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历史的国族,就没有未来。
香港人:自己历史自己写!
香港人在改写自己的历史,而且是现在进行式!
***增修版说明 本书第一版出版于雨伞运动、鱼蛋革命之后,是香港人在面对中国政府不愿履行「一国两制」的承诺而发起公民抵抗运动似乎已然失败的时候。香港人「经济动物」的特性让所有外人都以为,现实的香港人肯定会选择向中共靠拢,更加融入中国。但我们都看错香港人了。
因为一起发生在台湾的陈同佳杀人案,促使港府计画修订《逃犯条例》,进而引发香港人的「反送中运动」一发不可收拾。从2019年6月9日的百万人上街游行到10月23日港府正式撤回《逃犯条例》,运动至今仍未结束。香港人每个週末都走上街头,和镇暴警察对峙斗智,坚持「五大诉求,缺一不可」,要求特首林郑月娥给个交待。最新的发展甚至演变为中大、科大、浸大、理大的阵地战。这段期间有年轻人以轻生明志,有年轻人被打、被抓、甚至被杀。如此坚定而强烈的抗争,完全不是百年来香港以及香港人给这个世界的印象。但果真如此吗?我们确定我们真的了解香港以及香港人吗?
当我们以「今日香港,明日台湾」来警惕自己的时候,我们可曾知道过去的香港又是什么?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没有脉络性地认识香港历史,那么讨论香港的现在、台湾的未来,都是危险而不负责任的。
***初版说明 对台湾来说,香港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是一个週末就可以轻易来回的採购天堂?是周润发与狄龙交火的喋血街头或张国荣与梁朝伟互尬的重庆大楼?是台北大排长龙的添好运港式茶餐厅、好好味冰火波萝油的原产地?是太阳花运动结束后更为激烈躁进的雨伞运动、鱼蛋革命的发生地?还是从大量免团费的自由行到买奶粉、买尿布、进驻产检中心与坐月子中心的中国因素侵入地?
在1997年7月1日那个改变香港往后五十年命运的时刻之前或之后,我们对香港这个地方、对香港人这群人知道多少呢?翻开书写香港历史的着作,大部分都不是由香港人写的。有英国人殖民史观的着述,有中国人为中国国族主义服务的论述,香港人在他们的笔下,只是被动配合而面目模煳的一群。
自认为业余香港研究学者的徐承恩,撰写《香港,郁躁的家邦:本土观点的香港源流史》,为的就是要抗衡香港人缺席的主流史观,并确立香港国族的历史地位。
本书开宗明义,是要探索香港国族之源流史。而香港国族有三大历史渊源:
一、百越传承──香港本为百越之地,其民亦为百越之后人。虽然岭南于十五世纪起汉化,但百越文化仍存在于汉文化的包装之下。这种独特之岭南文化,使香港一直有异于由北方汉人主导的帝国。
二、西方现代文明──香港位处南中国海海岸,邻近国际贸易大埠广州,令世居香港一带的边缘族群很早就受到西方文化薰陶。这群西化华人是第一批视香港为家邦的香港人。
源自西方的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价值,于主权移交前已成为香港核心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大陆遗民──香港在中国之外、处中国之旁,却未有参与近代中国血腥暴力的国族建构。大批因政局丕变而流亡到香港的满清遗民、民国遗民选择定居香港。这些南来避秦的难民到香港寻求自由与幸福,并在随后的社会发展中初尝尊严的滋味,使他们逐渐把香港视为自己的家邦。
从史前写到2017年特首选举前,徐承恩表明无意要「公正持平」地回复历史的原貌。他认为在香港的处境,歌颂中国帝国主义的历史书写实在太多,西方既有的香港史论述亦未能避免东方主义的迷思,令香港人的立场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面对不对等的权力,具社会关怀的历史书写就不是要追求中立,而是要奋力为历史中无法自我言说的弱势者仗义执言。惟有完全站在无权势的一边,历史的真象才有可能于正邪的辩证中逐渐浮现。
徐承恩主张,身为香港人、读书人,在此乱世中有种责任,都要尽一己之力书写自己之历史。而他的立场就是要为备受强欺压的香港人作辩护士,为屡遭打压的香港国族说该说的话。
名人推荐 练乙峥,香港时事评论人
吴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员,《受困的思想》作者
杨海英,日本静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教授,《没有墓碑的草原》作者
余杰,时事评论家,《一九二七:共和崩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