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银力时代:从荷兰「终身公寓」到「失智农场」,从日本「上错菜餐厅」到「葵照护」革命,从英国「共生社区」到台湾「不老梦想馆」,熟龄族才是未来社会的银色资产!

全球银力时代:从荷兰「终身公寓」到「失智农场」,从日本「上错菜餐厅」到「葵照护」革命,从英国「共生社区」到台湾「不老梦想馆」,熟龄族才是未来社会的银色资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银发经济
  • 熟龄族
  • 高龄化社会
  • 适老化设计
  • 养老模式
  • 未来社会
  • 社会创新
  • 失智症照护
  • 共生社区
  • 银色资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荷兰「终身公寓」到「失智农场」,
  从日本「上错菜餐厅」到「葵照护」革命,
  从英国「共生社区」到台湾「不老梦想馆」,

  熟龄族才是未来社会的银色资产!

  高龄化是「问题」还是「机会」,是「负担」还是「资产」?

  作者杨宁茵旅居硅谷多年,曾带领一群平均年龄81岁的不老骑士,前往美国进行骑蹟之旅,与这群「心不老、梦不老、行动不老」的长者近距离接触,颠覆了她对老年生活的想像,重新思考对老人家来说,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

  原来,怎么活着?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能自己作主?如何幸福地走到最后?才是大部分人关心的事。

  创办社会企业「银享全球」后,她积极走访全球,看到世界各国面对「银色浪潮」的各种可能性,从初老、中老、老老……要怎么活得踏实、活得精采,一一翻转了我们对于高龄照护的迷思,甚至发现:「变老可以是一件正面快乐的事!」

  ▍5大关键字 × 23个各国案例,翻转高龄化社会想像
  ▍第三人生 × 世代共生 × 幸福长照 × 翻转失智 × 银色资产


  透过23个国际经验,翻转高龄化社会想像,深入介绍美国、英国、荷兰、日本、比利时等各国成功案例,搭配【台湾经验反思】,提供最适合台湾在地高龄生活设计与长照改革的方向。

  ◆关于「第三人生」
  迷思:工作这么久,退休后难道只能带孙子、过清闲日子?
  〔翻转迷思案例1〕日本上胜町:结合地方创生,把不具生产力的老人转化为经济生产主力→最好的照顾就是不用照顾。
  〔翻转迷思案例2〕美国安可组织:借由「有意义人生奖」等方案,将高龄人口转化为「人口红利」→退休律师帮移民家庭度过次贷风暴!

  ◆关于「世代共生」
  迷思:长辈年纪大了行动不便,难道只有「送到专业安养中心」这个选择?
  〔翻转迷思案例1〕美国长者同居网站Silvernest.com:媒合高龄房东&新手教师→减少年轻教师开销,老人家也能获得收入与陪伴! 
  〔翻转迷思案例2〕荷兰MAX电视台:为熟龄族群打造专属电视节目→50+族群是今后的消费主力!以他们的需要为诉求,他们就愿意掏出钱来。

  ◆关于「幸福长照」
  迷思:长辈不健康的只是身体?无微不至的医疗服务就够了吗?
  〔翻转迷思案例1〕英国长者服务组织Age UK:长者除了医疗、药物,更需要你我的心灵陪伴→幸福感提升了,照顾需求就减少了!
  〔翻转迷思案例2〕日本葵照护:以「小规模、多机能」的团体家屋为主体→满足老人家「无论何时,都想待在感觉像家的地方」的心愿→让照顾就像在家一样自然

  ◆关于「翻转失智」
  迷思:一旦家有失智老人,家人只能寸步不离?
  〔翻转迷思案例1〕美国阿兹海默活动中心:失智长辈并非失能,与其担心走失而隔离保护,同理心+适当的行为引导,协助长者与失智共存。
  〔翻转迷思案例2〕荷兰失智农场:协助失智长者保持与常人一般的生活→长者不应因为失智而失去自我!

  与其被迫跌跌撞撞地进入「老后人生」,无法好好享受这份老天爷给的大礼,
  期待每个人能像书中老奶奶大声说出:「这辈子我从没这么快乐过!」
  老乐时代,充满各种可能,我们一起来打造!

本书特色

  1.作者是社会企业「银享全球」共同创办人,曾协助台湾纪录片不老骑士在旧金山湾区、洛杉矶、华府和纽约等地上映,并协助带领片中不老骑士进行骑蹟之旅,成功将台湾高龄乐活的形象推向美国主流社会。

  2.透过5大关键字 × 23个各国案例,翻转高龄化社会想像,深入介绍美国、英国、荷兰、日本、比利时等各国成功案例,搭配【台湾经验反思】,提供最适合台湾在地高龄生活设计与长照改革的方向。

  3.本书以全球为经、以本地为轴,探讨个人及社会如何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人生第三幕的不同想像,鼓励每个人「自己的老年生活自己设计」,活出幸福晚年。

名人推荐

  ★陈颖叡(新北市家庭照顾者关怀协会理事长)
  ★冯 燕(台大社工系教授)
  ★杨振甫(5% Design 社会设计创办人)
  ★蔡昕伶(银享全球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
  ★杨培珊(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若绮(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执行长)
  ★涂心宁(台湾长照及高龄健康管理发展协会祕书长)
  ★李竺姮(智荣基金会副执行长)
  ★纪金山(好好园馆及有本生活坊创办人)
  ★林金立(长泰老学堂健康照顾体系执行长)
  ★许佐夫(多扶事业创办人)
  ★林依莹(前台中市副市长、伯拉罕原乡共生基地推动者)——银光闪闪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宁茵


  社会企业「银享全球」共同创办人。2013年协助台湾纪录片不老骑士在旧金山湾区、洛杉矶、华府和纽约等地上映,并协助带领片中10名不老骑士进行骑蹟之旅,成功将台湾高龄乐活的形象推向美国主流社会。本书以全球为经、以本地为轴,探讨个人及社会如何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人生第三幕的不同想像,鼓励每个人自己的老年自己设计,活出幸福晚年。

 

图书目录

【作者序】第三人生,老天给的大礼

▎PART1∕活出第三人生
我们是属于人类健康余命不断延长的世代,这是老天给的礼物。
别把这段时间浪费在抱怨社会为何不再看重自己,或期待别人给予舞台。
用自身的经验与能力,从社会最有需求的地方尽一己之力,活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安可人生!

CASE STUDY01∕日本上胜町
——最好的照顾就是不用照顾!
◎「那我们就来卖叶子吧!」日本翻转老年和地方创生的教科书:上胜町
◎「82岁退休还太早!」西荫奶奶的多彩人生
◎把树叶变黄金!「彩株式会社+上胜町」的3大成功之道
 〔台湾经验省思〕以积极态度走向老化,活出永续发展的城市样貌

CASE STUDY02∕美国AARP乐龄会
——看全世界最大的银发组织如何颠覆高龄想像!
◎AARP,创造中高龄的无限可能
◎AARP乐龄会的3大核心价值
〔台湾经验省思〕别让年龄定义「我们是谁?」「能做什么?」
〔特别专栏〕让中高龄就业成为台湾劳动力人口不足的解方之一

CASE STUDY03∕美国安可组织Encore.org
——以善为力,鼓励熟龄族活出有意义第三人生
◎安可组织(Encore.org)的理念:视日渐增多的高龄人口为新的「人口红利」,而非社会负担
◎次贷风暴让退休律师找到人生意义
◎ 安可组织的3大方案,将中高龄人力转化为改变社会的正向力量
〔台湾经验省思〕让更多退休者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台湾的安可组织何在?
〔特别专栏〕安可组织的3大成功要素

CASE STUDY04∕南韩首尔50+基金会
——协助50~64岁中高龄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50+综合支援计画:全球第一个直接针对50~64岁人群的政策
◎中年退休大叔找到新舞台,成为改变社会新动力
◎解决银发就业问题,先从「大叔早退」现象着手!
◎50+世代就业服务的4个战略
〔台湾经验省思〕将中高龄人力转化成驱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CASE STUDY05∕分享经济正夯!
——Airbnb、Uber,熟龄生活和工作的灵丹妙药
◎Airbnb的「超级房东」和「超级房客」,竟是60岁以上的乐龄族
◎Airbnb让退休族完成在宅安老的想望,同时建立与人的羁绊
〔台湾经验省思〕活用分享经济的效益和优势,创造机会

CASE STUDY06∕南韩EverYoung
——活到老,工作到老,快乐到老!只雇用55岁以上人士的社会企业
◎以实际行动彰显中高龄者潜力和价值的EverYoung
◎弹性工时与工作型态 ,50岁以后仍能留在职场自我实现
〔台湾经验省思〕台湾提早退休情况远胜南韩, 应重新正视50世代的生产力

CASE STUDY07∕台湾不老梦想125号
——心不老、梦不老、行动不老!高龄就业新典范
◎90年历史老宅重新利用,「不老梦想125号」开张!
◎「今天也要好好过!」逐梦永远不嫌晚, 不老梦想馆一圆长辈梦想
◎打破中高龄就业僵化思维,政府在银发就业值得思考的2大问题与3大借镜
〔台湾经验省思〕活化中高龄,关键就在观念的转变!

▎PART2∕世代共生
「在地安老」是全世界长者的共识。
尊严和自主需求是基础,然后才是从其中满足生理、安全和社交的需求。
退休生活、银发族居住问题,早已不再只是房子本身,
更重要的是和谁住、怎么住,如何继续保有社交生活、与人持续互动。

CASE STUDY08∕史丹福设计竞赛
——面对长寿人生,邀请年轻世代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高龄研究融入青年世代的创意、想像力和行动力——史丹福设计竞赛
◎竞赛主题紧抓长寿趋势和社会需求
     
CASE STUDY09∕高龄设计师的启示
——关于老年,你该知道的10个态度
◎IDEO设计顾问提醒社会:我们对高龄者仍存有许多刻板印象
◎「A’s for Aging.」10个以A开头的单字,提醒我们面对老年的重要态度
◎建筑师50岁以后转换跑道,结合志趣与经验,闯出一片天

CASE STUDY10∕高龄居住新想像
——自主,是全世界长者共同的想望
◎对年长者来说,尊严和自主需求是基础
◎从「集体式养老」到「共同生活」,各国高龄者住宅创新案例
〔台湾经验省思〕翻转长照,首先要转变对高龄的思维

CASE STUDY11∕共居与共生社区正夯
——退休后,当个黄金女郎吧!
◎因应高龄者居住需求,长者同居网站应运而生
◎共居太黏,那就试试共生
〔台湾经验省思〕台湾又是如何呢?长者想要与儿女同住吗?

CASE STUDY12∕荷兰MAX电视台
——为熟龄族群打造专属电视节目
◎50+族群是今后的消费主力!以他们的需要为诉求,他们就愿意掏出钱来!
◎「以小搏大」+「反其道而行」荷兰专属50+频道利用冷门时段炒出热门话题
◎从电视台到发行纸本杂志,再到付费社群,「如何把钱花得有意义」让MAX成为最知名的50+品牌
     
CASE STUDY13∕美国的村落运动
——用一个村子的力量对抗21世纪新黑死病:孤独
◎战后婴儿潮的觉醒,催生美国的「村落运动」
◎灯塔山村落的经验:活跃老化&在地安老
  
▎PART3∕幸福长照
最高明的医术是治病于未病;
最好的照顾,是让被照顾者自己照顾自己,重新找到幸福感,不靠药物,也不靠医生。

CASE STUDY14∕荷兰居家服务组织 Buurtzorg
——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
◎荷兰创新居家服务组织Buurtzorg的理念:「以更低的成本达到更好的照护」
◎ 先从一杯咖啡开始的Buurtzorg居家照护
◎Buurtzorg翻转荷兰居家护理产业的3个照顾哲学
〔台湾经验省思〕荷兰Buurtzorg 照顾模式,让被判终身卧床的独居阿嬷再「站起来」!
〔特别专栏〕Buurtzorg的6大成功要素
    
CASE STUDY15∕英国Age UK的整合服务
——降低孤独感,提升幸福感,就能减少照顾
◎Age UK整合服务的核心理念:提升幸福感胜过药物治疗
◎以人为本的服务设计,新角色PIC帮长者找回对生命的热情
◎从医疗和长照的断链,找到新突破口:Age UK整合照顾服务的3大特色
〔台湾经验省思〕翻转照顾的金字塔,脱离制式的想像

CASE STUDY16∕美国PACE照顾服务
——长照也能提供全包式服务?
◎中国城的长者日间照护中心翻转美国养老观念:在家养老不再遥不可及
◎安乐居的PACE中心,满足老人家在宅老化的心愿并减轻儿女的负担
◎美国PACE长者照顾全包式服务模式的3大特色
〔台湾经验省思〕台湾有可能推行PACE计画吗?
〔特别专栏〕安乐居PACE计画的3大经营特色

CASE STUDY17∕日本葵照护
——让照顾就像在家一样自然
◎以「小规模、多机能」的团体家屋为主体,打造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氛围
◎满足老人家「无论何时,都想待在感觉像家的地方」的心愿
◎「自立支援」:帮助长辈持续发展和保持为自己作主的能力
〔台湾经验省思〕葵照护的「小规模、多机能」模式可以复制到台湾吗?

CASE STUDY18∕比利时长照新标准
——23小时的生活+1小时照顾
◎「就算只剩三个月,我也要过我想要的生活!」社会大众开始重视被照顾者的尊严与需求
◎如何落实「尊严照顾」,英法比荷四国合创实验室进行研究计画
◎该专注在照顾还是生活上?「23+1」 长照新标准——23小时生活 + 1小时照顾

▎PART4∕翻转失智
一个人就算被确诊失智的那一刻,他还是对周遭事物有感觉;
他依然是一个有知觉、能感受、希望被尊严对待的人;
他还听得懂、看得见、对事物能有所理解;
就算记忆出现问题,许多失智者依然还是可以独立生活,并拥有健康丰富的人生。

CASE STUDY19∕美国阿兹海默活动中心
——人说失智没药医,他说失智本来就不靠药医
◎阿兹海默活动中心的理念:「让失智者有个地方可去!」
◎俱乐部里的活力长者,打破世人对失智症者的偏见
◎阿兹海默活动中心(AAC)的3大照护哲学
〔台湾经验省思〕打破失智的悲情刻板观念:和失智共活,而非等死!
〔特别专栏〕阿兹海默活动中心的2大营运特色

CASE STUDY20∕荷兰失智创新服务〔机构篇〕
——「以人为本」的失智村与失智农场
◎在失智村,没有「病人」,只有「客户」或「住民」
◎「正常生活就是我们想要提供的。」
◎失智者的可能性和照顾的尊严
◎失智农场——苍鹭农场
〔台湾经验省思〕与失智者温柔地告别

CASE STUDY21∕荷兰失智创新照顾〔科技篇〕
——「以人为本」的陪伴型机器人、魔术桌子
◎借助科技的力量,失智者也可以有独立的生活
◎记忆长廊数位相框Memory Lane(by Roxelane)
◎陪伴型机器人Tessa(by Tinybots)
◎魔术桌子Tovertafel(by Active Cues)
◎荷兰国家级长照研究机构Vilans 的eWare 计画与研究团队

CASE STUDY22∕专访吴佳璇医师
——帮他找到回家的路
◎台湾每天有10位老人因失智导致失踪,你知道吗?
◎忆路相守,共创失智症友善社区

CASE STUDY23∕日本上错菜餐厅
——就算犯错,也没关系喔!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错误,打造友善的社会
◎严肃的社会问题,要用更轻松易接纳的方式宣传它
〔台湾经验省思〕相信失智者的能力,正向看待他们的「不能」

 结语

 

图书序言

作者序

第三人生,老天给的大礼


  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平均寿命的延长。医疗的进步和公卫的普及,让人类平均寿命在过去100年间,从50岁变成80岁,整整增加了30岁;生长在已开发国家(例如台湾)、现在20岁的这一代人(对!就是在说你,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极有可能活到100岁,百岁世代已经来临,百岁人瑞不再是少见的现象。

  这意味着:

  100年前,一个55岁退休的人,可能会在10年内过世;

  100年后,也就是现在,一个65岁退休的人,还有25到30年要活。

  就在此时此刻,人类的寿命也正以每天六小时的时间延长着……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每天如果平白多出六小时,大家一定开心得不得了,会好好地规画和利用;但当老天爷决定把这些时间一口气换成30年,直接送给大家时,大家怎么反应呢?有想过我们可以拿这30年的时光做什么?

  在时光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凭空多出了30年,这凭空多出的30年,就是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有想过你的「第三人生」该怎么过?

  ◎珍芳达:「爬楼梯」才是正确看待生命的方式

  才刚欢度81岁生日的美国女明星珍芳达(Jane Fonda),2018年3月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时,她以一袭紧身的纯白礼服现身红毯,艳惊四座。从初出道时的性感女星,到后来投入社会运动,还是第一代出有氧舞蹈影片的女星,珍芳达的生命历程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和成长。

  2012年珍芳达在TedxWomen Talk上演讲,针对「第三人生」概念有十分精采的论述。她认为传统对于生命历程的想像是「钟形」的,在中年时达到顶峰,然后一路走下坡,直到入土为安的那一天。

  「传统对于『老龄』(aging)的观点和理解来自病理学,」她强调,「这个论述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算万事万物都是盛极必衰。但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人的精神(human spirits)是可以一直向上的。」

  与其用「钟形」,珍芳达选择用「爬楼梯」来看待生命的历程,「尤其在人类越来越长寿之后,我们对于60岁以后人的心智和状态有了更多的理解,我们应该把传统上从病理学来定义的高龄,改成潜力的开发。」

  而这正是许多哲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努力倡议的事。「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社会制度、文化风俗、甚至经济环境等,跟不上人口的变迁。社会架构和文化风俗都需要大幅度的重新定义和扭转。」

  珍芳达演讲时说,她在奔五之前十分抗拒变老,「一早醒来,常常连续六个念头都是负面的,」对于变老充满可怕的想像和不安的情绪,但现在她70多岁了,真正属于「老年」族群,才发现变老不但一点也不可怕,而且是一件开心的事,「这辈子我从没这么快乐过!」

  她认为长寿带来的「第三人生」,让人们有机会可以用不同的眼光,真实地面对自己,并回顾自己过去的生命,达成和自己、和别人、和周遭社会和解的状态,「经验本身不会使我们聪明,是回顾和理解经验的过程给了我们智慧,让我们能达到全面观照、智慧圆融和回归自我的境界。」

  ◎高龄化浪潮席卷全球,未来40年影响世界发展最重要的趋势

  美国有近7600万战后婴儿潮(出生于1946~1964年间的人),「第一届」(出生于1946年的人)八年前正式「步入老年」,年满65 岁;在美国,平均每天有一万人欢度65岁生日,成为所谓的高龄者,开始符合资格请领社会保险金,目前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约佔其总人口的14.6%。虽然已进入高龄社会,且高龄人口增加快速,但美国毕竟是移民大国,高龄化的感觉不若亚洲各国明显。

  台湾目前有约300万65岁以上长者,但我们的高龄化速度之快,和亚洲的香港、南韩、新加坡等国齐名,都是搭乘在疾驰的特快车上。台湾的65岁以上人口增加的速度,从1993年的7% (属Aging society 高龄化社会)到2018年的14%(属Aged Society 高龄社会),再到预估2026年的20%(Super-aged Society 超高龄社会),只用了短短的33年;和其他几个国家相比:法国是155年、世界平均值为88年,美国则稍低于世界平均值82年;而英国从14%到20%,花了51年的时间。

  高龄化浪潮席卷全世界,几乎是所有已开发国家共同面临的状况;媒体喜欢用「银色海啸」(silver tsunami) 来形容这个问题的庞大与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世界经济论坛也指出:此一趋势是未来40年影响世界发展最重要的一个趋势,我们绝对不该也不能轻忽,只是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对这个现象几乎无感;而许多的媒体,也经常只关注于这个现象所带来的「问题」及「挑战」,而乎略了它可能带来的「机会」和「正向影响」。

  ◎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要行动才有收获

  爱尔兰都柏林的爱德华‧凯利(Dr. Edward Kelly)博士,本身是成人教育及发展专家,数年前开始推动「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运动,透过工作坊、演讲和论坛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和对话方式,倡议「第三人生」的重要性。

  对于选择用Third Act 而不是Third Age来代表这段人生历程,他的见解是「比起Age, 我更喜欢Act这个字。Act这个字有双关语,Third Act可以是指人生的『第三幕』,但Act本身也可当作动词,有行动的意思,意味着这是一段不行动就不会有收获的过程。」
凯利还说,人生的第一幕是成长学习时期,是「依赖者」(dependent),依赖着身边的人提供所需,吸取养分让自己成长;第二幕是成家立业时期,最重要的特征是「独立」(independent),我们开始自己去创造出很多可能;到了第三幕,最重要的特征是「共生」(inter-independent),在这个时期,人类可能会需要某些协助,但也还有能力回馈给这个社会,因此我们和他人以及外在的环境形成了共生共好的关系。

  Act 这个字,当名词时,它用来指戏剧中的第几「幕」;当动词时,它则有「採取行动」的意涵。典型的英美戏剧通常分三幕:第一幕用来介绍角色和铺陈剧情,第二幕用来发展剧情和进行主要转折,第三幕则呈现这些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提供结果,不管是主角内在反思后所产生的结果,或是和外在环境互为因果所导致的结果。

  这样的设计和人生的历程不谋而合:第一幕是幼年期,我们是依赖和学习者;第二幕是成年期,我们开始独立、成家立业;第三幕则是总结期,理想上我们应该总结我们在前两幕的经历和身心发展,在第三幕达到了一个不管是向内与自己对话,还是对外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共生共荣的境界。

  从第一人生的幼年期,第二人生的成长期,到第三人生的成熟期,人类心理的发展历程也从倚赖者,变成独立的个体,然后到与外在社会发展出一个共生共好的inter-independent 的关系。

  但这种转换是需要学习的。根据凯利的阐述,每个人每段人生之间其实都有一个转换期,准备工作要提前开始,每一阶段的转换才会顺利。

  「每个人只要活得够久,都会有第三岁月(The Third Age),但不是活得够久的人都会有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凯利强调。因为我们的肉体或许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退化或消逝,但人类的精神却是一直向上的,而这肉体和心理发展无法达成和谐的状态就是我们目前老化过程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换句话说,在人类进化过程,肉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必须在每次转换时都往同一个方向前进并一同转化,如果两者不平衡,就等于转化没有成功,这个差异会在往后的人生越来越扩大,并逐渐造成问题。

  ◎两大趋势汇流,高龄社会有无穷的可能性

  我们现正处于两大趋势的交会点上:

  〔趋势1〕人类史上最与众不同的「优质老人」

  依照联合国的定义,65岁以上就算是「老人」,也是很多国家开始可以请领政府退休补助或依法强制退休的年纪,台湾就是如此。但现实是,这群老人的样貌已经和一百多年前退休制度制订时大不相同。

  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教育程度最高、最健康、最有经验,口袋最深的「老人」。他们对于变老的想像,原本像大部分人一样,以为是在照顾家人或是照顾自己中度过,但经历了几年的时间,他们慢慢发现:他们正在经历中的老年生活和他们自以为的老年,相差甚远。

  他们大部分人身体都还挺健康,即使有慢性病,都可以透过药物或生活方式来控制得宜而拥有正常的生活;他们也都还很乐意贡献社会,对生命有诸多想望。他们开始理解:这个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并不是灰色的,也不需要是灰色的。但因为之前对这段「第三人生」的想像太贫乏、准备太少、缺乏规画,因此许多人被迫跌跌撞撞地进入这段人生,而无法好好享受这份老天爷给的大礼。

  人类历史上,我们的社会头一次有这么多所谓的「老人」,但和传统的老人形象相反,他们也许头发灰白,但并不虚弱;他们也许退出职场,但一点也不穷;事实上,他们是历史上最富有、教育水平最高、人口数最多、政经实力最强的一个世代。

  在世界版图中,65岁以上人口所形成的强大势力正在迅速崛起。从高龄到智龄,从等死到乐活,全球65岁以上的人口不但迅速增加,样貌也在快速改变。

  〔趋势2〕平价高效的科技任我们运用

  全球知名的智慧型手机iphone ,第一代出现于2007年,只有12年的时间,智慧型手机已经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几乎是人手一支,而且每个人都有好几个智慧型装置;有一份调查指出:非洲拥有手机的人比拥有牙刷的人还多;英国一半以上的长者利用手机上网购物……电子商务、人工智慧、机器人、区块鍊、比特币、共享经济、无人车……各式各样的科技正在光速发展中,科技力肯定是这一代老人才拥有的绝佳工具。我们现在只在这个趋势发展的最前端,对于如何运用并借此转换生命的历程还在摸索。换言之,还有无穷的潜力等待我们去开发。

  ◎更多想像+良好规画+事先准备 ,「设计」第三人生成人生黄金年代!

  过去台湾对于第三人生几乎完全找不到任何论述,谈到老年,最常见的关键字不是长照,就是失智,也难怪台湾人对第三人生,完全缺乏想像。谁会期待如此灰暗与负面的未来?

  银享全球2016年举办银浪新创力国际週系列活动,第一次用「设计我们的第三人生」来形容这段人生。这几年经过一些组织和媒体的倡议与推动,这个名词已经越来越为许多人所接受和理解,有书教大家「第三人生自己设计」,也有退休者用「第三人生太好玩」来分享自己善用「三三三」时间分配法——照顾身体、挑战学习、做志工回馈社会等,全力追梦、筑梦和圆梦的生命故事。

  知名作家李伟文曾在文章中提到,因为週休二日的关系,不管几岁,其实台湾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自己规画。「换句话说,假如从20多岁工作到65岁退休,40年左右大约有整整13年的时间供我们挥洒;即便是现在已经40多岁的人,至少还有五年以上的时间。若是善加利用这些时间活出第三个生命重心,那么60多岁真正从谋生的职场退下来之后,才能无缝接轨,继续发光发热。」

  「第三人生」风潮也吹到了美国加州,由两位女性创办的The 3rd Act公司,专门接受企业的委託,提供培训课程、工作坊和成长营队等,协助企业提早帮助员工想像和规画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或是在退休前开始提供弹性工时、不同的志愿服务机会,帮助员工找到方向和热情,规画并逐渐适应,甚至期待退休后的生活。

  ◎你想要在病痛贫穷中度过,或是想要有段精彩健康的第三人生?

  每个人对于「第三人生」的定义和想像都不一样,也或许你根本就还没想过,但可以确定的是,「第三人生」绝对是时间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长寿让我们有机会打造一个全新的生命轨迹,透过更丰富的生命经验,能够以更沉着而睿智的态度来体验全新的熟年人生。

  从出生到中、壮年,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多不同人生阶段的建议与计画,却鲜少有人为老年提供箴言。过去,退休后人们所剩时日无多,但现在,面对大幅延长的晚年,我们还不曾好好思考,如何面对「第三人生」的不同阶段:初老、中老、老老……要怎么活得踏实、活得精彩。

  古代有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药,现代有Google母公司Alphabet 大量投资生技和医药新创,企图以科学方式解开人类如何长生不老的奥祕,谷歌创投(Google Ventures)总裁在接受媒体採访时还大胆预言人类可活到500岁……

  其实,追求长生不老并不是大部分的人最在意的老化课题。

  怎么活着?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能自己作主?如何幸福地走到最后?才是大部分人关心的事。

  这幸福如何定义。是拥有健康的肉体?富足的心灵?有意义的生活?还是大量的财富?

  答案是,缺一不可,而且是这些元素彼此之间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幸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只空有其中的一项都不会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其实台湾300万超过65岁的长者中,有高达八成七的人是健康的,只有不到一成三的人需要某种照顾,而且也不是24小时。所以我们真的该开始好好想想第三人生怎么过。

  你是否还以为「老化是以后的事情」?

  你是否还觉得「长照是政府的事情」?
 
  你是否还相信「台湾的老人很幸福」?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完全看我们如何作为。人生的黄金30年,谁想在病痛与孤寂中度过?现在就开始「设计我们的第三人生」吧!在戏剧中,第三幕都是高潮之所在,为什么人生不可以?


 

图书试读

CASE STUDY08∕史丹福设计竞赛
 
面对长寿人生,邀请年轻世代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一个托盘、一只碗、一个杯子、一支汤匙和一把叉子,乍看之下,这只是一组塑胶餐具,真的没什么特别,顶多是颜色缤纷了点。你可能会想:这是给小孩子用的吧!?
 
但这组餐具,处处是玄机。
 
例如,汤匙和叉子的角度设计得恰到好处,让人比较好握、也比较好舀;又例如,杯子的内部设计有自然的高低差,让吸管不易滑动,也就比较好吸……诸如此类的巧思,细看之下,让人惊艳。这组外观看似平凡,却蕴含了许多精密巧思和细腻设计的作品「EATWELL」,在美国得到了评审委员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勇夺第一届史丹福长寿中心「设计竞赛」(Design Challenge)首奖,并获颁1万美元奖金,设计者正是来自台湾的姚彦慈。
 
史丹福大学长寿中心所举办的设计竞赛,自2014年开始举办,今年即将迈入第七届。台湾的社会企业银享全球认同这个竞赛的理念,也于2015年开始合作举办竞赛的亚洲区大赛,目的在提供平台,让青年学子透过思考和设计,认识高龄社会并尝试提出解决之道。
 
开始举办这个比赛的第一年2014的设计主题是「如何扩展失智症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期盼透过设计,让有认知障碍的病人,例如患有阿兹海默症或老人失智症者,可以重拾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设计灵感其实来自于我的奶奶,」姚彦慈说,她从小就和奶奶非常亲近,眼看着奶奶因为失智症慢慢失去了沟通和生活自理的能力,「连吃东西这么简单的事对她来说都变得极为困难。」例如,一般餐具弧形的设计原本是为了好看,但对需要「挖」食物来吃的病人来说,却极不实用,因此,他们很容易把食物洒得到处都是,自己却一口都吃不到,也让照顾的人非常头痛,许多患者因此都必须仰赖照顾者餵食。
 
「我的设计是让盘子和汤匙的内部接触点呈直角,这样就好挖多了,也因此,失智症者就可以自己吃饭,这对维持他们的自主和尊严带来很大的心理功效。餐具的外部还是呈现弧形的设计,一方面是好看,一方面也是方便堆叠。」
 
再说喝水吧!因为怕老人家呛到,都会让他们用吸管喝水,但其实吸管放在一般杯子里会一直滑来滑去,不太好吸,自然让很多老人家因为喝不到水而不爱喝水,「我就让杯子内部有个高低差,这样吸管会自然地固定在一个地方,当然就好吸多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句响亮的口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想要了解的重点——如何看待和利用好我们社会中日益壮大的熟龄群体。我非常赞同「熟龄族才是未来社会的银色资产」这个观点,这本书无疑是为这个观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我对书中提到的案例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听起来有些出人意料的名字。荷兰的「终身公寓」,我猜想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伴随老人一生的生活解决方案,这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难题非常有启发。而「失智农场」这个概念,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将照护与农业结合,既能提供有意义的活动,又能促进身心健康,这是一种多么富有创意的养老模式!日本的「上错菜餐厅」则让我看到了服务行业的另一种可能性,如何将看似的不足转化为独特的吸引力,这背后一定有值得深思的商业逻辑。至于「葵照护」革命,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在照护领域的一些疑问,比如如何提供更专业、更人性化的照护,如何让被照护者有尊严、有选择。英国的「共生社区」和台湾的「不老梦想馆」,更是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共同探索老年人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新途径。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充满着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银力时代」,这个词本身就很有力量,它颠覆了我们对老年人=负担的刻板印象,反而将他们视为宝贵的「银色资产」。我尤其好奇书里提到的那些具体的案例,比如荷兰的「终身公寓」和「失智农场」,光听名字就充满了故事感,想象着老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安享晚年,甚至还能发挥余热,这种模式对于正在快速老龄化的社会来说,绝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启示。而日本的「上错菜餐厅」和「葵照护」革命,则让我看到了在照护领域也能融入人文关怀和创新思维,甚至能将看似是「错误」的事情转化为一种独特的价值,这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对生命尊严和个体价值的重新定义。再说到英国的「共生社区」和台湾的「不老梦想馆」,这些地方性的实践,却描绘出了一幅幅共享、互助、有尊严的老年生活图景,让我对「老有所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照顾,更需要精神上的寄托和自我实现的平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将触角伸向了全球各地最前沿的实践,用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熟龄族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评分

光看书名,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前瞻性的著作。将熟龄族定位为「银色资产」,这本身就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升级,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书里提到的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案例。荷兰的「终身公寓」,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居住理念,它可能突破了传统养老院的模式,提供一种更自由、更自主、更长期的居住选择。而「失智农场」这个词,则自带一种温暖和治愈的力量,我猜想它一定是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来帮助失智症患者改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多么充满人情味的照护方式。日本的「上错菜餐厅」更是让我觉得有趣,它挑战了我们对服务业的传统认知,如何让「错误」成为一种特色,这背后蕴含的可能是对服务细节的深刻理解和对顾客心理的精准把握。而「葵照护」革命,我希望它能为我们揭示一种更先进、更可持续的照护体系,能够真正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英国的「共生社区」和台湾的「不老梦想馆」,则让我看到了社群的力量和社区互助的魅力,相信书中一定有很多关于如何构建有活力的老年人社群的实践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银力时代」和「银色资产」这两个词,一下子就点亮了对熟龄族群的全新认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支撑这一观点的。荷兰的「终身公寓」和「失智农场」,光是想象就觉得充满新意,前者可能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居住模式,后者则将照护与自然、与劳动相结合,这一定是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深刻革新。日本的「上错菜餐厅」,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幽默和反思,我相信它不仅仅是一个餐厅,更是一种对服务理念的重新解读,或许是关于包容、关于理解、关于“缺陷美”的探讨。而「葵照护」革命,我期待它能为我们带来关于老年照护领域的前沿理念和实践,如何让照护过程更加人性化、专业化,同时又能兼顾被照护者的尊严和独立性。最后,英国的「共生社区」和台湾的「不老梦想馆」,则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地域的在地智慧,如何在社区层面构建支持性的养老环境,如何激发老年人的活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继续在社会中发光发热。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视角深深吸引,它没有回避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年龄歧视和对老龄化的焦虑,而是以一种积极、前瞻的态度,将熟龄族定义为「银色资产」,这是一种多么振奋人心的视角转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银色资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他们丰富的经验、智慧,还是他们潜在的消费能力和对社会的服务意愿?书名中提到的「终身公寓」和「失智农场」,听起来就像是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理想生活空间,我好奇这些模式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的。日本的「上错菜餐厅」更是让我脑洞大开,原来服务上的「失误」也能成为一种卖点,这种将缺陷转化为亮点的创意,既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包容,也展现了商业的无限可能。而「葵照护」革命,则让我看到了日本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上的决心和创新,我迫切想知道,这种革命性的照护模式究竟是如何改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又是如何缓解社会压力的。英国的「共生社区」和台湾的「不老梦想馆」,则像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人性化、社区化的养老蓝图,我相信书中一定会有很多关于如何构建和谐社区、如何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宝贵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