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恨意的存在,但不受仇恨操控
而是从仇恨中觉醒
☆ 爱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
恨的相反也不是爱。
你不必为了停止恨人而去爱他们,你甚至不必喜欢他们。
你也不必认可他们的看法。
你可以继续保有自己强烈的信念,
但面对与你意见不同的人,依旧以礼相待,尊重对方。
最终来说,恨的相反是连结。
☆ 莎莉.康恩是CNN的政治评论员和专栏作家,
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时常接受恶意的攻击,
于是,她开始一一採访那些网路酸民,希望深入探讨:
恨是不是人性中无可避免的一环,根源深到没有人能真的完全免疫?
人怎么能对完全陌生的人这么恶毒?
仇恨是如何感染整个社会?而我们又可以如何反击?
除了网路酸民,她更进一步採访社会极端份子,
甚至远赴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频频的约旦河西岸地区,
贴身採访过去的恐怖份子、如今的和平运动者。
结果她意外发现,那些所谓「坏人」大多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好人。
心怀恨意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也会爱、担心、恐惧和关心的普通人,
连以恨之名施行暴力的极端份子也是。
我们不光是为了恨而恨。
我们会恨是因为觉得遭到了包围,恨则是我们的回应。
恐怖份子和霸凌者皆然。
她领悟到,当我们为暴力事件感到震惊时,
其实我们早已散布恶意很久了,只是毫无自觉。
然而,即使有充足的理由去恨,也不会使恨变得合理。
如果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毫无觉知,也不曾深思善恶的分际,
我们与恶之间,零距离。
最后,她引述李欧纳.柯恩(Leonard Cohen)的句子:
「万物都有裂缝,光就是由此透进来。」
仇恨在我们周遭造成大大小小的裂缝,
但假如你去找,就能发现亮光。
接下来,就要选择由自己来当亮光。
希望我们永远谨记在心,面对仇恨,我们永远有选择。
好评推荐 到底,人为何而恨?这是种理智的自我保护,还是野性的生存本能?恨的底下到底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做了一件极度勇敢的决定——拥抱恨意,拥抱所恨之人。
若把恨意的眼镜放在一旁,我会看到什么?我可以放下预设立场,看见对方真正的样子吗?我有勇气,愿意意识到我们彼此没有不同吗?本书各种碰撞过程的探究,其实就是在试着回应这些问题。——临床心理师、作家苏益贤∣〈拥抱异己,看见恨意底层的风景〉
理解恨意的诞生和运作,对于在现代好好过活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这让你理解来自他人的恨意,更知道如何应对、避免和保护自己。一方面这让你理解自己的恨意,面对自己,并且避免自己因为恨意而被别人操弄。
有句话说「懂得笑,就不会恨了」,《逆转恨意》的方向更积极:懂得恨,才能处理恨。——哲学鸡蛋糕脑板朱家安∣〈懂得恨,才能处理恨〉
本书尝试由「心」为起点,由微观至巨观,从作者自身的经验出发,从作者年幼时对同学的霸凌开始,到自己成为被网路霸凌的对象,更深入地探讨恐怖份子、种族歧视、政治意识形态与集体大屠杀等社会与历史的层面。作者逐步探究剖析,试图拆解与釐清「恶意」的本质,甚至渴望觅寻其来源为何,而人们又是如何掉进这样的渊薮之中?——作家陈晓唯∣〈羔羊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