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的悲剧:为何我们的进步运动总是遭到反扑?

美国梦的悲剧:为何我们的进步运动总是遭到反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a-Nehisi Coates
图书标签:
  • 美国梦
  • 进步主义
  • 社会运动
  • 政治反弹
  • 历史
  • 社会批判
  • 不平等
  • 政治学
  • 美国历史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当改革跨出一步,必遭保守势力反扑?

  林肯解放黑奴、推行种族平等,结果被枪杀、种族隔离再次宰制南方
  欧巴马执政八年,黑人仍无法翻转压迫结构,反催生白人至上的川普
  生长在不友善的国度,如何面对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美国梦下人人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

  三度失业的国家图书奖得主,用生命故事揭开国家神话的悲剧真相

  原来,白人至上主义是这个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来,美国梦有颜色之分。
  黑人就是会遭到劫掠,白人就是会受益于劫掠
  面对白人至上主义,面对保守力量反扑,
  如何反抗绝望.反抗历史.反抗下坠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总是进一步、退两步?为什么反动力量总是如潮水般未曾止息?美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塔纳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爬梳建国历史,写下深刻且警醒的答案:美国引以为傲的立国精神其实是建立在奴隶制之上,白人至上主义是这个国家无可回避的本质。白人梦想自由、逃离压迫,却转身拾起压迫大棒,将美梦建立在黑人的噩梦上。从建国先贤到南北战争,从罗斯福到欧巴马再到川普,科茨的书写揭露未曾和解的种族历史如何阴魂不散,使黑人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皆蒙受不平遭遇。他以欧巴马总统执政八年为经、自身写作历程为纬,用铿锵有力的优美散文,检视欧巴马年代寻求正义的新声音,回顾黑人追求平等与尊严的曲折历史,并对国家的不义过往勇敢发声。

  科茨的文字光芒直射,照亮被国家神话排除在外的同胞。他的发声铿锵有力,逼人直面国家的残酷现实,同时获得持续向前的勇气。科茨的故事启发我们,唯有认清自己国家的不义过往如何导致今日的不公不义、唯有走出自认无辜的迷思并做出赔偿,才能与国家的过往和解,终结国家神话的悲剧,获得不下开国先贤的智慧。

本书特色

  【看见国家神话背后的悲剧真相】

  美国梦下人人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美国引以为傲的立国精神原来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上?本书回顾美国的历史,检视美国黑人在过去与今天所遭受的制度歧视,以及导致两百多年来平权运动始终一波三折的不义真相。

  【看见致使川普当选的关键因素】
  导致川普上台的关键,究竟是贫富,还是种族?本书让读者看见种族主义的幽灵如何在现代还魂,认识种族主义不是遥远的老生常谈,而是现在进行式。

  【看见被压迫者发声的生命故事】
  从三度失业到国家图书奖得主,从沦落街头到进白宫採访总统,本书展现作者科茨的生命故事,展现作家对自己身分的追寻,展现对社会结构性不公不义的思考。

  【看见台湾改革运动的新启示】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总是进一步、退两步?生长在不友善的国度,如何面对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台湾虽然没有黑白种族的问题,但仍然有蓝绿政党、省籍情结、贫富阶级与身分认同上的对立冲突,更在过去一年经历性别平权的正反思辨。本书的故事能够启发读者,如何对国家的黑暗过往勇敢发声,以及如何找到持续前行的力量。

名人推荐

  【各方推荐】
  胡培菱 美国文学/社会评论家
  黄丞仪 中研院法学所副研究员
  卢令北 东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卢郁佳 作家
  阎纪宇 风传媒执行副总编辑

  【国际好评】
  ★亚马逊五颗星★
  ★Goodreads 一万五千人四.五颗星评价★
  ★纽约时报畅销书★
  ★各大媒体年度好书★纽约时报.时代杂志.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今日美国报.欧普拉杂志.Essence杂志.科克斯书评
  ★戴顿文学和平奖|入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笔会吉恩斯泰因奖.有色人种促进协会形象奖决选

好评推荐

  「科茨的发声铿锵有力,宛如一缕揭开真相的光芒。」──《今日美国报》(USA Today)

  「一本不可或缺的书。科茨的文章探索种族、政治与历史,将成为此时此刻这个国家反抗下坠力量的必要基石。」──《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科茨的新书不只收录了自己写于欧巴马执政岁月的评论篇章,还出人意表地夹杂个人经验的反思。这些内省让我们看见一位作家创作时的所思所感,看见伴随这门技艺而生的所有恐惧、不安、影响力、洞见与盲点。」──《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大师之作。本书唤起我们身为写作者、身为美国人的自觉,敦促我们变得更好,或至少更明白自己为何未能做到。」──《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科茨透过八篇迷人的散文,回顾了美国的种族历史,回顾了欧巴马执政的岁月和川普上台的突兀结果,也回顾了身为作家的心路历程。」──《科克斯书评报》(Kirkus Reviews)

  「科茨的散文虽然关注特定时期,但也映照了更广阔的社会与政治现象。正是这种近乎永恆的主题,让人联想起了乔治.欧威尔与詹姆斯.鲍德温的作品,也让科茨的作品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出版者週刊报》(Publishers Weekly)

  「科茨的唿声中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透彻,传达的讯息刻不容缓、义愤填膺、扣人心弦,正是当今世道所需要的。」──《娱乐週刊报》(Entertainment Weekly)

  「科茨的发声对讨论种族与平等这类公众议题至关重要,读者将会殷切期盼他对今日世局的看法与解释。」──美国图书馆协会《书目杂志》(Booklist)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的要求创作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一本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完全无关的著作。 --- 《星辰的低语:古代航海术与宇宙认知的演变》 探索迷航时代的人类智慧与天体奥秘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的、跨学科的研究著作,聚焦于人类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古代文明如何理解、测量和利用星辰与海洋,构建起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它并非探讨社会进步或政治阻力,而是将视角投向了那些在没有现代科技辅助下,凭藉观测、经验和哲学思辨,完成了史诗级航行的先驱者们。 《星辰的低语》的叙事线索清晰地围绕着三个核心支柱展开:天文学的起源与实用化、古代导航技术的精妙,以及这些实践如何塑造了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化结构。全书以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叙事相结合,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时光,考察从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到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人,再到印度洋上的阿拉伯商人,这些伟大的航海民族是如何在没有卫星定位的茫茫大海上,凭借对天体周期的精确把握,实现跨越洲际的远航。 第一部分:天穹之镜——古代天文观测的基石 本部分详尽剖析了早期文明如何将天空视为一张精确的“地图”。我们审视了苏美尔人的黄道系统、古埃及人对天狼星升起的依赖,以及玛雅文明对金星运动的痴迷。重点阐述了“格物致知”的早期形态:人们如何通过长时间、系统性的记录,从混乱的星象中提炼出可预测的规律。书中特别开辟章节,分析了古代测定纬度的关键技术——对地平线上恒星高度的测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地球形状的初步猜想。我们考察了古希腊哲学家(如埃拉托斯特尼)如何在理论层面推导出地球周长,并将其与实际的航海需求进行对比,揭示了纯粹的学术思辨如何反哺到最实际的生存技能之中。 第二部分:海洋的语言——从地标到天象的导航革命 导航,是人类征服广袤海洋的关键。本书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导航工具和方法的演进。从最初的沿岸航行(“看山航行法”)到依赖洋流和风向的“漂流航行”,再到革命性的“天文导航”。作者详尽解读了波利尼西亚人如何利用“星向(Star Compass)”系统——一种复杂的、基于特定星座在不同时刻出现在特定方向的记忆体系——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实现精准定位。 我们深入探讨了地中海文明对日晷和简易星盘的使用,以及阿拉伯航海家如何在伊斯兰黄金时代将天文学知识融入航海实践,发展出更为精密的计算方法。书中不仅关注工具本身(如浑仪、臂规),更关注使用者——那些世代相传的“领航员”们,他们如何通过对风暴模式、海浪形态以及海洋生物的观察,构建起一套与天体运行相辅相成的立体导航知识体系。 第三部分:世界之形——宇宙认知与文明扩张 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导航技术成熟后对古代文明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当人类能够可靠地穿越已知世界的边界时,他们对自身所处位置的理解也随之改变。我们分析了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的海上延伸)、文化传播(如佛教向东南亚的传播)如何被新的航海能力所催化。 更重要的是,书中探讨了不同文化群体如何将他们对宇宙的理解投射到航海实践中。例如,某些文化中“神圣的航向”与特定的星座或天体对齐,这反映了宗教信仰、神话叙事与实际航行需求之间的复杂交织。本书旨在展示,古代的航海活动绝非盲目的冒险,而是建立在对时间和空间有着深刻洞察力的哲学基础之上的系统工程。 本书特色: 跨文化比较研究: 平行对比了不同地理区域(大洋洲、印度洋、地中海)的导航技术,揭示了人类智慧的共通性与独特性。 技术与哲学的融合: 详细解释了古代天文观测仪器的构造和使用原理,并将其置于当时主要的宇宙观背景下进行解读。 数据驱动的叙事: 结合了考古学发现、古代文献(如托勒密的著作、航海日志)和现代天文学模型,重建了古代航海者的视角。 《星辰的低语》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人类探索精神、科学起源和古代智慧感兴趣的读者的著作。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沉默的星辰,倾听它们对早期人类发出的、跨越时空的低语,理解人类如何在黑暗与迷雾中,为自己绘制出第一张真实的世界地图。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塔纳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


  美国《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专栏作家及全国线特派记者,第一本作品为《美丽的挣扎》(The Beautiful Struggle)。二○一二年发表〈对一位黑人总统的恐惧〉(Fear of a Black President)及二○一四年〈为赔偿辩护〉(The Case for Reparations)两篇文章获得许多奖项的肯定,其中〈为赔偿辩护〉曾获希尔曼评论与分析新闻奖(The Hillman Prize for Opinion and Analysis Journalism)、美国国家杂志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s)与波尔克奖(George Polk Award)。二○一五年第二本书《在世界与我之间》(Between the World and Me)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有色人种促进协会形象奖,也入围普立兹奖、美国国家书评奖决选。目前与妻子、儿子定居纽约。

译者简介    

阎纪宇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长期从事跨领域翻译与国际新闻报导工作。曾任《中国时报》国际新闻中心主任、udn tv国际中心副主任,现为《风传媒》执行副总编辑。重要译作包括《中国即将崩溃》、《遮蔽的伊斯兰》、《魔鬼诗篇》、《非理性的魅惑》、《揭密:透视贾伯斯惊奇的创新祕诀》、《纸醉金迷哈瓦那》、《别对我撒谎》、《SQ:I-You共融的社会智能》、《强国论》、《决断2秒间》、《价格战争》、《永不屈服》、《向法西斯靠拢:从尼采到后现代主义》、《石头之屋:家园、家族与消逝中东的回忆》等书。
 

图书目录

出版缘起
译者序 「我们已经执政八年」:美国种族主义的悲剧与希望/阎纪宇
序论  黑人善政
 
01
第一年回顾
「我们就是这样输给白种人」
 
02
第二年回顾
美国女孩
 
03
第三年回顾
为什么黑人对南北战争兴趣缺缺?
 
04
第四年回顾
麦尔坎.X的遗产
 
05
第五年回顾
对一位黑人总统的恐惧
 
06
第六年回顾
赔偿的正当性
 
07
第七年回顾
大规模监禁年代的黑人家庭
 
08
第八年回顾
我的总统是黑人
 
尾声 第一位白人总统
延伸阅读.思考台湾 「超越蓝绿」:戒严暗伤在流脓/卢郁佳
 

图书序言

译者序

「我们已经执政八年」:美国种族主义的悲剧与希望

阎纪宇(风传媒执行副总编)


  美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欧巴马是位什么样的总统?为什么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的继任者会是一个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

  美国政治、社会与文化评论健笔塔纳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的新作《美国梦的悲剧:为何我们的进步运动总是遭到反扑?》(原译《我们已经执政八年:一场美国悲剧》), 试图回应以上三个问题,而第三个问题又可以涵摄前两个问题,三者共同的关键字则是「种族主义」。即便南北战争一百五十多年前就已落幕,《一九六八年民权法》(Civil Rights Act of 1968)在半个世纪前就为民权运动树立里程碑(当时科茨甚至还没出生);但是时至今日, 种族主义的恶灵仍然在美国大地游荡。

  《美国梦的悲剧》付梓之日,恶灵已经一路游荡到白宫,川普(Donald Trump)开始当家作主。科茨搁笔的当下,想必百感交集。一百二十多年前黑人菁英「我们已经执政八年」(We Were Eight Years in Power)的吶喊,这回是在整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响起,同样痛彻心扉。想要为种族主义除魅,欧巴马(Barack Obama)执政八年显然不够,八十年、一百八十年也未必够,这就是科茨为本书定的原副标题「一场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

  悲剧第二幕「川普的美国」目前仍在上演,从男主角与一干配角及其「粉丝团」的表现来看,科茨对于美国种族主义的观察与剖析不仅深刻犀利,而且洞烛机先。他让读者清楚体认到:想要了解美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种族主义都是一道无法回避的门槛。对于这个人口超过三亿、国力举世无双、典范全球依循的国家,种族主义与种族歧视不是故纸堆与纪录片中的历史陈迹,而是此时此刻迫切需要解方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议题。

  我们不必以种族主义作为观察一切的透镜,但绝对不能对它视而不见。科茨让我们清楚看到,今日的美国仍是「一边一国」:一边是不信任甚至歧视仇恨「非我族类」、感到自身特权地位受到威胁的「白人美国」;一边是愿意拥抱不同族裔、宗教与文化,努力体现公平与包容价值的「多元美国」。两个美国长期抗衡,照理说谁也消灭不了谁,但是「白人美国」终究拥有更雄厚的政经资源与话语权,掌控国家运作的方向;后者则往往要等到冲突甚至悲剧发生,才能得到或者被激发出较强大的助力,而且同样强大的阻力往往也相伴而生。

  人们对此若仍有疑虑,请看今日之美国,竟是谁家之天下:川普已为科茨与本书的观点做了最强而有力的佐证。

  科茨在观察二○一六年总统大选时已经看出、我们如今更加确认:川普是当今美国种族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的最佳代言人与实现者,能够诱发两者最典型的病症,将「异常」化为「常态」。川普在本书直到尾声才密集出现,但科茨已然精确掌握他的本质、他的政治伎俩、美国历史社会为他搭建的舞台、随他笛音起舞的善男信女。

  川普异军突起的惊人与可悲之处在于,他凭着动员并激化「白人美国」,凭着搧动白人选民的偏见、焦虑与愤怒,居然就能够成为全美国的领导人;《美国梦的悲剧》对此做了精彩深入的解析。除了「个人成就」之外,川普还大幅改变(有人以「绑架」形容)有一百六十五年历史、由废奴运动者(abolitionist)创立、林肯(Abraham Lincoln)总统所属的政党,为种族主义意识型态与政策攻佔一个庞大的政治机器,将在美国社会留下比以往更深刻、更难癒合的伤口。

  其实在科茨看来,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伤口始终没有癒合,只是许多人宁可自欺欺人,或者试图用过去完成式的历史地毯遮盖。二○一六年之后出现的变化则是,当社会出现撕裂、化脓的伤口,川普却看到了机会的开口。从二○一五年六月宣布参选总统以来,川普就以粗糙但有效的民粹手法,打出种族牌、移民牌与宗教牌;二○二○年总统选战,他显然会如法炮制。第一位黑人总统执政八年,反而让白人种族主义意识中的歧视、偏见与仇恨蠢蠢欲动。川普,成了美国白人的救世主。

  在川普的世界,欧巴马出生于非洲(因此没有资格竞选总统)、墨西哥移民充斥着强姦犯、外国的穆斯林不得进入美国、美国的穆斯林要全面监控、新纳粹与白人至上主义团体也有「好人」、拉丁美洲穷国与非洲国家有如「粪坑」、美国黑人的生活环境猪狗不如(所以何妨投他一票)、非法移民的父母子女要硬生生拆散、批评他的少数族裔国会议员应该「回到自己的国家」(尽管她们都是美国公民)……

  种族主义不是「节外生枝」、「个人偏见」或者「无足轻重的插曲」,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川普一方面扺死不认「种族主义」标签,一方面将种族主义的话语与行为正常化、政策化,作为他「让美国再度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政纲的主旋律。此外,川普更迫使共和党为他的言行与政策背书,每当他「犯贱」,共和党一干政要往往在众目睽睽之下陷入难堪的沉默。

  一个彻头彻尾、明目张胆的种族主义者,为何能够成为一个「伟大」民主国家的领导人?为何能够在如此繁荣开放的高科技社会风行草偃?为何能够践踏拥有深厚传统的体制与规范?细看过科茨此书的朋友,应该不会太过讶异。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看似无可奈何,但我们要问:再长的隧道究也有出口,美国社会有没有物极必反的希望?

  不难想见,美国社会想要压制(不可能摆脱)种族主义的恶灵,希望仍在民主党阵营。二○二○年总统大选民主党内初选,目前的态势是百家争鸣,二十多位候选人之中,虽然白人男性仍佔多数,但少数族裔的表现相当亮眼;而且可以确定的是,最后出线的正副搭档,至少有一位会是少数族裔。虽然再来一位黑人总统/副总统也未必治得了美国种族主义瘤,但毕竟是一份希望与动力。

  民主党初选不仅人物色彩缤纷,种族议题更是迅速浮上台面,这都要「感谢」一位在《美国梦的悲剧》中屡次出现的人物:前副总统拜登(Joe Biden)。拜登辅佐欧巴马八年,内政与外交都着力甚深,加上三十六年的联邦参议院资历,以「欧巴马传人」、「川普终结者」的姿态投入党内初选,看似佔尽天时地利人和。

  然而今日美国政坛如同许多国家,「资历」能载舟亦能覆舟,拜登大概没想到自己遇到的最大挑战会是种族主义。他担任参议员期间的「政绩」被媒体与对手翻出来检视,关键之一正是《美国梦的悲剧》一书着墨甚深的「大规模监禁」(mass incarceration)。美国司法体制原本就特别容易入黑人男性于罪,拜登一九九四年一手推动的《暴力犯罪控制与法律执行法》(Violent Crime Control and Law Enforcement Act)则以打击犯罪之名雪上加霜,严重戕害中低阶层黑人社群与家庭。

  此外,拜登强烈反对一九七○年代初期的「反种族隔离校车接送计画」(desegregation busing),自诩能与伊斯特兰(James Eastland)、塔尔马吉(Herman Talmadge)等南方种族主义政客合作;这些陈年旧帐都成为拜登争取总统大位的绊脚石,但同时也促进、深化了美国社会对相关议题的论述。

  民主党阵营在种族议题的另一个亮点,则是科茨念兹在兹、本书专章论述的「赔偿」(reparation):基于美国(包括独立之前的殖民地时期)数百年来对黑人的奴役、剥削、迫害与歧视,美国政府应该对黑人提供实质的赔偿,可能是现金,也可能是投资计画、医疗照护或者其他型态的社会福利。

  欧巴马当政时期,科茨对于赔偿的历史根源、正当性、可行性、类似案例的论述就已引发高度关注,但是没有促成多少实质变化,而且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也不赞成。可是当白宫主人换上一个种族歧视的白人,赔偿议题反而有了进展。二○一九年六月十九日,科茨与多位黑人代表来到联邦众议院,出席一场关于黑奴后代的听证会,写下历史上承先启后的一页。

  科茨在听证会上侃侃而谈的时候,民主党的总统参选人约有半数已表态支持对黑人进行赔偿(拜登不在其中)。虽然以实务层面而论,赔偿仍面临诸多有形与无形的关卡,但科茨毕竟已走出一条路,让后人继续迈进或另辟蹊径。而且就算联邦政府层级的全面「赔偿」仍遥不可及,但一些可喜的进展已然出现。

  二○一九年四月十一日,华府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的学生投票通过调升(不是调降)学费,要成立基金来赔偿一群黑奴的后代子孙。话说一八三八年的时候,乔治城大学校方的天主教耶稣会教士(Jesuits)为了筹募资金,将二七二位黑奴卖给南方庄园。一百八十多年后,他们被压榨的「遗泽」成为今日校方与学子无可回避的道德功课。校方先前已作出正式道歉,让二七二位黑奴后人优先入学,採取建筑物更名等措施,而学生也决定尽一份心力,为历史作一回见证。他们一个人要多缴多少学费呢?二七.二美元,不过相当于新台币八五○元。

导读

出版缘起

◎卫城出版编辑部


  一九六○年代以来,全球平权运动发展蓬勃,其所标榜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不因肤色、性别、宗教而受到歧视」观念,随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与联合国两公约的制定,开始在全球各地开枝散叶。待至冷战结束与苏联解体,世界看似走上自由民主的康庄大道。政治经济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甚至乐观预言,自由民主将是人类社会的演化终点。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已能从历史经验里看出,平权运动所揭橥的进步价值,并未从此一帆风顺,更无时无刻都得面对保守力量的反扑。

  欧洲联盟推动人权与多元价值,却在移民与难民问题上左支右绌,面临逐年升温的反移民与新纳粹压力;美国打着民族大熔炉旗号、自诩以自由平等立国,却也在欧巴马执政八年后,选出种族主义倾向的川普总统。而在西方以外,有更多人因其肤色、性别、宗教而备受歧视压迫。看似人人朗朗上口、顺理成章的人人平等,实务上从未深植人心、窒碍难行。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若要深刻了解平权运动面临的挑战与困境,美国黑人追求平权的历程特别具有启发性。美国《独立宣言》明白揭示,人皆生而平等,但包括宣言起草人在内的建国先贤却持续奴役黑人。林肯解放黑奴,却被人枪杀、种族隔离再次宰制南方。民权斗士金恩牧师(Martin Luther King, Jr.)曾有一个梦,梦想用非暴力的途径使黑人与白人共存共荣,结果被白人至上主义者用暴力夺去生命。欧巴马当选第一位黑人总统,执政八年也无法翻转压迫,反而催生出白人至上的川普。

  为什么美国黑人追求平等之路如此艰难?每当改革跨出一步,必有保守势力反扑?作家塔纳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透过这本《美国梦的悲剧》,重新审视国家的不义过往,审视黑人追求平权与白人至上主义反扑的挫败历史,找寻心中这道疑惑的答案,找寻持续向前的理由。

  无独有偶,此般「进步屡遭反扑」的心境,也同样存在太平洋彼端的台湾社会。台湾虽然没有黑白种族的问题,但仍然有蓝绿政党、省籍情结、贫富阶级与身分认同上的对立冲突,更在过去一年经历性别平权的正反思辨。不同路线、不同世代的人们,兴许会在投身政治与社会运动后,产生「进一步退两步」之感慨,宛如受到「运动伤害」。因此,此时出版《美国梦的悲剧》,不只是希望在智识层面,能使读者更加深入认识美国,认识美国社会所映照出的不平等与改变的契机,也是希望透过科茨的生命故事与书写,透过美国黑人平权的漫长奋斗史,带给读者慰借与力量。

  反抗绝望,反抗不义的过往,反抗下坠的力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迫使你思考的书,它挑战了我对于“进步”一词的简单定义。我过去常常认为,社会朝着更开放、更包容、更公平的方向发展是必然的,但这本书却用冷静而有力的笔触,展现了这条道路上的重重阻碍。作者并非全盘否定进步的价值,而是深刻地剖析了在推进某些社会议程时,为何会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对和抵制。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进步”的代价可能被一些群体承担,而另一些群体则因为这种变化而感到威胁或被剥夺。这种“反扑”并非是反动的顽固,而往往是特定社会群体在维护自身利益、文化认同或生活方式时的一种自然反应。书中对历史事件的选取和分析,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这种“进步与反扑”的循环。它让我开始审视,在推动社会变革时,我们是否充分考虑到了所有群体的感受和诉求,是否足够耐心和智慧去化解矛盾,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保守”或“反动”。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具 nuanced 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美国社会内部的复杂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引人深思,而内容更是没有辜负这份期待。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美国梦”这个概念的脆弱性,以及那些推动社会变革的“进步力量”所遭遇的“宿命般的”阻碍。作者并没有直接批判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学术态度,揭示了社会进步过程中固有的复杂性和多重性。我从书中看到了,很多时候,我们所标榜的“进步”,可能只是触及了社会肌体的某个层面,而那些更深层次的、根植于历史、文化和经济结构中的问题,仍然是巨大的挑战。这种“反扑”并非偶然,而是这些深层矛盾在特定时期以特定形式的爆发。书中对各种社会运动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它们的光辉,也看到了它们所带来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这本书促使我反思,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进步”的含义,以及我们是否有能力去驾驭社会变革中的复杂力量,去化解冲突,而不是加剧对立。这是一本能够颠覆你既有认知,让你对美国社会有着更深刻、更理性理解的书籍。

评分

《美国梦的悲剧》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美国社会深层矛盾的窗户。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进步运动”背后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以及为何那些看似前进的步伐,总是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这本书让我不再简单地将社会议题二元对立,而是开始理解,很多时候,所谓的“反扑”并非是纯粹的敌对,而是不同社会群体在利益、价值、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复杂博弈。作者的论述非常细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解读,揭示了“美国梦”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中所承载的不同含义,以及这种差异性如何导致了冲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社会进步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充满拉锯、妥协与反复的过程。它促使我思考,我们在追求更美好的社会时,是否足够关注那些可能因此而感到不安或被疏远的人群,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包容和可持续的进步模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堂关于社会变迁的深刻课程,让我对美国社会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一本关于希望与幻灭的深刻反思,作者试图剥开“美国梦”这层光鲜亮丽的外衣,探究其背后隐藏的裂痕与失落。这本书无疑是给那些对美国社会发展进程感到困惑甚至失望的读者们,一个深入理解现状的绝佳契机。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剖析那些看似进步的浪潮为何总是难以避免地遭遇强大阻力,甚至最终走向某种形式的“反噬”。书中对“进步运动”的定义和对其历史轨迹的梳理,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社会变革,思考其内在的局限性和可能引发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作者的论证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梳理得井井有条。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深入的社会学之旅,让我们有机会跳出日常的喧嚣,以一种更冷静、更批判的眼光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深层的问题,去理解社会变迁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对于任何一个关心美国社会走向,以及对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背后的驱动力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把我对美国历史的一些模糊认知一下子给点亮了。我一直觉得美国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国家,但总是会听到一些关于“保守势力反扑”的声音,却没能理解其根源。这本书给出了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框架。它不是简单地说“左派”和“右派”的斗争,而是深入探讨了“美国梦”这个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张力,以及社会进步在不同群体那里所意味着的不同利益和价值。作者非常巧妙地将经济不平等、文化保守主义、身份政治等元素编织在一起,揭示了它们如何交织作用,阻碍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社会变革。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进步”,可能只是触及了部分人的利益,而忽略了另一些人的感受和担忧。这种“反扑”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之中。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追求的“进步”是否真的惠及所有人,以及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足够包容和理解那些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它促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视角,去理解那些被边缘化或感到被忽视的声音。这是一次关于理解和共情的深刻教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