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犯罪心理学:从理论到实例,读懂难以捉摸的人心黑暗面

图解犯罪心理学:从理论到实例,读懂难以捉摸的人心黑暗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犯罪心理学
  • 心理学
  • 犯罪心理
  • 行为分析
  • 侦查学
  • 心理学读物
  • 图解
  • 案例分析
  • 人性和黑暗面
  • 悬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图解书第一品牌西东社,畅销图解心理学系列首度中文授权
  ‧知名犯罪研究与心理学辅导专家内山绚子,蒐罗各种罪案研究与心理学理论,直剖犯罪的核心问题


  探索失控行为,剖绘犯罪心理,
  就让心理学家成为你的安全顾问吧!

  每个人都会害怕他们不了解的东西,
  本书从心理学观点,直剖犯罪的来龙去脉:
  「真的有所谓『犯罪基因』吗?」
  「随机杀人犯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精神分裂跟反社会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诈骗电话常常能够成功?」
  「为什么家暴的行为很容易演变成不知轻重?」
  「虐待小动物往往是暴力事件的开端!」
  「绑架事件其实是成功率极低的营利行为!」

  「为什么竟有人以杀人分尸或吃人肉为癖好?」
  「残暴的杀人犯,难道不会受到良心苛责吗?」

  犯罪,是破坏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最大伤害。而因为不理解,才会更不安!
  正视犯罪的本质与犯罪者的内心,你我都能尽一分心力建立安全与秩序。
  为什么会发生犯罪事件?谁会犯下这样的罪行?犯罪的动机又会是什么?
  如何看清犯罪的来龙去脉,如何才能正视犯罪、解除每个人心中的不安?
  日本犯罪研究及心理学辅导专家内山绚子,
  蒐罗众多罪案分析以及行为科学、心理学理论,整理出对犯罪,
  加上西东社专业的图解技术,让最难看穿的人心黑暗,化为清晰易懂的归纳分析,
  带你从犯罪者的成因开始,正视杀人、性犯罪、诈欺、家暴、青少年暴力等犯罪行为,
  进而剖析各种犯罪者的心理,介绍各种矫正与教化的办法,最终重拾社会的信任与安全。

  真的有人天生就是罪犯吗?
  ‧「犯罪人类学」宣称,有些人一生下,命中注定就会犯下罪行。
  ‧「犯罪社会学」认为,犯罪不是天生,环境才是容易助长犯罪。
  ‧曾经有学者宣称,从一个人的颅骨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精神特性。
  ‧矮胖型的人容易犯下诈欺罪;瘦长型有精神分裂的倾向;运动员型容易个性执着。

  谁会是重大犯罪高风险群?
  ‧虐待动物的行为,往往是重大暴力犯罪的前兆!
  ‧恋童癖最后可能越演越烈,发展成诱拐、监禁或杀人等重大犯罪。
  ‧快乐杀人甚至会伴随破坏尸体、破坏性器官以及吃人习惯!」

  性骚扰、跟踪狂、内衣贼...到底是什么心理状态?
  ‧如果性骚扰受害女性没有当场抵抗制止,更容易让加害人「自行合理化」!
  ‧跟踪狂的心理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具有依赖性和攻击性。
  ‧内衣贼往往从包覆女性身体的贴身衣物满足性幻想。

  什么样的情境或事件特别容易诱发犯罪?
  ‧取缔乱丢垃圾、违规停车或任意涂鸦,竟然能有效降低重大犯罪!
  ‧当人被社会粗暴的对待,很容易就将自卑转为极端的行为去反击。
  ‧有暴力成分的电玩,因为有得分的机制,更容易提高人们攻击慾望。
  ‧病态的铭酊大醉脑中会突然出现幻觉或妄想,引发杀人等暴力事件。
  ‧人们成群结党后,特别容易因为安心感而降低道德底线,引发集体霸凌。

  犯罪者通常有哪些心理倾向?
  ‧霸凌者往往不擅长维持人际关系,只好将过剩的攻击欲望指向弱者。
  ‧虐待儿童的双亲,多数都是个性冲动,生起气来就不顾后果的类型。
  ‧生活并不穷困却行窃,往往是为了填补心中的空虚感,或是逃避压力。
  ‧纵火狂常常是患者发现可以透过犯罪获得满足或引发性兴奋。
  ‧「演技型犯罪」平常都不爱引人注目,怀疑自我认同,意图证明自己存在。

  为什么一个看似正常的人突然会转变成罪犯?
  ‧因为一点小事情突然会发飙甚至暴力相向,这就是郁积暴怒反应。
  ‧优等生因为挫折容忍度低,常常骤变成不良少年甚至反社会。
  ‧一本正经的人,往往因戴着面具的姿态与真实的自己产生鸿沟而突然犯罪。

名人推荐

  蔡田木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教授兼主任、所长 /专业推荐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罗马历史的专著的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深入探讨罗马共和国晚期向帝国过渡时期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变迁。 --- 罗马的黄昏与新生的黎明:卡西乌斯与奥古斯都时代的权力重塑 本书导言: 本书旨在对罗马共和国的最后几十年,即公元前1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的剧烈变革期进行一次详尽而深入的考察。这一时期是西方文明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点之一,古老的共和制度在内战、个人野心与社会矛盾的巨大压力下崩塌,最终为奥古斯都建立的元首制(Principate)奠定了基础。我们聚焦于核心的政治精英群体——特别是卡西乌斯家族的代表人物,以及屋大维(后来的奥古斯都)的崛起过程,分析权力结构、意识形态的更迭,以及罗马社会肌理在转型期的深刻变化。 第一部分:共和国的结构性危机与精英阶层的分裂 第一章:马略与苏拉的遗产:军事化与派系政治的深化 本章首先梳理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后留下的政治真空,以及马略(Gaius Marius)军事改革对传统公民兵制(Assidui)的颠覆性影响。我们详细分析了职业军人对统帅的个人依附如何取代了对元老院和共和国的忠诚。重点探讨了苏拉(Sulla)的两次出兵罗马所带来的先例——即最高军事权力可以直接挑战城邦的最高司法和政治机构。通过分析苏拉的独裁及其对公民法庭的重组,我们揭示了共和国宪政机制在面对军事强权时的脆弱性。 第二章:庞培、克拉苏与恺撒:三巨头的权力分配与意识形态张力 我们深入剖析了前三头同盟(First Triumvirate)的运作机制。这并非一个正式的政治联盟,而是三个超级权力中心为对抗元老院保守派而进行的非正式协商。庞培(Pompey Magnus)对军事荣光的执着,克拉苏(Crassus)对财富与政治影响力的追求,以及恺撒(Caesar)无与伦比的政治手腕和群众基础,共同构建了一个脆弱的平衡。本章特别关注了恺撒征服高卢期间,其政治形象和军事资源积累对罗马政治生态造成的不可逆影响,以及这种个人权力膨胀与共和“美德”(Virtus)的内在冲突。 第二章:卡西乌斯家族的视角:保守派的挣扎与道德诉求 本章将视角转向了对共和体制抱有深厚情感的“合法主义者”(Legitimists)。特别是盖乌斯·卡西乌斯·朗吉努斯(Gaius Cassius Longinus)的早期政治生涯,他代表了元老院中坚力量,在维护传统法律和限制个人权力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考察了他在政治上如何看待恺撒的权力集中,以及他所坚持的斯多葛主义(Stoicism)哲学如何影响其政治决策,将其行动合理化为对国家“自由”(Libertas)的最后捍卫。 第二部分:内战与元首制的萌芽 第三章:卢比孔河的跨越:从合法争议到全面内战 本章细致再现了恺撒越过卢比孔河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对宪政禁令的公然挑战。我们分析了双方的军事部署、后勤补给能力,以及意大利半岛各地精英阶层在面对“选边站”压力时的犹豫与抉择。重点探讨了共和派在法萨卢斯(Pharsalus)战役后的崩溃,并非单纯的军事失败,而是其政治合法性基础的瓦解。 第四章:从“独裁者”到“解放者”:恺撒的改革与被刺的后果 恺撒在短暂的执政期内推行的土地分配、历法改革和公民权扩展政策,被清晰地置于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考察:他是共和国的终结者,还是一个试图通过行政效率解决结构性问题的“开明独裁者”?刺杀事件(Ides of March)的动机分析,不仅仅是出于对共和传统的捍卫,也涉及元老院内部对权力分配和个人荣耀的深刻不满。我们考察了这次暗杀如何未能恢复共和国,反而加速了混乱的到来。 第五章:第二次三头同盟:权力重组与政治清洗 本章聚焦于奥古提乌斯(Octavian)、安东尼(Antony)和雷必达(Lepidus)的结盟。与前三头同盟不同,第二次三头同盟是基于法律授权(Lex Titia)的,具有半正式的政府性质。我们详述了在比林迪西姆(Brundisium)协议和随后的政治清洗中,新一代政治精英如何利用“反叛乱”的合法外衣,系统性地铲除异己,巩固军事和经济基础。对卡西乌斯和布鲁图斯在腓立比(Philippi)战役中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溃败,更是共和理想在军事现实面前的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奥古斯都的胜利与“新秩序”的构建 第六章:安东尼的东方策略与奥古斯都的宣传战 随着雷必达的边缘化,权力斗争集中在奥古斯都和安东尼之间。本章深入分析了安东尼在埃及的活动,如何被奥古斯都的宣传机器——特别是维吉尔和贺拉斯等文人集团——塑造成一个受东方魅惑、背离罗马传统的威胁。我们检视了“亚克兴角海战”(Actium)的真实军事部署和战略意义,以及它如何被后世构建为“罗马理性”战胜“东方僭主”的决定性时刻。 第七章:和平的代价:元首制的制度创新与意识形态伪装 本书的高潮部分在于分析公元前27年及后续的“宪政恢复”: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在保留共和国形式(如保留元老院、执政官职位)的同时,将所有关键军事、财政和宗教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我们详细探讨了“第一公民”(Princeps)的称号、大元帅(Imperator)职权的常态化、以及“和平”(Pax Augusta)的概念如何成为新政权合法性的核心意识形态。卡西乌斯等人的“殉道”被成功地从共和自由的象征,转化为了对无序内战的警示。 第八章:社会变迁与罗马公民身份的重构 在政治结构剧烈变动的同时,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本章探讨了战争导致的意大利半岛人口流动、退伍军人的土地分配(尤其是在科林斯和卡普亚等地的土地征用)、以及罗马公民身份的逐渐扩张。我们分析了奥古斯都如何利用大规模公共工程和文化赞助,将社会精英的利益与元首的统治深度绑定,从而确保了“罗马的黄昏”最终导向了一个更稳定、但也更集权的“新生的黎明”。 结论: 通过对关键人物决策的微观分析和宏大历史背景的交织,本书旨在展示罗马从一个由法律和贵族精英共同制衡的城邦,如何一步步滑入个人军事独裁,并最终在一位天才的政治家手中,以“恢复”之名,构建了长达数百年的帝国基石。罗马共和国的衰亡,既是制度僵化的结果,也是精英群体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扩张时,无法调和个人野心与集体责任的悲剧性写照。 ---

著者信息

监修者简介

内山绚子


  东京教育大学毕业。担任科学警察研究所研究官,二○○二年四月起,就读目白大学人文学系,二○○七年起在目白大学人类学系担任心理辅导学科教授。主要着作有《女性犯罪》(共同着作/立花书房)、《犯罪学》(共同翻译/东京大学出版会)、《家庭暴力》(共同着作/尚学社)、《儿童虐待与现代家庭》(共同着作/信山社出版)等。

译者简介

李建铨


  辅仁大学日文系毕业,曾任职日商企业,现就读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翻译学系在职专班,朝专业译者之路迈进。译作有《图解人际关系心理学》、《看懂世界资源真相,你就找到世界的财富地图》、《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合译)》、《工作90%都需要闲聊》、《为什么年薪高的人,数字概念都很强?》、《强风吹拂(合译)》、《大人的科学(合译)》系列等。

图书目录

前言

序章 犯罪的定义──加害人、被害人、裁决者,三者与社会的关联
01犯罪是法律禁止的行为
02一起犯罪事件中,必定存在加害人与被害人
03对于犯罪被害人的援助,日益受到重视
04犯罪事件中的第三名个角色──「裁决者」
05论罪科刑的意义
06犯罪报导的理想与现状
07人们对于犯罪抱持不安的心理
08「外行人理论」的危险性
TOPICS 1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被害人同情加害人

第一章 犯罪者的成因
01犯罪者研究的变迁
02容易诱发犯罪的地区环境
03文化差异是否可能导致犯罪?
04社会制度变迁造成的无秩序状态
05犯罪者的类型
06发生犯罪的四种情境
07犯罪情境由偶发事件引起,愈演愈烈
08自卑意识与犯罪的关系
09突然发飙,并以暴力相向
10暴力影片和游戏是犯罪的诱因吗?
11不经思考的模仿犯和卑劣的愉快犯
12喝酒会让人产生暴力倾向吗?
13为什么犯罪者多为男性?
14高龄犯罪者有增加的趋势
TOPICS 2
放置不理的破窗情形,是轻微犯罪的温床

第二章 杀意与杀人事件的发生原因
01杀人事件的五个种类
02为什么会萌生杀人的恨意?
03盛怒之下,失手杀人的原因
04多起杀人事件出自近亲之手
05连续杀人与大量杀人
06随机杀人犯的心理──「没有特定目标,就是想杀人」
07以杀人为乐的快乐杀人
08残暴的杀人者犯没有良心吗?
09为何犯下兇凶杀案还能神态自若?
TOPICS 3
自杀倾向可能连累周遭人群

第三章 性犯罪的心理状态
01性犯罪的种类与刑罚
02强姦、强制猥亵──男性为什么对女性施暴?
03公然猥亵──对性恐惧的反扑心理
04偷窥──为了满足视姦慾望
05内衣贼──为什么偷内衣贴身衣物?
06性骚扰──混乱的环境是引发犯罪的原因吗?
07跟踪狂──执着纠缠的原因
08恋童癖──将年幼的儿童视为性爱对象
09福祉犯罪──买卖少女,强迫从事性劳动工作
TOPICS 4
错误认知引起的骚扰行为

第四章 欺骗与受骗的心理
01欺骗者的心理状态
02受骗者的心理状态与结婚诈欺
03转帐诈欺为什么能够成功?
04迷信新兴宗教的人与新兴宗教的企图
TOPICS 5
金钱慾望引起的保险金诈欺和融资诈欺

第五章 家庭内发生的暴力行为与虐待
01家暴与虐待的差异
02丈夫对妻子暴力相向
03虐待自己的孩子
04孩子对双亲施暴
05虐待高龄者的原因
06虐待小动物是扭曲的支配慾表现
TOPICS 6
遭受家暴的女性,逃入收容寺庙

第六章 不良少年心里隐藏的阴暗面
01过去的偏差行为与现在的偏差行为,有何差别?
02偏差行为意指少年所为的犯罪
03不良少年的形成原因
04少年与青少年犯罪情节愈来愈严重
05亲子、家庭与社会,各种关系的重要性
06受到反社会思考影响的时期
07青春期容易情绪不稳
08印象标签(Letter)造就不良少年
09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种问题
10优等生骤变成「不良少年」
11霸凌是一种阴险且残酷的犯罪行为
12「暴走族」风格的兴衰
TOPICS 7
为了培育健全的少年,警方展开的各项活动

第七章 各种犯罪的心理
01忍不住店内行窃的少年们
02成年人店内行窃,反应出世态与心里的阴暗面
03一本正经的人为何会涉入犯罪?
04窃盗是最单纯的犯罪
05为什么人们会重覆犯罪?
06扒手是一种职业型的犯罪
07纵火是「弱势者的犯罪」
08交通犯罪不是「过失」
09绑架事件是成功率极低的营利行为
10发出犯罪声明的演技型犯罪
11群众心理造成的集体霸凌
12白领犯罪与组织犯罪
13网路是犯罪的温床
14药物滥用蔚为风潮
TOPICS 8
「每一起犯罪背后都有一名女性」已成过去式?
现代女性也开始主导犯罪

第八章 制裁犯罪与矫正、更生的目的
01犯罪者接受审判到接受判决为止的过程
02决定起诉或不起诉
03一般人可参予参与判决的部审团陪审团制度
04监狱的目的
05少年犯罪的处置
06少年法修正带来的改变
07分析不良少年的心理
08精神疾病患者该判有罪还是无罪?
09何时实施精神鑑定?
10精神障碍者的犯罪与人权
11心理疾病与犯罪的关联
TOPICS 9
《十二怒汉》与《十二名善良的日本人》

第九章 犯罪心理学
01犯罪心理学的历史①──实证检验的开端
02犯罪心理学的历史②──依体格分类
03犯罪心理学的历史③──遗传与智能
04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领域
05犯罪心理学范围广泛
06犯罪原因论与犯罪机会论
07搜查心理学与犯罪剖绘
08 FBI系统与利物浦系统
09刑事判决相关研究
10矫正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矫正犯罪者
INDEX用语索引

犯罪笔记
‧无罪推定原则──不处罚嫌疑人
‧外行人理论与内行人理论的比较
‧「爱发飙的十七岁」形成「年轻人易怒」的印象
‧和歌山毒咖哩事件,重创咖哩品牌形象
‧对他人的意图感到愤怒,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报复心理
‧恶母与慈母的印象,影响孩子一生
‧自杀之前大量杀人,只为找人陪葬
‧前所未闻的杀戮──「津山事件」
‧描述「幻想作用」的电影《沉默的羔羊》
‧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强姦神话,造成被害人更深的伤害
‧暴露行为的尺度,因时代和国家而不同
‧「鬼迷心窍」是本能(本我,Id)引起的罪业吗?
‧各种类型的欺骗者
‧奥姆真理教事件与麻原彰晃
‧虐待动物是违法行为,的确有人因此遭到逮捕
‧习得的无助──「赛里格曼之犬」 
‧对大人而言,「新人类」相继诞生
‧优秀双亲的孩子:是「黑羊」还是「白羊」?
‧重覆进出监狱:栅栏内不知悔改的每个人
‧危险驾驶一再发生:法律也不断修订
‧闇网可以委託杀人或买卖枪械,真可谓犯罪的温床
‧适用陪审团制度的案件
‧可缓刑的判决,目的在于给予更生机会
‧少年鑑别所、少年感化院、少年监狱的区别
‧精神医疗医师与护理师不足的问题
‧发育障碍者犯罪:问题症结在于社会环境
‧社区安全地图:是犯罪机会论的运用实例
‧测谎器能否做为证据:确为值得商确榷的问题
‧猎奇连续杀人事件——宫崎勤事件与酒鬼蔷薇事件

图书序言

前言

  电视、报纸和最近兴起的网际网路,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各种犯罪报导。愈重大的案件,愈是引起多数人关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犯罪事件?犯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在犯罪心理学中,除了研究犯罪种类之外,犯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促使犯罪者採取行动的原因与动机,更是引起多方关切。

  初期研究中,研究者都秉持着一项默认前提为基础,研究者都以一项默认的前提为基础,那就是,一致认为犯罪者都属于社会中特定阶层的特殊人物,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探求导致人们成为犯罪者的负面因素。因此,许多研究也都着重于类型理论(Type Theory)的分析。本书也会提及许多类型理论,但现在有不少犯罪事件,无法以类型理论来归纳类。每一起犯罪事件,都不能单纯归咎于犯罪者的人格特质。研究者开始发现,犯罪机会与当下状况等环境因素,也是引起犯行的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趋势,已不再单纯着重于犯罪者的人格特质,同时更观注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与犯行当下的状况。举例来说,一个人并不会因为身上带有负面的遗传因子基因而成为犯罪者,但出生之后马上倍受虐待,就可能导致他日后成为犯罪者,这样的思考方向即是一例。另外,在讨论犯罪的形成原因时,必定得考量到时空背景这项因素,随着时代演变,过去视为犯罪的事情可能除罪化,相反的,有些事情在现代的法律规范下,则属于犯罪行为。另外,网际网路的普及,也造就了许多新型态的犯罪。因此,本书无法网罗含括所有犯罪类型,总有遗珠之憾。这是对读者感到抱歉之处。

  相较于法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新颖的学术领域,过去除了警察、教化设施与家庭法院之外,很少有运用到心理学的机会,但最近除了法院判决等情况,为了检视证词的正确性,或是让判决更加顺利进行,有时候也会借助心理学来拟定对策。此外,心理学不仅可应用于引发犯罪的人们,例如协助各机关制定犯罪者待遇、预防犯罪发生的相关策略,同时也能减轻犯罪被害人的心理负担,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新出发,种种相关研究不断在发展中。

  目前,研究成果还称不上十分完整,但比起过去,人们对于犯罪、犯罪者与被害人,已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在此期盼透过本书,让读者对犯罪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内山绚子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本书纯属偶然,当时只是被书名上“图解”二字吸引,以为会是一本轻松易懂的科普读物,结果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确实有图解,但不是那种简单的漫画式展示,而是用图表、流程图等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模型具象化,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认知失调”和“归因错误”的章节,这些理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作者通过对一些经典的犯罪案例进行剖析,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心理机制是如何在特定情境下被放大,从而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开始审视自己在面对冲突和误解时,是如何进行判断和解释的,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理性”判断,可能已经被潜意识的偏见所左右。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万能钥匙”来解决所有的人际难题,但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工具,让我能够更冷静地分析问题,而不是被情绪所裹挟。我感觉自己变得更“有距离感”地观察事物,也更能识别出那些隐藏在人际交往中的细微信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非正常”人群的心理活动感到着迷,总觉得他们身上隐藏着一些我们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秘密。这本书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只不过这次的“罪犯”是我们自己的内心,而“侦探”则是作者,带领我们一步步剥开层层迷雾。它并没有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只是猎奇地罗列一些骇人听闻的案例,而是更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链条。我非常欣赏作者的笔触,那种冷静而客观的叙述方式,既不会过度煽情,也不会显得冷漠无情,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书中的那些理论,比如依恋理论、人格障碍等等,都被巧妙地融入到案例的分析中,让原本晦涩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对书中所探讨的“反社会人格”和“自恋型人格”的特质印象深刻,这些描述简直就像在照镜子,让我看到了一些自己身上似曾相识的影子,当然,是在非常轻微的程度下,这让我反思自己行为的动机,并开始注意自己是否会无意识地展现出一些不健康的模式。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对他人行为的理解,更是对自我认识的深化。

评分

这本书带我走入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作为一个对人类行为和动机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为什么”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人会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事情?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框架,一个让我能够开始理解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驱动力。我尤其喜欢它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用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那些被拆解开来的犯罪者的思维过程,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虽然有些令人不安,但更多的是一种解谜的快感。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所谓的“黑暗面”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包括童年经历、环境影响、甚至生物化学反应交织而成。这本书让我不再将一些极端行为简单地归结为“坏人”,而是开始思考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根源。它没有试图去原谅或辩解,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全面、更具同情心(尽管不是纵容)的视角来审视人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了更敏锐的洞察力,虽然我并不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但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对人类内在世界的认知边界。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犯罪心理学”这个概念有些抵触,总觉得它带有一种窥探隐私、甚至有些“变态”的意味。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并没有局限于描述犯罪过程,而是深入探讨了犯罪行为背后的人性层面,包括动机、情感、认知等多个维度。作者的叙述非常有条理,从宏观的社会因素到微观的个体心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环境与基因”相互作用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个人的行为归咎于“天生如此”或者“后天所致”,而是需要看到两者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读到关于“精神创伤”如何影响一个人一生轨迹的部分,我深有感触,那些曾经的伤痛,即使被遗忘,也可能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并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人之初,性本善”或者“性本恶”的争论,可能都过于简单化了,人性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简单的二元对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更像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书。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语言功底非常扎实,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美感。我喜欢他处理案例的方式,那种将科学的分析与人性的关怀相结合的叙述风格,让人在感受罪恶的深渊的同时,也能看到人性的脆弱与挣扎。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从众心理”和“群体效应”的分析,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开始反思,在一些群体事件中,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如何被削弱的。我也被书中对于“权力”和“控制”对心理的影响的论述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一些不易察觉的权力动态。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什么“治愈”良方,但它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认识人性的全新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冷静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