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年表:人口减少的冲击,高龄化的宁静危机

未来年表:人口减少的冲击,高龄化的宁静危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口问题
  • 老龄化
  • 社会危机
  • 未来预测
  • 人口减少
  • 社会学
  • 经济学
  • 公共政策
  • 日本社会
  • 高龄化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内附「台湾版未来年表」、各领域专家推荐文QR CODE!一扫即看!
  ◆日本6个月狂销30万册!亚马逊2017年度畅销书,商业类第1名!
  ◆小野(作家)、刘黎儿(资深媒体人及作家)、蔡宏政(中山大学社会系教授)、邱俊荣(国家发展委员会副主委) 诚心推荐


  这是一场影响力惊人的「宁静危机」,
  没有察觉的人,终将被它慢慢腐蚀。

  「少子化」「高龄化」也许已经让你听到耳朵长茧,
  但你可能不曾想过:它们将如何左右我们的未来?

  2020年  半数女性超过50岁
  2027年  血库严重缺血,重要手术无法进行
  2030年  银行、医院、安养院一一从地方消失
  2033年 每3户就有1户空屋
  2039年 火葬场严重不足
  2050年  食物缺乏,卷入世界粮食战争
  ……

  少子化、高龄化所带来的社会与经济问题,绝对超乎你我想像!
  不要天真乐观地以为,人变少了,生活就会比较舒适。
  看看日本经验,你将获得终身受用的启发与提醒!

  作者身为日本人口研究专家与《产经新闻》评论委员,
  在深入研究后,他发现人口减少不只是单纯变得「地广人稀」,
  结构失衡更将成为拖垮整个国家的核心问题。

  20年内,日本的社会可能变成:
  ■每5人就有1位老人,孤独死成为常态。
  ■捐血量骤减、血液制剂严重缺乏、医院人手不足,连救护车也叫不来。
  ■劳动人口大幅减少、消费冷却、税收减少、各级政府逐渐失能。
  ■空屋率过高,却没有人力和经费可处理,鬼城处处,形成治安死角。
  ■由于人口过少,不只银行、百货公司、安养院,连汉堡店都开不下去。
  ■警备、消防、国防、医疗等仰赖年轻新血的工作后继无人。

  本书透过年表形式,系统化呈现不同时间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虽然这些推论看起来很可怕,但绝非空穴来风,
  高龄化所带来的冲击远比想像中更大,受影响的将是不分年龄与性别的全体国民!
  作者并提出「10个未来处方笺」,
  引导大家思考自己和整个社会的该如何面对,找出可能的解决之道。

  日本花了11年才进入超高龄社会,
  但台湾预计只要8年,之后总人口数将开始走下坡;
  15年后,每4人就有1人超过65岁;
  25年后,每3人就有1人超过80岁;
  30年后,每1.7人就要扶养1名老人!

  这样的未来,我们现在能不警惕因应吗?

  〈编辑室报告〉给台湾的未来年表

  人口减少,对我们的生活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人少了,就不会像现在这么拥挤,生活会比较舒适;空屋率高,房价应该就会变低,也比较好买?

  或许如此。但另一方面,少子化和老化速度过快,将来便无人能支撑整个社会,高度依赖年轻人力的职业(例如国防、医疗救护、警备、交通等等)无以为继,社会安全无法获得保障,人人自危。工作年龄人口减少,意味着缴税的人也减少了,国家税收不足,连预算都无法编列,该维护的基础建设只能放着不管,故障毁坏成为常态。

  因为人口过少,消费规模也变小了,大家赚的钱当然更少,目前三步一家、五步一店的便利商店和速食店被迫关门,电商与物流服务前后端的人力也不足,24小时到货的服务走入历史;医疗院所也逐渐减少,即使是小型诊所,也变得离家甚远。此外,由于搭乘大众运输系统的人变少了,许多路线被迫裁撤、减班;捷运和火车的班距变得更长,甚至为了省电省人力,电梯和电扶梯形同虚设,除了月台外都是一片黑漆漆的。

  更别提社会保险破产、长照人力缺口、孤独死、下流老人……等更深刻的问题。

  另外,有些影响已经在偏乡发生,也往往是城市所看不见的:镇上唯一的学校从「国小」变成「分校」,再变成「分班」,最后完全废校。拔个牙得搭20分钟的车到隔壁镇,便利商店得开30分钟的车才找得到;公车2小时才来一班,下午4点就收班;入夜后,整个城镇宛如鬼城,所谓的「隔壁邻居」其实只有颓圯的空屋……

  这样的生活真的能算得上舒适吗?再退一百步来说,能算得上安全吗?

  本书很清楚地让读者知道,高龄少子化所带来的社会冲击不会只和某些人有关,而书中所提出的预测不但很可能在日本成真,也极有可能在台湾成真。因人口减少而变得「地广人稀」的生活不会只有浪漫的美好,还有更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现在轮到我们想想了:政府与民代究竟在高龄少子化问题上做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方向对吗?这些措施真的对人民有益吗?如果总乐观地想着「以后的事以后再说」,我们就只能落得不断被越来越恶化的未来穷追勐打的下场。
  
各界推荐

  小野(作家)、刘黎儿(资深媒体人及作家)、蔡宏政(中山大学社会系教授)、邱俊荣(国家发展委员会副主委)

  〈台湾跟日本一样,也在缩小、灭绝中──这本书是台湾预言书,写出了当政者不敢面对的真相〉 刘黎儿(资深媒体人及作家)
  任何关心台湾的人拿起这本书,一定会不断点头,因为这本书不仅是在写日本,也是在写台湾。现在或未来在日本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台湾即将发生的;甚至有些现象,在出生率全世界最低的台湾或许来的更快。日本在缩小、灭绝中,台湾何尝不是,或该说台湾更是,这本书就是在预言台湾!
  对照本书就可看出,台湾也在缩小,走向灭绝化;这不是唱衰台湾,而是面对台湾。现在政府所有的计画都枉顾人口减少和超高龄化的现实,仍以人口增加为前提,制定错误的政策。也因此,比起日本人,台湾人更应阅读此书,唯有所有人都理解、面对台湾的现实,才能阻止错误的政策走向;和日本相比,台湾的少子化,也就是缩小、灭绝是更为急切的。

  〈未来40年政治、社会与经济的冲突来源〉 蔡宏政(中山大学社会系教授)
  许多人都把老化的问题简化成孩子生太少,所以创造出一个「少子化」的名词。事实上老化在各方面的冲击远大于鼓励生小孩、给育儿津贴与公托等养育议题。这本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告诉读者,当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大时,将产生各种什么样的冲击,例如国防、治安、防灾与医疗急救机能的下滑。
  老化是台湾未来40年最重要的政治、社会与经济变迁因素。以目前台湾政府治理失能的程度,可预见的是与老化相关的服务,将通过商品化的市场服务与民众的自力救济来提供,这将进一步导致福利供给的「社会阶层化」。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终生将笼罩在老化的幽灵之下,这一困境也将成为台湾未来40年的政治、社会与经济的冲突来源。至于要了解有哪些可能的冲突场景,就先来读读本书吧!

  〈继续追求扩张,或是正视人口剧减趋势?〉 邱俊荣(国家发展委员会副主委)
  台湾面对的高龄少子化问题还较日本严重。这本书对我的第一个启发是日本对于面临问题的前瞻思考与积极面对。这样的态度非仅在高龄少子化问题,对于能源短缺、青年就业、区域平衡发展等问题亦复如是,值得我们借镜。
  本书很具前瞻性地指出高龄少子化的具体冲击,其实很多效应都是可依直觉想见,而台湾也难逃避的,例如大学的倒闭危机、独居社会、住宅过剩;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我们至今可能还未能虑及的严重影响,诸如因必须照护而产生的离职潮、技术人员产生缺口使得技术大国地位动摇、血库存量常态性不足、医疗照护设施不足等。
  最值得深思的是,作者建议应该正视人口剧减趋势,将日本改造成小而美、有效率的国家,挥别过去以「扩张」得到的成功经验,策略性地缩小规模,「毕竟很多人口规模小于日本的国家也都过得很富足」!这样的思维又何尝不适用于台湾?对于仍不断追求扩张的台湾,我们或许应该试着培养跳脱传统思维的勇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河合雅司


  《产经新闻》评论委员,专长为人口政策、社会保险政策。现任大正大学客座教授、厚生劳动省讨论会委员、农林水产省第三方委员会委员,以及表彰偏乡医师的「日本医师会 红胡子大奖」评审委员。并曾任拓殖大学客座教授、内阁官房「日本版CCRC构想专家会议」委员。

  主要着作包括《未来年表》《地方消灭与东京消灭》《中国人国家──日本的诞生》《医疗百论》《日本的少子化》等书。目前也在每月第三个星期日于《产经新闻》进行专栏连载:〈河合雅司的週日讲座:少子高龄化时代〉。

译者简介

林咏纯


  台湾大学物理系、地质系双学士,日本九州大学艺术工学府硕士,曾在民间研究机构担任日文研究助理,现为专职日文译者。译有《杜拉克过时了,然后呢?》《了不起的未来笔记术》《洗脑》《2020东京大改造》等书。

叶小燕

  专职译者、台湾高等法院特约通译。译有《被讨厌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 二部曲完结篇》《让孩子成长的阿德勒名言》等书。

  yen0407@yahoo.com.tw
 

图书目录

前言 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第1部 人口减少时程表
序幕 2016年,出生人数跌破100万人
2017年 日本变成「老太太大国」
2018年 国立大学将面临倒闭危机
2019年 开始缺乏IT技术者,技术大国的地位动摇
2020年 每2位女性就有1位50岁以上
2021年 照护离职潮爆发
2022年 日本正式进入「独居社会」
2023年 企业的人事费用迈向高峰,经营陷入苦战
2024年 迈向每3人就有1人名高龄者的「超高龄者大国」
2025年 终于连东京都的人口也开始减少
2026年 失智症患者高达700万人
2027年 输血用的血液不足
2030年 银行、百货、安养院都从乡镇消失
2033年 全国每3户住宅就有1户是空屋
2035年 「未婚大国」诞生
2039年    火葬场严重缺乏
2040年    半数自治体面临消灭危机
2042年    高龄人口约达4000万人最大值
2045年    东京都民中,每3人中就有1名高龄者
2050年    卷入世界粮食战争
2065年~ 外国人将占据无人国土

第2部 拯救日本的10个处方笺
序幕 为了成为微小却闪亮之国的第5个选项
战略性缩减
1. 减少「高龄者」
2. 摆脱24小时全年无休的社会
3. 明确划分非住宅区
4. 跨区域进行自治体合併
5. 彻底执行国际分工
维持富饶
6. 活用「工匠技术」
7. 以公费生制度培育人才
摆脱东京单一集中化
8. 推动中高龄人口移居地方计画
9. 建立「第二市民」制度
少子化对策
10. 第3胎以上补助1000万圆

结语 给肩负未来的你们
后记 成为了解「人口减少问题」的开端
 

图书序言



〈2016年,出生人数跌破100万人〉

  社会失去活力

  如同各位所知,日本正高速朝着少子化迈进。2016年的出生人数仅有98万1000人,首度跌破100万人大关。战后的出生人数最高峰,出现在战败后不久的1949年,人数为269万6638人(第1次婴儿潮),换句话说,不到70年,出生人数就减少近三分之一。

  但我们真正应该担忧的不是年出生人数跌破100万人,而是出生人数减少的趋势今后也会持续下去。接下来的出生人数将如同从陡坡往下滚似的,预估在2065年将减少至55万7000人,2115年将减少到剩下31万8000人(根据前述社人研的预估统计)。

  也就是说,少子高龄化与人口不足问题才要正式登场。一对父母只生一个小孩,就像把一张纸对折一样,纸的面积会剩下一半。如果下一个世代也只生一个小孩,就像把这张纸再对折,面积只剩下四分之一。像这样把纸一再对折,就算原本很大的纸,面积也会一下子变得很小。

  那么,出生人口的减少,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举例来说,人才的培育与确保将会变得困难。因为出生人数剧减,各领域就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人才辈出。过去的人手不足,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景气影响,但今后绝对会陷入缺乏后继者的困境。如果人才争夺战总是由特定领域胜出,甚至有可能导致社会无法正常运作。

  影响还不只如此。一般来说,人数越多,彼此之间就越能切磋琢磨,提升整体水准。因此,如果属于年轻世代的人数减少,就很难进行创新改革。

  不只农业与建设业等劳力工作需要年轻人,也有许多职业需要年轻领导者:音乐、时尚、新文化传播的领导者有许多都是年轻人。因此出生人数骤减的社会,将在各方面失去活力。

  即使改善生育率也无法增加出生人数

  「总生育率」是一种测量少子化的指标,指的是一名女性在一生中生育子女总数的估算值。战争刚结束的1947年为4.54,最近2015年的数字则为1.45,不到当时的三分之一。

  接下来,我们试着把这个数字简化为一对夫妻的情况来思考。孩子是父亲与母亲两人所生下的后代。所以如果想要维持目前的人口规模,总生育率必须为「2.00」(严格来说是2.07)。达到「3」以上,人口才会开始增加,如果是「1」开头,无论是「1.00」还是「1.99」,每对父母的子女数都只会以一人计。换句话说,下一个世代的人口规模将会减半。

  那么「1.00」与「1.99」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就在于后者的出生人数减少速度较缓慢。就现状来看,我们的社会中有些人没结婚,也有夫妻没生小孩。看了以上的说明,想必大家都能了解现状的1.45这个数字有多危急。
历任政府都千方百计想提升总生育率。安倍内阁还把国民自己所期望的生育率定义为「国民希望出生率」,目标是把这个数字恢复到1.8左右。因为「要恢复到2.07很难」,所以换句话说,这个目标的意义在于「目前的人口规模实在无法维持,至少要抑制人口减少的速度」。

  但遗憾的是,就连安倍内阁如此拚命努力,依然没有什么意义。各位或许不太知道,事实上即使总生育率改善,出生人数也不会增加(理由将在后面详述),反而还会减少。这就是我们目前被迫面对的「极为严峻的现实」。

  少子化将会持续,人口减少无法停止。那么具体来说,人口减少的日本,将来会演变成什么样的状况呢?
下一页的「人口减少时程表」将呈现日本的未来,请各位先简单看一下。接下来我会从出现在表中的事项选出约20个主题,搭配图表进行详细说明。
 

图书试读

〈前言〉 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没进入状况的人们
 
日本正处在少子高龄化社会,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正确了解实际状况的人又有多少呢?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有机会接触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地方首长与经济界大老,但即便是对政策决定握有重大影响力的他们,对少子高龄化问题也缺乏正确的了解。
 
「少子化」看来是无法停止的。虽然因为育儿支援政策奏效,总生育率(每位妇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总数的推算值)多少获得改善,但未来的出生人数却无法增加(理由容后再述)。至于国家的「高龄化」,是已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口日渐老去所造成的。
 
几年后,包含东京在内,所有自治体的人口都会减少,甚至还有人认为日本可能会消失。现在已经不是为了部分自治体的人口增加或减少患得患失的时候了,我们必须更加正视全体人口减少的事实,并拟定长期政策。
 
「论坛」中不负责的讨论
 
另一方面,在所谓的「论坛」中,没抓到重点的人口对策也非常引人注目。「运用AI(人工智慧)或接受移民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是典型的乐观主张。
 
的确,透过机械化或移民的填补,或许多少可以应付当下人口不足的问题。但日本的劳动力人口在十几年后,预估将会减少近1000万人,不可能用机械或外国人取代所有的劳动力。
 
最近反思这些悲观主义的论调也越来越多,设法用正面态度看待人口减少的问题,或许能让不清楚现实的听众接受,譬如「人口减少是日本的机会」「人口减少反而是经济成长的优势」等等。
 
当然,确实有些国家即使迈向少子高龄化,经济依然能够成长。「虽然人口减少,但我们还是可以过着富足的生活;只要提高生产率、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从事附加价值更高的工作即可。如果能提升每位劳工的国民生产毛额(GDP),每个人的所得就会增加。」从短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论点的确能够成立;我也认为提升劳动生产率很重要,并不打算否定这点。但无论人口是否减少,这都是我们的目标;而人口减少的问题,也不只是提升劳动生产率就能立刻解决的吧?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