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艺匠:公众、赤贫家庭与社会体制如何结盟,携手改变社会?

民主艺匠:公众、赤贫家庭与社会体制如何结盟,携手改变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na M. Rosenfeld, Bruno Tardieu
图书标签:
  • 社会运动
  • 贫困
  • 民主
  • 社会体制
  • 公众参与
  • 社会变革
  • 阶级
  • 政治学
  • 社会学
  • 社区组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公众、赤贫家庭与社会体制彼此结盟,共同对抗社会排斥
  在原本没有连结的地方创造连结,打造一个真正立基于全民公义的民主社会


  我们所在的民主社会,应该是一片可以自由表达的土地,在这里,每一位国民的发言都会得到同等善待。然而,我们的社会并未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甚至排除了部分的成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赤贫者。我们对这些人没有期待,没有梦想;或者我们积极投身对抗贫穷,却像是一直想要摆脱这些棘手的问题,看在这些底层同胞眼里,我们其实是想尽办法要摆脱他们……

  为了不再感到困窘不安,我们否认穷人的存在,但如果把他们看成与自身命运息息相关的人,我们就不得不以全然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赤贫者的处境其实是对人类理性的挑战。当我们从内在辨识出他们所承受的痛苦,才能勇于面对自己最脆弱的部分,意识到即使在极端的困穷之中,人还是人,尊严不减。

  民主需要许多艺匠来雕塑、刻画、翻土、耕耘,才能真正让每个人重拾平等的尊严与基本权利,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民主的艺匠。本书诉说了十二个故事,说书人来自三大洲的六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踏上了一条人迹罕至的旅程,卯足全力,扭转局势,试图超越社会对穷人的排斥。在看似无路可走的僵局中,闯出一条希望之路;在原本没有连结的地方,创造连结。

  这些发生在学校、报社、工会、小型企业、电力公司、乡村教堂、大学学府、欧盟、人权法院、联合国等场景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和赤贫同胞结盟,影响社会体制,不管在任何领域,不论是地方、国家或国际的层次,我们都有机会与赤贫同胞携手改变各种不公义的事情,创造更友爱的社会。而当社会体制愿意为了赤贫公民作出改变,变得更平易近人、更公平正义,体制本身也会经历深刻的转化,它会重新发现自己存在的缘由与初衷。

本书特色

  •对抗贫穷、寻求社会正义的第一线行动者,最实际而深刻的反思。

  •本书指出在繁荣、进步的国家,对于极端贫穷的存在若不是有争议,就是一概否认,而否认极端贫穷正是对民主的反讽;这对于已进入先进国家、号称民主,并积极提倡转型正义的台湾,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与反省。

  •有别于许多以社会面议题为考量的运动,本书有极强烈的人道关怀,是真正以人为关怀的核心,关注人(包括赤贫者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处境与尊严。

  •本书中强调唯有公众、弱势和体制共同对话、合作,才有可能改变现实。民主是需要联合所有人一起创造的艺术品,这本书中分享的经验与反思,正是现时台湾社会所需要的。

诚挚推荐(按姓氏笔划排列)

  政界
  王幼玲(总统府人权谘询委员)
  孙大川(监察院副院长)
  陈建仁(中华民国副总统)

  学界
  王增勇(政治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副教授)
  陶蕃瀛(静宜大学社会工作与儿童少年福利学系副教授)
  蔡怡佳(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顾瑜君(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副教授)

  文化、宗教、公民团体
  郝明义(大块文化董事长)
  陈淑芬(现代妇女基金会副执行长)
  陈来红(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创社理事主席)
  郑村棋(人民民主阵线代表、社会运动者)
  刘一峰(花莲玉里天主堂本堂神父、第26届医疗奉献奖得主)

  「赤贫者往往不被看见,民主社会里没有他们的声音,但赤贫者的声音需要被听见,因为他们用生命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有所洞察,在不同社会位置的我们,都可以与他们联合改变我们的社会。这才是真正的民主,对解严三十年后的台湾社会,这是多么重要的提醒!」——王增勇

  「《民主艺匠》是处处令人惊叹的好书,提醒我们成为人、成为他人之邻人,以及种种体制与社会之初衷,并揭示了可付诸实践的知识与行动的方法。书中记录了超越阶层的结盟,在生活安稳者与赤贫者相互交流倾听、彼此为师的过程中,如何成为更新视野与改变体制的活水泉源。本书对『民主』提出深刻的洞见:在追求立基于全民公义的民主路途上,如果少了赤贫者的声音,只是虚假的民主。」——蔡怡佳

  「在现在所处的世界,赤贫问题似乎复杂到难以定义,遑论解决。第四世界却能从荣耀赤贫者的生命经验开始,还给他们尊严,树立了助人工作、社会连结及对抗赤贫的新典范。《民主艺匠》教我们与社会排除诀别,我们每一个人,不论社会角色与阶级,都能从心倾听、与他人连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改变社会的位置与方法。」——陈淑芬

  「我会把这一本书放在书桌每日可见的明显位置。不时翻阅,每个月重读一个故事,每年重读一回。希望有更多关心贫富不均与贫穷议题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政治家能读到这一本真实的好书。」——陶蕃瀛
《熔铸共同体:权力、资源与社会重塑的实践路径》 本书导言: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坚实的立足点 我们身处的时代,充斥着经济停滞、社会分化加剧以及对既有制度日益增长的怀疑。技术奇迹与社会不平等的两极化现象并存,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进步”的真正含义。本书并非对特定社会运动或理论流派的详尽梳理,而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与结构分析,旨在揭示在制度的缝隙和资源的断层处,那些看似微弱却韧性十足的社会力量是如何汇集、协商,并最终推动系统性变革的。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当主流的政治经济框架似乎无法有效应对底层群体的生存困境时,那些在边缘地带发生的、由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塑”过程,究竟展现了何种重塑社会契约的潜能与局限。 第一部分:结构张力下的生存逻辑 社会结构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蕴含着不可调和的张力。本书首先对当代社会中“结构性脆弱性”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细致的解剖。我们摒弃了将贫困或边缘化简单归咎于个体能动性不足的观点,转而聚焦于资源分配机制、法律框架的滞后性以及话语权的垄断如何固化了社会阶层。 第一章:制度的盲区与灰色地带的经济学 本章探讨了既有经济体制在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需求时所产生的系统性失效。我们考察了“非正规经济”如何成为许多家庭的最后一道防线,并分析了这些经济活动如何在法律保护的缺位与地方权力结构之间寻求一种不稳定的平衡。重点分析了财产权利的模糊性如何阻碍了弱势群体积累财富,以及信贷和金融工具的排斥性如何加剧了代际剥夺。书中通过对城市边缘社区小型互助储蓄组织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在缺乏官方支持的情况下,社区如何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风险分散和资本积累模式。 第二章:符号暴力与身份的重塑 社会变革不仅关乎物质资源的重新分配,更关乎被认可的权利。本章深入剖析了主流叙事如何通过媒体、教育和公共话语构建对“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刻板印象。我们关注“污名化”过程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政策障碍,使得特定群体在争取公共服务、职业发展和政治参与时处于系统性的劣势。通过对几种不同群体(如:季节性移民工人、在职贫困家庭等)身份认同的质性访谈,揭示了他们在抵抗标签化和重新定义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文化策略和集体行动。 第二部分:能动性的汇聚与行动的现场 社会变革的真正驱动力往往隐藏在宏大叙事之外的、由具体行动者构成的复杂网络之中。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被边缘化群体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如:法律援助者、城市规划师、社会工作者等)之间形成的、具有实验性质的合作网络。 第三章:在地知识与专业干预的边界 成功的社会重塑很少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拯救”,而是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构建的过程。本章探讨了“知识的民主化”在实践中的挑战。我们考察了当社区的日常生存经验与大学或智库提供的专业分析模型相遇时,如何进行有效的“翻译”和整合。书中详细分析了数个跨界合作项目——例如,如何将社区居民对城市基础设施痛点的直观感受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修订建议。我们特别关注了“赋权”过程中,专业人士如何有意识地后退,将行动的主导权交还给受影响的群体。 第四章:制度的渗透与政策的软启动 自上而下的政策改革往往因缺乏对基层复杂性的理解而遭遇僵局。本书提出了一种“软启动”的变革路径:即通过在地方层面孵化微小的、可复制的成功案例,逐步向更上层的行政和立法系统施加影响。本章分析了数个案例中,地方试点项目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行政漏洞或政策弹性空间,成功地为特定群体争取到资源倾斜或法律豁免权的。这要求参与者对官僚系统的运作逻辑有极其精细的把握,并具备在不完全透明的环境中进行策略性联盟的能力。 第三部分:共同体构建的韧性与挑战 变革的进程并非线性上升的坦途,它充满了反复、内部冲突以及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这些合作网络在面对持续压力时的结构韧性。 第五章:联盟的张力:利益、意识形态与信任的维护 任何跨阶层、跨背景的联盟内部都必然存在张力。本章聚焦于在共同目标下,不同行动者(如:底层民众的即时经济诉求、活动家的长远意识形态目标、专业人士的职业声誉需求)之间如何进行艰难的平衡。我们考察了信任是如何在持续的透明互动和共同面对外部风险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以及当信任受损时,社区如何进行内部的“修复性治理”。本书不回避对联盟内部权力动态的批判性分析,探讨了如何避免新的权力中心在合作网络中悄然形成。 第六章:从试点到常态:变革的制度化困境 最困难的一步,是如何将成功的、非正式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可持续的制度安排。本书认为,这需要技术性的政策设计与持续的基层动员并驾齐驱。我们分析了那些成功实现“制度化”的案例,它们往往采取了分阶段嵌入(phased embedding)的策略,即先通过行政命令确立实践的合法性,再通过立法程序巩固其规范地位。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变革在遭遇政治周期更迭或经济衰退时,是如何被削弱或逆转的,强调了持续的政治警觉性是维护社会成果的关键。 结语:重塑社会契约的永恒工艺 《熔铸共同体》最终揭示的,是一种关于社会重塑的持续性工艺。它要求参与者既要有对宏大结构性压迫的深刻理解,又必须专注于微观、具体的行动和关系构建。真正的社会变革并非依赖于单一的英雄叙事或完美的政策蓝图,而是根植于无数行动者在不确定性中,通过结盟、协商、试错与坚韧不拔的实践,共同搭建起来的、面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框架。本书旨在为那些致力于在现有秩序下寻求实质性改进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份详实的地图与一份清醒的工具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纳.罗生福(Jona M. Rosenfeld)


  以色列社会工作的先驱。1922 年出生于德国,1933 年举家移民到巴勒斯坦,于伦敦经济学院和芝加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学院求学。在以色列建国初期,社会工作尚处起步阶段,罗生福很快就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他是以色列全国社会工作学院理事会、社会工作协会与以色列国家儿童委员会的创始人,也是以色列布鲁克达儿童与青年研究中心(JDC-Brookdale Institute)首席科学顾问,他在该中心创立了「从成功学习与永续学习」服务学程。

  罗生福教授在职业生涯一开始就是先驱者,是以色列军队第一位精神卫生官员。他在耶路撒冷精神健康和儿童辅导中心开始了他的社工实践,还与阿里亚儿少辅导诊所合作,主要工作是协助大屠杀的倖存者。

  1998 年,以色列建国五十年之际,罗生福成为首位以色列社会工作奖的获奖者;2011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颁给他艾伯特社会工作奖(Edith Abbott Award)的殊荣,罗生福的研究与教育工作为以色列与国际社会做出了无数贡献。

  罗生福着作等身,在一百多份刊物发表过文章与研究成果。他的许多研究与行动直接影响到国际思潮,特别是关于社会与各体制如何促成赤贫公民的参与,不仅视穷人为平等的合作伙伴,更意识到他们是不可或缺的贡献者。六○年代,罗生福进行了以色列复国后首次贫穷研究,并得到美国国际事务办公室、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的赞助,1970 年他在联合国于欧洲举办的一场国际研讨会发表了这份研究,在那里遇到了国际第四世界运动创立人若瑟神父,从此开启了他和这个国际组织长期合作的因缘。

  他和第四世界运动合作编写了三本书:1989 年出版的《出离赤贫》(Emergence From Extreme Poverty)、1998 年的《民主艺匠》、2016 年的自传《从排斥到互惠:从成功经验学习》(From Exclusion to Reciprocity: "Learning from Success"),借此他澄清了社会工作的任务:为饱受排斥的同胞服务。

唐弟予(Bruno Tardieu)

  三个孩子的父亲,巴黎高等工程师大学(Par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毕业,拥有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81 年加入第四世界持久志愿者团体,担任过第四世界盟友国际网络召集人,和罗生福教授合作写就了本书。1990 年春曾来台介绍第四世界运动。

  担任第四世界儿童运动纽约负责人期间,他在该市贫困区开展了「电脑上街」的行动,不久更成为美国第四世界运动的祕书长;2006 至 2014 年任法国第四世界运动秘书长,目前是若瑟.赫忍斯基国际史料与研究中心主任。

  旅美期间,他也是哈佛欧洲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都市研究与规划学系,并担任该系社区实践反思中心(Center for Reflective Community Practice)的委员,主持一项名为「释放潜能」(Unleashing Hidden Potential)的研究计画,促使赤贫家长、教师、学者和社区工作者共同参与,探讨亲师如何合作,释放底层儿童的潜能。

  曾担任第四世界人类关系研究与培训中心的负责人,以及「复杂思维协会」董事,该协会由法国当代着名思想家莫兰(Edgar Morin)和勒莫旺(Jean Louis Lemoigne)所领导。

  他也是《终止对穷人和贫穷的误解》(En finir avec les idées fausses sur les pauvres et la pauvreté, 2013)一书的共同作者,该书名列法国书店畅销排行榜前二十名;卸下法国第四世界运动祕书长职务后,写下《当底层子民站出来发声:第四世界,辟一条希望之路》(Quand un peuple parle, 2015),叙述他过去三十多年来,做为知识份子与底层同胞一起奋斗的旅程。

译者简介

杨淑秀


  毕业于辅仁大学社会工作系,是全台第一所合作式中途班「宜兰善牧学园」的首届主任。1990 年加入国际第四世界运动持久志愿者行列,领取微薄津贴,试着体会底层同胞的捉襟见肘。先后在法国、台湾和加拿大,学习分享赤贫家庭的日常;与同为志愿者的加拿大籍先生艾山及四个孩子派驻台湾多年,旅居花莲山边,向赤贫同胞与乐意和穷人结盟的朋友学习。译有《一段珍贵的历史》、《让赤贫节节败退》、《给明天的话》、《希望的秘密》、《亲吻穷人》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民主是培植自由、平等、博爱的沃土/陈建仁
【推荐序二】划向深处去/孙大川
各方推荐
【译者序】到根底去,取活水来/杨淑秀
【英文版序】国际第四世界运动/唐弟予
书序/奥莉雯.德佛丝
前言:为什么出版这本书?/约纳.罗生福

第一部  十二个结盟的故事
导读:十二篇故事背后的故事/唐弟予
第一章  与所有家长重建对话
从街头图书馆到教育厅的故事
第二章  电力不通时,公共服务怎么会通?
三个工程师动员法国电力公司的故事
第三章  公共政策在城墙外的人家找到明镜
法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了《赫忍斯基报告》 
第四章  媒体如何面对无声者
被漠视的公民质疑瑞士知名报社的职业伦理
第五章  城邦的民主
一名波尔多公民如何游走于被排斥者、被纳入者与民意代表之间?
第六章  和无权无势者一起追求公义
一名工会干部如何和医院的清洁员工结盟?
第七章  欧洲和辖下最穷的公民
一名欧盟官员如何成为第四世界的大使?
第八章  风雨同舟
一家小型企业与一名赤贫雇工的传奇
第九章  法官会聆听无人理睬的公民吗?
一名律师和一个十手所指的家庭一起奋斗的故事
第十章  走出羞辱
牧师、村庄和一个到处被嫌弃的家庭
第十一章  当联合国与赤贫者团结一致
为第四世界开路的外交官
第十二章  穷人的知识碰触到学者专家
一名大学教授与「无知的知者」连结的故事

第二部  盟友的旅程
引言
第一章  旅程的唿唤
第二章  旅程
第三章  旅程学到的功课
后记:和舍恩一起踏寻实践知识
附录:个人、体制和故事:方法学的评论/艾尔‧班亚立
参考书目
第四世界专用语汇编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译者序

到根底去,取活水来


  一九九○年夏天毕业,家乡的稻子收成后,便加入第四世界运动,飞往法国受训。作为华人世界第一位持久志愿者,法语还在牙牙学语的阶段就立志要将这个运动的经典着作一一翻成中文;之所以有这样的傻劲,纯粹是因为想要和同胞分享自己找到的生命活水。

  一九九四年和加拿大籍的先生艾山结婚后,曾经离开第四世界运动一段时间,建立家庭,生儿育女。七年后,重回第四世界运动总部,带着当时仍在襁褓中的么儿,继续执笔翻译。

  二○○五年至二○○九年,辅仁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两本若瑟神父的着作:《让赤贫节节败退》与《给明天的话》。二○一○年,热妮叶佛•戴高乐-安东尼奥的重要着作《希望的秘密》则由大陆黄山书社出版,这本书详述戴高乐将军的姪女与第四世界一起争取正义与友爱所踏出的希望之路。二○一三年底,多亏蔡怡佳老师等朋友协助翻译,《亲吻穷人》终于由心灵工坊出版。

  《民主艺匠》中文版的诞生则是另一则故事。

  二○○五年夏天,我和同为持久志愿者的先生及四个孩子,从法国第四世界运动总部搬回台湾,特地选择花莲傍山的部落住下,四个孩子在社区上学,我则在社区的幼稚园当故事妈妈,一家六口,慢慢在社区生了根。

  犹记得第一次去孩子们的学校参加亲师会议,忘了自己在开会时说了甚么大话,会后在校门口,一个家长豪迈地问我:「你有见过低收入户当家长会会长吗?我就是。」很特别的见面礼。日复一日,他和妻子静芳,慢慢成为志愿者投身之路的良师益友。

  二○○九年,我们开始在社区成立读书会,当时《民主艺匠》只有英法两种版本。读书会成员除了志愿者,还包括静芳与劭华、社区的陈媛英老师、明义国小的许慧贞老师、已退休的孟武盛老师及第一线的社会工作者。这本书的中文版之所以诞生,首先要感谢没有机会学习外语的成员;为了让大家都能参与这本书的阅读与讨论,几个志愿者勉力动手翻译。翻译帮助我们深度阅读,增加我们分享的能力。这是否再次印证:对穷人好,就是对大家好。

  本书从翻译到出版,或许是第四世界处世的写照,一件事情之所以能够成就,总是要花很多时间,倚靠众人的力量。出版这本书,也是一个结盟的过程,许多朋友热心义助翻译或校正,包括台湾的陈彦蓁、林圣龄、陈香绫、吴明鸿,北京的孙叶竹、刘洁、杨亮,西安的夏李,旅居里昂的张瑞玲,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罗墨紫等。

  本书的翻译前后经历了八年,因为台湾第四世界家庭的慷慨,我们对翻译第四世界的言语有了新的领悟。如若瑟神父所言:「他们毫无保留地教导我们什么是赤贫。」耳边常常想起劭华说过的话:「穷人肚子空,脑袋不空。」静芳在写给第四世界运动前秘书长白雅简(Eugen Brand)的一封信中,则分享了这样的感慨与追问:

  亲爱的秘书长:

  生命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面对眼前的这个世界,你的眼中看见了什么?

  穷人默默承受了社会一切的不公义,这不公义有时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对待,有时则是制度带来的,很多时候有钱判生、没钱判死,穷人生命的延续被当成是一种多余,越穷越自卑,越感到自卑就越无法融入这个功利的社会。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台湾的《社会救助法》有了一些改变,当然,这个改变对于弱势家庭是有帮助的,但是人心却无法跟着文字改变,因为部份人没有了解到穷人的难处,或视而不见,不愿去接触。

  地球暖化是个危机,因为知道后果严重,所以人人都知道也会去节能减碳。如果人人都知道让自己的同胞处于不公义也是种危机,意识到人人都有责任,会不会在面对处境困难的同胞时,心态会有积极的改变,不再轻视、嘲笑、排斥或无视?

  社区一位六个孩子的妈妈,在台湾领有政府的补助,一些社区家长和学校的老师都认为她不够爱她的孩子,他们看不见她的难处,更看不见她的努力,这六个孩子的妈妈曾在夜市里打工,下班时已是深夜,星期六、日跟着外烩端盘子,得空还会去包槟榔,人们看见的却是她没盯孩子的功课,没照顾孩子洗澡,可否问问,怎样才是爱孩子的表现?……

  赤贫的过来人深知面对偏见、面对不义、面对赤贫,谁也无法单打独斗。所以台北的赐贵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沙,团结起来才不会风吹沙。」所以劭华说:「第四世界就像串珍珠,每个人都是一颗大珍珠,串起来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鍊。」这正是《民主艺匠》的真义。

  多年来一直把第四世界有贫困经验的成员 militant 翻译成「活力成员」,最近这几年深深领悟到,赤贫的过来人真是这个社会的「活水成员」,他们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活水源头。是的,台东的郑汉文校长常引用余德慧老师的智慧之语:「到根底去,取活水来」。是的,老子不是说过:「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

  最后,深深感谢华人世界所有与贫困同胞结盟的朋友,这本书正是为你们而翻译的,感谢心灵工坊团队,借着这本书的出版,让孤立无援的同胞赢得更多新朋友。

图书试读

【推荐序一】
 
民主是培植自由、平等、博爱的沃土
陈建仁(中华民国副总统)
 
出生于法国昂热(Angers)的若瑟‧赫忍斯基神父(Joseph Wresinski, 1917-1987),从小在极端贫穷中长大。他在 1946 年被祝圣为神父,1956 年创立「第四世界运动」来对抗赤贫。他的坚定信念吸引世界各国的人,纷纷投身这个跨宗教、跨国界的运动。他以最贫穷的家庭为核心,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理念、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结合起来,共同思考并实践「对抗赤贫」,他辞世后全球对抗极端贫穷的努力仍在持续发展。赫忍斯基神父说过:「哪里有人被迫生活在赤贫中,那里的人权就会被忽视、被剥夺,团结奋斗使人权受到尊重,是我们神圣的义务!」
 
《民主艺匠》这本书描述在三大洲六个国家的十二个赤贫者结盟的故事,娓娓道出许许多多有正义感、决心、毅力的小学老师、教育厅长、工程师、学生家长、新闻记者、家庭主妇、市议员、医院检验员、欧盟官员、小型企业主、人权律师、乡村牧师、外交官和大学教授,分别努力在原本没有连结的赤贫社区,创造公民结盟、超越社会排斥,在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望中,闯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一位小学教师在法国里尔的贫民社区成立「街头图书馆」,强化贫困地区的家长与学校老师的亲师合作,加上教育厅长积极促进学校与贫穷家庭建立互助互信的伙伴关系,使赤贫儿童得到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三位在法国电力公司巴黎总部任职的工程师,强烈感受到贫困用户被断电的困扰,便透过电力公司与第四世界盟友的对话,进一步分析公司电脑资讯以分辨因贫穷而被断电的用户,再提供底层用户不断电的贴心服务,电力公司也重塑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一位法国学生家长联盟的主席,协助赫忍斯基神父为「法国社会经济理事会」撰写的《极端贫穷与经济社会的不稳定》(Extreme Poverty and Lack of Basic Security)报告书,进而推动法国《最低收入保障法》(Guaranteed Minimum Income Law)的立法,以确保每个公民拥有最低收入保障、社会保险以及融入社会的权利。

用户评价

评分

《民主艺匠:公众、赤贫家庭与社会体制如何结盟,携手改变社会?》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社会观察家,带着我们深入社会肌理,去探寻那些推动变革的隐形力量。它并没有回避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反而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解析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艺匠”这一比喻的运用,它暗示了社会变革并非随机发生,而是需要精心的设计、细致的打磨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就像一位杰出的工匠,能够将零散的材料打造成精美的作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赤贫家庭的诉求,以及社会体制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搭建平台,促进这些力量的有效对接,从而产生协同效应。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是一种沉重的社会批判,而是一种积极的赋权,它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并非只能被动接受社会安排,而是可以通过集体的智慧和行动,成为改变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结构设计非常出色,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宏大的社会图景,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作者巧妙地将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使得观点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公众”这个概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更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发声并参与到社会治理中的群体。同时,对于“赤贫家庭”的刻画,也超越了刻板印象,展现了他们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能动性和对改变的渴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社会体制视为不可撼动的壁垒,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可以被公众和赤贫家庭通过“结盟”来塑造和优化的对象。这种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们看到,民主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容纳和整合不同的声音,并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更是在为未来的社会变革提供一种可行的蓝图和方法论。它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打破隔阂,凝聚共识,运用智慧和耐心,就一定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所折服。它并没有直接抛出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将复杂的社会议题娓娓道来。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赤贫家庭,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智慧;也看到了那些热心公益的公众,他们如何从个体行动汇聚成强大的社会力量;更看到了那些看似冰冷的社会体制,在公众和赤贫家庭的推动下,是如何逐渐变得灵活和有温度的。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清晰地揭示了“结盟”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它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充满了策略、妥协、协商和共同奋斗的艰辛过程。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某个群体单方面的功劳,而是需要不同背景、不同诉求的人们,在共同的目标下,以民主的方式,通过巧妙的“艺匠”精神,共同构建和完善社会体制。这种描绘让我深刻体会到,改变社会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每一个人、每一个微小的行动,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运作,最终汇聚成推动社会巨轮滚动的力量。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标题《民主艺匠:公众、赤贫家庭与社会体制如何结盟,携手改变社会?》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所描绘的画面感和所引发的思考,足以让我对内容充满好奇。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看似疏远的社会群体——公众、赤贫家庭,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体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深刻剖析了它们之间互动产生的变革力量。我从未想过,社会变革的动力可以如此精巧地被比喻为“结盟”和“携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理论,更是在展示一种实践,一种可能性。它让我看到了,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并非注定沉默,而是可以通过巧妙的策略和集体的努力,在社会的设计和完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社会体制并非僵化的存在,而是可以在公众的监督和赤贫家庭的需求下,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这本书真正让我体会到了,民主的真谛在于包容,在于能够整合不同的声音,并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向着更美好社会前进的合力。

评分

哇,这本书的标题《民主艺匠:公众、赤贫家庭与社会体制如何结盟,携手改变社会?》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希望!读到这个标题,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读者去探索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社会变革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在这些变革背后,公众、最脆弱的群体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一种精巧而又强大的连接。我一直对社会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真正触及到社会底层、给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带来改变的故事。这本书似乎就直指这一点,它没有空泛地谈论理想,而是将目光聚焦在“结盟”和“携手”这样具体而有力的行动上。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现这种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的?是充满了案例分析,还是深入的理论探讨?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会提供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以及个人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仅仅是写给研究社会学的专业人士,更像是写给每一个关心社会、希望看到世界变得更好的人。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仿佛踏上了一段探索社会变革奥秘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