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见者:致愤怒的青年世代

异见者:致愤怒的青年世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ristopher Hitchens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要相信高谈阔论「我们」的任何人
或任何以「我们」之名发声的人
——克里斯多福.希钧斯(1949-2011),
当代最令人难以招架的论战家暨公共知识份子

  异见者
  vs.
  政治、媒体、宗教权力在握者


  社会因为反对而进步

  洗脑、带风向的言论
  杂音、噪音、魔音、福音各有狂热拥护者
  都想把你我塞进「我们」的队伍里
  整齐划一走向「他们」打造的虚假太平
  那是你要的世界吗?

  精心包装的政令在粉饰太平
  道德猎巫的舆论看似理所当然——
  当太多真实被包裹在漂亮修辞、暧昧一致之中
  社会要往前进,需要野蛮又聪明的不和谐音

  权威要求服从。学校、军队、公司、教会……整个社会,及至崇高无上的国家,都强调服从、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他们说:反对的声音=麻烦制造者、扯后腿、唱衰者,甚至不道德、不爱国!
  但这个世界,不论科学界、思想界、政治界,乃至商业界,都是因为那些不服从的反对者勇于挑战常识与常规、颠覆和谐与共识,而大步跃入下一个阶段:崭新的未来。

  ○历史证明:不要以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所谓合理性,极有可能是透过宣传加工而成的假象。真理或真相,往往必须透过揭露那些荒谬事物的本质、从批判与争论来挖掘。愈理所当然的,愈可疑——

  ○马克思:「必须怀疑一切。」(De omnibus disputandum.)
  
  没有人比希钧斯更清楚「争论」(disagreement)对于促使公众人物言行一致、知情讨论、真正的进步,以及民主本身的重要性。
  
  在希钧斯的心目中,左拉、欧威尔等老式的基进主义者是「高贵的异议份子」,而他们过去面对的局面,从来不曾在人类社会消失。希钧斯以「不群不党的独行侠」(Maverick)自期,在《异见者:致愤怒的青年世代》中提出给青年人的最真切建议:要当一个无休止的现状挑战者,需要具备人格一致性(integrity),必须能聪明地谈问题,更要有社会进步的观念,在批判中探究真实。

  从参与68学运的愤怒青年,到成为尖锐揭发世界级圣人德蕾莎修女伪善面目、公开指控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犯下战争罪的当代最狂、最好战评论家暨知识份子,希钧斯在本书中,从他毕生实践异见者理想的经验出发,以一封封写给青年X的信,带领所有不满世界与社会现状的「反对者预备军」探讨:
  
  ●成为异见者,将面对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每个时代都有人认为「更大」的善——例如组织或社群团结、社会和谐——应该优先于正义。
  人民作为一个群体,比构成该群体的个人智力还低。作为一个整体,人类很容易控制,从而构成多数人暴政。异见者可能背负「背后捅刀」或「给敌人弹药」的措辞反扑,面对堕落、背德、个人主义、不顾大局、不忠诚、背叛等社会病态指控。

  ●身为异见者,相信冲突的正面意义
  只有让各种思想和原则公开冲突才能使得事情明晰。冲突或许很痛苦,但无痛的解决方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追求那种方案是把鸵鸟尊奉为神,只会导致无脑又无意义的痛苦后果。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异见者如何行使「无权力者的权力」,乃至弄假成真、扭转局面?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到1989年天鹅绒革命的20年间,捷克作家暨剧作家哈维尔(Vaclav Havel)等异议分子为了度过那些年的僵局和现实政治,发展出一种生存策略:「假装」(as if)—— 一种看似温和、实则极颠覆和反讽的反抗行动,迫使当权者被动回应、自乱阵脚,最终避免了大规模暴力冲突,和平实现了政权更迭的理想。

  ●可能遭遇哪些阻挠或质疑的言论,意图使你「不作为」?
  1. 小虾米对抗大鲸鱼说: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2. 资格论:你谁啊,竟然敢评判这些?/谁问你的意见了?
  3. 大局论: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要扯自己人后腿、长敌人气焰
  4. 修辞的弹药库:
  → 前因原则(The Principle of the Wedge):你现在不该公正行事,以免别人期望你将来仍会公正行事,但那些期望是未来的你或许没有勇气去满足的。

  → 危险先例原则(The Principle of the Dangerous Precedent):你现在不该採取任何公认正当的行动,以免你自己或那些跟你一样平凡胆怯的后继者将来不敢做对的事(任何非惯常的公共行动,要不是错的,要不如果是对的,即为危险先例。据此,任何事从一开始就不该做)。

  → 时机未熟原则(Time is not Ripe):人们不该在此时做他们认为在彼时应属正当之事,因为彼时尚未到来。
  
  ▉你是个「异见者」吗?
  异见者「成分表」:
  1. 怀疑一切。只有在公平、公开的斗争中,正确之事才可以声称(或期待被证明)是正确的。
  2. 懂得培养「假装」(as if)的姿态,直到有一天弄假成真。
  3. 独立思考的重点不是想些什么,而是怎么想。
  4. 不被动聆听理性的声音,转而为其发声或代言。
  5. 提防非理性,避免超验的事物。
  6. 不盲信。所有专家、权威也都只是哺乳动物。
  7. 与其被同情心屏障,不如奋力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尊严。
  8. 不怕被人看作偏执狂,不怕被人认为傲慢或自私。
  9. 寻找论点和辩论,对自己的动机和所有借口提出质疑。
  10.不指望别人为你而活,也同样不要为别人而活。
  ……

本书特色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爱德华‧萨伊德(Edward W. Said)推崇「近代难得再见的才子型公共知识份子」。

  ★四度名列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英国《展望》(prospect)杂志年度「百大公共智识份子」名单(2005, 2008, 2009, 2010)。

  ★世界级煽动家暨最受敬重的辩论家,召唤新世代基进者、牛虻(gadfly)、独行侠、反叛者和愤怒青年。

  ★以「新启蒙」的角色自居,批判体制之恶:「体制」造成僵固难改的惯性思考,是说谎欺骗、暴力迫害,阻止进步的泉源。

  ★探索各种反对立场:一流的辩才,惊人的博学,绝顶的文采,轻松援引过去对抗旧体制的才智之士与异类为证,包括左拉、欧威尔、哈维尔、E.P. 汤普森……尖锐批评意识形态光谱上各种淤滞的传统。

媒体评论

  ●「《异见者:致愤怒的青年世代》显现希钧斯的最佳面向……[他]一边精采剁碎自满的政客、一边撕烂普遍想法和媒体编造的共识,这般无畏在我们这过于委婉的政治评论圈里难能可贵。」——《村声》(THE VILLAGE VOICE)

  ●「妙极了……《异见者:致愤怒的青年世代》展现希钧斯最野蛮和最聪明的样子。」——《进步》(THE PROGRESSIVE)

  ●「既是革命者、也是弄臣,他同时拥有恶毒有效的散文风格和某种道德目的感……真正的民主不能没有希钧斯和他的同类。愿此书能培育更多异见者,不论老少。」—《纽约闲暇》(TIME OUT NEW YORK)

  ●「希钧斯自始至终都是作家,是位总是令人激动、经常严厉而狂怒的论战家。」——《波士顿环球报》

  ●「希钧斯精确展现他所推荐的那种愤慨与才智。」——《纽约时报书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克里斯多福.希钧斯 (Christopher Hitchens)


  1949年生于英国,2007年归化美国,2011年逝于美国德州。

  以乔治‧欧威尔为偶像,重视理性论辩、多元主义、宽容(只容不得没有幽默感或无趣之人)和自由,痛恨各种压迫人性的邪恶「主义」,例如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最痛恨极权主义。

  他身兼专栏作家、记者、评论员等多重身分,亦曾出版几本重要着作,包括2007年的《上帝没什么了不起》,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决选,以及2012年的《生命就是坚持信念,走到最终》。《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称他「好战、有胆量,自始至终都带着批判思考。」

  他被视为当代最狂作家、最才华横溢的媒体工作者,写作内容从书评、政论、宗教批判到辩论的本质等无所不包,经常为《大西洋月刊》、《浮华世界》、《Slate》、《哈泼杂志》与其他各大重要刊物撰稿,更是西方众所皆知的论战家。他的名字经常引发两极的反应:爱之或恨之。但不论哪个阵营,都不得不承认他的聪明才智和辩才无碍,也久久难忘他的文字和言论。

  得奖纪录如下:
  •「莱南文学奖」非小说类奖项(Lannan Literary Award for Nonfiction, 1991)
  •「国家杂志奖」专栏奖项(National Magazine Award for Columns, 2007、2011)
  •蓝侬小野和平奖(Lennon-Ono Grant for Peace, 2012)
  •美国笔会「艺术评论大奖」(PEN/Diamonstein-Spielvogel Award for the Art of the Essay, 2012)

译者简介

陈义仁


  台湾大学财金系毕业,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译有《博物学家的自然创世纪》(果力文化出版)、《外包灾难》、《种子的信仰:梭罗献给自然的生命诗歌》(全球唯一授权繁体中文版)等。
 

图书目录

序言
导言
I左拉:我控诉!(J’Accuse!)
II里尔克:走进你自己。
III对语言文字时时警觉以对
IV马克思:必须怀疑一切。
V反抗的艺术:「假装」(as if)
VI「不作为」的修辞弹药库
VII事情没有看起来那么复杂
VIII日常的精神锻鍊
IX「反神论者」(antitheist)    X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所有批判的前提
XI甘冒「精英主义」的骂名
XII让群众接受评断
XIII权力在握者也不过是哺乳动物
XIV怀疑任何以「我们」之名发声的人
XV成为国际主义者
XVI基进份子的幽默
XVII别怕被看作偏执狂
XVIII「绝无下一次!」(Never Again!)的伪善
后记
 

图书序言



  亲爱的X,

  既然现在是时候送这只小纸船出航,我想给你写篇收尾文作为此书的序章。如你所知,这本书送交编辑和出版商处理时,我正忙于应付许多其他的「战线」,然后,你不经意提过的一个问题飘进我的脑海:看到我自己或我的努力被人在报章杂志里滥用或误述时,我会怎么回应?

  简略的回答是,我已经习以为常,却从未变得无动于衷。我自己也会攻击和批评别人,无权指望别人对我仁慈,而且我不相信那些宣称不在乎批评的作者。然而,我很厌烦老是读到那些剪贴先前批评而成的批评。它们总是用这样的段落起头(通常以引文的标准格式写成):「希钧斯,此人先前的批评对象甚至包括德蕾莎修女、戴安娜王妃,以及比尔.柯林顿,如今将矛头转向……」

  当然,如你所料,这很令人沮丧。至少,我很讨厌看到自己的「本行」变成再利用的回收业。甚至从来没人尝试一下不同的说法,例如「希钧斯,曾批评德蕾莎修女对于海地杜瓦利埃(1)政权的温暖支持」。这就是异议观点被边缘化或恩庇至死的鬼祟手法。不过,促使我写作的原因并非自怜。让我告诉你,在二○○一年的五到六月这一个月内,我经历了哪些事与心情起伏。

  在梵蒂冈的直接请求之下,我受邀在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封圣听证会为反方提供证据。这是一个让我如实扮演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的天大机会,而我不得不说,天主教会的作风比那些批评我的自由派更用心谨慎,也更有顾忌。一个封闭的房间、一本《圣经》、一部录音机、一位蒙席、一位执事,以及一位神父——这是一场郑重的採证,过程中他们鼓励我提出所有研究结果和意见。我改天再告诉你这一切;这里的重点在于,我的交手纪录不再仅限于那些基要主义者(2)。

  英国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关于戴安娜王妃的全面性纪录片,(终于)给了我们这些不狂热崇拜她的人一点空间和时间。我被访问了好一会儿,而且播出后没收到任何歇斯底里的邮包——这在不久前还是干我们这行不可免的职业风险。谁能让舒芙蕾膨胀两次呢?(3)

  米洛塞维奇(4)被带到海牙接受国际法庭的审判。我不觉得以金援为交换条件将他从塞尔维亚「买过来」是什么值得开心的事,不过,打从他在岱顿(Dayton)答应跟国际法庭合作以来,又过了好几年。够了就是够了。我想到所有我曾为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塞拉耶佛和科索沃(5)的惨痛事件发出的不平之声,想到那些叫人不要遏止塞族法西斯主义(Serbo-fascism)的幼稚借口,以及我在局势看来如此绝望时在波士尼亚度过的每一刻,然后容许自己为我所尽的绵薄之力偷偷地自豪,同时也为它有多微不足道而感到羞愧。

  比尔.柯林顿总统的批准签名,被人发现出现在他异父兄弟罗杰所写的一份纪录上。罗杰干的好事除了试图帮某个运毒贩争取赦免,还得解释那叠像砖块一样厚的旅行支票是打哪儿来的。「未经证实的对价关系」这种常见的含混手法又登场了,不过,在里奇特赦案(6)之后,我注意到已经有好几个月没人跟我争辩「柯林顿到底是不是卑劣的坏蛋」这个问题了。相信我,以前可不是这样……

  亨利.季辛吉(7)在电视上被要求面对我说他犯下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的指控,他的回应是发疯似地拚命企图转移话题,还谴责我否认纳粹大屠杀(他也不可免俗地提到德蕾莎修女和——不知为何——贾姬.甘迺迪〔Jackie Kennedy〕)。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对他採取法律行动,不光是告他诽谤,还可以透过蒐证程序来揭露他是个老练的惯骗。有鑑于我写过这么多文章抨击此人,大家会觉得我告他和他告我的分量不成比例。不过,我能证明自己所言属实,他却不能,让我和他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阿德莱.史蒂文森曾经对理查.尼克森(8)说:「如果你停止讲述关于我的谎言,我就会停止讲述关于你的实话。」这话真是动听,但我无权跟这位伤害柬埔寨、赛普勒斯、智利和东帝汶的人做这种交易)。

  所以,这是惊人而奇妙的一个月,或许也可说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一个月(我在同一时期完成了乔治.欧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的百年纪念研究,写他要比写上述任何一人来得文明多了)。我之所以告诉你这些,并非只是为了自夸,但我也不讳言确有其事。这个月可以弥补许多其他时刻,当名人文化和政治谎话、黑心律师、冒牌政治家和神职人员似乎无往不利的时候。当然,它们会回来。它们总是会「回来」,因为从来不曾真的离去。然而,它们的胜利并非注定、不可违的,一定还是有扳回一城的机会,而且滋味远比那些虚华的「媒体盛赞」或好评更为甜美。

  但愿我可以在下面的篇章让以上所述更具有说服力。在此,我要再次谢谢你提供我动笔写下此书的契机。
 
克里斯多福.希钧斯
于加州史丹福
二○○一年美国独立日

  【註解】

  1. 杜瓦利埃政权,指于继承其父独裁统治海地长达十五年的尚–克洛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德蕾莎修女主持的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曾收受杜瓦利埃捐款,本人亦曾接受海地政府颁发荣誉军团勋章,引发不少争议。

  2. 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又译原教旨主义、基本教义派。中文里,「原教旨主义」多用于伊斯兰教。「基要派」在美国等地有较大影响,反对天主教的教义,认为天主教会是异教,完全偏离基督教的教义。

  3. 这里指一九九八年的纪录片《黛安娜:哀悼》(Diana: The Mourning After)。「让舒芙蕾膨胀两次」,语出老罗斯福之女爱丽丝(Alice Roosevelt Longworth),原句为「你无法让舒芙蕾膨胀两次。」

  4. 米洛塞维奇(Slobodan Milošević, 1941-2006),南斯拉夫政治人物,一九九○年代塞尔维亚在其主政下涉入克罗埃西亚战争、波士尼亚战争和科索沃冲突,造成巴尔干半岛局势的动盪和巨大的生命损失,被一些西方媒体称为「巴尔干屠夫」。岱顿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结束波士尼亚内战的和平协定是在此地进行协议(1995)。

  5. 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是波士尼亚暨赫塞哥维纳(Bosna i Hercegovina,简称波赫)东南部的一座城市,塞族于一九九五年在此进行种族清洗式屠杀。塞拉耶佛(Sarajevo)为波赫共和国首都,在波士尼亚战争期间(1992-1995)曾遭塞军围城封锁达一四二五天。科索沃(Kosovo)为原塞尔维亚的自治省,在南斯拉夫解体时宣布独立,引发一场塞尔维亚安全部队和阿尔巴尼亚人组成的科索沃解放军之间的内战(1996-1999)。

  6. 里奇特赦案:二○○一年一月,克林顿在总统任期最后一天特赦了约一四○人,当中包括被美国司法部列为十大通缉犯、在逃十七年的亿万富翁里奇(Marc Rich)。里奇的前妻曾向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和后来成为克林顿基金会的组织捐款。

  7. 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1923-),共和党外交事务大老,曾任美国国务卿、国家安全顾问,主导轰炸柬埔寨(当时是主权独立国家)的行动、默许印尼入侵东帝汶的行动、以经济制裁干涉和践踏智利主权,以及敦促土耳其以保护土耳其裔赛普勒斯人为借口派兵入侵赛普勒斯。

  8. 阿德莱.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 1900-1965),美国民主党政治人物,以辩论技巧闻名曾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 1913-1994),美国共和党政治人物,因「水门事件」而成为美国唯一在任内辞职的总统。

图书试读

I V
 
马克思:必须怀疑一切。
 
我很高兴收到你的回覆。诚然,蠢事、迷信或不受管束的权力出现之机会似乎大得吓人,而且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似乎不曾有人成功挑战这些情状,但同样真确的是,人类有种根深蒂固的本能,可以眺越或看透这些专横的形势,继续过日子。或许也可以说,不正义和非理性是人类处境里免不了的部分,然后,对这些情况的挑战也是免不了的。维也纳一座公园里的佛洛伊德纪念碑上刻着这么一句话:「理性的声音虽小,但很坚持。」神学家和哲学家以不同方式反覆思考或解释这种声音。他们假设,它是我们在回应某种由上帝植入的「良心」,或是——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这么说——随身带着某位看着我们在想什么、做什么的无形见证人,而且努力要给这位可敬的旁观者留下好印象。这两种假设都不必要成立,只要我们知道有这种与生俱来的精神存在就够了。不过,我们必须补上一条限制:这种精神即便可以推定潜伏于所有人身上,却往往只维持着那个样子——潜浮着。它的存在本身不保证任何事,只有当你准备好不再被动聆听这样的声音,并转而为其发声或代言,那种催化或普罗米修斯式(1)时刻才会出现。
 
你要我举一些激励人心的例子。我不想提供那种可能出现在海报上的口号或用来振奋人心的格言。我再提醒一次,问题在于你怎么想,而不是想什么。但我可以告诉你,人类智慧确实有它的突围时刻,也让我们看到某些前辈如何对付远甚于今的阻碍。
 
马丁.杜.加尔(2)小说《穆默尔中校》(Le lieutenant-colonel de Maumort, 1983)里的角色亚兰(Alain)说,首要的规则——他称为「规则中的规则」——是「挑战受欢迎的事物」。你会发现,他将其形容为「一门艺术」,因为光是出于所谓个人原则或意见而质疑大多数人的喜好是不够的。那不过是傲慢和冷淡罢了。然而,经常可见的是,人们高度依附于假象或偏见,而且并非只是教条或正统思想的郁闷受害者。比方说,如果你曾和虔诚的教徒辩论过,你会发现他的自尊和自豪也牵涉其中,而你要他放弃的并非只是「一个论点」而已。热情的爱国者和崇拜君主制、贵族制的人也是如此。臣服拥戴是人世间的一股强大力量。当某人相信自己所受的奴役是光荣的、是出于自愿的,这时候,把他当成一个精神奴隶来对待是不恰当也行不通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