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犯罪者的家属,
当作是可能或潜在的犯罪者,
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
因为除了法律外,
「被歧视」,
被默认为是「家属应得的惩罚」。 ◎一人犯罪,全家受害的「连坐文化」 这样的场景,即使在台湾也很常见。
→犯罪者的父母,因为没有教育好孩子而道歉,即便犯罪者本身可能已经成年,甚至与家人鲜少往来。
→犯罪者的兄弟姊妹,代替犯罪者向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属致歉,即便这些兄弟姊妹可能已经各自有了家庭。
→犯罪者的伴侣、配偶,被认为不可能事先不知情,或者一开始就被认定可能是共犯。
→犯罪者的孩子,被同侪或同侪的父母歧视,甚至被视为潜在犯罪者。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应该将犯罪者与其家属视作个别独立的存在,但媒体的暗示与文化上的习惯,让许多人仍会在接触到社会案件时,忍不住这么想──
→他爸妈是怎么教的?
→他老婆/老公怎么可能不知道他干出这种事?
→怎么不想想如果是他的老婆/女儿/小孩受害呢?
→我家的孩子还是不要跟他的小孩玩在一起比较好,免得被带坏。
不能说,但可以做。于是当一个家庭出了一个犯罪者,而这个事件又登上新闻版面时,就是这整个家庭恶梦的开始。
◎比起犯罪者家属,受害者与其家属不是更值得同情吗? 或许有人会想,为什么要关心犯罪者家属?比起来,无辜的受害者与其家属不是更值得被关心、同情吗?
日本长期为犯罪者、受刑人家属提供谘询服务或相关支援的NPO法人World Open Heart创办人兼理事长,本书作者阿部恭子表示,就协助犯罪者改过更生,甚至是补偿被害者的角度来看,若连犯罪者家属都被牵连,以至于造成就业谋生上的困难,不但是奢谈被害者能够得到补偿,对社会治安没有亦正面帮助(犯罪者可能因为经济困境而自暴自弃、重回旧路)。
因此支援犯罪者家属,也可说是预防犯罪者的重蹈覆辙,也希望能够透过这样的支援,避免未来出现更多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