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旁观者不理解的痛苦背后,是一个个的「人」在吶喊:
我在这里,请看见我!
每个人的痛苦都不同,但痛苦带来的孤独与寂寞,是相通的。
支持陪伴者,跟同理受苦者一样重要,
为创伤者和陪伴者创造一种新的相处之道,走出痛苦的回圈,
是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
本书特色 ▍一本细腻探究痛苦形式与核心、深思社会结构与个人心理因素,寻求解决之道的另类疗癒之作。
▍作者特别为台湾读者撰写繁体中文版序文。
各界好评 ▍
留佩萱(美国心理谘商博士、执业谘商师)│
专文导读 ▍
台湾妞韩国媳、
何撒娜(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周志建(资深心理师,故事疗癒作家)、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陈庆德(【关键评论网】专栏作家,云科大韩语与文化科目讲师)、
杨明磊(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研究所副教授)、
蔡嘉佳(作家)│
同理推荐(按姓名笔画排序)
允许悲伤、拥抱脆弱,才能真正地看见痛苦,与痛苦同行。
帮助受伤的人说出生命中无处安放的痛,
让「我们」一起好起来。 ◇◇◇◇◇
从高度阶级化的韩国切入,以社会学视角,看见全人类的痛苦。
一本来回爬梳痛苦的养成过程、痛苦在不同阶级的展演,以及借由痛苦所壮大的宗教与网路经济,
如剥开层层洋葱,深刻探讨「痛苦效应」的惊人之作。
原来,我们过去所理解的「痛苦」,只是表象而已…… 生而为人,一定都曾陷入痛苦,
但我的痛苦,无法与你的痛苦划上等号。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灵魂都生了病,
当人人皆痛苦的时代来临,却无法彼此同理,支持系统也难以建立,
个人该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强大的情绪监牢?
甚至,借由述说并分享痛苦的经验,找回与外界丧失已久的连结?
◇ 因年迈而罹患慢性病,身体剧痛、行动困难,却无法让家人理解万分之一的在熙妈妈
◇ 不仅婚姻貌合神离,丈夫破产后还瞒着自己逃走,徒留鉅额债务的宣雅
◇ 无论如何都无法从丧妻之痛走出、最后一头栽进了神祕宗教的学者
他们时时自问:
◇ 为什么遭遇如此不幸的,不是别人,而是我?
◇ 无论我怎么费力形容,为什么一说出口,我的痛苦就显得平庸至极,跟其他人毫无不同?
◇ 别人都说经历痛苦是有意义的,但如果只是因为没得选择,此后也会不断发生……那么,意义何在?
╱╱
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论过去与未来,都怀抱各自的创伤前行,也都需要着他人。
若人不是孤岛,我们就该思考: ◇
身为受苦者的亲友,如何才能正确陪伴? ◇
无法负荷对方的情绪重担时,陪伴者如何应对与自救? ◇
当感到孤立无援时,如何才能暂时摆脱情绪,给自己喘息的空间? ◇
当「极度痛苦」破坏了个人内在对外在世界的交流管道,如何重新打造沟通桥梁? 当痛苦无法被述说,它就不会消失;它会化为一堵高墙,将个体与他人全然隔绝。然而,痛苦的叙事该如何才能正确形塑?深陷痛苦时,唯有语言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吗?原本极度个人化的「痛苦」心理,在扩大为集体的心理状态之后,又反映了哪些社会与阶级问题?韩国人权工作者严寄镐以其独特的社工视角切入,从集体与个人经验双管齐下,为无数在痛苦情绪中挣扎浮沉的受苦者与陪伴者,提出最深刻的观察与建言,探讨遭逢巨大创伤的人们该如何互相扶持,迈向复原之路。 「我们以为试图将别人的痛苦缩小,那个人就不会痛苦了。但其实那些企图『安慰人』的话,往往带来更多伤害,因为这些话语传递出的讯息就是:『你现在不应该有这些感觉,赶快停止感到痛苦!』」
──
留佩萱(美国心理谘商博士、执业谘商师)
「……有着多年社工人权实务经验的严寄镐,娓娓道出他对痛苦『无意义』的存在论分析、被展示化痛苦的社会学探讨,以及陪伴悲痛者的伦理学向度,一解迄今人们仍尚未真正体悟到的,那专属于我们自身独一无二的伤痛,且温馨地加以封印它。这是一本了解苦痛之书,更是疗癒苦痛的好书!」
——
陈庆德(【关键评论网】专栏作家,云科大韩语与文化科目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