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纳.罗生福(Jona M. Rosenfeld)
以色列社会工作的先驱。1922 年出生于德国,1933 年举家移民到巴勒斯坦,于伦敦经济学院和芝加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学院求学。在以色列建国初期,社会工作尚处起步阶段,罗生福很快就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他是以色列全国社会工作学院理事会、社会工作协会与以色列国家儿童委员会的创始人,也是以色列布鲁克达儿童与青年研究中心(JDC-Brookdale Institute)首席科学顾问,他在该中心创立了「从成功学习与永续学习」服务学程。
罗生福教授在职业生涯一开始就是先驱者,是以色列军队第一位精神卫生官员。他在耶路撒冷精神健康和儿童辅导中心开始了他的社工实践,还与阿里亚儿少辅导诊所合作,主要工作是协助大屠杀的倖存者。
1998 年,以色列建国五十年之际,罗生福成为首位以色列社会工作奖的获奖者;2011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颁给他艾伯特社会工作奖(Edith Abbott Award)的殊荣,罗生福的研究与教育工作为以色列与国际社会做出了无数贡献。
罗生福着作等身,在一百多份刊物发表过文章与研究成果。他的许多研究与行动直接影响到国际思潮,特别是关于社会与各体制如何促成赤贫公民的参与,不仅视穷人为平等的合作伙伴,更意识到他们是不可或缺的贡献者。六○年代,罗生福进行了以色列复国后首次贫穷研究,并得到美国国际事务办公室、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的赞助,1970 年他在联合国于欧洲举办的一场国际研讨会发表了这份研究,在那里遇到了国际第四世界运动创立人若瑟神父,从此开启了他和这个国际组织长期合作的因缘。
他和第四世界运动合作编写了三本书:1989 年出版的《出离赤贫》(Emergence From Extreme Poverty)、1998 年的《民主艺匠》、2016 年的自传《从排斥到互惠:从成功经验学习》(From Exclusion to Reciprocity: "Learning from Success"),借此他澄清了社会工作的任务:为饱受排斥的同胞服务。
唐弟予(Bruno Tardieu)
三个孩子的父亲,巴黎高等工程师大学(Par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毕业,拥有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81 年加入第四世界持久志愿者团体,担任过第四世界盟友国际网络召集人,和罗生福教授合作写就了本书。1990 年春曾来台介绍第四世界运动。
担任第四世界儿童运动纽约负责人期间,他在该市贫困区开展了「电脑上街」的行动,不久更成为美国第四世界运动的祕书长;2006 至 2014 年任法国第四世界运动秘书长,目前是若瑟.赫忍斯基国际史料与研究中心主任。
旅美期间,他也是哈佛欧洲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都市研究与规划学系,并担任该系社区实践反思中心(Center for Reflective Community Practice)的委员,主持一项名为「释放潜能」(Unleashing Hidden Potential)的研究计画,促使赤贫家长、教师、学者和社区工作者共同参与,探讨亲师如何合作,释放底层儿童的潜能。
曾担任第四世界人类关系研究与培训中心的负责人,以及「复杂思维协会」董事,该协会由法国当代着名思想家莫兰(Edgar Morin)和勒莫旺(Jean Louis Lemoigne)所领导。
他也是《终止对穷人和贫穷的误解》(En finir avec les idées fausses sur les pauvres et la pauvreté, 2013)一书的共同作者,该书名列法国书店畅销排行榜前二十名;卸下法国第四世界运动祕书长职务后,写下《当底层子民站出来发声:第四世界,辟一条希望之路》(Quand un peuple parle, 2015),叙述他过去三十多年来,做为知识份子与底层同胞一起奋斗的旅程。
译者简介
杨淑秀
毕业于辅仁大学社会工作系,是全台第一所合作式中途班「宜兰善牧学园」的首届主任。1990 年加入国际第四世界运动持久志愿者行列,领取微薄津贴,试着体会底层同胞的捉襟见肘。先后在法国、台湾和加拿大,学习分享赤贫家庭的日常;与同为志愿者的加拿大籍先生艾山及四个孩子派驻台湾多年,旅居花莲山边,向赤贫同胞与乐意和穷人结盟的朋友学习。译有《一段珍贵的历史》、《让赤贫节节败退》、《给明天的话》、《希望的秘密》、《亲吻穷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