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我,你为什么杀人:司法精神医学专家眼中暴力犯罪者的内心世界

告诉我,你为什么杀人:司法精神医学专家眼中暴力犯罪者的内心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ahlan Saimeh
图书标签:
  • 犯罪心理
  • 司法精神医学
  • 暴力犯罪
  • 犯罪者心理
  • 精神分析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犯罪行为
  • 心理疾病
  • 案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平凡一如你我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杀人凶手?<<
毒死久病妻子的深情丈夫、扼杀新生儿的未婚妈妈、陷入妄想幻觉的弒母暴徒……
司法精神鑑定医师执业生涯中最真实的九则案例回顾,
探测罪犯与凡人、疯狂与理智、异常与健全之间,最幽微模煳的距离    

台北市联合医院松德院区院长 杨添围医师─专文导读
法操司想传媒─推荐


「不,不,不!这不可能发生,不可以发生,没有发生。就这样,没有什么好说的。如果有什么讨厌的事,我最会的就是置之不理,然后那件事对我来说就真的不存在了。」
──坦妮雅‧葛罗特鲍姆,二十岁,实习售货员,两度杀死自己刚生下的婴儿藏在家中橱柜里。

「妳懂吗?我突然就懂了!我明白了那件事其实已经进行了好几年……我妈和我爸那几年都在设法对我下毒。他们必须接受惩罚。」
──哈尤‧许尼特格,二十四岁,大学生,砍杀母亲二十六刀致死,被逮捕时正准备刺死父亲。

>>当兇残变态的罪案发生时,如何判断犯人是因精神疾病身不由己,或是清醒理智地执行犯罪计画?
>>探讨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与成长环境,是帮助我们更了解邪恶的成因,或是导致「你我都推了一把」的卸责?

作者娜拉‧塞美是司法精神医学专家,为了协助法庭判断犯罪行为人的责任能力,她与杀人抢匪、强暴犯、恐怖情人……等形形色色的犯罪者对谈,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探触他们的生活史与作案动机,并以冷静不偏颇的态度,带领读者了解她经手过的案例,思索那些原本平凡普通、甚至亲和讨喜的男女老少,在何种状态下会採取血腥残酷的暴力手段,一夕间毁灭掉自己与别人的人生?

>>旁观者心想「受害者也有责任」的时候,思考模式其实跟暴力罪犯如出一辙?
>>所谓正常人与犯罪者之间,有多少令人不安的共同点?

推理小说、犯罪影集时常渲染变态杀手的丧心病狂、邪恶残虐,报章媒体也喜欢将谋杀犯描绘成「禽兽」或是「怪物」,但是,在作者叙述的九个案例中,我们却一再看到,许多恶行重大的暴力罪犯的性格、举止、成长背景、生活方式和一般人基本上并无二致。这些人外表寻常,一如你我,为何他们会是犯下骇人罪案的凶手?是什么样的原因驱使这些人走上末路?

「我坚决反对把那些犯下严重罪行、深深伤害了他人的人视为泯灭人性的妖魔。我在做精神鑑定时,面对的从来不是怪物。事实上,作为人类,我们彼此间的共同点远远多过差异。而正因如此,正因为我们都是用同一种木材刻成的,只在细微的纹理上有所差别,我们必须认出那些犯下丑陋罪行的人也是人──从而在其中也认出我们自己。」──摘自后记


●本书简明易懂地阐释刑事法律中责任能力的概念及其之于精神鑑定工作的重要性,并以实例解说精神疾患对能力程度判定的影响,釐清大众对于精神障碍者犯罪的迷思。
●作者以现实社会常见的暴力犯罪案例,取代犯罪心理学科普书中常出现的离奇极端的连环凶杀题材,写法冷静、踏实而不浮夸,多了专业人士的审慎,少了猎奇报导的譁众取宠。
●书中案例涉及照护杀人、恐怖情人等愈来愈受重视的社会问题,并探讨这些现象与精神疾患、异常人格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关心社会现况的读者从精神医学角度了解时下议题。
剖析人性深渊:探寻暴力犯罪者心智的迷宫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本特定的著作,而是深入探究暴力犯罪者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力图以一种兼具科学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视角,揭示那些将个体推向极端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因、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社会环境塑造。我们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恶”是如何在特定心智结构中生根发芽,最终爆发出毁灭性的力量。 第一部分:心智的裂痕——暴力背后的心理病理学透视 暴力犯罪者并非铁板一块的“怪物”,他们的心智往往是复杂病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本书将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细致剖析那些与暴力行为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谱系。 1. 反社会人格的迷雾与共情缺失: 我们将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的核心特征,特别是其标志性的情感空虚、对规则的蔑视以及操控他人的倾向。不同于常人理解的“邪恶”,我们会深入剖析共情能力(Empathy)在这些个体中是如何在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发生阻断或扭曲的。通过分析神经影像学研究中发现的杏仁核(Amygdala)功能异常,我们试图解释为何情感反馈机制对他们作用甚微。这种对他人痛苦的“无感”,是促成冷酷犯罪行为的关键基石之一。 2.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与冲动控制: 暴力行为有时是特定精神病理状态下的极端表现。书中将详细审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妄想(尤其涉及迫害、指示性幻觉)时,如何将内部的混乱投射到外部世界,并转化为攻击性行为。对于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躁狂期,其伴随的冲动性、鲁莽决策以及对危险的低估,也常是引发急性暴力的直接诱因。我们不会停留在病症的描述,而是着重分析这些精神状态如何瓦解了犯罪者原有的理性防御机制。 3. 童年创伤与心智发展的“失轨”: 大量的研究表明,童年期的虐待、忽视和系统性创伤(Complex Trauma)是成年后暴力倾向的重要预测因子。本书将引入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解释不安全或紊乱的依恋模式如何塑造了对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并导致情绪调节能力的严重缺陷。我们探讨“逆境童年经历量表”(ACEs)与后来的暴力倾向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强调早期环境的剧毒性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留下的持久烙印。 第二部分:生理的底色——神经科学对暴力的解码 暴力行为的发生,绝非单纯的“自由意志”的缺失,它也根植于不可见的生理结构与生化平衡之中。本章节将转向生物学领域,审视大脑如何调控攻击性。 1. 大脑“刹车系统”的故障:前额叶皮层的角色: 前额叶皮层(PFC),尤其是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被誉为人类的“执行中枢”和“道德罗盘”。我们将详细介绍PFC在抑制冲动、评估长期后果和进行道德判断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慢性暴力罪犯的结构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研究,揭示PFC体积的减少、连接性的紊乱如何削弱了个体对暴力行为的有效抑制能力。这种“刹车失灵”是解释高风险、低回报型冲动暴力的核心生理机制之一。 2. 激素与遗传的相互作用: 睾酮等雄性激素常被简化地与攻击性挂钩,但我们更关注其与环境的复杂交互作用。书中将探讨“高睾酮-低皮质醇”的组合模式如何预示更高的攻击风险。同时,我们也审视特定的基因多态性(如MAOA基因的低表达变异),并强调基因本身不决定行为,而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代谢,使个体在面对高压力环境时,更容易“激活”暴力反应通路。 3. 药物滥用与急性激发: 酒精和某些兴奋剂(如甲基苯丙胺)如何直接影响大脑的化学平衡,降低认知控制能力,并增强情绪的易激惹性,是分析某些暴力事件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将描述这些物质如何解除大脑原有的抑制机制,使潜在的攻击倾向得以释放。 第三部分:情境的催化——社会生态学视角的审视 心智的缺陷与生理的倾向,需要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才能开出暴力的花朵。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把焦点放至宏观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1. 犯罪亚文化与模仿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强调观察和模仿在习得行为中的作用。对于那些成长于暴力高发社区或犯罪帮派的个体,暴力行为可能被内化为一种“规范”或解决冲突的有效工具。我们将分析媒体暴力(如果涉及)如何通过提供脚本和去敏感化(Desensitization)效应,降低个体对使用暴力的心理门槛。 2. 结构性暴力与社会排斥: 长期的贫困、教育资源的匮乏、系统性的歧视和被社会边缘化,构成了“结构性暴力”。这种环境剥夺感和无望感,会引发强烈的挫折攻击反应。本书将区分由精神病理驱动的暴力和由社会绝望驱动的暴力,探讨社会不公是如何通过加剧心理应激,间接催化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3. 司法系统的反应与再犯风险: 最后,我们将审视司法矫正系统在面对暴力犯罪者时的挑战。传统的惩罚模式往往未能有效解决核心的心理和神经生物学缺陷。本书将探讨基于证据的风险评估工具(Risk Assessment Tools)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融入辩证行为疗法(DBT)或认知行为疗法(CBT)的专门干预,尝试重建犯罪者受损的认知控制和情绪调节能力,从而降低其再犯的概率。 结语:理解的边界与干预的可能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为暴力开脱罪责,而是通过精细的解剖,揭示人类心智深处的脆弱性。只有准确识别出驱动暴力的多重因子——无论是深层的心理创伤、失调的神经回路,还是恶化的社会环境——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设计出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矫正方案,从而在保护社会安全的同时,触及并尝试修复那些迷失在黑暗中的心智。这本书是一场对复杂人性的严谨探索,期望能为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注社会安宁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全面的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娜拉‧塞美Nahlan Saimeh
1963年出生于德国的明斯特/威斯特法伦,医学院毕业后完成精神医学及心理治疗的专科医师训练。她的专业领域是司法精神医学,近十多年来任职于此一领域的主管阶层,目前在一所高度戒护的司法精神病院担任院长。身为司法精神鑑定医师,她的职责是研判犯罪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且针对其威胁性与再犯可能作出预测。她的鑑定对象以暴力犯罪者与性犯罪者为主。

译者简介

姬健梅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德国科隆大学德语文学硕士,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中英文组,从事翻译多年,近期译作包括卡夫卡三部长篇小说《审判》、《城堡》、《失踪者》以及介绍委内瑞拉「系统教育」之《把音乐带给全世界的孩子》。

图书目录

导读:精神鑑定的他山之石
前言
    黑暗的幻想──忠实可靠的丈夫突然杀死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妻子,是照护压力逼这对曾经恩爱幸福的夫妻走向绝路?
    名表爱好者──为了蒐集名表,杀害行将就木的老人夺取财物,对自恋型人格者来说,也是很合理的?
    保密至死──即将分娩的未婚妈妈为什么持续否认怀孕的事实,不惜杀婴也要假装胎儿不曾存在?
    在死后合为一体──仅仅一句话,就让固执专一的中年男子成为以杀人和自杀挽回分居妻子的绝望凶手?
    假如她死了,我会好过一点──为什么离婚、保护令和亲友支持系统都阻止不了恐怖情人实现终极的佔有慾?
    他反正已经死了──入室行窃的流浪汉「随手」勒杀了恰好在家的老人,是成长环境或是脑部神经结构让他感受不到丝毫悔意?
    我不知道我还想不想出去──他知道他毁了那三个女人的人生,而仍坚信自己对于冲动束手无策,他还值得享有回归社会的机会吗?
    强暴程式──独居女子坚称死在她刀下的邻居曾透过电脑程式对她进行性侵害,如此荒诞的杀人动机会在法庭上引发什么风波?
    惩罚是必要的──优秀的大学生性情丕变、残忍地谋杀了亲生母亲,为什么即使有求诊于精神科的纪录,仍不能防患这桩人伦悲剧于未然?
    后记

图书序言

他山之石:德国的精神鑑定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院长 杨添围医师

德国,并不遥远
继受德国法系的台湾刑法体系,于刑事责任与刑案精神鑑定制度,有相当多类似之处。如鑑定人的选任,仍以司法官意见为主,制度上并没有自由选任鑑定人的设计。鑑定人与证人一样,可接受交互诘问,但是地位仍类似辅助检察官或法官之辅助角色。尚且,对于责任能力的判断,即英美法所谓终极问题(ultimate issue),鑑定人可以提出结论,未如英美法所禁止。德国与台湾相同的是,最后判断取决于法官,而非陪审团。
最大的差异或许在于,因精神障碍或其他心智缺陷、而无罪或减刑后,若有再犯之虞,在德国可能于司法精神医院中长期保安监护;而台湾,则至多在受委託之精神医疗院所监护五年。

我国与德国对于责任能力,都採取所谓「混合性立法」。简言之,要有生理性符合的疾病或诊断,为首要条件;其次,这些疾病或缺损状态,必须影响到,个人执行行为的自由意志,法学上称为,「辨识能力」或「控制能力」两者。
德国现行刑法第二十条规定:
行为人于行为之际,由于病理之精神障碍、深度的意识障碍、心智薄弱或其他严重的精神异常,以致不能识别行为之违法,或不能依此辨别而行为者,其行为无责任。
同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行为人于行为之际,由于第二十条所列各原因,致其识别行为之违法或依其识别而行为之能力显着减低者,得依第四十九条第一项减轻其刑。

我国立法理由中就载明参照德国之法制,而于二○○五年修定刑法第十九条:
行为时因精神障碍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识其行为违法或欠缺依其辨识而行为之能力者,不罚。
行为时因前项之原因,致其辨识行为违法或依其辨识而行为之能力,显着减低者,得减轻其刑。

对照来说,德国所称病理之精神障碍、深度的意识障碍、心智薄弱或其他严重的精神异常,即是我国所称之精神障碍或其他心智缺陷。
而后段,两国所称之辨识或识别行为违法,就是「认知辨识能力」;依其识别或辨识而行为,就是「情绪或行为之控制能力」。

精神异常认定有所不同
就德国鑑定实务而言,其精神异常状态(insanity)的认定(我国:精神障碍或其他心智缺陷),似乎较台湾更为广泛或宽容。就其四大疾病因素而论,德国所称「病理之精神障碍」,包括我们熟知的严重精神疾病,如思觉失调症、躁郁症、严重忧郁症、妄想症,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精神病状态。而「深度的意识障碍」,包括:梦游、极度情绪冲动以及深度催眠等与精神病状态严重度类似之情形。「心智薄弱」,则指智能障碍或发展性迟缓。若仅限于这三类,则与我国精神医学界的共识,相去不远。
但是,德国之「其他严重的精神异常」可包括:严重的人格疾患,性偏好异常,以及严重精神官能症。虽然,德国在鑑定实务上,多认为,其他严重的精神异常,必须在社会功能呈现显着影响(正如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而且,至多可造成责任能力减轻而无法免除刑责。但台湾通常认定此类疾病,完全不符合刑法所称之「精神障碍或其他心智缺陷」,不构成责任能力的减损。
换言之,即使具有精神医学诊断,确定有精神疾病,也无法称其一定符合刑法所称之「精神障碍或其他心智缺陷」,因为,在这字词里,隐涵着法律要件的限定。

鑑定后处遇大不同
因精神障碍或其他心智缺陷、而无罪或减刑后,若有再犯之于虞,在德国则可能在专属司法精神医院中长期保安监护,实则近年来,由于出院条件更加紧缩,住院时间有逐渐延长之趋势。而且,对于治疗无明显效果的病患,或者是性侵害犯罪者,还有所谓保安监禁的制度。
也有论者认为,德国以治疗为前提,精神障碍或异常者,首应接受治疗而非处罚,因此在制度上,採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但是,一但具有社会危险性,其治疗处分的意义,就被保护性收容所取代,因此,长期收容或监禁的情形,也逐渐成为常态。
在台湾,由于刑法第八十七条之规定,则最多在受委託之精神医疗院所监护五年。这也引发,若社会危险性无法减低,最高五年监护,是否能减少公众安全威胁的议论。
在生硬的责任能力与两国法律术语后,且让大家回到故事叙述的情境里。

白话本鑑定报告书
作者以浅显的文字,叙事的方式报告个案,然后用被鑑定人与自己的对话,逐渐展露个案的样貌。每一篇,都像一份白话文的鑑定报告书。在故事之外,作者也每每表明自己的专业态度。如何不预设立场地对待被鑑定人,怎么多想一些,避免遗漏被鑑定人可能有的精神问题,同时,也不时揭露出,自己思考的逻辑与鑑定的方法、作为。作为读者,应该会感受到一位专业鑑定者的细腻与自我要求;身为精神鑑定医师,则是时时与作者的想法产生共鸣,更是不断地对于其专业坚持,倍感折服。
作者说,案例不是那么耸人听闻,但是具代表性。实则,从杀害重病配偶,杀害老人谋财以满足自恋需求、母杀子女、忧郁状态自杀杀人、尾随跟踪杀害前妻、游民入侵住宅杀人、性侵犯重覆犯罪,到思觉失调症两例杀人案件,每每都是司法精神鑑定的重要议题,更可能延生出一本本的专论与研究。
正如,美国司法精神医学专家Malmquist所言:了解杀人,是精神医学的任务。

横眉冷对千夫指
在「惩罚是必要的」案例中,作者试图与一般人的想像对话:有条理,有计画,怎会是精神异常?。兇手在表面上,控制能力并未完全欠缺,实际上,是有条理、有计画的行动。但是,关键的问题是,病人没有能力和自己的病态动机,保持距离,无法控制自己的动机。无法区辨事件是真实,还是自己的想像。同样的情境,也出现在「强暴程式」案例里。
另一方面,由于失去感情共鸣能力,这两位思觉失调症患者,却对加害人表现出冷漠或无法理解对方痛苦的态度。也正是这种行为与情绪上的异常脱离,正是思觉失调症不为人理解的主因之一。
作者在一开始就提醒,精神鑑定医师的任务,不在于评估犯行,也不在于评估犯罪动机,而只在于检查坐在他面前,被指控犯下一桩罪行的被鑑定人,在犯案时,是否患有某种程度的精神障碍。鑑定医师必须能够描述被鑑定人的「控制能力」或「辨别能力」由于哪种精神疾病、何种方式受到减损,既使这桩罪行引起了民众的愤怒与仇视,即使就连略为暗示犯罪行为人的责任能力受限都会激怒大众,但是,「司法精神鑑定医师在做出鑑定时要始终本着知识与良知,不把公众的期待纳入考量」(出自〈黑暗的幻想〉一章)。

鑑定医师的原则与坚持
其实,同样身为司法精神鑑定医师,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个寻常却又满是悲剧的案例,更多的是,支撑一位精神鑑定医师的原则。
本书原名相当清楚,人人都可能成为兇手。作者前言就说,让人成为兇手的原因往往十分平凡:自我憎恨、嫉妒、寂寞或是恐惧。因此,她他选择了乍看之下,平凡无奇却值得深入咀嚼的案例,而不是轰动一时、惊世骇俗的连续杀人犯。
在后记里,作者说,「我坚决反对把那些犯下严重罪行、深深伤害了他人的人视为泯灭人性的妖魔。我在做精神鑑定时,面对的从来不是怪物。事实上,作为人类,我们彼此间的共同点远远多过差异」。还说到,「破坏性行为是人类固有可能性,我们就是这样。但是正因如此,正因为我们都是用同一种木材刻成的,只在细微的纹理上有所差别,我们必须认出那些犯下丑陋罪行的人也是人,从而在其中也认出我们自己。」
这样的反省,并不孤独,也不遥远。我不由得记起,美国精神鑑定大师Robert Simon这段文字:
「我们常认为虐杀与恶行,和正常人无关,而无视于一个基本假设:我们都是人类,有能力达成许多层次的行为,有些是好的,有些,我们相当清楚,是坏的。虽然大多数人可以遏制他们施虐、破坏的黑暗面,但是这一面却日以继夜地以不同程度出现与运作着。原始人类以为,月缺时,部分月亮也消失。今天,我们知道,月亮的黑闇部分,虽不可见,但依旧存在。」

感谢脸谱出版,得以先睹为快,而阅读过程更带给笔者诸多感动。相信读者可以对于司法精神鑑定,有深一层认识与体会,更可以在各种案例中,感受到一位鑑定医师的专业与真诚,还有她如何协助法庭裁判,却又如何面对与诠释人人困惑难解的人性邪恶。因此,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现,会让许多精神鑑定的同侪们,获得继续坚持的能量和激励。


参考文献:
1.    张丽卿(2011):司法精神医学-刑事法学与精神医学之整合。台北,元照。
2.    Norbert Konrad & Birgit Völlm (2014): Forensic psychiatric expert witnessing with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n German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 37: 149-154.

图书试读

贝尔妲.屈克曼是个八十七岁的老太太,生活优渥,独自居住,她女儿每週都会来探望她好几次,一如在这一天。当警察抵达贝尔妲.屈克曼的家,她告诉警方这天早上贝恩德.齐腾巴赫意外来访,她的语气虽然愤怒,但是叙述得中肯而清楚。齐腾巴赫是一间居家照护机构的工作人员,将近一年前,她在一次大腿骨折之后曾经使用过该机构的服务。她尽可能缩短齐腾巴赫服务的时间,告诉该居家照护机构的主管,说她对于照护服务虽然感到满意,却并不满意这名职员那种自负而强势的态度。
 
而齐腾巴赫今天来按她家门铃,在门口说他想跟她谈一谈,要请她捐款成立一个基金会来协助需要居家照护的人。贝尔妲.屈克曼不喜欢齐腾巴赫,可是这似乎事关一件有意义的善举,所以她让他进门,心想听他说说也无妨。
 
「我坐在我的单人高背沙发上,请他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起初他也坐下了,问我过得好不好,是不是还能够独自料理生活。然后他忽然站起来,朝我走过来,站在我的沙发后面,以致于我根本看不见他了。我试图朝他转过身去,这时他忽然说:『钱放在哪里?我需要钱。马上就要!』」
 
贝尔妲.屈克曼深深吸了一口气,泪水涌进她眼睛。「那像是个命令!我︙︙我完全吓呆了,真的对他感到害怕。他从后面抓住我的脸和脖子,我害怕他会伤害我,毕竟家里就只有我一个人。」为了避免这个不速之客使用暴力,贝尔妲.屈克曼跟他说他可以从写字台中间小抽屉里的祕密夹层拿走她为不时之需所准备的一千马克,然后离开。齐腾巴赫松开了她,走到写字台那儿去拿钱,可是接着又朝她走过来,再次站在她的高背沙发后面,紧紧摀住她的口鼻,使她无法唿吸。她自觉活不了几秒了,随即失去了意识。她也记得一些细节,例如齐腾巴赫在她面前戴上了毛线手套,再从她背后用戴着手套的手勒住她。
 
要找到齐腾巴赫对警方来说毫无困难,因为他有依照规定在户政机关登记住址,并且仍在那间照护机构工作。刑警在他家里找到他,针队此一犯行指控质问他。他们走进的是一间干净的小公寓,陈设很简单,看来只有生活中必要的东西。针对这番骇人的指控,齐腾巴赫的反应出奇冷静而且务实。他穿上外套,跟着警察走。警察把他带到警局问话,而他们所听到的回应大大不同于他们原本的预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事物最深刻的途径,就是从那些身处其中的人那里获得第一手信息,尤其是那些常人难以触及的领域。这本书的标题《告诉我,你为什么杀人》,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医学专家,在与一位罪犯进行深入的对话,并且将这份对话记录下来,与我们分享。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黑暗的内心世界,去理解那些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动机和逻辑。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案例,去剖析暴力犯罪者的心理特质,他们是如何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又是在怎样的心理驱使下走上犯罪道路的。这不仅仅是对犯罪行为的探究,更是对人性的深层挖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心理困境,能够将一个人变成我们口中的“罪犯”。它会不会也讨论到,在司法精神医学的鉴定过程中,有哪些挑战和局限性?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恶意”这个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理解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复杂人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立刻产生了阅读的冲动。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暴力犯罪的成因一直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正常”的人,为何会突然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而“司法精神医学专家眼中”这个定位,则让这本书显得格外专业和有分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通过专家的视角,剖析犯罪者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动机、思维方式、是否存在精神疾病的根源,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在特定情境下被触发,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犯罪行为的描述,而是能够深入到犯罪者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情感创伤等方面,去探寻那些潜藏在深处的根源。同时,我也对司法精神医学在案件中的作用感到好奇,它如何帮助法庭理解犯罪者的精神状态,如何影响量刑,以及它在预防犯罪方面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本书会不会让我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够引发我对社会制度、心理健康保障等问题的反思?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既震撼又启发的阅读体验。

评分

从这本书的标题来看,我立刻联想到了许多令人深思的案件。那些新闻报道中的情节,总是留给我巨大的疑问:为什么?是什么让一个人走上如此极端的道路?而《告诉我,你为什么杀人》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困惑,而且“司法精神医学专家眼中”的定位,则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能提供一个专业、深刻的视角。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纪录片,将我带入那些充满张力的司法现场,或者说是犯罪者的内心深处。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真实的案例,详细阐述司法精神医学是如何介入暴力犯罪案件的,又是如何通过专业的诊断,去解读犯罪者的心理动机、行为模式,以及他们是否受到精神疾病的影响。我好奇书里会不会有关于不同类型犯罪者的心理剖析,比如冲动型犯罪、预谋型犯罪,他们的心理机制会有哪些不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法律的框架下,精神鉴定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如何影响案件的审判,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揭示人性的黑暗面,让我们在保持警惕的同时,也能对一些悲剧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新闻中看到的,令人费解的暴力事件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些人会做出如此极端、残忍的行为?在理性思考的框架下,这些行为似乎完全不可理解。这本书的标题,《告诉我,你为什么杀人》,直接触碰了这个核心的疑问,并且以“司法精神医学专家眼中”作为切入点,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会非常独特且权威。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人,尤其是做出极端行为的人,需要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而精神医学专家无疑是拥有这种能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通往那些复杂内心世界的大门。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揭示不同类型暴力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他们的思维模式、情绪波动、是否存在病理性幻想,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一步步将他们推向犯罪深渊的。同时,我也非常好奇,在司法实践中,精神鉴定是如何进行的?它是否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犯罪者的真实精神状态?对于那些被诊断为有精神疾病的犯罪者,社会又该如何应对?这本书会不会让我重新审视“罪与罚”的概念,或者至少,让我对那些我们曾经视为“怪物”的群体,产生一些更复杂、更具同情心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深邃的背景,配上沉重的书名,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犯罪心理学和司法精神医学领域非常感兴趣,总觉得那些触目惊心的案件背后,一定隐藏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复杂动机和心理轨迹。这本书的标题直击核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医学专家,将我们带入那些被贴上“暴力犯罪者”标签的灵魂深处,解开他们行为背后的迷雾。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罪行,而是深入剖析犯罪者在做出极端行为前的心理状态、成长经历、潜在的病理因素,以及在司法程序中,精神鉴定是如何进行的,又是如何影响最终判决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剧,但又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人性的探索?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不再仅仅从道德层面去评判,而是尝试理解,虽然不代表认同,但这种理解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类似的悲剧。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为什么会有人选择杀戮”这个问题,有更深刻、更具象的认识,甚至能够引发对社会结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保障等更广泛层面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