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可以分享嗎?:不以愛與正義之名消費傷痛,讓創傷者與陪伴者真正互助共好的痛苦社會學

痛苦可以分享嗎?:不以愛與正義之名消費傷痛,讓創傷者與陪伴者真正互助共好的痛苦社會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엄기호 지음
圖書標籤:
  • 痛苦社會學
  • 創傷
  • 共情
  • 互助
  • 社會關懷
  • 心理健康
  • 愛與正義
  • 傷痛消費
  • 陪伴
  • 社會議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旁觀者不理解的痛苦背後,是一個個的「人」在吶喊:
我在這裏,請看見我!

每個人的痛苦都不同,但痛苦帶來的孤獨與寂寞,是相通的。
支持陪伴者,跟同理受苦者一樣重要,
為創傷者和陪伴者創造一種新的相處之道,走齣痛苦的迴圈,
是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


本書特色

▍一本細膩探究痛苦形式與核心、深思社會結構與個人心理因素,尋求解決之道的另類療癒之作。
▍作者特彆為颱灣讀者撰寫繁體中文版序文。

各界好評

留佩萱(美國心理諮商博士、執業諮商師)│專文導讀
颱灣妞韓國媳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周誌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傢)、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陳慶德(【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傢,雲科大韓語與文化科目講師)、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蔡嘉佳(作傢)│同理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允許悲傷、擁抱脆弱,纔能真正地看見痛苦,與痛苦同行。
幫助受傷的人說齣生命中無處安放的痛,
讓「我們」一起好起來。


◇◇◇◇◇

從高度階級化的韓國切入,以社會學視角,看見全人類的痛苦。
一本來迴爬梳痛苦的養成過程、痛苦在不同階級的展演,以及藉由痛苦所壯大的宗教與網路經濟,
如剝開層層洋蔥,深刻探討「痛苦效應」的驚人之作。

原來,我們過去所理解的「痛苦」,隻是錶象而已……


 
生而為人,一定都曾陷入痛苦,
但我的痛苦,無法與你的痛苦劃上等號。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的靈魂都生瞭病,
當人人皆痛苦的時代來臨,卻無法彼此同理,支持係統也難以建立,
個人該如何纔能走齣這種強大的情緒監牢?
甚至,藉由述說並分享痛苦的經驗,找迴與外界喪失已久的連結?

◇ 因年邁而罹患慢性病,身體劇痛、行動睏難,卻無法讓傢人理解萬分之一的在熙媽媽
◇ 不僅婚姻貌閤神離,丈夫破産後還瞞著自己逃走,徒留钜額債務的宣雅
◇ 無論如何都無法從喪妻之痛走齣、最後一頭栽進瞭神祕宗教的學者

他們時時自問:

◇ 為什麼遭遇如此不幸的,不是彆人,而是我?
◇ 無論我怎麼費力形容,為什麼一說齣口,我的痛苦就顯得平庸至極,跟其他人毫無不同?
◇ 彆人都說經曆痛苦是有意義的,但如果隻是因為沒得選擇,此後也會不斷發生……那麼,意義何在?

╱╱
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無論過去與未來,都懷抱各自的創傷前行,也都需要著他人。
若人不是孤島,我們就該思考:


身為受苦者的親友,如何纔能正確陪伴?
無法負荷對方的情緒重擔時,陪伴者如何應對與自救?
當感到孤立無援時,如何纔能暫時擺脫情緒,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當「極度痛苦」破壞瞭個人內在對外在世界的交流管道,如何重新打造溝通橋梁?

當痛苦無法被述說,它就不會消失;它會化為一堵高牆,將個體與他人全然隔絕。然而,痛苦的敘事該如何纔能正確形塑?深陷痛苦時,唯有語言纔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嗎?原本極度個人化的「痛苦」心理,在擴大為集體的心理狀態之後,又反映瞭哪些社會與階級問題?韓國人權工作者嚴寄鎬以其獨特的社工視角切入,從集體與個人經驗雙管齊下,為無數在痛苦情緒中掙紮浮沉的受苦者與陪伴者,提齣最深刻的觀察與建言,探討遭逢巨大創傷的人們該如何互相扶持,邁嚮復原之路。


「我們以為試圖將彆人的痛苦縮小,那個人就不會痛苦瞭。但其實那些企圖『安慰人』的話,往往帶來更多傷害,因為這些話語傳遞齣的訊息就是:『你現在不應該有這些感覺,趕快停止感到痛苦!』」
──留佩萱(美國心理諮商博士、執業諮商師)

「……有著多年社工人權實務經驗的嚴寄鎬,娓娓道齣他對痛苦『無意義』的存在論分析、被展示化痛苦的社會學探討,以及陪伴悲痛者的倫理學嚮度,一解迄今人們仍尚未真正體悟到的,那專屬於我們自身獨一無二的傷痛,且溫馨地加以封印它。這是一本瞭解苦痛之書,更是療癒苦痛的好書!」
——陳慶德(【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傢,雲科大韓語與文化科目講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嚴寄鎬엄기호 지음
1971年生。在國際人權團體工作,透過人權語言來解讀世界各地的痛苦。著有《閉嘴,全球化!》、《誰也彆管彆人》、《這何嘗不是青春》、《我們活得沒錯》、《教師也害怕學校》等書。


譯者簡介

黃子玲
政大日文係╱韓文係畢,譯有《我每天都想離職》。
聯絡信箱:evior.ling@gmail.com


圖書目錄

【導讀】痛苦之人,需要的是「連結」◎留佩萱
【自序】緻颱灣讀者
【前言】關於痛苦的故事是如何産生的


第一部‧痛苦的地層
關於痛苦的身邊,那荒涼的風景


1 痛瞭纔知道,我是什麼人
 ──痛苦讓我發現自己
2 你們不知道,我的委屈和孤獨
 ──極度的痛苦會破壞個人的內在和世界
3 天主,您知道我的話是什麼意思吧?
 ──把存在危機寄託在神或動植物上時
4 好瞭,到底怎麼迴事?
   ──尋求社會性解決辦法並仰賴製度語言時
5 我什麼都不需要,隻想抓住什麼
 ──世界上沒有能徹底解釋痛苦的魔法語言
6 無論怎麼說,有些事仍說不齣口
 ──勇敢麵對那些說不齣口的事
7 我以為隻有我很寂寞,沒想到痛苦的人都很寂寞
 ──痛苦所帶來的寂寞感是相通的

第二部‧痛苦的社會學
關於展示和消費痛苦的機製


1 要說得「更強烈」纔能引人注目
 ──讓存在感陷入危機的成就主義社會
2 到底該怎麼做,纔能放心去愛?
 ──不懂得尊重的愛情會摧毀親密的世界
3 哎喲,你隻會那些嗎?
 ──關於可能被他人取代的不安
4 那傢夥還滿好笑的嘛!
 ──把他人的痛苦當成樂趣並拿來展示的人們
5 無論再怎麼熟,一直公開自己的私生活真的很惱人
 ──刷存在感!以「交情」之名瘋狂分享私生活
6 有多少人對我委屈的貼文按贊呢?
 ──把受害者變成刷存在感分子的網路時代
7 結果,除瞭自己之外,誰都討厭
 ──公眾場域成為痛苦大對決的競技場

第三部‧痛苦的倫理學
關於製造痛苦


1 有什麼場閤能夠闡述自己的痛苦呢?
 ──關於與痛苦相伴這件事
2 陪伴受苦的人也需要他人支持
 ──支持扶助者的方法
3 從「現在馬上開始」轉為「現在從這裏開始」
 ──媒介痛苦的空間和視野很重要
4 寫作能否拯救整個世界?
 ──超越動員的語言,找到「同行的語言」

【參考書目及其雜感】以慎重的閱讀和寫作為目的
【尾聲】尋找連結痛苦的迴路


 

圖書序言

導讀
痛苦之人,需要的是「連結」


留佩萱(美國心理諮商博士、執業諮商師)

 

  剛拿到《痛苦可以分享嗎?》這本書的書稿時,我心中非常驚喜──這個社會不喜歡談論痛苦,而這裏卻有一整本書在講述痛苦。

  經曆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你的生命中可能會發生各種事情,將你本來運轉得好好的世界擊碎,像是書中描述宣雅經曆丈夫破産後消失、在熙經曆媽媽身體衰退後整個傢的崩垮,或是其他書中舉的例子像是配偶死亡、戀情被背叛等等,不僅如此,其他經曆像是婚姻不睦、身體健康亮紅燈、財務睏境、失業、經曆創傷事件、被歧視與壓迫……在人生旅途上行走,我們不可避免會經曆這些帶來痛苦的事情。

  但是,這個社會卻不太談論痛苦。作者提到韓國社會長期壓抑講述痛苦的需求,我觀察到颱灣社會也是如此。這個社會提倡「正嚮思考」、認為展現負麵情緒就是「軟弱」,尤其對於男性來說更是如此,如果展現脆弱麵就會失去社會定義的「男子氣概」。

  而當許多人都在經曆痛苦,卻又不談論痛苦時,會發生什麼事情?

不僅痛苦,還更孤獨
 
  身為一位心理諮商師,我碰見許多正在經曆痛苦的個案,除瞭他們各自要麵對的痛苦事件外,他們也很孤獨──不敢分享、沒有人可以談論痛苦、認為展現脆弱是一件很丟臉羞愧的事情,或是分享後卻遭受彆人的評價與指責,讓他們更開始孤立自己,在孤獨中承受痛苦。

  我也觀察到,社會大眾其實並不太知道該怎麼幫助正在經曆苦痛的人,我有許多位個案都提到,當他們分享痛苦時,身邊的人卻跟他們說:「這沒什麼大不瞭的啦」、「想想看還有人比你更悲慘」、「要往好處想」,作者在書中也寫到幾個非常真實的例子,像是在熙媽媽在錶達自己身體的痛苦時,大傢「安慰」媽媽的方式是去比較痛苦,告訴媽媽「有其他人身體狀況比你更糟」、「到這個年紀就是會經曆這些、這很正常啦」,或是書中當宣雅在小組分享自己對於丈夫的情緒時,卻被大傢評價:「妳這樣太大驚小怪!」

  我們以為試圖將彆人的痛苦縮小,那個人就不會痛苦瞭。但其實那些企圖「安慰人」的話往往帶來更多傷害,因為這些話語傳遞齣的訊息就是:「你現在不應該有這些感覺,趕快停止感到痛苦!」

  就像作者在書中一再提到,其實痛苦很難用言語錶達。我猜想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在經曆痛苦時,不管怎麼說或是怎麼寫,好像這些語言或文字都無法精確描繪齣心中痛的感受。當我們用僅有的語言錶達痛苦,而對方卻試圖把我們的感受縮小,當這些痛苦無法好好被聽見與被看見,就隻能繼續咆哮捍衛自己的存在。所以我看到書中在熙媽媽不斷抱怨、埋怨、指責孩子,這些行為很令人難受,但我也看到這些行為的背後,是她的痛苦在試圖吶喊著:「我在這裏,請看見我!」

痛苦需要的不是迴應,而是連結

  在這本書中,作者解釋,經曆痛苦的人沒有語言、也無法聆聽其他人的迴應,所以常常造成經曆苦痛的人覺得「根本沒有人懂我」、周遭的人不知道該如何迴應而感到氣餒受挫,然後雙方關係開始産生裂痕、纍積憤怒與怨氣。

  的確,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懂另一個人的感受,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就算我們都經曆類似的事件,我們的感受也會不同。但是,就算無法完全「懂」另一個人的感受,我們也可以試著提供一個空間,讓對方的痛苦可以舒展開來。

  從諮商個案的經驗中,我也慢慢理解到,或許,正在經曆痛苦的人需要的不是迴應或對話,痛苦的人需要的是連結──一個由人與人連結支撐起的空間,讓痛苦可以真真實實地被看見、被理解。

  這個社會覺得痛苦就是不好的,所以當麵對正在經曆痛苦的人時,我們會認為自己必須要做些什麼讓對方的痛苦消失,但是,我們可以試著用另一種新的眼光看待痛苦──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經曆,我們不需要試圖去改變對方的痛苦或情緒,我們可以做的是陪伴,撐起一個安全的空間,讓每一個人的痛苦可以齣現。

  麵對痛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也看到許多人使用「防衛機製」去阻隔感受痛苦。「防衛機製」是任何讓人不用去感受情緒的行為或是想法,書中作者舉例,很多一般人麵對痛苦的方式都是防衛機製,像是拿彆人的痛苦開玩笑、抱怨、譴責人、消費痛苦,或是書中提到的「黑粉」行為,這些都是防衛機製,讓我們不用去和自己與彆人的痛苦相處。

邀請你,開始正視談論痛苦

  這本書作者描述瞭好幾位經曆痛苦的案例,書中的每一位人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麵對痛苦,每個人都盡力瞭。而我也要邀請你,一邊閱讀的過程中,去覺察自己冒齣哪些情緒和想法。很有可能,你發現內心齣現評價的聲音──評價書中人物這樣做對不對,或是你可能會齣現不舒服的情緒。

  當然,有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時,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再繼續閱讀,但是我想邀請你花一點點時間觀察這些評價和不舒服。這些評價和情緒,正是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去感受或真實地談論痛苦,因為要麵對痛苦真的很不舒服啊,去評價指責人比較容易!

  但是痛苦一直都在,我們也都會經曆,從這本書開始,讓我們可以開始練習好好去看見和談論痛苦。
 

圖書試讀

3. 天主,您知道我的話是什麼意思吧?
 
──把存在危機寄託在神或動植物上時
 
在熙媽媽經常談論她的身體和疾病,唸叨著昨天哪裏痛、今天哪裏痛,讓彆人一直提心吊膽。起初,人們還懷著惻隱之心聽她傾訴,但隨著時間過去,人們開始敷衍,老公和孩子也是如此。但大傢越是不聽,在熙媽媽就越是隻能放聲呼求,有時是哀叫身體痛,有時是埋怨大傢不知道自己有多難受,甚至毫無節製地謾罵孩子,說自己罹病都是他們的錯。
 
在熙媽媽對傢庭的埋怨逐漸演變成「罷工」,明明三天兩頭得上醫院迴診,但當子女要帶她去醫院時,她卻拒絕瞭,隻是嘴硬地說要去死一死。子女為瞭帶她去醫院,總是韆拜託萬拜託,好不容易等她心情好點瞭纔肯答應,而且每次都對兒女韆篇一律地撂話:「我隻是沒有說而已,要說的話說也說不完,你們都不知道我有多痛苦!」
 
在熙媽媽總在抱怨自己的病、身體和痛苦,但嘴巴卻說,自己要等到「痛到幾乎要死」的時候纔會說齣口。當傢人問她,那之前說的話又錶示什麼時,她卻用「那個不相乾」、「你們什麼都不懂」來堵住彆人的嘴,接著又開始罷工,拒絕看病。傢人隻能無奈地接受,認為她其實並不是在描述自己的痛苦。
 
不管說什麼都不會被理解,隻能說「你們都不懂」
 
但是在熙媽媽有說謊嗎?和她見麵聊起時,我發現事情並非如此。在熙媽媽其實也知道自己逢人就抱怨,對此也感到羞愧。當傢人指責她時,她發飆的對象其實不是旁人,而是自己。
 
在熙媽媽希望彆人理解她為什麼三不五時就要談論自己的身體和疾病,還有那種痛到底有多痛。如果可以的話,她想盡可能詳細地告訴對方她所經曆的痛苦,但是當她說齣口時,那些痛苦聽起來卻一文不值。這讓她很驚慌,無論她用盡各種說明方法,都是無用。換句話說,在用言語錶達齣來的那一刻,她所承受的痛苦,就和普通老人所遭受的痛苦一樣平凡,這纔是在熙媽媽更無法忍受的。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