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提升正向的力量 一九九二年秋,刚取得博士学位的捷克青年马丁.鲁斯乔(Martin Ruscak),从捷克飞来台湾,到清华大学加入我的实验室,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当年的捷克刚结束共产统治,人均所得仅为二千余美元,大约是台湾的五分之一。马丁在遥远的西方,对台湾的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早有耳闻,当时还没有网际网路,他借来一张磁片,其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台湾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经济奇蹟的资料,让他决心到台湾一探究竟。
这是马丁第一次离开东欧,亲戚朋友都以为他疯了。
四个月后,他的妻子与儿子飞来台湾相聚,在台湾度过了非常愉快的八个月,对台湾人的友善与勤奋、特别频繁与高效率的经济活动、欣欣向荣的社会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九三年一月捷克与斯洛伐克分离为两个国家,当年八月,他们选择做捷克公民,回去布拉格。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最近捷克的人均所得已经约略与台湾不相上下。
马丁回捷克的第二年,台湾材料科学学会在新竹主办一九九四年十月的世界电子材料会议,吸引了超过五百位外国学者从世界各地来参加这项第一次在台湾举办的会议,他们惊艳于台湾电子产业的崛起,很想借机了解电子材料与产业的发展情形及成功的因素。
当时,台湾许多电子与资讯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名列第一;若再加上台币对美金的升值,逐年从四十比一上升到二十五比一,台湾的经济实力,着实受到国际重视;台湾人民在世界各地观光旅游,强大的消费能力,更是广受欢迎。
二十年前的台湾,人民充满活力与信心,社会充满正向的力量。企业年年加薪,国民所得年年攀升,大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都有无限的期待与盼望。《礼运大同篇》描绘的富足康乐世界,指日可待,真是何等美好的光景!台湾的快速发展,被称为「台湾奇蹟」,世人将台湾与韩国、新加坡、香港并称为「亚洲四小龙」。
二十年过后,这两个名称却已经不再响亮。台湾各方面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停顿与断裂,而大陆经济却在同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快速成长,两岸在社会、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教育各方面的竞合关系,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大陆在国际的影响力日增,相对挤压了台湾的发展空间与国际地位。
面对台湾未来发展的困境,大家都很着急,感到相当忧心。台湾在许多方面的优势与竞争力已经逐渐流失,如何群策群力,再创荣景?
二〇一四年六月,IC之音的田丽云台长主动邀约,讨论在IC之音主持节目,以探讨攸关台湾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之可能性。当时的世界先进章青驹董事长与方略总经理(现任董事长)讨论再三,希望借其赞助,让IC之音成为一个平台,大家共同关心台湾的未来。
经过半年的思考与讨论,我们最后决定开辟一个新的节目《台湾的明天.明天的台湾》,每週三十分钟,由我担任主持人,规划攸关台湾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的重要主题,分别邀请适当的专家学者来讨论各主题所含括的相关议题,为台湾的明天把脉,提供建言。
IC之音还特别安排李知昂先生与李心茹小姐担任节目制作人,他们两位都是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超强的金钟奖得奖人,可见对此节目的重视。
《台湾的明天.明天的台湾》和一般谈话性或访谈的节目不同,每年锁定四个重大的主题,分别进行为期三个月深远而广泛的讨论,如此才能够达到「提出未来愿景」这么宏大的目标。这个节目还有一个副标题:「探索真相,追求永续」。我们当然无法呈现所有的真相,但持续的探索与关心,绝对是必要的。希望从传播上尽一份力量,唤起大家的关注,了解议题的内涵、事实的真相,最后的目标就是追求永续。
每季我会分别在第一集与最后一集做导言和结语,建立整体的架构,中间邀请来宾针对选定的议题从各种层面深入讨论,录音前我就会先跟来宾讨论、取舍,达到共识,最后才锁定题纲。过程中必须做很多的功课,毕竟我对许多议题的了解是有限的,但借这个机会从中学习,我对议题所涵盖的范围和深度都有更多了解。更重要的是,希望透过这样长期、缜密的规划,听众、读者可以对四季的主题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开播之前,我们就决定,为了扩大能见度与影响力,除了语音节目之外,也要将访谈内容记录为文字,在IC之音的网站传播,并在日后整理为专书出版。这些想法都获得IC之音主管的同意,世界先进更是全力支持。李知昂先生因此每週还要费心整理记录,每集的文字稿也经由我及受访人校阅后才公布于网页。同时,也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林锦樱小姐协助校阅每集的文字,确保内容正确。IC之音的潘国正副总经理更协调将每一季的访谈内容,择要在《联合报》刊登,并在脸书宣传,获得数以万计听众与读者的回响。
《台湾的明天.明天的台湾》这个节目,在二〇一五年完整播出五十二集,每季一个主题,分别为「教育与人才培育」、「少子化」、「能源与环境」及「科技产业」。原访谈记录由天下文化出版社改写成专文,分成两册出版。
二〇一六年继续探讨四个主题,分别为「基础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公共建设」及「国土规划」。我们将节目内容直接以对谈形式呈现,也分成两册,由远流出版公司出版。
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世界先进方略董事长的全力赞助,IC之音的张孝威董事长、张令达总经理、田丽云台长的大力支持,与张静宜小姐的联络和安排。
希望借由此书的出版,让更多人一起来关心台湾的明天,一起为台湾美好的明天努力,让台湾能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迈向先进文明的社会。
他序
追求永续,不能停歇 这些年,台湾社会始终困于意识型态、政治对立的框架中,一波未平,新的议论浪潮又接连掀起:社会正义的抗争、教育制度的改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到近期对于民主真义的多方探讨……众声喧哗中,我们相信:改变,必须从聆听开始!
二○一五至二○一七年,我们以千日时间轴描画出台湾的「明天」,借由IC之音《台湾的明天.明天的台湾》节目,邀请彭宗平教授担任召集人的角色,举办了百余场空中马拉松论坛。长达三年的论坛接力赛,冀求的是为台湾针对迫在眉睫的问题,擘划出实际可行的策略方案。
追求永续,不能停歇。我们用心汇集各方建言,于二○一六年出版了二册节目精华。回顾当时针对「人才培育与少子化」的思考,对应今(二○一八)年四月台湾正式宣告迈入高龄化社会的现况,不啻是预警,更希望政府部会能提出长远因应之道。如今赓续出版三至六册,格局大自迈向先进社会的文明思考、两岸关系、国土规划,切身至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健康领域。每一次彭教授与来宾的对谈间,字字珠玑、激盪出我们对未来深切的期待。
世界先进生根于台湾,依着这块土地的唿息同之起落。我们寻找志同道合的媒体伙伴如IC之音,在各自领域贡献己力,齐一的目标就是台湾美好的明天!着眼当前,尽管检讨声此起彼落,但不也是振作奋起、传达心声、寻回盼望的契机!
此刻,若你认为台湾的明天正在走下坡,我们诚挚希望这本书是下坡时的剎车,延后危机到来的时刻,为台湾多争取一点时间、一些空间,给有志、有识之士发声的机会。请静下心听听这些真诚的建议,然后,开始行动吧!
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方略
他序
必须被看见的真相 二○一二年五月,我接任TVBS董事长职务。对我来说,媒体是民主社会中极具影响力的第四权,更肩负社会教育者的重责大任;但曾几何时,媒体竟沦为许多台湾人心中的社会乱源。我心中的强烈使命感,驱使我在耳顺之年进入媒体业核心,期勉自己带来更多正向的改变——相同的使命感,IC之音从二○○二年开播以来,也时时在每一位电台同仁的心中回盪着。
《台湾的明天.明天的台湾》节目于二○一四年开始筹划讨论,一开始就以三年为规划期的大跨度思考,盼望减少时间的限制,让节目有更全面、完整的纵深与广度。很幸运的是,有世界先进积体电路公司方略董事长一路支持,以及清华大学彭宗平教授全力投入,用三年时间深度探讨台湾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包括第一年的「教育与人才培育」、「少子化」、「能源与环境」、「科技产业」等领域的建言;第二年,我们开始深入探讨「基础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公共建设」、「国土规划」等重要主题;第三年则锁定「医疗、健康与社会变迁」、「两岸关系与迈向先进文明社会」的思考。
二○一六年,在世界先进的支持下,我们将第一年的节目内容汇整为二册出版。如今,集结第二、三年的节目精华,我们汇整为四册完整内容,含括近五十位的菁英领袖,以他们的专业为本,探索背后必须被看见的真相。在彭宗平教授与各界重量级来宾的对谈中,没有耸动的标题、也无强迫你眼球停留的惊叹号,一切从事实出发,佐以数据、他国经验,诚恳建言。因为,想要有美好的明天,必须从今天开始准备。
「探索真相,追求永续」是《台湾的明天.明天的台湾》最初的企划宗旨,三年走来,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目标,即便大环境纷纷扰扰,我们仍怀抱「媒体清流」的自我期许,尽己之力,让所有的真相不再被掩盖,让说出口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这个社会的祝福。
IC之音.竹科广播董事长 张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