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如斯:赵怡两岸札记之三

家国如斯:赵怡两岸札记之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两岸关系
  • 时事评论
  • 个人随笔
  • 赵怡
  • 文化观察
  • 社会观察
  • 历史反思
  • 大陆视角
  • 台湾
  • 家国情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两岸关系悬宕低迷,前景如何难以逆料!

  大陆快速变迁,台湾瞠乎其后,
  如今的景象是文化的中国,政治的台湾。
  「转型正义」不能昧于史实,徒然制造怨愤,族群偏见已成台湾的未爆弹。
  世代「翻转」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年轻一代看得见未来的希望!

  二○○七年夏天,由台北赴上海「落户」,
  直到二○一六年底结束教职重返家园。
  三千个日子,亲眼见证东方大国的迅勐崛起,
  归程的行囊中除了满满的温馨回忆外,还有深刻的感触……

  两岸
  两岸关系不宜长期建立在「让利惠台」的基调上,台湾亦应善用本身优势元素,例如与对岸分享社会公益活动的经验及其价值等,用以追求双方平等互惠双赢,透过善意与沟通 促进台海和平。

  政治
  不能屏除私念,何以翻转颓势?台湾乱局,蓝绿红都有责任。冲破危局,拨乱反治,必须寻求最多数民众的支持,以缓和对立,弥补裂痕;而首要之务,就是停止操切的脚步,修正偏激的路线,从政治光谱的边缘,走到全体人民的中间来。

  社会
  台湾社会的特质已经从平和理性转向激越冲撞、从融洽和谐陷入分裂仇视、从克己复礼变为恣意放任。这股恶风若持续扩散,整个社会将掉进仇恨的深渊。执政者应把台湾转型成一个更表里一致、名实相符,也更易于凝聚共识与建立同理心的民主生活环境。

  今天,台湾毫无止境地陷入世代、蓝绿、劳资、性别、新旧,乃至于国家定位、民族认同的全面翻转之中。曾经佔尽上风的台湾,此刻却落得个内政失调、外交顿挫、经济停滞、族群对立的窘境,年轻一代看不见未来的希望。

  海崃两岸强弱易位。大陆社会逐渐摆脱落后、贫穷、无知、短视、公义不彰、贫富悬殊的景况,朝向经济繁荣、百业兴旺、科技领先、教育普及的目标快速前行,而新的领导团队由于治国有方,普遍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拥护。

  本书虽为「两岸札记」之三,其内容多偏重于对台湾的政治与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省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怡


  字心台,祖籍浙江,1950年生于台湾;政治大学企管系毕业,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于美、中、台数所大学执教;历任洛杉矶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美洲中国时报总经理,华视新闻部经理,中天、环球电视总经理,东森媒体集团副总裁以及行政院研考会委员、新闻局局长等公职;另曾任台北市体育总会、记者公会、通讯传播产业协进会等社团负责人,现为东森文化基金会、永庆慈善基金会董事长,中华文化推广协会及高雄市国军眷村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全心投入文教及公益活动。着有《三兄弟》、《永远的沟通艺术》(皇冠出版),《千里如斯》、《岁月如斯》(时报出版)等书。

图书目录

自序

两岸篇
两岸高教比一比
文化的中国,政治的台湾    
柯文哲双城论坛展现智慧    
诚意相待,就不怕受伤害
北大与台大
两岸重燃战火,所为何来?
尊重全民福祉,破解两岸僵局
大陆快速变迁,台湾瞠乎其后
北京不应排斥中华民国称号
两岸复合,只是画饼?
两岸关系是敌,是友,还是亲?
为两岸僵局找出口
中美博弈动摇两岸局势
台湾的三个选择    
    
政治篇
转型正义不能昧于史实
为历史真相说几句公道话
族群偏见才是台湾的未爆弹
蔡总统,应走到全民的中间
台湾乱局,蓝绿红都有责任
党产不当,党员何辜?
人民可爱,政治可憎
救国民党,先从批评做起
不能屏除私念,何以翻转颓势?
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国民党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中心
商场老手川普,搅乱世局
给吴敦义主席的建言
川普挡道,移民梦醒

社会篇
新媒体贯穿世代,征服全球
为华航献上祝福
电视名嘴是「台湾之宝」?
惊艳的内蒙古之行
小市民要的不多
同性婚姻情理法
关注二○一六
民主价值面临考验
忧喜参半
台湾社会的矛盾
满街抗议声,谁来关心病患权益?
政府失能、官员失职、百姓失望
仇恨意识正在扩散
媒体转型,前途迷茫
世代之间
医院如企业,病患变弱势
宁为商贾,不做大官
观世大运有感
维护生存权,是全民的责任
复兴文化,到台湾取经
附录:中国怡居杂志专访赵怡教授

图书序言

自序

  有人说「时间」是世上最残酷的事,它能让年华老去,让感情生锈,让友谊变质;不过,换个角度看,时间也会把现实际遇里的伤痕钝化成平淡与释然,将生命中看似平凡的片段,昇华为记忆底层的甜美感受。

  二○○七年夏天,我由台北赴上海「落户」,直到二○一六年底结束教职重返家园。三千个日子不算太长,但归程的行囊中却盛满了温馨的回忆以及深刻的感触,尤其有幸亲眼见证东方大国的迅勐崛起,亲耳听闻睡狮乍醒的唿啸连连,既震撼又惊喜又欣慰,当然,免不了还带着几分惶恐。

  回到台湾一年,感受同样深重,只不过忐忑、焦虑与迷惑掩盖掉返乡的喜悦。八年多来,台湾除了城市的面貌依旧之外,整个社会都在改变,而改变的本质系建立在否定既有历史文化价值观的轨道上,至于背后推动的能量则被称做「翻转」。本来,由传播新科技所启动的知识爆发与资讯平权运动,就为紊乱的公共意见平台开辟了蹊径,而历届执政者偏差的作为或颟顸的不作为更为政府失能、社会失序扮演推波助澜的角色。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台湾毫无止境地陷入世代、蓝绿、劳资、性别、新旧,乃至于国家定位、民族认同的全面翻转之中。

  这是一场透过饰词包装的「文化大革命」,参与者尽皆被赋予使用语言和肢体暴力整肃非我族类、消除异议杂音的自由和权利。可惜的是,它将难以翻转台湾的颓势,只能继续翻转两岸的消长与兴衰。

  回想一九七七年秋天,我奉派美国洛杉矶工作,主要的职责是结合当地侨学界及美国友人,共同捍卫中华民国的生存权,冀使处于外交风暴中的「自由中国」不致被国际社会边缘化。平心而论,我们的任务诚属「逆势操作」,但是当计画推动起来,并未感到窒碍难行。主要原因在于,两岸政权良窳对比强烈,尝被视为民主政治与共产专制之争,也宛如一场经济奇蹟与民生凋敝、自由宝岛与极权统治、祥和社会与铁幕牢笼之间的竞赛。纵使中华民国的环境险恶,局势不利,资源缺乏,海外战场上的同仁个个斗志旺盛,信心十足,以致「务实外交」的策略终能在国际间灵活运用,伸展自如,且范围更广泛、成果更丰硕。

  四十年后的今天,海崃两岸强弱易位。大陆社会逐渐摆脱落后、贫穷、无知、短视、公义不彰、贫富悬殊的景况,朝向经济繁荣、百业兴旺、科技领先、教育普及的目标快速前行,而新的领导团队由于治国有方,普遍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拥护。反之,曾经佔尽上风的台湾,此刻却落得个内政失调、外交顿挫、经济停滞、族群对立的窘境,年轻一代看不见未来的希望。

  距今一千多年前,从一邦之君沦为亡国奴的南唐词家李煜,曾以一首〈破阵子〉写出他满怀的忧愤与抱憾: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或许时空、人物、境遇大不同,使我辈后人无法全然体会作者对家国陷落、山河变色的苦涩心情。不过,单单就沪居八年期间往来两岸的见闻,也难禁我对家国的今昔沧桑发出一声深长的喟叹呢!
   
  本书虽为「两岸札记」之三,其内容多偏重于回台后对政治与社会现象的省思,更由于最近已从所有公私职场「裸退」之故,得以较多时间接触此地的人事物,乃亟思就眼下台湾所面临之若干问题提供刍荛之见,以聊尽言责,姑且算是以无用之身再做点有用之事吧!

赵怡
二○一七年十二月写于台北

图书试读

两岸篇
 
两岸高教比一比
  
为了「经费透明化」,大陆高校连续第四年公布财务收支,北京清华大学以人民币一百八十二亿年度补助款再度蝉联「首富」,余如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校也都跻身「百亿俱乐部」。不知这等身家与殊荣看在台湾教育工作者眼里,会不会又羡又妒?台大执国内学术界牛耳,去年总收入也不过一百六十亿台币,只相当于清华的六分之一,而两校的学生人数同为三万三千人!
  
一九九○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先后启动「211工程」及「985工程」,目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集中国家资源建设重点大学,并择优推向世界名校之林。近廿年来的努力,固有成效,但也遇到不少瓶颈。
  
一是名过于实的品牌效应。顶着「211」或「985」光环,「名牌」大学得天独厚,以致过度热中于争抢资源、扩充预算,已造成浮夸形象。以「211」重点大学来说,共一一二所,约占公立高校总数一五%,却斩获七五%政府补助款。其中少数顶尖学府有如天文数字的经费收入,是否被有效运用,也值得怀疑。我个人在大陆执教的体验是,陈腐的官僚体制和僵化的管理模式依然盘据其中,并未消褪。
       
二是量重于质的学术成果。根据「两岸四地高校评鑑报告」,「办学经费最多」的前十名学校中,大陆占六校,台湾只有一校;「科研经费最多」的,大陆占八校,台湾也只有一校;不过,在「期刊引述数量」排名上,大陆仅一校列名,台湾则有四校上榜;「博士教师比例」一项,没有任何陆校入选,台湾的大学却囊括前十名中的九名。可见,全中国公私立高校虽逾两千多所,但平均素质不及台湾。
       
三是闭而不兴的校园文化。学校监管严谨,致校园缺乏朝气,学生活动无法蓬勃发展,针对公共政策与民生议题的观念交流与讨论思辩尤为少见。我总以为,高等教育的功能除了传道、授业外,更以解惑为首要。若年轻人对世事的困惑在学校无从开解,即可能转向网路找答案,或到了离校时把疑问带进更复杂的职场与其他社会场合,无意间种下反社会行为的因子。
  
至于台湾方面,也在本世纪初推出五年五○○亿台币补助一流大学的「迈向顶尖大学计画」,旨在强化高水准学术研究。尽管补助金额的大小悬殊,但採取重点耕耘政策推展「高教优质化」,以带动整体社会前行,似已成为两岸政府难得的「共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