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住宅指南:用自决、永续、共居开启生活新提案

合作住宅指南:用自决、永续、共居开启生活新提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合作住宅
  • 共居
  • 自决
  • 永续生活
  • 社区营造
  • 另类居住
  • 共享经济
  • 住房问题
  • 生活方式
  • 社会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壳蜗牛运动30週年,我们的居住条件有更好了吗?

  1989年8月26日的台北,数万人聚集在忠孝东路上过夜,抗议受到财团炒作而狂飙的房地产价格。这是台湾自政治解严以来,由人民自发而起、最庞大的一次都市社会运动—无壳蜗牛运动。

  随着时间的过去,房价仍持续升高,「广建国宅」与「扩大购屋贷款」政策成效不彰。在居住议题上,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人们该怎么办?「共同形构都会空间」的概念由此而生。「合作住宅」模式带领大家寻求另一种住宅的可能。不仅住宅的位置(WHERE)重要,住宅怎么形成的(HOW)也很重要。人们如何过活,还有他们怎么住在公寓或楼房里,表现了他们的习惯、价值观和愿景。住宅形式反映了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也成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关键表征。

  从居住议题更加扩大,合作住宅甚至关注到长者独居议题、社会福利,更甚至是医疗、教育等课题。这本书是合作住宅运作的指南,提供概念及欧洲各国典范,收录九个以创新住宅文化闻名的欧洲城市于其中,分别是:阿姆斯特丹、巴塞尔、布鲁塞尔、哥本哈根、米兰、斯德哥尔摩、图宾根和维也纳。每个城市与「永续住宅和社区发展」相关的条件都被详加分析,描述着重在居民组织的方式和他们的经历,因着这群人和他们投入的精力、资源和能力,每个计划都长出自己的面貌和性格。

  在id22的城市实验中,他们认为合作住宅非常适合用于实践创造性永续的理念。住宅合作社的概念是自发性的,以社区为导向,并且永续发展。居民共同合作去规划住宅的样貌,并且共同经营管理,经常举办活动,也成为彼此生活上的支援。

  我们想透过这本书,提出居住问题可能的解方,为住宅模式提出新方案,也让你可以想像到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

名人推荐

  李修玮(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理事主席)
  林洲民(仲观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 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局长 2014-2018)
  林盛丰(监察委员、实践大学学建筑设计学系客座教授)
  张金鹗(政治大学地政学系特聘教授)
  曾旭正(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教授,前国家发展委员会副主委)
  黄益中(公民教师、居住正义协会理事长)

  -真诚推荐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麦可・拉冯德(Michael Lafond)


  id22创造性永续协会 执行长
 
  id22以柏林为基地,推动各种创新的地方、社区倡议计画,至今已执行数百个方案。每个方案就像是小小的实验室,研究各种创新的都市另类行动,因此也称为「城市实验室」(eXperimentcity) 的计画。城市实验室重视自发性的空地与建物再利用,例如生态建筑、另类文化中心或社区农耕计画,使闲置空间透过市民社会的巧思,创造出各种都市空间营造的新方法。
 
  id22认为合作住宅非常适合用于实践创造性永续的理念。合作住宅通常是自发的、社区导向且永续的住宅,通常与社区产生密切的结合;且常常成为有理念的建筑师的实验场域。合作住宅的居民渴望社区导向的居住型态,透过合作式的规划、管理及日常生活的彼此支援,合作住宅的空间通常设计成能够进行社区活动,鼓励成员间、或与其他社区的沟通及互动。
 
  此外,合作住宅的产权结构也不同于市场上的自有住宅,因此能够对抗投机炒作,确保较低的购买价格或是长期维持较低的租金。这些特性让合作住宅及居民有能力面对当代城市的一些问题,如:社会疏离、气候变迁,发展出因应的社区策略。

推动出版者简介

OURs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


  台湾第一个以空间政策倡议、实质环境改造为主轴的非营利组织,长期关注土地、住宅、都市开发、历史保存等议题。自2011年起,积极投入住宅政策改革推动,特别是在社会住宅的推动落实上,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后续,规划以合作住宅作为下阶段工作重点,期透过系列性的理念推广、社会串联、政策与立法游说等方式,与志同道合者齐力打造合作共居之愿景!

译者简介

赖彦如


  台大外文系、社会系双学士,台大城乡所硕士。目前从事社区营造、艺术策展及手作步道推广工作,和文史、空间、生态有关的事都忍不住想了解。相信城市的伟大来自她包容小众的能力。自由译者,作品散见于环境、文化、城乡领域,合译有《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如何谋杀一座城市:高房价、居民洗牌与争取居住权的战斗》等。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思辨合作住宅之于住居、地方再生和民主化的意义
 
导读
为台湾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块砖
 
理念 Idea
自发组织、社区导向、永续
欧洲社区导向及自组住宅的政治与文化——类型、定位、缘起
 
实践 Practice
柏林——荒废学校改建:「旧校卡尔斯霍斯特」计画
这是经由非营利基金会的资助,买下战后荒废许久的学校改建为住宅的计画。由住宅合作社组织找来建筑师设计公寓,并管理住宅和公共空间。原本的旧学校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多代共居的社区住宅。
 
巴塞尔——老房子新生命:合作住宅街区
1970年代,拯救老房子运动从熊菲斯街兴起。当地居民、建筑师和保存运动者买下老房子或筹组社群,活化老房子、改善居住条件。街上的老房子陆续都发展出共栖居住的模式,熊菲斯特街进而成为合作住宅的街区。
 
斯德哥尔摩——中高龄集合住宅:「须尽欢」老年公寓
「须尽欢」是瑞典第一个以「中高龄」为主轴的集合住宅,希望建立一个能让长者互相支持的住居空间。「一起做些什么」是住在这里的日常,社区共餐、举办休闲娱乐活动,打造晚年的快乐生活。
 
布鲁塞尔——在城市里争取居住权 :希望之家生态建筑
因为高涨的房价,反促成希望之家的诞生。两个协会、一个社会建筑公司、十四个居住条件恶劣的家庭和一位建筑师结合在一起,寻找自行购屋的替代选项,运用政府资源,并成立住宅基金,在比利时最贫穷的地区上盖了十四间公寓,打造了名为「希望之家」的社区。
 
图宾根——将定价交给成本:市民自组「营建社区」
磨坊区合作住宅案例与图宾根的都市发展策略密切相关,将市民变成城市发展的利益共同体,由民间住宅投资者组成的合法组织,称作「营建社区」。营建住宅的重要性在于定价并非交给市场,而是以实际的建造成本决定,让人负担得起自有住宅。
 
米兰——障碍者共融住宅典范:欧林达青年旅馆(Olinda Hostel)
欧林达青年旅馆是一个给一般人和精神障碍者共居的合作住宅,它原本是精神治疗中心的宿舍,当时的经理人认为可以将其转变为青年旅舍,开放短期访客入住。这样的运作不仅让居民有收入来源,甚至让精神障碍者因为与客人交流,回归社会而得到康复。
 
维也纳——女子共居住宅:[ro*sa]22   住宅组织
建筑师莎宾‧波拉克积极参与住宅和女性议题,她在数个女性社团提出相关想法,和独居女性们共同讨论出对家的想像,并成立了[ro*sa]22女子住宅组织。透过政府的协助下,找到了两块基地,开启了计画,运作八年后,[ro*sa]22拿到新家钥匙,开始共居生活。
 
哥本哈根——居民自主典范:「楚德之林」社区
楚德之林社区规划于1970年代,创办人买下了车站附近舒适而昂贵的基地,经过民主、开放的讨论共同规划社区空间。后来「开放讨论」的形式保留下来,居民「自我管理」成为其重点及特色,它启发了国际上众多合作住宅计画。
 
阿姆斯特丹——多功能住居/工作园区:自由城堡
这个住宅是透过「集体私人委託」的过程实践而成,未来住民成立基金会,基金会的成员就是计画的实际参与者,以客户的身份和建筑师、顾问及包商互动,并掌管财务。是全荷兰最大、最完整的集合式自力营建住宅。
 
结论:他山之石 Lessons Learned
从彼此的住宅学习:差异带来启发
共居宣言
 
参考资料:
资源和联系方式

图书序言

导读

为台湾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块砖


  作为翻译出版的推动者,很高兴跟大家推荐合作《合作住宅指南》(Cohousing Cultures)这本书。行文初始,有必要先说一下起心动念的缘由。

  自2010年起,我跟许多伙伴便投入台湾住宅政策倡议工作,特别是针对高房价问题以及居住权保障相关工作,诸如大家熟知的实价登录、房地合一税制、社会住宅兴建等。近两来,在略有成果后,我们开始思考,除了诉求政府法令机制改革及投入社宅兴建外,能否发展民间自我赋权的方式回应居住问题。意即,在市场(购/租屋)与国家(社宅、租金补贴)之外,有无第三模式的可能?因此,我们开始关注欧陆、特别是德国的合作住宅经验。

  去年,透过德国友好团体「创造性永续协会id22」 (id22: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的安排,组织了NPO及政府部门的朋友们去了趟柏林,参访多个具代表性的合作住宅案例,深受启发,遂萌生出版合作住宅专书以利理念推广之构想。

  很幸运地,id22正是一致力于推动合作住宅理念与实践的组织,特别是他们自2003年起持续性的组织柏林及欧洲其他城市中各类型自发的、社区导向的合作住宅计画的交流,并于近年先后出版了《合作住宅指南》(Cohousing Cultures,2012)与《包容性合作住宅》(Cohousing Inclusive: Self-organized, Community-led Housing for All,2017)两本专书。基于理念之推展,id22撰写的这两本书,有别于一般专业书籍,以活泼图文编排方式阐述合作住宅共同核心理念,并着重借由多个真实的案例,描绘出合作住宅多元面向与动人的空间品质。同理,我们认为自然也合适做为在台湾推介合作住宅的入门读本,经向id22提出此构想,顺利获得其同意支持,此即本书翻译出版之缘起。

  又考量推展之循序渐进,翻译出版的规划同样比照id22撰写脉络,以《合作住宅指南》这本书先行,该书重点是对合作住宅的核心理念--社区自主、由下而上、合作共享—做提纲挈领揭示,并据此说明欧洲柏林、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等城市的合作住宅概况,以及多种不同类型取向合作住宅可能,如跨世代、共老、身障者等。

  至于《包容性合作住宅》此书,我们规划作为读者在《合作住宅指南》基础上的进阶读本,预计明年出版。该书的重点是强调「包容性」对合作住宅运动推展的重要性,即对欧陆过去若干合作住宅过于中产阶级取向做出反省,主张合作住宅除了是合宜且可负担的居住空间,更可以是具社会、文化与环境「包容性」的实践场域,例如跨阶级混居、多元族群共融、生态永续等,当然,此书同样也分享了多个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读来同样生动。

  虽说这两本书的撰写取向与风格易于阅读理解,然个人作为长期住宅议题倡议者,有必要就两个可预期的提问做背景的补充,以利台湾读者更能进行在地思考对话。第一个问题是,台湾为何要推动合作住宅?第二个问题更直接,台湾推动合作住宅可能吗?

  合作住宅约在上世纪70年代始于欧陆,此风潮缘起于特定脉络,即对既有住宅供给方式与居住型态的反思,强调并追求「意向型社群」(Intentional community)为基础的居住模式与邻里关系。以本书作者id22所处的德国为例,既使有相对合理房价、庞大健全的租屋体系、尚称完善住宅福利补贴,自90年代起,越来越多合作住宅取向的居住方案不断出现,他们是自我组织、非投机性的创新住宅,他们可以是不同的合作机制,如合作社、社会企业、社群协会、乃至跨团体的组合,他们更多强调住宅空间的社会性、包容性意涵。初步估计,整个德国已有超过3千个此种取向的住宅计画,且持续增加中。

  德国的经验说明了,合作住宅要求的不仅是合理可负担的居住,这是最基本的,而是面向社会与经济变动下的新形势,诸如族群多元、高龄少子、人际疏离、环境生态、地产投机..等课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邀集志同道合者在一起,借由互助合作与自我管理模式,寻求一种具认同感且无法由市场提供的居住方案。例如。代际住宅、老人住宅、女性住宅、性别友善住宅、障碍者住宅…等等。

  就此,回答第一个问题,台湾为何要推动合作住宅?

  合作住宅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模式,放在当下台湾有其现实感与前瞻性的意义。首先,合作住宅强调的是合作、共享及民主管理精神,借由成员共同出资、参与兴建、并营运管理,生产出符合成员需求的住宅与社区生活。放到台湾的现实脉络,其最重要也深刻的意义是,省思「所有权」与「地租增值」的房产主流价值,并诘问,除了「向建商买房」外为何没有其它住宅消费选择?

  以及,台湾刻正面临高龄少子、高房价、青年低薪资的社经情势,而另一方面,非着重血缘关系之多元居住型态也不断涌现,如:非血缘关系之混龄混住、一人家庭、青年共住、社区居住、银发共老等。合作住宅,可做为回应这些课题的民间自我赋权之空间实践场域。

  至于第二个问题,推动的可能性何在呢?

  坦白讲,作为社会议题倡议推动者,乐观是必要的。然而,面对台湾的真实房产市场结构、住宅政策条件、以及社会主流价值,于合作住宅的倡议推展,应架构在历史给定的社会条件基础上,亦是乐观以外当有的清醒。个人认为,应可紧扣以下原则基调:

  一、就社会沟通面,诉求合作住宅作为一种住宅消费者运动,即争取除了「向建商买房」外的其它住宅消费选择?进而思考有无可能跳脱单纯消费者角色,参与住宅的规划、兴办、营运管理等。主妇联盟消费合作社的发展经验不就正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其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对照的想像。

  二、对体制沟通面,强调合作住宅于住宅政策架构下的自我赋权与社会创新定位,即如同前述,不仅只是居住空间,而是突出其因应如高龄少子、人际疏离等社会问题的自我修复潜力与价值,绝非政府财政补贴与行政管理的新增负担,以利在僵化社会体制重围中获得较多的善意与弹性。

  三、就推动执行面,採用一种相对较宽松的合作住宅认定,重点是「合作」过程与运作,如参与、共享、互助,就产权形式与运营主体上,或先不用过度拘泥是个别产权或集体共有,是自住或是出租,是合作社亦或是其他的组织型态,以利在这片为住宅商品化宰制的土地上,连结更多的可能伙伴与资源。

  住宅,不应仅是单纯的消费或是投资财货,它也可以是实现社会合作、共享生活价值的空间。我深信,合作住宅推展,能为台湾开启居住文化革命与社会创新活水!我期盼,《合作住宅指南》一书,能为台湾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块砖!

彭扬凯 OURs都市改革组织祕书长

中文版序

思辨合作住宅之于住居、地方再生和民主化的意义


  基于以下原因,让我们重新回顾了二O一二年催生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合作住宅指南》一书的三个初衷。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我们得以:

  一、讨论百家争鸣的「合作住宅」理论和实践方法;

  二、省思自组住宅(self-organized housing)如何作为一种文化过程,将各地的传统住宅形态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住宅革新做一整合,以因应当前浮现的诸多挑战;

  三、检视社区主导的住宅,如何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作为基层的民主单元,人们又是如何借其展现认同,追求「家」(at home)的归属感。

  1.

  关于合作住宅,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学术定义。我认为合作住宅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自我组织、社区主导和永续精神。比方说,合作住宅在一九九O年代于美国之普及,仅是狭义地指涉某种舒适、低密度,且由私人持有的中产阶级住宅模型。相较之下,我想谈的是国际间越来越蓬勃多样的住居方法,它们都强调集体共有、社会融合和可及性。

  与过往相比,当今的都会人口异质性更大,住宅(包括合作住宅)不就是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性吗?

  合作住宅一直积极发展人们渴求的新住宅范型,这些需求来自家庭、工作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合作住宅之所以有机会展露头角,正是因为投机的房产开发商和政府官员都无法推动这些人们渴望的革新。

  2.

  我同时要强调的是将住宅视为永续发展基础的地区与文化视角。这代表一个迷人且成功的合作住宅,其必须奠基于当地的住宅传统。

  关于社区住宅和公共空间有哪些在地特殊的实践方式?不过,即使在乎传统格局,也得大胆地另辟蹊径,以新型态的住宅来回应时局的变化。我们周遭的社会和生态情况越来越严峻,改变已箭在弦上。就假设我们不只要维持现状,还要进一步深化民主文化吧!这表示人们必须更加投入关键的决策:

  我们究竟希望怎样居住与生活?诸如车子、洗衣机、厨房、工具、花园,我们愿意分享到什么程度,而非自己拥有一切?我们可以怎么合作,来打造更包容、更具社会关怀且平价的住宅?要怎么发展住宅和邻里街区,让身边的环境变得更好?

  由公民社会主导的住宅展现了动员人群和资源的潜力,鼓励、容许社区去探索及表达他们所需的革新。跟永续都市发展这个更大的课题一样,住宅也应该被优先理解成一种文化层面的挑战。我们必须从一个特定地方的人群开始,帮助他们认知己身的利益可以如何具有建设性,还有他们该如何善用空间来打造一个家。相较之下,当代主流的住宅和都市发展策略多始于利益竞逐,竭尽所能地网罗各种科技与物质,最后人们便只是庸碌于消费买卖。

  3.

  都市民主运动长年诉求公众应有「城市权」(right to the city)和「住宅权」(right to housing),在某些城市,社区组织行动进一步促成了民主化。从这个角度看来,合作住宅可被视为「民主学院」(schools of democracy),提供人们各种机会,发展沟通和集体决策的技能。其中,人们学到如何组织会议、如何透过团体工作的过程顺水推舟达成协议。

  为让论点更臻完善,我加上文化的「表达权」(right to expression),这意味着所有人都该能够透过他们的居住环境来表达自己是谁,而不独厚手握资源的中上阶级。合作住宅对应的正是普世人类的渴望,来形塑、管理我们的家园与地方环境,并与之产生连结。

  出版这本书很费工夫,但所有人都从中受益良多。我们始终感激德国柏林创造性永续协会id22和Jovis出版团队;所有贡献其中的专家、行动者和社区。此刻,我们也要诚挚感谢我们充满雄心壮志的台湾伙伴,尤其是位在台北的OURs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愿意承担起挑战,将本书翻译成中文并推广给大众。我们很荣幸能够协助跟本书的出版相关的行动:帮助人们自行寻找他们住得起且带来满足、由社区主导并永续长远的住宅。

麦可・拉冯德(Michael LaFond)

图书试读

巴塞尔的熊菲斯街(Bärenfelserstrasse)是个利用妥善的公共空间,四十年来都备受赞誉。这里的街区发展之所以成功,一部分要归因于一九八四年一位叫作蕾吉娜‧博塞特(Regine Bossert)的女士,她买下了熊菲斯街三十四号(Bärenfelserstrasse 34),想要以活化这栋一九六〇年代的老房子的方式,作为一种文化资产的投资。蕾吉娜不畏挑战,将建筑从典型的「生财工具」转化得更有意义。这栋建物设计于繁荣的一九六九年,有六层楼、十五间单人房、两间双人房、九间三人房。完工前曾作为办公室使用,到了一九七四年才终于恢复住宅功能。租金持续飞涨,居民换过一轮又一轮,最后房间就空了下来。一九八四年大楼易主,加上原物业管理单位的试用期满,租户们一致决定要自主管理,也获得了屋主的同意。起初,决策以共识决的方式产生,但这种方式造成了很多争端。经过一番调整,最后在一九九四年改成委员会的形式,由屋主、屋主的顾问,以及两位长期租户组成四人委员会。二〇一二年屋主过世,便由剩下三位委员会成员来决定新的住客。
 
从一开始,蕾吉娜就花了许多心力在改善有感的居住条件,所以将一间单人房改造成公共空间,并且「冻结」租金。外观上也可以看出差别,建物外墙长满了美丽的植物,住户们也将公共区域和花园整理得疏落有致。同时也慢慢合併了几间公寓,让家庭型住户也能有足够的居住空间。之前,这栋建物主要的住户都是没有小孩的单身族,现在则已经有多代共住在一个屋檐下。此外,这里的房间都不会空太久,也很少会有租户异动。
 
二〇一〇年,建物产权被移转给艾迪玛丽昂基金会(Edith Maryon Foundation),以利于此住宅的长期存续。最后一波的租金调整是在一九九〇年,之后就「冻结」。由于贷款的利息降低,能够弥补因通膨增加的支出。过去十一年,原本百分之四点六的抵押净值回升,除此之外,日常维护、增值投资和修缮都有足够的资金,不需要再额外借贷。
 
三十四号只是两百五十公尺长的熊菲斯街住宅群里的其中一户。跟周遭的街道相比,这里非常不同:孩子们在街上玩、时不时有庆典、长者和年轻人能在舒服的长椅上相会;这份邻里感既非义务,也不是规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为我一直以来内心深处那些模糊的想法,找到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我一直以来都对传统的居住模式感到一丝不适,总觉得在独栋房屋或公寓楼里,邻里之间的关系疏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这种隔阂,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孤单,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我常常幻想,要是能有一个相互支持、有共同价值观的居住环境就好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自决、永续、共居”这几个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们精准地表达了我所向往的,一种更主动、更尊重环境、更有人情味的居住方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将这些理念落地,如何才能真正构建出这样的生活空间。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或许是在公共空间里一起劳作,或许是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又或许是共同参与社区的决策,让每个人都感到被看见、被尊重。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或房产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重新定义“家”和“生活”的指南,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我非常期待能在书中找到实现这些憧憬的具体方法和启发。

评分

读完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是给我这样“社恐”但又渴望连接的人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都被“独善其身”的居住环境所困扰,虽然享受个人的独立空间,但也常常觉得少了些什么。尤其是在搬到一个新城市之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圈变得异常困难。这本书的“合作住宅”理念,让我看到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希望。“自决”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意味着我可以参与到居住环境的规划和管理中,而不是被动接受。而“永续”则恰好契合了我近年来对环保和可持续生活的关注,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住宅的设计和运营中。最让我期待的还是“共居”部分,它似乎是在鼓励一种更紧密的邻里关系,但又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合租”,而是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连接和互相支持。我脑海里不禁勾勒出一幅画面:大家可以一起分享园艺的乐趣,一起组织社区活动,甚至在遇到困难时互相伸出援手。这种“既独立又连接”的生活方式,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住房的书,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宣言,一种关于如何与他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哲学,它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和设计自己生活方式的契机。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我心中一直以来对理想生活模式的模糊憧憬。我一直认为,我们所居住的空间,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承载着生活理念、人际关系和共同成长的地方。“合作住宅”这个概念,立刻吸引了我,它似乎颠覆了传统的房产观念,将居住的重心从单纯的物质拥有,转移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共享。“自决”二字,更是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自主和参与的渴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居住者在自己的家园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永续”则呼应了我对环保和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居”的概念,则让我看到了打破现代社会邻里关系疏离的可能,它预示着一种更深层次的社区连接和互相支持。这本书,在我看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居住的本质,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物理空间,更是关于情感的连接、价值的认同和共同的未来。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汲取智慧,了解如何才能将这种理想化的生活模式,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一种摆脱了城市丛林中冷漠和疏离,充满人情味和共同目标的生活方式。“合作住宅”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预示着一种打破传统界限的居住模式,一种将个体需求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的解决方案。我一直对“自决”这个理念深感认同,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参与到影响自己生活环境的决策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永续”则是我个人非常关注的领域,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环保、资源共享以及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创新性思考和实践。“共居”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社群和归属感的渴望,它暗示了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居住关系,而非简单的“邻居”概念。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宏大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是如何构建起一个既能保障个人隐私,又能促进深度连接的社区。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住房的指南,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重塑社区、重塑人际关系的蓝图,它给予了我对未来生活一种充满希望和行动力的想象,我渴望从中找到实现这种美好愿景的路径。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共享经济”和“社区营造”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这些概念在实际操作中总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这次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它的名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合作住宅”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投资或居住的模式。我一直好奇,在一个由居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的住宅里,决策是如何形成的?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又是如何界定的?“自决”这个词尤其让我感兴趣,它意味着居民拥有对居住环境的掌控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开发商或物业的安排。而“永续”则触及了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如何通过建筑设计、能源使用甚至生活方式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至于“共居”,它更是直接指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好奇的是,在这样的模式下,如何平衡个人空间与公共生活,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矛盾,以及如何建立起稳固而和谐的邻里关系。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组织结构、法律框架、甚至是一线实践的案例,那将对我意义非凡,因为它可能解答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型社区生活模式的种种疑问,并为我提供一个探索新生活可能性的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