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业游民:一个德国游民血泪拚搏三十年的街头人生

吾业游民:一个德国游民血泪拚搏三十年的街头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ichard Brox
图书标签:
  • 游民
  • 德国
  • 自传
  • 街头人生
  • 奋斗
  • 血泪
  • 移民
  • 海外生活
  • 底层
  • 真实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一出版就引发德国社会热议、启动改变的畅销书

  第一位在部落格(ohnewohnung-wasnun.blogspot.de/)记录街头生活的游民!
  第一位游民畅销书作家、游民的喉舌!
  他们的世界,我们需要了解、知道!


  朱刚勇(人生百味共同创办人)、李盈姿(社团法人台湾芒草心慈善协会祕书长)、李玟萱(作家)、林立青(作家)、海狮李博研(历史研究者、作家)、黄克先(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蔡庆桦(评论家、作家)
  真诚推荐

  处处为家,处处不是家,游民,是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的世界性议题!
  德国最知名的游民理查‧布洛克斯,娓娓道出自己成长过程中历经的骇人故事:
  摆脱了童年时期的暴力经验和青年时期的吸毒人生,成为独立自主的成人。
  本书同时也是一本街头拚搏历程长达三十年的血泪自传,引导我们看见社会的黑暗面与大众对游民议题的看法。

  人生,在街头……
  父母无法爱他、他不知如何爱女儿、受不了教育体制与正常生活,能说心事的只有狗伙伴露西……

  现实世界好难,他宁愿选择孤寂、自由,浪迹天涯的街头人生。直到有一天,他走进网咖,嗅到了全新的机会,滔滔不绝写下了自己的日记与想法,一切的逆转终于开始……

  他在部落格「没有家该怎么办」整理流浪全德国所蒐集而来的经验。例如,在暴风雪的寒夜要去哪里找到能够倖存之处?哪个收容所适合男性、女性、小孩?哪些公家机关可以求助?游民又有什么权利等等,帮助其他的游民学会求生技能,希望自己的经验能改变街头过多的悲剧。

  他的文章变成游民的衣食住行指南、社会议题的焦点、纪录片的题材,甚至变成畅销书。

  于是,他成为前所未有的游民作家,并积极奉献、投入改善游民生活的志业。这个他戏称为「穷人版旅馆指南」的网站,以及他为街头同伴所做的其他照护工作,也让他三度获得「德国奉献奖」(Deutscher Engagementpreis)提名,让他成为「德国最有名的流浪者」。

  街头对流浪者而言,是危险的场域。但是对理查‧布洛克斯来说,街头却是他过去三十年以及现在、未来,自由、自主和尊严的所在!

好评推荐

  各界一致推荐


  因有布洛克斯的自述,人们得以深刻看入一位流浪者的生命、生活与内心。当身处其中,便不再置身事外;关于人如何经历贫穷,我们有理解的权利。我们有理解的义务。──朱刚勇(人生百味共同创办人)

  这本自传立体而多元地呈现了理查‧布洛克斯的价值观、处世哲学及温暖的人格特质,也展现了他身处残酷街头时机灵、堕落、算计等面向,最终,他的自助助人让德国的无家者议题被广为关注,这对我来说比阅读伟人传记更振奋人心。──李盈姿(社团法人台湾芒草心慈善协会祕书长)

  这不仅是无家者的自传,也挑战有家的人们,在安稳的情况下,是否有勇气回望自己的生命历程,在黑黑的那一段,直视怪兽的眼睛。──李玟萱(作家)

  如果你对于房价、帐单和未来感到无助,如果你听过无家者这个名词或者看过街友,那请你别放过这本书,透过当事人真实又直白的纪录,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在生存困境中发出光辉的故事。──林立青(作家)

  每个别人眼中的天堂,都有自己的阴暗角落;布洛克斯的故事让我们正视自己的生活,虽不完美,却仍已足够。──海狮李博研(历史研究者、作家)

  作者勇敢地回顾并揭露自己的过往,将原本一般大众概念中抽象的无家者赋予血肉及故事,试图与读者一同寻找我是谁及未来往哪走,在城市黑暗的角落里寻找一线有尊严地生活着的机会。──黄克先(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在布洛克斯不断向下坠落的人生,他却一直试着拉住那些坠得更快的人。我对这样的人表达敬意。──蔡庆桦(评论家、作家)

  德国名人强力推荐

  对弱势族群的仇恨并非始自汽油弹或炸弹攻击,而是萌发自对歧视性言论未加以以积极驳斥。──丽塔‧苏丝慕特(Rita Süssmuth,德国政治家,1988至1998年间任德国联邦议院主席)

  他究竟花费了多少心力、又重新经历了多少恶梦,才完成了这本触动人心的自传!──根特‧瓦尔拉夫(Günter Wallraff,德国知名记者、作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理查‧布洛克斯(Richard Brox)


  1964年生于德国曼海姆,小时候是问题学生,在儿童之家成长,20岁时成为孤儿。1980年代中期戒毒后,在街头生活了30年。待过游民收容所、戒毒所,曾丧失求生意志。后来架设游民资讯网站,获得广大回响,并以本书闻名全德。梦想为游民开一间旅馆,让那些被社会遗弃者,也得到尊重。目前定居于科隆。

资料蒐集/迪克‧科斯特(Dirk Kästel)

  记者,同时也是艺术公益协会──援助科隆的贫困者与无家可归者(kunst hilft geben für Arme und Wohnungslose in Köln e.V.)的创办人暨理事长。

文字润饰/阿布雷希特‧基瑟尔(Albrecht Kieser)

  曾任职于莱茵记者办公室(Rheinisches JournalistInnen Büro)多年。现为自由作家。

译者简介

叶怡昕


  国立政治大学欧洲语文学系德文组毕业,现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中德文翻译硕士。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直视怪兽的眼睛(李玟萱)
推荐序二:他一直试着拉住那些坠落得更快的人(蔡庆桦)

前言:生存(根特‧瓦尔拉夫)

第一部
遭到驱逐──在曼海姆的街头
吸太多毒──我的吸毒人生
太阳从东方升起──我在街头的学习生涯
自由的浪人──我在街头流浪的岁月
成为部落客及锒铛入狱──普法兹浪人
《零度之下》──协助根特‧瓦尔拉夫

第二部
迷惘的孩子──鬼影幢幢的家
「天父的慈爱」──坠入圣克里安地狱
更糟的还在后头──我的育幼院人生

第三部
转捩点──死里逃生
寻根──父母亲的故事
停泊──我梦想中的游民旅馆
后记(迪克‧科斯特)
附德国地图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直视怪兽的眼睛

李玟萱


  曾经询问一位长期服务无家者(homeless)的社工如何调适「看不到个案转变」的挫折,他报出解方,就是「拉长时间来看」,在这领域拥有十几年经验的他说,「有一些大家早就放弃的人,他就是那么莫名其妙有一天忽然就转变了!转变是一瞬间的!我的存在只是不希望他在那个瞬间没有人可以帮忙他。」

  从十几岁开始染上毒瘾的理查‧布洛克斯,在二十五岁失去父母留给他唯一的家时,曾爬到桥上准备纵身一跃,但依据他的说法「不知哪位天使突然从我身边飞过」,他突然想尝试另一种跳跃,自己买了张车票到戒毒中心去,彻底斩断他的毒瘾。在那一瞬间的转变后,他开始阅读、开始梦想自己将会成为甚么样的人、开始为日后三十年的流浪做准备。

  理查睡过爬满蟑螂的床、吃过餵猪的馊水,但那不是在街头,而是在「收容所」。唯一能让他忘了自己多次死里逃生、忘记恶臭床垫、忘记没有爱人、也忘记自己身上一毛钱都没有的,是下西洋棋的时刻。我其实会想,虽然只是个游戏,但能让他全神贯注、甚至到图书馆照着棋谱学习,还曾因为下得太好而被某个流浪的城市拱出来担任西洋棋俱乐部代表参加比赛,会不会是因为下棋的时候,他指挥国王、指挥王后,调兵遣将主宰整个世界,这是他人生中难得可以自我掌控一切的时刻。

  除了生存,人们都需要在自主与意义感当中,感受到自己是个人吧?理查戏剧性地因为躲雨取暖而学会使用电脑与部落格,他能写的就是切身感受最强烈的收容所。流浪东德与西德,他清楚记录每个城市的收容所状况及哪里能找到免费或廉价食物,成为贫民版旅游指南。

  但收容所中最让他受宠若惊的不是基督教救世军堪称五星级的环境与食堂,而是管理员「站起身伸出手握住我」,那一刻,理查觉得被接纳了。正是这种时候,会让我觉得阅读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能够跳脱想像与推测,确切明白他者的处境与需要。

  而最让我动容的,其实并非理查因分享贫民所需的资讯获三次提名德国最佳贡献奖,以及受到电视台的注目担任节目顾问。反而是当他助人后,竟累积出勇气,渴望回头直视怪兽的眼睛。他看见小时候的自己睡在走廊上,父母亲因纳粹虐待的经历轮流做恶梦,父母互相拥抱,却从未有人抱抱在他们尖叫声中感到惊恐的小理查。

  又或者被送进一个又一个的儿童之家,理当温暖安全的环境却遭受修女的暴力、辅导员拉皮条,或是老师要求「性服务」的荒诞经历,而这些,都比不上当他说出真相时,每个人回应他:「你说谎。」直到五十多岁的理查终于在朋友陪伴下,一步一步探索源头,并掀出当年的不堪与秘密。那是清创、痛到令人发抖的过程,但伤口清干净了,才能不再反覆发炎、长出健康的皮肉。

  理查待在义务教育中的时间只有三、四年,但正因他在文字上没有办法花拳绣腿,所以每一段直白的叙述都是跟读者来真的。这不仅是无家者的自传,也挑战有家的人们,在安稳的情况下,是否有勇气回望自己的生命历程,在黑黑的那一段,直视怪兽的眼睛。

他一直试着拉住那些坠落得更快的人

蔡庆桦


  几十年来游荡在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布洛克斯(Richard Brox)写了一本书─《吾业游民》(Kein Dach uber dem Leben,自上市后便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前二十名。一位素人作家能在竞争激烈的德国出版市场取得这样的成功,非常不容易。

  故事要从一部纪录片开始说起。

  记者与主持人瓦尔拉夫(Günter Wallraff)以制作系列卧底报导闻名。二○○八年时,他决定乔装为游民,报导街头求生的这些无家可归者。为了拍摄这部影片,瓦尔拉夫必须寻求真正的游民、真正有街头经验的人,协助他找到真正适合的地方报导,找到适合的人访问。因此他找上了布洛克斯。

  那年耶诞节前,布洛克斯带着他在寒冬街头寻找住宿的地方,指导他如何求生,并且带他认识来自德国各地的游民。最后,他们拍成了一部纪录片──《零度之下》(Unter Null)。

  为什么会找上布洛克斯? 因为在街头流浪的人里面,他是个异数。虽然没上过什么学校,却走进公立图书馆等等可以使用电脑的地方,自学电脑技巧,一开始只是网路上写写日记,后来读者渐多,他便设了一个部落格「没了家现在该怎么办? 到哪里去? 如何活下去?」(Ohne Wohnung was nun,整理他浪迹全德国所蒐集而来的经验。例如,在暴风雪的寒夜要去哪里找到能够倖存之处,哪个收容所适合男性、女性、小孩,哪些公家机关可以求助,游民又有什么权利等等,帮助其他的游民学会求生技能,希望自己几十年的经验能改变街头过多的悲剧。

  于是,这个他戏称为「穷人版旅馆指南」的网站,以及他为街头同伴做的其他照护工作,让他三度获得德国奉献奖(Deutscher Engagementpreis提名,也让他成为德国最有名的流浪者。因此,当记者想要亲身了解游民议题时,很自然地找上他。

  之后,布洛克斯跟瓦尔拉夫成为好友。在瓦尔拉夫鼓励下,布洛克斯短暂住进他家,写了一本自传,不只谈自己的人生,也谈他对街头的观察,甚至对德国社会政策的批判。于是,一个畅销作家诞生了。

  ……

  第二次机会

  在与瓦尔拉夫合作拍摄影片后,布洛克斯获得了人生的另一个机会。他写了这本书,阐述真实的街头百景以及德国社会行政官僚体系的弊端。这也不是传统的自传,不从头到尾讲述一个人的历史,不依时间顺序,而是一个一个故事串联起来。读者们如同见到一个舞台上说故事的人,语调冷静,不控诉谁,只是单纯带着读者,透过他的眼睛,从另一个角度观看富裕繁荣的德国。

  正是经由他的眼睛,我们抵达了无法抵抗宿命者的现场,破除「游民流浪街头是自找的」这样的刻板印象,进而能够勾动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反省,对他人的怜悯,以及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感恩。

  瓦尔拉夫在本书前言写道,非常保守地估计,德国约有三十三万五千个无居所者──但实际数据远高于此,根据协助无家可归者联邦工作协会(BAG Wohnungslosenhilfe e.V.)估计,德国很快地将有百万人无家可归──从二○一二年到二○一四年增加了十八%。而他在拍完纪录片后也感叹,越来越多的游民加入了街头,其中许多人甚至非常年轻,他们穿着一般上班族的衣服,提着公事包,看起来简直就是刚刚下班的人,如非头发凌乱、衣服污渍,根本无从辨别其与正常人的区别。这也提醒了我们,在这个劳动市场不安危盪、房价与租金不断上升的时代,失去一个屋顶的命运,离每个人都没有想像中的远。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本在耶诞节前上市的书能够如此畅销,在那个应该珍惜感恩、展现对他人之爱的日子里,还有什么耶诞故事更适合在炉火边讲述?

  ……

  拉住他人人生的人

  读毕本书后,我很快地在脸书上写了一篇感想,感叹他的人生、他在这种人生中求生的勇气,且肯定他依然不忘在最穷困的时候拉住其他同样命运的游民。这篇感想引来了不小回响,许多脸友对我表示希望能读到这本书的中文版。而传讯息以及加朋友请求给我的人中,有一位最特别的读者:布洛克斯本人。

  他借助翻译软体,读了我用中文写的想法,丢了讯息给我致谢。他对于我叙述他的故事竟然引起台湾这么多人关注,非常惊喜高兴。我恭喜他能够克服自己的宿命,也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更多人勇气。

  他确实是个带给他人勇气的人。他的书写,让社会看到在「成功」的德国经济表现背后,有越来越多的「失败」者在不被看见的角落受苦。他希望借着这本书以及其他的援助,能够为游民做点什么。他见到许多游民在孤独痛苦中死去,他盼望该书的版税能让他建立一个陪伴游民、兼具医疗功能的旅馆,一个人类无需因为失去屋顶也跟着失去尊严的地方,让这些无家可归者能够在生命最后一段路程,有人相陪。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需要保护的人,就该得到保护」。

  德文书名「人生头上无屋顶」改自一句德国成语:「头上有屋顶」(ein Dach über demKopf haben)。这句成语表示人有安身立命之居处。他的人生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屋顶,无法安身立命,而他见到同样命运的他人,不忍地说:「人都值得再有一次机会,有些人,甚至需要两次。」这本书给了他再一次机会,或许也能给予其他人机会。他盼望读者能给予游民尊严,直视他们的眼睛对话,把他们当成完整的人,仅仅是少了屋顶的完整的人。

  在他不断向下坠落的人生,他却一直试着拉住那些坠得更快的人。我对这样的人表达敬意。

前言(节录)

生存(根特‧瓦尔拉夫)


  我是先读过理查‧布洛克斯的作品才认识他本人的。他的作品,也就是他在网路上为游民撰写的生存指南。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位内行人,因为我想要接续我广受争议的卧底报导,在将近五十年后重新报导无家可归的人是如何为了生存奋斗。

  于是我发现了这个网站:www.ohne-wohnung-wasnun.de(没有家该怎么办),这个写给游民的「旅馆暨生存指南」令我印象深刻。网站上描述了众多游民收容所的优缺点,内容精确、仔细又显浅易懂。作者一定去过每一家收容所,网站的内容看起来不像是成见,也不像是匆匆忙忙妄下的概论。因为他既能批评某家活跃于全德国的社会机构在某地经营的收容所破烂又肮脏,又能褒奖同一家社会机构在另一个地方经营的收容所很得体。此外,这个网站的经营人好像颇有影响力,因为他的意见会被人认真採纳,当时有些收容所就因为他的批评而有所改善。

  二○○八年十二月我们约在科隆碰面,我终于认识了网站的作者。在那之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我们之间的联系有时候紧密频繁,有时候又很片段松散,但是这样一来一往也持续到今天。

  我从理查‧布洛克斯身上学到很多事。不单是下西洋棋,他的棋艺高超太多了,他是会参加西洋棋线上赛的人。我只赢过他一次,希望他不是因为怕我不愿意和他下棋才故意输我。他也教导了我许多关于无家可归的人的事。我指的不仅是我在蒐集《零度之下》报导期间,他提供的具体指导、收容所地址和介绍。我指的还包括更深刻的理解力,帮助我理解无家可归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苦难。

  理查‧布洛克斯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尽管几十年的街头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却没有消磨掉他的才智。他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对我敞开心房。又何必呢?比起有工作和住在房子里的人们,这些「打地舖」的人更加小心翼翼、不轻信任何人。因为要是让别人知道太多你的事情,搞不好将来会成为别人的把柄。所以最好还是用幻想故事来保护自己,用神话和童话包装自己,让别人至多只能窥见真实样貌的其中一隅。故事一定要精彩刺激,最好能马上触动他人的同情心。因为这样才能引发善良老百姓的关怀,无论是情感上或是经济上的关怀,而这正是游民赖以为生的关键。理查‧布洛克斯将在本书对这部分做更详细的叙述,包含他自己的神话以及他如何摆脱这段神话的故事。

  我还从理查‧布洛克斯身上学到一件事:坦然面对自己真实的生命背景,对许多流浪者(当然不只对他们而言)来说是一条困难又漫长的道路。离开屋顶的遮蔽流落到街头上的人,都是有苦衷的。而这些苦衷通常使当事人难以承受。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生命故事总是那么传奇的另一个原因──除了保护自己免受他人异样的眼光,也保护自己不受自身恐惧侵扰。

  理查‧布洛克斯在书中公开的生命故事,比我们认识好一段时间后他跟我说的故事还要曲折离奇。他究竟花费了多少心力、又重新经历了多少恶梦与苦痛,才完成了这本触动人心的自传!我们将读到理查的父母亲在纳粹统治时期遭受的残酷暴行,以及这段经历如何折磨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理查。我们也将读到国家默认的(至少是没有被禁止的)暴力体制,是如何冲击育幼院和教养机构的院童,这样的教育方法甚至延续至九○年代。当然,我们还会读到街头生涯的苦难故事。

  我为了〈零度之下〉这篇报导假扮成游民时认识了很多流落街头的人,他们都和理查‧布洛克斯一样经历过严重的暴力事件或残酷的打击。

  他们来自各个社会阶层,任何教育背景和职业都有。迫使他们流落街头的原因大多是家庭悲剧,例如疾病、夫妻离异、失业,或是另一半与世长辞。

  我在此额外补充一些数据:根据最近的估测(官方没有统计资料!),德国有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住房。二○一四年没有住房的人数比起二○一二年的人数上升了十八%,来到了三十三万五千人。其中每十个人就有一个人是打地铺,也就是在街头生活,这个人数比二○一二年的人数增长了五○ %。其他没有房子的人则寄宿在亲朋好友家,或留宿在紧急收容所。到了二○一八年这个数字恐怕会再增加六十%。到时候将会有超过五十万的人民没有自己的房子,街上的无家可归者则会上升到六万人次。大部分的游民都是男性,但是女性和小孩的人数却不断增加。这绝对是德国社会的头条丑闻。

  ……

  在我独自或在理查‧布洛克斯的陪伴下历经这些事后,我对「社会边缘人」的刻板印象消融了。我以同类人的身分(至少有那么一小段的时间我和他们是一样的)和他们面对面谈话,也因此更能感同身受。所以现在的我看到年轻人带着小狗住扎在人行道上时(因为大部分的收容所都禁止宠物进入),我会打从心里愿意给他们一点钱。

  街头生活的后遗症包含了:不断逃避恐怖的过去,以及无法与他人建立长久的关系,只要是流浪多年的人大概都无法轻易克服这些症状。我在理查‧布洛克斯身上也看到类似的情况: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倾向于把别人的评论当作恶意攻击、不如意时会怨天尤人,但他同时又是个乐心助人甚至愿意为他人无私付出的人。要重新安定灵魂于躯体之中并注入自信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尤其是与理查‧布洛克斯一样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他们的自信早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就在打骂中被消耗殆尽。

  祝愿理查‧布洛克斯能找到这份安定。也祝福他在职业领域鸿图大展,自立自强,例如当一个街头社工人员,指引他的伙伴找到生命的出路,阻止游民在街头受苦、慢慢死去。

  我也祝福他的自传将会有很多的读者。
 

图书试读

自由的浪人──我在街头流浪的岁月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更贴切的说是随着时间一年年的流逝,我成了某几家收容所的常客。我指的当然不会是环境恶劣的收容所,这应该不用解释大家都懂。我会选择真正尊重我们流浪者以及当地游民的机构过夜,例如卡瑟尔的救世军收容所我就很喜欢。这家收容所早自九○年代初期就没有大通铺,每间房最多容纳四个人,还提供一餐正餐,供应的伙食也不会让人联想到猪吃的馊水。
 
大多数的急难收容所都破烂得吓死人,要是不曾在这些地方吃过午餐,大概就无法理解我对救世军收容所的赞美。当然,所谓的食堂也不是五星级餐厅,所以当时的员工不时抱怨马铃薯煮煳了或蔬菜煮烂了。但是直到今天,很多收容所供给游民吃的食物好像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连煮煳的马铃薯或煮烂的蔬菜都不配。反正我们不是普通市民,而属于最低贱的层级,所以食物的品质通常也是如此。我的盘子出现过发霉的蔬菜,我闻过酱汁发酵的酸臭味,唯一的肉则是附着于筋骨的一丁点肉丝。
 
要嚥下这种东西简直是在跟自己的尊严和生存权拔河。不管是在善良或是没那么善良的市民眼中,我们就是一群拒绝工作的人、不要脸的骗子,卑鄙地坐享公共福利将他们的纳税钱吃光光。要是不用养我们这群人,就买得起更多梦幻商品了! 我们是多余的人。不,我们甚至只是闲杂人等中的边缘人,就是因为这些想法导致某些恶劣的市民打死街上的游民。
 
我在「福利事业中心」经历的是另一种形式较为缓和的攻击,他们用爬满蟑螂的床还有餵猪吃的馊水羞辱我们。到底为什么会有我们这种人?对啊,为什么呢? 因为有些人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答案就是这么简单,有些人则是被陷害的。如果人类还称唿自己是人类并活在一个有人性的社会,就不能对这些人视而不见。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