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摄影集:我愿荣光归香港

反送中摄影集:我愿荣光归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反送中
  • 香港
  • 摄影
  • 纪录
  • 社会运动
  • 抗议
  • 政治
  • 历史
  • 公民
  • 人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争取自由的人们留下纪录,
你们不必独自面对。

抗争的香港人,看见的是什么景色?

  由在第一线的香港摄影师纪录下来一场场抗争,
  还有在台港人为他深爱的香港写下的真实感受。

  专访「铜锣湾书店」店长 林荣基

  因《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而引发的「反送中运动」,
  从六月开始大规模爆发,两百万人走上街头进行抗争。

  从7月14日的沙田新城市广场、7月21日的元朗事件、8月31日的太子站袭击、9月29日的全球反极权大游行、10月1日的国殇游行,到香港遍地的示威游行、和平抗争:金钟、上环、湾仔、旺角、沙田、北角、荃湾、元朗、中联办、立法会、机场、湾仔税务大楼、香港医院大楼⋯⋯

  香港人牵着手让百万人淹没道路,也有人穿上护具带着武器站在前方,
  面对有权者各种荒诞的行为与暴力打压,他们仍选择走上街头争取未来。

  透过香港摄影师在第一线的纪录、由香港人撰写对香港的情感,
  告诉世人,他们之所以挺身而出站在前线、纪录、写下的理由。

  我们无法知晓未来,
  我们能做的是想尽办法让未来不要走向崩坏。

  「在立法会一条柱子上,有示威者写上『是你教我们和平游行是没用的』,成为了整场抗争运动的最佳註脚。」/〈冲击立法会〉

  「第一颗子弹打进孩子的胸膛,子弹离心脏只有3公分的距离,只差一点点,真的只差一点点,他就会当场毙命。」/〈10月1日,没有国庆 只有国殇〉

  *本书部分版税将捐至香港星火同盟。

名人推荐


  香港铜锣湾书店店长 林荣基
  中山大学社会系教授 万毓泽
  政治评论家 桑普
  作家 朱宥勋——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主编/艺家


  香港人,现居台湾。

  在十六岁时正式进入摄影行业,从事摄影工作三十余年,同时也拥有平面设计、影片剪辑、后期制作、VR等专业技术及国际认证,在2008年设立自家多媒体制作公司。

  现在偏爱教育培训,希望凭经验能培养出新一代摄影名家及多媒体制作人员。

撰文/天爸

  前香港传媒人,2015年因为孩子的教育原因,一家五口移居台南,并投入推动多元教育的工作。来台湾后开始写台港两地文化差异的文章,并经营「带住三个仔女去台湾」Facebook 专页。

摄影者

  Joey Kwok、Nasha Chan、林健恆@USP、香港理工大学学生会学生报编辑委员会

图书目录

主编序
专访 「铜锣湾书店」店长 林荣基
(一)主要游行
游行
7月21日,元朗
(二)主题集会
立场
政府回应
(三)冲突
警察崩坏
(四)警察装备与使用武器
7月14日,沙田新城市广场
唱圣诗
(五)抗争者装备
抗争者装备
(六)连侬墙
连侬墙
(七)不合作运动
不合作运动
(八)冲击立法会
冲击立法会
(九)机场集会
香港机场
(十)各界响应
罢课
三罢
(十一)法院声援
法院声援
(十二)警察攻击示威者
对着人民的武器
警察假扮示威者
8月31日,太子站袭击
(十三)人链活动
人链活动
美国领事馆
(十四)929以后
9月29日,全球反极权大游行
10月1日,没有国庆 只有国殇

 

图书序言

主编序

  「反送中」在香港,甚至全球已经闹了大半年,到底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全世界都有支持香港的行动?跟台湾有什么关系?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出《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法例(修订)条例草案》,主要为修改《逃犯条例》与《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条例》。根据香港大律师公会指出,《逃犯条例》修订后会使香港可以利用「一次性」或「专案」或「特设」的协议,将嫌疑犯移交至中国各地。

  《逃犯条例》的修订,也会使台湾人或外籍人士无论任何理由过境香港时,都可能遭中国透过《逃犯条例》申请或逮捕移送。

  在国际特赦组织、香港人权监察、人权观察就引渡法修订建议所发表的公开信中,也提及中国已经有以逃税等合法和非政治罪名,来检控、监禁和平社运人士等的先例,所以也担忧法条修订后任何人被引渡到中国,都有遭受酷刑、虐待或是其他严重侵犯人权对待的风险。

  尽管港人极力反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坚拒接受讨论,并一意孤行继续修定,引发了6月9日的一次大规模游行,主办单位民阵(民间人权阵线)表示有103万人参加。其后香港政府态度更强硬,不停谴责示威者及打压反对声音,再次把民怨推高,港人再发起200万人、107万人等大小游行示威,其中不乏到港旅客及在港生活的外国人。

  港府把港人和平示威表达诉求的活动定性为「暴动」,反对声音越演越烈,香港警察打压也越趋暴力,无差别攻击甚至殴打市民,插装假祸、与黑社会勾结等对付示威者等手段也被媒体拍到。截至10月初的被捕「示威者」人数已超过 2000人,并採取快速检控令多人被判有罪。反之被传与警察勾结,于7月21日在元朗港铁站无差别殴打市民的黑帮被捕人数却只有6人,但无人被检控。福建黑帮大军从中国内地到港攻击市民、荃湾刀手斩伤示威者等,也是无人被捕。

  721元朗港铁事件被港人定性为恐袭,在831太子港铁站亦上演另一场恐袭,但无差别殴打市民的竟是香港警察,及怀疑混入中国武警。港警以搜捕示威者为由,要求行驶中的港铁停驶,大量防暴警察冲入港铁站甚至列车内无差别殴打市民,伤者包括老人及小孩,多人浴血甚至昏迷。港警更驱赶媒体及医䕶人员,封锁港铁站二天,其后有3名伤者失踪,更传言港警打死人「毁尸灭迹」。

  港警把被捕人士关进早已荒废的「新屋岭」扣留所,部分无法接触律师及家人,有传出被虐待及性侵等丑闻,医护界亦证实被送院人士多是被打至骨折及重伤。港警无差别袭击及拘捕,包括一般市民、记者、医护人员等的行为越趋严重,造成大量骨折、爆头等重伤案件,也有多名港人眼睛受创,包括怀疑被港警用布袋弹打爆眼球的少女,及一名印尼借女记者已证实永久失明,也有中学生被港警近距离用真枪实弹打至命危。截稿前的四个月死亡人数已破百人,包括为活动轻生的年轻人,也有短时间内大量被发现「自杀」个案,有吊颈、堕楼及被抛下海里的尸体,这些事件已令港人对警察产生仇恨心态,并要求制裁及解散警队。

  虽然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最终公布「撤回」修法,但10月初又绕过立法会突然通过紧急法附属的「禁蒙面法」,进一步打压港人,也扬言不排除会推出更多「灭声恶法」,港人已把口号「香港人加油」,变成「香港人反抗」,把香港推向死亡边缘。

  不同种类的抗争活动每天发生,有暴力也有和平理性,港府管治危机已响了警号,到底何时会结束?港人对政府的五大诉求能否得到回应?五大诉求包括:

  1.撤回逃犯条例修订案
  2.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追究警方滥权
  3.撤回对6月12日及其后抗争活动的「暴动」定性
  4.释放所有被捕抗争者、撤销其控罪
  5.全面落实特首、立法会「真普选」

  笔者不是政治人物,所以不对这场《反送中》活动给予任何评论,但希望以从事逾30年职业摄影师生涯及经验,收集在前线冒着生命危险的年轻摄影师们,一直不眠不休拍摄到的作品,以镜头用事件陈述,让读者去感受,自行分析及评论。新闻媒体及摄影师算是幕后功臣,但往往会被忽略,没有他们的坚持,我们看不到真相,所以值得我们尊重及致敬。
 
艺家

图书试读

游行/

自2003年,我便开始参与所有大型游行,不论是每年的七一大游行,抑或是元旦大游行,我都必然身处其中。反国教、雨伞革命,我没有错过。在2015年离开香港前,只要议题是我关心的,我都尽量走入抗争现场,或者关注着抗争中的一切。所以当预期6月9日会是一场大型抗争,而我因为身在台湾无法参与时,心中的确是十分焦虑。然后100万人、200万人游行,有的台湾港人专程坐飞机参与,但我仍然只能留在台湾,心中真的很不爽。

大型游行是会上瘾的,因为是借由一场又一场游行,建构出我们香港人的意志,将彼此的情感连系、让我们有一个空间一起思考未来。亦因为大型游行,不少装睡的人,不敢梦醒的人,终于有一道出口让自己醒过来,开始检视自己的身份,开始张开眼睛望清现实真相,然后再睡不回去,继续用自己的能力抵抗恶化中的香港。

直至8月18日,我终于可以参与了。这是一个以「止警暴 制警乱」为名义的大型集会,事前大家相信又会再创人数新高。但是警察以安全名义,初次禁制香港人的游行自由,香港人只能以流水方式参与一场集会。但香港人没有因此气馁,更积极走上街头,即使当天狂风暴雨,仍然有170万人聚集在维多利亚公园附近一带。那天我忙完几个月前就安排好的工作后,就马上赶到香港岛,因为从新闻中已知整个铜锣湾挤满人潮,地铁站亦相继关闭,所以我选择在金钟出站,经过湾仔走入铜锣湾与天后之间的维多利亚公园。风雨的确很大,但无阻香港人的决心。我们只是想表达我们的诉求,虽然我们明知权贵充耳不闻,但至少我们努力呈现出我们的心声。

这一天,我终于回到街头了!这一天,我又为自己的香港人身份加入无惧风雨、团结一致的元素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更想从艺术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事件的书,更是一件充满力量的艺术品。摄影师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们善于捕捉那些瞬间的张力,用光影来塑造情绪,用构图来强调主题。我看到了一些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它们超越了具体的事件本身,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一张捕捉了人群中一个孩子眼神的照片,那眼神里包含了纯真、恐惧,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这让我联想到“未来”这个概念。又比如,一些利用建筑空间和人群密度来构图的照片,它们传递出的信息,远比单纯的画面本身更加丰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解读世界的方式,一种用视觉语言来讲述复杂故事的艺术。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感动。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去感受、去思考。我特别留意那些聚焦在普通市民身上的照片,他们可能是上班族,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家庭主妇,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们都成为了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愤怒,有不屈,也有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我被这种真实的力量所打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能直击人心。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人群中的一个眼神,一张被岁月刻下的脸庞,都充满了故事性。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与他们一同经历着这一切。这种代入感,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评分

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生动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时期香港社会的面貌。照片中的细节,无论是人物的服饰,还是街景的元素,都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特别留意那些捕捉到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照片,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事件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同时,书中的一些照片也展现了事件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聚集到后来的抗争,再到最终的某些局面,都有迹可循。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瞬间组成的,而摄影,就是捕捉这些瞬间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它为这段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视觉证词。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拉回了那个曾经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那些曾经充斥着生活气息的街头巷尾,如今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情绪所笼罩。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像是一个精心捕捉的瞬间,定格了在那段日子里,人们眼中闪烁的光芒、紧握的拳头,以及那些无声的呐喊。我看到了年轻人脸上的坚定,也看到了长者眼中的担忧。这种强烈的画面冲击力,让我不禁思考,是什么样的信念,能够让一群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发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声音?我试图在这些影像中寻找答案,寻找那种超越个体,连接集体的力量。书中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们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表达,一种用视觉语言诉说的情绪,一种对历史的回响。合上书页,那些画面依旧在我脑海中回荡,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群体”的力量。当个体的情感汇聚在一起,当共同的信念成为一种驱动力,它能够爆发出多么惊人的能量。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一部宏大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我看到了集体抗争的画面,也看到了个体面对压力的坚韧。那些照片中的人物,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聚集,才造就了那段不平凡的时光。这本书让我思考,个体在集体中的意义,以及集体如何塑造个体。我从这些照片中看到了人的渺小,也看到了人的伟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