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今天会是最后一天吗?我们随时准备好了吗?
我们做了所有想做的事情了吗?
我们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了吗?
★美国大学生死教育经典课程
★生死议题课堂必读书单
★全球长销30年权威之作
★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家一致推荐 【一本关于死亡的百科全书】
深度讲解生命尽头的关爱和恐惧,梳理了衰老、临终与死亡的各个面向和发展历程,不仅谈及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说明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广泛涵盖社会死亡学的诸多课题,具备学术性及实用性。以大量案例讲述个人如何从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应对临终、死亡和丧恸,从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多种角度论证,消除死亡焦虑与恐惧。
▎死亡不是终结,而是转折。生活会继续,学习与生命同行。
死亡的象征陈述了生命的意义,而生命的象征诠释了死亡的真谛。生命的意义终究是人赋予的。──美国社会学家华纳(William Lloyd Warner)
「死亡本身没有好与坏,但人们却用不同的价值定位不同的死亡。每种价值意义都有重要的行为后果。
在我们的社会中,很多人害怕死亡,因为他们认为死亡是不幸的。我们往往认为死亡是入侵者,专门破坏我们的好事。所以,过去医疗界会努力推迟死亡时间,支持病人活下去。即使死亡已经无法避免,人们也会依靠机器,多活一天是一天。我们觉得死亡是应该想法设法避开的事,所以我们会认为,那些想死的人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失去了理智。但是当大部分末期患者都接受了他们会死的事实后,死亡对他们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恩赐。这也许是因为人们会创造出价值等级,不同的价值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末期患者来说,尊严比在痛苦、屈辱、折磨中活着更有价值。所以,死亡对于已经接受现实的临终患者来说其实是积极的。
丹尼尔‧戈曼的调查说明,患者面对死亡命运时会更坚定遵守他们心底的道德观。他们会变得更遵循道德,对违反自己道德标准的人更严厉,对支持他们的人更友善。但思想开放的人对待和他们价值观不同的人会变得更宽容。根据调查,这些发现在心理上影响了对死亡的恐惧,这种『好好生活』的文化和它的道德准则会让人们不再害怕死亡。文化决定了想要幸福生活应该怎么做,而如果一个人生活得幸福,他也不会在死亡时经历太悲惨的事。」(摘自本书第五章)
好评推荐 目前市面上少见的,对于死亡的各种面向,讨论得最细腻的一本书籍。这本书可说是一本关于死亡的百科全书。即便我是一个终日与死亡为伍的医师,依然从书中学习到太多重要的历史、现象和观念。我相信,每一个希望认识死亡的读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收获。──朱为民│家庭医学╱安宁缓和╱老年医学╱职业医学专科医师
这本书整合医学与社会心理的观点,深入浅出地带领我们了解临终、死亡、与悲伤的议题。两位作者使用知名的文学作品以及社会事件文本,生动地陈述教学经验以及生活案例。这本书不仅推荐为生死议题课堂的辅助阅读,也非常适合有兴趣了解临终与死亡文化的读者。──王安琪│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暨研究所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