生命政治、精神分析、恐怖文学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介入的勇气|沈清楷
推荐序 「例外」的战斗姿态|洪世谦
自序    
第一讲 「贩卖恐惧」:生命政治、文化偏执症与后现代情境    
第二讲 耻辱、见证与生命政治:一些当代理论观点    
第三讲 档案、记忆与见证    
第四讲 恐怖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政治伦理    
第五讲 邪灵附身—文学想像与理论观点    
第六讲 「那一年,我们一起看的《赛德克.巴莱》」:雾社事件的影像与真实的问题    
第七讲 「半泽现象」与台湾公民运动的困境    
第八讲 关于「太阳花运动」的一些随想    
附录一 鬼魅余生:以德希达观点论摄影技术的见证、记忆与救赎政治    
附录二 诸众、占领、身体展演与生产: 一些安那其的思考    

 

图书序言

「半泽现象」与台湾公民运动的困境
 
日剧《半泽直树》不论在日本或台湾都创下超高的收视率并且引起一股文化潮流。在本讲次里,我将「半泽现象」界定为一种纠结了想像、慾望与意识形态矛盾的「症侯」。我会先针对一些阅听反应进行评述,接着引述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意识形态分析,但是我希望能展望意识形态矛盾以外的视野,导引出一些有关正义的思考,连结到当前台湾的公民运动的情境。
 
[核心问题]
 
1.「加倍奉还」只是一种复仇性正义或者有其他深刻的意涵?
 
2.正义该是「众声喧哗」、「各得其所」?
 
3.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正义,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我不太清楚用「半泽现象」这个标题是不是很精确。一般的理解下的「现象」,大多指一种极速扩散、广泛流通的风潮;《半泽直树》这个电视剧有没有红到可以称为「现象」的程度,我不太清楚,至少我在学校里还没有感受到这部电视剧的扩散威力,没有学生跟我呛「加倍奉还」,虽然有人因为国科会计画经费核销不实被检察官调查,连研究助理也被卷入,甚至承担责任,这倒是有点像剧中「有功是上司的,有过是下属的」那要的企业文化。我想谈的半泽现象,也许比较像是把它当作一个出发点,把很多事情问题化,也等于是把和半泽直树有关的流行风潮,当成一种精神分析所说的「征侯」。在这样的基础上谈所谓的「半泽直树现象」,等于也是要理解观众纠结了什么样的想像与慾望,同时也暴露出社会内部什么样的焦虑、意识形态矛盾、甚至是危机。
 
本讲次中,我会先针对一些《半泽直树》的阅听反应进行评述。接着引述纪杰克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但是我希望能展望意识形态矛盾以外的视野,从这部电视剧导引出一些有关正义的思考,连结到当前台湾的公民运动的情境。「加倍奉还」只是一种复仇性正义或有其他深刻的意涵?正义该是「众声喧哗」、「各得其所」?或者我们应该有更根本的思考: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正义?目前的公民运动是否有办法,或者该如何朝向根本性的社会变革?这些都是我要讨论的问题。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