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相信高谈阔论「我们」的任何人
或任何以「我们」之名发声的人
——克里斯多福.希钧斯(1949-2011),
当代最令人难以招架的论战家暨公共知识份子
异见者
vs.
政治、媒体、宗教权力在握者 社会因为反对而进步 洗脑、带风向的言论
杂音、噪音、魔音、福音各有狂热拥护者
都想把你我塞进「我们」的队伍里
整齐划一走向「他们」打造的虚假太平
那是你要的世界吗?
精心包装的政令在粉饰太平
道德猎巫的舆论看似理所当然——
当太多真实被包裹在漂亮修辞、暧昧一致之中
社会要往前进,需要野蛮又聪明的不和谐音
权威要求服从。学校、军队、公司、教会……整个社会,及至崇高无上的国家,都强调服从、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他们说:反对的声音=麻烦制造者、扯后腿、唱衰者,甚至不道德、不爱国!
但这个世界,不论科学界、思想界、政治界,乃至商业界,都是因为那些不服从的反对者勇于挑战常识与常规、颠覆和谐与共识,而大步跃入下一个阶段:崭新的未来。
○历史证明:不要以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所谓合理性,极有可能是透过宣传加工而成的假象。真理或真相,往往必须透过揭露那些荒谬事物的本质、从批判与争论来挖掘。愈理所当然的,愈可疑——
○马克思:「必须怀疑一切。」(De omnibus disputandum.)
没有人比希钧斯更清楚「争论」(disagreement)对于促使公众人物言行一致、知情讨论、真正的进步,以及民主本身的重要性。
在希钧斯的心目中,左拉、欧威尔等老式的基进主义者是「高贵的异议份子」,而他们过去面对的局面,从来不曾在人类社会消失。希钧斯以「不群不党的独行侠」(Maverick)自期,在《异见者:致愤怒的青年世代》中提出给青年人的最真切建议:要当一个无休止的现状挑战者,需要具备人格一致性(integrity),必须能聪明地谈问题,更要有社会进步的观念,在批判中探究真实。
从参与68学运的愤怒青年,到成为尖锐揭发世界级圣人德蕾莎修女伪善面目、公开指控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犯下战争罪的当代最狂、最好战评论家暨知识份子,希钧斯在本书中,从他毕生实践异见者理想的经验出发,以一封封写给青年X的信,带领所有不满世界与社会现状的「反对者预备军」探讨:
●成为异见者,将面对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每个时代都有人认为「更大」的善——例如组织或社群团结、社会和谐——应该优先于正义。
人民作为一个群体,比构成该群体的个人智力还低。作为一个整体,人类很容易控制,从而构成多数人暴政。异见者可能背负「背后捅刀」或「给敌人弹药」的措辞反扑,面对堕落、背德、个人主义、不顾大局、不忠诚、背叛等社会病态指控。
●身为异见者,相信冲突的正面意义
只有让各种思想和原则公开冲突才能使得事情明晰。冲突或许很痛苦,但无痛的解决方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追求那种方案是把鸵鸟尊奉为神,只会导致无脑又无意义的痛苦后果。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异见者如何行使「无权力者的权力」,乃至弄假成真、扭转局面?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到1989年天鹅绒革命的20年间,捷克作家暨剧作家哈维尔(Vaclav Havel)等异议分子为了度过那些年的僵局和现实政治,发展出一种生存策略:「假装」(as if)—— 一种看似温和、实则极颠覆和反讽的反抗行动,迫使当权者被动回应、自乱阵脚,最终避免了大规模暴力冲突,和平实现了政权更迭的理想。
●可能遭遇哪些阻挠或质疑的言论,意图使你「不作为」?
1. 小虾米对抗大鲸鱼说: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2. 资格论:你谁啊,竟然敢评判这些?/谁问你的意见了?
3. 大局论: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要扯自己人后腿、长敌人气焰
4. 修辞的弹药库:
→ 前因原则(The Principle of the Wedge):你现在不该公正行事,以免别人期望你将来仍会公正行事,但那些期望是未来的你或许没有勇气去满足的。
→ 危险先例原则(The Principle of the Dangerous Precedent):你现在不该採取任何公认正当的行动,以免你自己或那些跟你一样平凡胆怯的后继者将来不敢做对的事(任何非惯常的公共行动,要不是错的,要不如果是对的,即为危险先例。据此,任何事从一开始就不该做)。
→ 时机未熟原则(Time is not Ripe):人们不该在此时做他们认为在彼时应属正当之事,因为彼时尚未到来。
▉你是个「异见者」吗?
异见者「成分表」:
1. 怀疑一切。只有在公平、公开的斗争中,正确之事才可以声称(或期待被证明)是正确的。
2. 懂得培养「假装」(as if)的姿态,直到有一天弄假成真。
3. 独立思考的重点不是想些什么,而是怎么想。
4. 不被动聆听理性的声音,转而为其发声或代言。
5. 提防非理性,避免超验的事物。
6. 不盲信。所有专家、权威也都只是哺乳动物。
7. 与其被同情心屏障,不如奋力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尊严。
8. 不怕被人看作偏执狂,不怕被人认为傲慢或自私。
9. 寻找论点和辩论,对自己的动机和所有借口提出质疑。
10.不指望别人为你而活,也同样不要为别人而活。
……
本书特色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爱德华‧萨伊德(Edward W. Said)推崇「近代难得再见的才子型公共知识份子」。
★四度名列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英国《展望》(prospect)杂志年度「百大公共智识份子」名单(2005, 2008, 2009, 2010)。
★世界级煽动家暨最受敬重的辩论家,召唤新世代基进者、牛虻(gadfly)、独行侠、反叛者和愤怒青年。
★以「新启蒙」的角色自居,批判体制之恶:「体制」造成僵固难改的惯性思考,是说谎欺骗、暴力迫害,阻止进步的泉源。
★探索各种反对立场:一流的辩才,惊人的博学,绝顶的文采,轻松援引过去对抗旧体制的才智之士与异类为证,包括左拉、欧威尔、哈维尔、E.P. 汤普森……尖锐批评意识形态光谱上各种淤滞的传统。
媒体评论 ●「《异见者:致愤怒的青年世代》显现希钧斯的最佳面向……[他]一边精采剁碎自满的政客、一边撕烂普遍想法和媒体编造的共识,这般无畏在我们这过于委婉的政治评论圈里难能可贵。」——《村声》(THE VILLAGE VOICE)
●「妙极了……《异见者:致愤怒的青年世代》展现希钧斯最野蛮和最聪明的样子。」——《进步》(THE PROGRESSIVE)
●「既是革命者、也是弄臣,他同时拥有恶毒有效的散文风格和某种道德目的感……真正的民主不能没有希钧斯和他的同类。愿此书能培育更多异见者,不论老少。」—《纽约闲暇》(TIME OUT NEW YORK)
●「希钧斯自始至终都是作家,是位总是令人激动、经常严厉而狂怒的论战家。」——《波士顿环球报》
●「希钧斯精确展现他所推荐的那种愤慨与才智。」——《纽约时报书评》
《星际漂流者:失落文明的回响》 导言:宇宙深处的孤寂呼唤 公元2742年,人类文明已不再局限于太阳系。庞大的星际联合体控制着数千个宜居行星,但扩张的背后,是日渐加剧的资源枯竭和对未知宇宙的深深恐惧。在银河系偏远的“寂静之臂”边缘,一艘隶属于“探索与回收局”的科研飞船“赫尔墨斯号”正在执行一项例行扫描任务。船长,经验丰富的宇航员卡尔·里德,一个对旧时代历史抱有近乎偏执热爱的男人,并未预料到这次任务将彻底颠覆他对宇宙的认知。 “赫尔墨斯号”的传感器捕捉到了一组不应存在的能量信号,它源自一片被星图标记为“禁区”的古老星云——卡戎迷雾。这片迷雾因其极高的空间扭曲率和频发的伽马射线暴而被所有星际航道避开。信号极其微弱,但其复杂性和结构性,清晰地指向一个智慧文明的产物。 里德船长决定违抗联合体总部下达的“不接触任何异常辐射源”的命令。他深信,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史上,真正的突破往往隐藏在那些被标记为“危险”的角落。在他的坚持下,“赫尔墨斯号”小心翼翼地潜入了卡戎迷雾。 第一部:迷雾中的低语 进入迷雾后,飞船的导航系统瞬间失灵,外部传感器几乎被强烈的电磁干扰淹没。船员们陷入了一种近乎原始的恐慌之中。正是在这种混乱中,副官,年轻的语言学家兼密码破译专家艾米拉·维克多,捕捉到了一段清晰的、非自然产生的低频脉冲。 “船长,这不是随机噪音,这是一种……音乐,”艾米拉的声音在控制室中回荡,带着颤抖的兴奋,“它基于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数学模型,但结构上与我们古代地球上的复调音乐有某种奇异的共鸣。” 经过数周的紧张解码工作,他们确认信号源来自一颗被隐藏在多层空间折叠现象后的行星——“泽塔-7”。这座行星被一个巨大的、近乎完美的球形能量护盾包裹着,其技术水平远超星际联合体所知的任何已知文明。 当“赫尔墨斯号”冒险突破护盾时,船员们看到了令人窒息的景象:一个死寂的、但保存完好的超级都市。这座城市依附于一颗濒死恒星的轨道,所有建筑都由一种反重力材料构成,漂浮在无尽的虚空中。这就是“伊甸之环”,一个传说中比人类文明早了数百万年的“原初文明”的遗迹。 第二部:遗忘者的图书馆 “伊甸之环”没有生命迹象,但所有的系统似乎都处于休眠状态。里德船长组建了一支小型登陆队,其中包含艾米拉和首席工程师塔里克。他们的任务是进入城市的核心——“编年塔”,试图找到文明消亡的原因和他们的技术资料。 编年塔内部,时间感似乎被扭曲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类似于臭氧和古老羊皮纸混合的味道。塔楼的墙壁上镌刻着无法理解的象形文字,但在艾米拉的努力下,一些核心信息开始浮现。 他们发现,这个原初文明被称为“织梦者”。他们并非死于战争或资源枯竭,而是死于一种“超越性的厌倦”。织梦者达到了物质宇宙的终极理解,掌握了时间与空间的基本法则,能够随心所欲地创造和毁灭现实。然而,当一切皆可实现时,存在的意义便消失了。 “他们选择了一种集体性的‘升维’,”艾米拉在翻译记录时声音沙哑,“他们没有毁灭自己,而是将意识上传到了一种我们无法感知的维度,将物质世界留给了时间。” 第三部:熵与永恒的抉择 登陆队深入编年塔的核心,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悬浮在能量场中的信息核心——“真理之源”。这是一个记录了织梦者文明所有知识、历史和最终抉择的数据库。 然而,操作真理之源需要极大的能量输入,而“赫尔墨斯号”的反应堆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这时,工程师塔里克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技术细节:织梦者文明的能量系统并非基于裂变或聚变,而是基于对恒星内部“负熵流”的直接捕获。 为了激活信息核心,里德船长面临了一个残酷的选择:他必须将“赫尔墨斯号”的曲率驱动核心与真理之源对接,这几乎等同于牺牲飞船和船员的安全,将自己暴露在无法预测的能量洪流中。 “我们不能就这样离开,”里德船长看着窗外漂浮着的寂静都市,“如果他们选择了遗忘,我们至少要带回他们为何选择遗忘的理由。这是对所有未来文明的责任。” 在塔里克的远程协助下,里德成功启动了对接程序。巨大的能量涌入飞船,编年塔的结构开始重新激活,无数光流在空中编织成宏大的全息影像。 尾声:回声的传递 在短暂而毁灭性的数据传输过程中,艾米拉成功截获了织梦者文明留下的最后信息:并非技术蓝图,而是一段哲学警告。 “我们征服了空间,但迷失了时间。当我们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时,我们失去了渴望。记住,真正的边界不在于星系,而在于未被理解的内心。” 数据传输完成后,“赫尔墨斯号”的系统几近崩溃,幸好塔里克及时切断了连接,飞船勉强脱离了伊甸之环。当他们再次穿过卡戎迷雾时,那片星云似乎正在迅速地自我封闭,织梦者的城市再次隐匿于宇宙的褶皱之中。 里德船长和他的船员们带着这些沉重而深奥的知识返回了星际联合体的疆域。他们没有带回可用于制造超级武器或曲率引擎的实际技术,而是带回了一个深刻的、关于文明终极命运的警示。 《星际漂流者:失落文明的回响》讲述的,不是一次成功的征服,而是一次关于虚无、存在的意义以及跨越百万年时空传递的、关于文明终结的深刻反思。这趟旅程揭示了,即使是最先进的文明,也无法逃脱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拷问。飞船上的发现,将在未来数个世代中,重塑人类对科技进步和内在精神追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