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家邦:中国殖民主义狂潮下的香港

思索家邦:中国殖民主义狂潮下的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史
  • 殖民主义
  • 中国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社会思潮
  • 历史学
  • 港英时期
  • 思索家邦
  • 边缘史
  • 殖民地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不只是一场属于香港的时代革命,
同时也是一场召唤边陲小国的结盟战斗。
从香港主体出发,打造东亚反殖共同体,
抵御中国殖民主义狂潮,势在必行。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中英联合声明》承诺「一国两制」50年不变的前提下,主权被移交予中国。然而不到20年,中共却开始收紧香港自治,从2014年的「雨伞革命」,到2017年反对修订《逃犯条例》的送中恶法,香港人不得不走上街头,并屡屡刷新香港有史以来参与游行的人数与规模。

  在这样的浪潮中,香港本土思潮开始萌芽,争取民主自治,甚至港独的主张陆续出现,香港人的自我认同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以及「中国特色」的治理当下,抱持对文化中国的暧昧认同,是否就能换取中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松绑?「港式爱国」或「既爱国,又怕国」的矛盾,缺乏主体的虚无认同,没有国族基础的抗争行动,能否为香港带来民主自由的曙光?

  本文集作者徐承恩,继探讨香港源流史之后,针对香港现况,由国族主义的辩证出发,解说国族认同与民主自决运动的必然性,并解开中国国族外衣背后的帝国基因。借由分析中国百年文明转型的失败,关照本土认同的萌芽并勾勒香港民族的轮廓,本书引领读者抗拒向霸权屈服的「政治现实」,并从虚假的自由进步观和文化情结中突围,为东亚与世界的未来,建构想望和平的反殖共同体。

本书重点

  1.解构中国千年大中华民族神话,在香港岭南的地理、历史与前现代的民族脉络当中建构香港主体性。

  2.在本土化、国族主义思潮退潮当下,针对香港暧昧矛盾的政治状况(爱文化中国但拒斥政治中国、爱国又怕国),以及成长中的本土认同与民主运动,找到国族主义的接点,重新理解正确的国族观点。

  3.见证后雨伞运动的香港状况,纪录香港反送中运动以来的事件细节,与现实对话。

名人推荐

  【专文推荐】

  吴叡人(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吴介民(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各界撑港推荐】
  孔诰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朱宥勋(作家)
  老丹(台独鲸鱼旗设计师)
  林荣基(香港铜锣湾书店店长)
  林昶佐 Freddy(立法委员)
  胡川安(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苗博雅(台北市议员)
  陈信聪(公视「有话好说」节目主持人)
  张之豪(基隆市议员)
  焦糖.陈嘉行(知性艺人)
  (按笔画顺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承恩


  香港中文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同大学社会学哲学硕士。业余香港研究学者,研究范畴包括香港历史、中国边陲史以及国族主义。着作包括《精英恶斗:香港官商霸权兴衰史》(与伍子丰、易汶健合着,东宝制作),《城邦旧事:十二本书看香港本土史》(青森文化)、《郁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圆桌文化)、《香港,郁躁的家邦:本土观点的香港源流史》(左岸文化)、《思索家邦:中国殖民主义狂潮下的香港》(前卫)。

图书目录

序一 民族作为一种志业   吴叡人
序二 以自我燃烧抵抗帝国  吴介民
自序

第一章 民主与国族:历史视野中的小国国族主义
前现代的城邦与帝国
从中世走向现代
走向现代:中央集权的国家巨兽
驯服利维坦:国族主义与现代民主
遭帝国蚕食的国族
(一)集体主义的公意共同体
(二)排外主义的怨恨共同体
(三)血脉为本的浪漫共同体
以国族国家驯服帝国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利维坦2.0
总结:以小国结盟运动抵抗各种帝国

第二章 中国帝国扩张的历史路径
吞食天地的中原聚宝盆
秦汉体制的愚民反智论
昙花一现的澶渊体系
秦汉体系之东亚变奏
思索自由和平的东亚新秩序

第三章 不容自由的百年帝国梦:
从五四百週年、赤化七十年到六四三十年
文明帝国的现代转型
五四:与自由擦身而过
赤化:极权主义与帝国建构
六四:步向自由的最后机会
后六四时代:大国崛起不容自由民主
后六四思潮:帝国神学群魔乱舞
总结:为了自由,这个帝国必须分裂

第四章 我有我风格:没有前缀后缀的香港史
异于中土的岭南文明
岭南之海陆诸族群与香港
精英本土主义之萌芽
粤港自治:第三种中国想像
普罗本土主义的诞生
从另类中华到独立国族的演进
后雨伞无力症候群
在绝望中重新得力

第五章 告别虚拟都会主义:重拾香港国族之主体
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
缺乏主体性的香港认同
(一)虚拟自由进步观
(二)以假乱真的中华情结
(三)似独实统的虚拟城邦论
结语:诚实地面对自己

第六章 自主就是分离:中国眼中的香港民主
民主与爱国:中国的观点
两种民主观的对垒
2004年的爱国论争
帝国崛起下的爱国政治
总结

第七章 本土思潮与反殖共同体:国族建构和地缘政治的观点
欠缺历史主体,只是帝国主义的遁辞
(一)岭南是被东亚大陆帝国压迫的边陲
(二)香港本为逃避大陆帝国压迫的无缘所
从双帝国制衡到单帝国独霸:地缘政治与阶级分析
(一)双帝国体制的权力制衡
(二)中国帝国独大与依附式殖民经济
中国帝国主义不除,民主无望
(一)恋慕帝国荣光的中国仇外国族主义
(二)帝国之下,「港式爱国」只能是假议题
总结

跋 在不该的年代做应该的事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自序

  上本着作《香港,郁躁的家邦:本土观点的香港源流史》出版至今,己度过两个寒暑。香港以至东亚的大棋局,早已不比从前。而前作的焦点,却多放在历史身分的追寻,并未有深究拙着中的史观究竟有何社会政治上之意义。故此文集收录并整理这几年写过的文章,尝试回答一些前作未及回应的问题,期望能基于香港人的身分尽力道出香港的主张。

  第一章是为出版文集而写的新文章,主要是借用管礼雅(Liah Greenfeld)的理论,以历史社会学之分析解释何为国族主义。有一些论者爱把「国族主义」当脏字用,他们看到台湾和香港抗拒强权压境的本土运动,就想当然地将此眨抑为「民粹排外」的「沙文主义」。然而国族意识之根源,乃平等公民因争取世俗参政权而有的同仇敌忾。但随之而来的动员力,使部分帝国尝试从上而下地创制国族,以便披上国族主义的外衣行帝国主义之实。如此我们要评断某国之国族主义是好是坏,就无法一概而论,而必须先衡量论者是为了争取住民的民主自决,还是想要以共同的血缘文化为扩充帝国版图之理由。

  第二章原为《上报》的一篇书评,借两本书讨论何以东亚大陆最终会被大一统的帝国垄断,并给现代中国留下集权的传统。东亚沿海世界本可走上另一条发展道路,特别是东北亚国家自16世纪起就已确立某种列国体系的雏型。只是日本深受大陆那种大一统帝国神学影响,在明治维新达成现代化后,即自视为东亚世界的新中华,想以现代技术将整个东亚都娈成自己的天下帝国。日本的帝国梦随败战而幻灭,但中国国族主义却积极模仿,最终以帝国复兴为终极的中国梦。

  第三章是纪念五四运动百年祭和六四惨案卅年祭的长文,原刊载于《上报》。简要言之,以五四为高峰的中国国族建构运动,追求的是富国强兵,而不是民主自由。中国国族主义最为在乎的,是帝国风华不再的屈辱,是以他们的所谓国族主义,其实是建基于仇恨的帝国复兴运动。六四惨案前夕的自由风潮,是知识人群起质疑帝国建构的世界史时刻。可惜自当局血腥屠城后,大国崛起就成为无可质疑的主旋律。根据历史的教训,这个大一统帝国若不能土崩瓦解、划地分治,自由和民主将永远无法福泽东亚大陆的民众。然而,香港和台湾的本土运动既然都是反帝抗争,那就无法忘记六四惨案的死难者为批判帝国献上灵魂,故此我们皆应当以反帝的高度悼念六四。

  之后第四章则源自一篇掀起轩然大波的文章。原文为《香港民族论》的其中一章,是一篇基于本土角度撰写的香港简史。此文阐明香港有史以来,即走上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因而令读毕拙文的权贵勃然大怒。本章将部分内容重写,并补充最近几年的发展。近日香港局势丕变,为本章之改写倍添困难。在动笔之时,香港社会运动陷入好几年的低潮,似乎已一沉不起;但到了截稿之日,香港百万计的民众却为反对《逃犯条例》草案而持续抗争。历史或有大趋势,但期间的各种波浪仍是令人难以掌握。

  随后三章的内容,则尝试阐释各界对香港本土思潮之种种误解。第五章改写自投稿往《上报》的一系列嘻笑怒骂文章。本章指出香港人过往在特殊的地缘形势,因而受困于虚拟自由主义和虚假中华意识这两大思想笼牢,使香港人的反抗因缺乏主体意识而遭削弱。之后两章均改写自刊于《立场新闻》的文章。第六章则反驳「争取民主与港独毫无关系」的讲法。事关香港人争取的民主,乃「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说白一点就是除国防外交事务外,香港大小事务均当只由香港民众以民主方式决定,与中国无尤。这种「还政于民」的理想,实际上就是要建立半独立的次主权国家。在具有联邦制传统的国家中,中央政权或可以将这种次主权的诉求,与独立运动分别起来:但中国显然不是这样的国家。中国自1927年以来,就是党国一体的国家:是否爱党,乃衡量国民爱国水平的独一准绳。地方若提出「还政于民」的诉求,就是以普罗主权阻止党国中央实践其主权。即使争取民主的民众有着不可救药的大中华迷思,在党国观点而言就必然是在闹独立。第七章则以地缘政治的角度,指出香港若不自主自决,未能摆脱「港式爱国」的迷思,就没有达至自由民主的可能。香港独立非但不是假议题,反倒是承载着所有抗争的基础议题。

  最后一章改写自刊在《上报》的一篇评论,笔者于文中借澄清主流论述对韦伯和本居宣长这两位大师的误解,劝勉香港人当诚实地回应时代的唿召。韦伯提倡建基于责任伦理的现实政治,并不是主张为求存而置理想于不顾。他主张的是这样的态度:将理想视为类似上帝的召命,而非个人道德情操的彰显,继而以使命必达的责任心,沉实而冷静地默默作工。而本居宣长对唐心之意之否定,则提醒我们召命乃源自诚实的心灵。我们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莫要因恐惧和虚荣坠入事大主义的迷思,惟独如此,我们方能活出蒙召的人生。

  这本文集以香港为主要的关注点。然而21世纪,也就是中国大国崛起的世界史时刻。此刻中国以复仇的心志,誓要恢复华夏天下帝国的威荣。香港在中国帝国复兴的过程中首当其冲,但帝国的铁蹄不会就此止住。台湾、东亚沿海以至整个世界,都必会成为中国染指的对象。各地民众必须做好准备,为敌挡中国帝国扩张各司其职,方能使世界免遭沉沦。

己亥蒲月廿九日晚
写于柏山山麓

图书试读

第六章 自主就是分离:中国眼中的香港民主
 
踏入2010年代,争取香港独立的运动正式浮上水面。可是香港的主流民主派大都不为所动,部分人士甚至对提倡香港独立的社会运动抱有敌意。他们大多会附和前港督彭定康的讲法,认为「将民主及港独混为一谈是不诚实、可耻和鲁莽」。他们相信香港即使没有自己的主权国家,仍可能在中国的庇荫下受取到真正的民主。亦因如此,主流民主派多认为香港独立的主张,只会给予中国干预内政的借口。部分人士甚至阴谋论地指斥港独的倡议者都是中国共产党派来的内应。他们不知道政治学大师林兹(Juan J. Linz)早已指出,威权国家的藩属国并无民主化之可能:没有主权,就几乎不可能民主。而更重要的是,即使香港民主派想要争取不谈独立的民主,但宗主国亦可能会将民主自治的诉求与分离主义等同。而这其实取决于中国方面的民主观和主权观。
 
民主与爱国:中国的观点
 
中国自1920年代末,就已是党国不分的专制国家,一直都在强调中央党部对地方的全盘控制。国共两党的民主,最终其实是指党为民作主:他们相信中国民智未开,民众也没有能力为自己的权益发声,是必须靠全能的先锋党为民请命。先锋党会以由上而下的方式对民众灌输意识形态,从而集中力量去达成党为民众订下的目标。党国体制下的民主虽会鼓励群众参与,但议题的设定却始终掌握在党干部的手上,而党干部亦会指导民众如何「民主」地做出「正确」的决定,也就是说民众只是参与者而非决策人。在这场「民主集中制」的游戏中,民众就像参与一场由党国领导主持的坚振礼,在众目睽睽下宣誓效忠由党国所定义的国族,使个别民众顾虑到群众压力而不敢做出敌对党国的事。国民党在取得政权后,由于蒋介石始终无法信任民众,对群众动员就不若北伐期间积极。然而共产党却持续推行这种由党国写好剧本的「民主」,甚至以「新民主主义」的旗帜吸引渴慕自由民主的知识阶层支持。在中共取得政权后,党国则是以拉一派打一派的方式,动员民众的力量巩固威权。

用户评价

评分

《思索家邦:中国殖民主义狂潮下的香港》这个标题,无疑会吸引那些对历史和政治有深刻思考的读者。我一直对“家邦”这个词的内涵很感兴趣,它既包含了国家的概念,又带有某种亲切的、家庭般的联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种“家邦”叙事在“中国殖民主义”的语境下,是如何被构建和使用的?它是否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国家认同,或者在强化现有认同的过程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权力运作? 我猜想,作者在书里可能也会触及到香港作为“前沿阵地”的角色,如何在东西方文明、政治制度的交汇点上,经历着不同力量的拉扯和塑造。这种“狂潮”的到来,对香港的原有秩序和价值观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这种冲击的具体表现,比如在教育、媒体、法律等方面?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狂潮”的实际影响,从而对“家邦”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到《思索家邦:中国殖民主义狂潮下的香港》的书名,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身份认同”的问题。在所谓的“中国殖民主义狂潮”之下,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书中是否会详细梳理不同历史时期,香港人对自身身份的认知演变?从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居民,到回归后的中国公民,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重塑? 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殖民主义”的。在传统意义上,殖民主义通常与军事占领、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联系在一起。但书中提出的“中国殖民主义”是否会突破这些传统定义,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形态层面来解读?比如,是否存在一种以文化同化、意识形态灌输为主要手段的“殖民主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证据和分析,来支持作者的这一独特论断,并帮助我理解香港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的复杂处境。

评分

《思索家邦:中国殖民主义狂潮下的香港》这本书,我一直很好奇它的切入点。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批判性,让我对作者要探讨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尤其关注书中所描绘的“中国殖民主义狂潮”,这个说法在提及香港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敏感而复杂的历史与现实议题。作者究竟是如何界定和论述这种“狂潮”的?是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政策演变,还是通过对社会思潮的梳理?我猜测作者可能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历史叙事,而是会深入剖析这种“殖民主义”的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以及它对香港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和政治生态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很好奇这本书在论述过程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一手资料。对于这类涉及历史宏大叙事的书籍,如果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其说服力将大大增强。我期待作者能在书中呈现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对现有历史解读提出新的视角。例如,在“狂潮”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人物、事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作用又是如何被历史进程所放大或弱化的?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派别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为我揭示出一些过去被忽略的视角,让我对这段历史能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思索家邦:中国殖民主义狂潮下的香港》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感。我很好奇,作者所说的“中国殖民主义狂潮”究竟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它并非简单的地缘政治博弈,而是一种更深刻、更具渗透性的力量。书中是否会去探究这种“狂潮”背后的深层动因,是出于某种历史情结,还是现实的政治需要?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香港社会在这一“狂潮”下,个体命运的叙事。历史的洪流之下,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影响的?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抗争、他们的妥协,又构成了怎样的历史图景?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详实的笔触,描绘出这些个体故事,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在“殖民主义狂潮”的背景下,“家邦”的意义究竟何在。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思索家邦:中国殖民主义狂潮下的香港》让我眼前一亮,它提出的“中国殖民主义”概念,实在是太具有启发性了。我个人一直认为,殖民主义并非只有西方国家对其他地区的单向输出,而是可能以更复杂的形态存在于各种权力关系之中。作者是否会在书中详细阐述这个概念的理论框架?它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殖民主义有何异同?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个概念应用到香港的历史情境中,去解释那些看似“回归”实则可能蕴含着另一种形式控制的现象。 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对香港社会在这一“狂潮”影响下的具体反应和演变。作为一个曾经的殖民地,香港本身就承载着复杂的身世。当所谓的“中国殖民主义”出现时,香港的社会各阶层是如何应对的?是否有内部的抵抗、妥协,或是适应?作者会不会深入分析香港的文化、经济、政治格局在这一时期是如何被重塑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香港,而非简单地被标签化的历史叙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