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佳评畅销9万册 全新感觉跨界知识读物
用「看不见」的方式,理解世界的另一个样貌
◆看得见的人活在二次元,看不见的人活在三次元?
◆用手阅读,用耳扫视,用脚触摸……人类的感官都是多才多艺?
◆不用眼睛欣赏绘画,有另一种想像推理、改造作品的趣味?
人类有八〜九成的资讯,都是由视觉得来,
但我们也等于太过依赖双眼,甚至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全部。
看不见的人,是感受世界另一个样貌的专家。
这本书要带着你启动想像,和他们一起用视觉以外的感官、身体与心智,
翻转看待世界的方法、探索不同的存在,建立人与人之间更有意义的连结。
他们「看见」的,和你不一样
看不见的人,也就是视障者,是如何经由视觉以外的方式去看见这个世界?
闭上眼睛就能体会他们的感受吗?他们的听觉和触觉都特别灵敏?
东京工业大学博雅研究教育学院副教授伊藤亚纱,开启了全新的探究领域,
让我们了解他们如何与世界相处,也因此「大开眼界」!
看不见的人,有着不受视觉死角和平面化限制的360度立体视野,
对他们来说,脚是照亮前方路途的探照灯,把感官混搭着用是自然的日常;
语言交流也是一种「看」的方法,幽默和乘势而为则是生存的武器……
看不见的人建构的世界观,独特而奇妙,大大颠覆了我们的成见,
也让我们意识到,以惯常视角看待陌生事物时可能出现的主观偏误。
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能透过感官、大脑取得多少「资讯」,
而是在取得资讯之后,如何根据个人需求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意义」。
一旦改变认知的方式,看不见就并非欠缺而只是差异,
甚至会成为开启新思路、新潜能的一扇门,创造出更多元、细腻的想像与发现。
与其把看得见的人和看不见的人限定在「帮助者」和「接受者」的关系里,
不如抱着单纯的好奇心,探索彼此的不同、体会生命惊喜的多样性,
更能够促进真实、对等的理解,建立自在、相容的关系与社会。
本书自出版以来佳评如潮,堪称可读性、知识度、人文面皆获肯定的长销作品,
人气绘本作家吉竹伸介并以此延伸创作绘本《看得到?还是看不到?》,由伊藤亚纱担任内容监修。
作者中肯敏锐的思绪、清新而有温度的文字诱发了全新的认知,
读完本书,你所看见的世界也将焕然一新,呈现完全不同的风景。
【看不见和闭上眼,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五感并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如果以为遮住眼睛就能体会看不见的人的感觉,那就是天大的误解了。
就像不同的椅脚配置,能让四支脚或三支脚的椅子都保持平衡,看不见的人从感官的使用、身体的能力到语言的定义,都会渐渐变得与看得见的人不同,借由这一点一点的改变,找到在没有视觉的状态下可以成立的平衡点。
所以,看不见的人身处的不是少了一支脚的「残缺世界」,而是用三支脚建构出来的「完整世界」。
【用「差异」取代「欠缺」,不说「厉害」而是「有趣」】 我们常在无意间将「看不见的人」视为同一种人,却没有想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感官的方法其实非常多样化。刻板地认为「看不见的人」都拥有灵敏的听觉和触觉,并因此赞叹「好厉害」,往往会掩盖他们具有的多样性,即使原意是想表达钦佩,却很可能因而造成对方的压力。
我从不说「好厉害」,而是说「好有趣!」。就像同样是「把书找出来」,他们就用了一个和我完全不同的方式去达到目的,让人得到「哇,原来还可以这么做啊!」的启发。当我站在「有趣」的立场,感觉就能对彼此的差异展开平等的对话。
【看不见的人是「顺势而为」的驾驭高手】 就算看不见料理包是什么口味,难波先生也没有直接认定这是负面状况。选到自己想吃的就是「中奖」,不是就等于「没中」,他将看不见减少的自由度,正面地解释成拓展可能性的机会,每次都当成「抽签」或「试手气」一样去享受。缺乏「资讯」的状况,被由此而产生的「意义」翻转了。
相对于照章行事的使用者,看不见的人反而不会受限于决定好的道路,「这里也有路可以走喔!」让人有种被他们抛在后面的感觉。或许也因为如此,他们才这么擅长与各种状况对话,不会强硬地要求情势必须如己所愿,而是聪明地「驾驭」不属于自己的其他外物。
名人推荐 (按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甘仲维(墨镜哥) 台湾视觉希望协会理事长
石芳瑜 作家、《阅读的岛》总编辑
宋怡慧 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作家
邱大昕 高雄医学大学医社系教授
张东君 科普作家
赵欣怡 台湾非视觉美学教育协会创办人
郑国威 泛科知识公司知识长
各界好评 ◎身为一个看得见的人,透过本书了解看不见的人如何与世界相处,反而令我『大开眼界』!这真的不是一本要你同情失明者的书,而是让你知道世界原来可以换个方式感受的书,不容错过! ——郑国威 泛科知识公司知识长
◎很多人对盲人的世界感到好奇,但又同时充满误解。书中釐清了许多观念,有助于我们认识盲人,也提供了全新的方式,让我们重拾因为过度仰赖视觉,以致于忽略的其他感官经验。 ——邱大昕 高雄医学大学医社系教授
◎作者带领我们走近「看不见的人」,进而同理他们,不仅认识人我的差异,也看见世界广袤的全貌。只要不自我设限、屏除偏见,「看不见」反而能开展天赋与思路,打造多元想像的N次元空间。 ——宋怡慧 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作家
◎看不见的人对空间的理解源自定向行动的地图概念;距离认知来自身体的移动及触摸经验;色彩的感受启发于大自然元素和情感的连结;人与人的交流建基在声音的辨识与记忆。《不用眼睛,才会看见的世界》是创造天马行空想像世界的最佳註解。——赵欣怡 台湾非视觉美学教育协会创办人
◎健全者不使用视觉,并不代表就能理解看不见的人——作者提出了这个难以察觉的盲点。就是因为看不见,所以会有其他的理解方式,这是一本让人直观地理解这些多样性的好书,对于「障碍者」的看法及世界观,会有完全被颠覆的感觉。——《朝日新闻》
◎把障碍视为「能力不足」或「欠缺」,就会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一道难以碰触的墙;但如果对彼此的不同抱持好奇心,就能发现更多样化的世界。这本书给予了许多提示,让人能活用这些「差异」,建构出自在、相容的关系与社会,清爽畅快的读后感令人十分愉悦。——《马上就想读!青少年好书指南一五○册!第2集》
◎作者的文章不像论文报告般艰涩,而是非常好读易解。她会注意到对方不经意的发言,并且进行敏锐的分析。看不见的人因为缺乏资讯,反而会透过独特的理解,在脑中创造出一个看得见的人不可能拥有的世界。——《产经新闻》
读者佳评 ◎随着这本书,我彷彿进入了未曾想像的世界,但这又是我每天「看见」的世界。我一直以为视障者的世界是一片黑暗,生活中充满不安及危险,如今我才发现自己的看法有多么肤浅和自以为是。
◎作者笔下的「看不见的人」的世界,新奇而有趣,不见同情或抱屈,她只是把那里当成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努力带着读者去经历、沉浸并乐在其中。这是我近年来读过最有价值的好书。
◎我的全盲好友说,作者把她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想法全都说出来了,能有人这样中立地分析看不见的人「真实的样子」,她已经觉得十分感动。毕竟,如果两边都不尽力去了解对方,就很难打造一个让所有人都活得自在的世界。
◎我是居家护理师,客户中有不少高龄者及身障者,作者说得没错,高龄化社会就是障碍者的社会,人老了都会有各种障碍,因此,建立无障碍的自由社会,不是针对特殊族群的特殊对待,而是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穿梭无形的疆界:心灵探索与存在的重塑 一、 觉醒的边缘:对“寻常”的审视与叩问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我们的认知框架,究竟是帮助我们理解现实,还是构建了难以逾越的牢笼? 本书并非引导读者进入玄妙的彼岸,亦非描绘一个脱离物质的乌托邦。它是一场深入探究人类意识结构及其对经验的塑造过程的思辨之旅。我们日常所依赖的五感、逻辑推理、以及社会构建的常规范本,构成了我们理解“真实”的基石。然而,如果抽离这些预设的过滤器,我们会发现,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图景,其实充满了边界和盲点。 全书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态度,剖析了我们如何将流动的、无限的可能性,固化为离散的、可定义的“事物”。从语言的词汇边界对思维的限定,到视觉聚焦对周遭环境的“遗漏”,我们探讨了“看见”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性的失明。这种失明并非缺陷,而是一种高效的生存机制,但它也带来了对世界深层连接与细微差别的认知贫瘠。 作者以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案例开场,这些案例涉及对传统感官经验的重新诠释——例如,色彩的物理本质与文化赋予的意义之间的鸿沟,声音的振动与情感共鸣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我们被迫面对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所认为的“客观事实”,究竟有多少是主体经验建构的产物? 二、 逻辑的藩篱: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现代文明的基石是清晰的逻辑结构:非黑即白,是或否,因与果的线性传递。这种思维模式在科学进步和工程实践中无可匹敌,却在处理复杂的人类情感、社会动态以及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性时显得捉襟见肘。 本书花费了大量篇幅,探讨了二元对立思维对我们理解“自我”的局限性。例如,“成功”与“失败”的并置,常常掩盖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和演变的多义性。作者引入了不同哲学流派(如道家思想的阴阳互济、后结构主义的去中心化概念)中的辩证洞察,并非要求读者摒弃逻辑,而是倡导一种“多维逻辑”——一种能够同时容纳矛盾性与过渡态的思维框架。 我们将审视“界限”的形成。无论是物理空间中的边界,还是社会身份中的标签,这些界限使我们得以划分、管理和归类。然而,这些清晰的界限,正是阻碍我们体验“万物一体”的关键。通过对非线性关系的深入剖析,本书鼓励读者培养一种“模糊感知力”,即在清晰的定义之外,仍能感知到事物之间无形的、动态的联系。这要求读者有意识地挑战自身的判断习惯,允许不确定性和多重解释共存。 三、 身份的重塑:在流变中定位“我” 我们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依赖于我们的角色、记忆和他人对我们的投射。本书认为,对稳定自我的执着,是限制个人发展和人际理解的另一重枷锁。 我们将进入对“自我”概念的解构过程。如果“我”不仅仅是我的过去或我的职业,那么“此刻的我”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一种动态的、情境化的自我模型,强调“我在关系中存在”的本质。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构建一个永恒不变的“核心自我”时,我们便能更开放地接纳自身的矛盾与潜能。 在人际关系层面,这种视角的转变至关重要。当不再用预设的标签(如“朋友”、“对手”、“权威”)去框定他人时,我们才能真正“看见”他人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本书探讨了共情能力的深层机制,将其定义为一种超越情感投射,而是对他人经验框架的尊重与理解。它揭示了,当我们暂时放下对“我”的防御和定义时,我们才能真正进入与他者的深度连接。 四、 世界的复调:重新校准感官的敏感度 世界并非由孤立的事件和物品构成,而是一部宏大而持续演奏的交响乐。我们习惯于从一个“独奏者”的角度去聆听,错过的是复杂的和声与对位法。 本书强调回归对环境的“整体感知”。这不是关于冥想,而是关于训练感官的细微捕捉能力。例如,如何察觉光线在不同材质上折射出的微小变化,如何分辨空间中气流的细微流向,以及如何辨识非语言信息中蕴含的细微情绪波动。 我们探讨了“环境作为信息载体”的概念。当我们停止“思考”一个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时,我们才能接收到它实际传递的信息。这种回归直接经验的尝试,要求我们暂时搁置知识和预设,如同一个初生的观察者,以纯粹的好奇心重新丈量我们所栖居的空间。通过对感官反馈的重新校准,我们得以发现那些被日常喧嚣所淹没的、关于联系、节奏与平衡的深刻信息。 最终,本书邀请读者进行一场审慎的内在实验:有意识地松开那些紧紧抓住我们,使我们只能看见单一现实的“锚点”。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全面、更丰富地参与到这个由无限可能和深层联系构成的多维世界中去。这是一本旨在唤醒读者对生命体验的深度好奇心,并提供一套审视自身认知工具的实践哲学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