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鬱躁的傢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增修版)

香港,鬱躁的傢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增修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史
  • 本土史
  • 香港文化
  • 政治史
  • 社會史
  • 香港身份認同
  • 殖民地曆史
  • 香港政治
  • 增修版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沒有曆史的國族,就沒有未來。
香港人:自己曆史自己寫!
香港人在改寫自己的曆史,而且是現在進行式!

  ***增修版說明
  本書第一版齣版於雨傘運動、魚蛋革命之後,是香港人在麵對中國政府不願履行「一國兩製」的承諾而發起公民抵抗運動似乎已然失敗的時候。香港人「經濟動物」的特性讓所有外人都以為,現實的香港人肯定會選擇嚮中共靠攏,更加融入中國。但我們都看錯香港人瞭。

  因為一起發生在颱灣的陳同佳殺人案,促使港府計畫修訂《逃犯條例》,進而引發香港人的「反送中運動」一發不可收拾。從2019年6月9日的百萬人上街遊行到10月23日港府正式撤迴《逃犯條例》,運動至今仍未結束。香港人每個週末都走上街頭,和鎮暴警察對峙鬥智,堅持「五大訴求,缺一不可」,要求特首林鄭月娥給個交待。最新的發展甚至演變為中大、科大、浸大、理大的陣地戰。這段期間有年輕人以輕生明誌,有年輕人被打、被抓、甚至被殺。如此堅定而強烈的抗爭,完全不是百年來香港以及香港人給這個世界的印象。但果真如此嗎?我們確定我們真的瞭解香港以及香港人嗎?

  當我們以「今日香港,明日颱灣」來警惕自己的時候,我們可曾知道過去的香港又是什麼?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沒有脈絡性地認識香港曆史,那麼討論香港的現在、颱灣的未來,都是危險而不負責任的。

  ***初版說明
  對颱灣來說,香港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是一個週末就可以輕易來迴的採購天堂?是周潤發與狄龍交火的喋血街頭或張國榮與梁朝偉互尬的重慶大樓?是颱北大排長龍的添好運港式茶餐廳、好好味冰火波蘿油的原産地?是太陽花運動結束後更為激烈躁進的雨傘運動、魚蛋革命的發生地?還是從大量免團費的自由行到買奶粉、買尿布、進駐産檢中心與坐月子中心的中國因素侵入地?

  在1997年7月1日那個改變香港往後五十年命運的時刻之前或之後,我們對香港這個地方、對香港人這群人知道多少呢?翻開書寫香港曆史的著作,大部分都不是由香港人寫的。有英國人殖民史觀的著述,有中國人為中國國族主義服務的論述,香港人在他們的筆下,隻是被動配閤而麵目模糊的一群。

  自認為業餘香港研究學者的徐承恩,撰寫《香港,鬱躁的傢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為的就是要抗衡香港人缺席的主流史觀,並確立香港國族的曆史地位。

  本書開宗明義,是要探索香港國族之源流史。而香港國族有三大曆史淵源:

  一、百越傳承──香港本為百越之地,其民亦為百越之後人。雖然嶺南於十五世紀起漢化,但百越文化仍存在於漢文化的包裝之下。這種獨特之嶺南文化,使香港一直有異於由北方漢人主導的帝國。

  二、西方現代文明──香港位處南中國海海岸,鄰近國際貿易大埠廣州,令世居香港一帶的邊緣族群很早就受到西方文化薰陶。這群西化華人是第一批視香港為傢邦的香港人。

  源自西方的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於主權移交前已成為香港核心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大陸遺民──香港在中國之外、處中國之旁,卻未有參與近代中國血腥暴力的國族建構。大批因政局丕變而流亡到香港的滿清遺民、民國遺民選擇定居香港。這些南來避秦的難民到香港尋求自由與幸福,並在隨後的社會發展中初嘗尊嚴的滋味,使他們逐漸把香港視為自己的傢邦。

  從史前寫到2017年特首選舉前,徐承恩錶明無意要「公正持平」地迴復曆史的原貌。他認為在香港的處境,歌頌中國帝國主義的曆史書寫實在太多,西方既有的香港史論述亦未能避免東方主義的迷思,令香港人的立場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視。麵對不對等的權力,具社會關懷的曆史書寫就不是要追求中立,而是要奮力為曆史中無法自我言說的弱勢者仗義執言。惟有完全站在無權勢的一邊,曆史的真象纔有可能於正邪的辯證中逐漸浮現。

  徐承恩主張,身為香港人、讀書人,在此亂世中有種責任,都要盡一己之力書寫自己之曆史。而他的立場就是要為備受強欺壓的香港人作辯護士,為屢遭打壓的香港國族說該說的話。

名人推薦

  練乙崢,香港時事評論人
  吳叡人,中研院颱史所副研究員,《受睏的思想》作者
  楊海英,日本靜岡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係教授,《沒有墓碑的草原》作者
  餘傑,時事評論傢,《一九二七:共和崩潰》作者
 
《香江遺夢:殖民地轉型期的社會變遷與集體記憶》 導言:迷霧中的身份認同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中後期,香港在政治、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以及文化麵貌上所經曆的深刻轉型過程。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政治史或經濟發展報告,而是試圖通過對日常生活、集體記憶、文化符號以及社會階層變動的細緻考察,來描繪一個在殖民母體與本土訴求之間搖擺、掙紮的“香江”形象。我們聚焦於一個特定的曆史窗口期——從戰後重建到九七迴歸前夕,探討香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冷戰格局以及本土意識覺醒的復雜張力下,塑造瞭其獨特的社會肌理與身份認同。 第一章:戰後重建與社會重塑:灰色的黎明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二戰結束初期,香港社會在物質極度匱乏與人口驟增下的艱難重構。重點考察瞭英治當局在重建過程中所采取的公共政策,尤其是在房屋、醫療和教育方麵的初步乾預。這一時期,大量湧入的內地移民,特彆是南下避難的各階層人士,極大地改變瞭香港的人口結構。我們分析瞭戰後初期,本土精英階層(如傳統士紳和新興商賈)在權力真空下的角色定位,以及底層民眾在寮屋區和工廠中建立起的初步社區網絡。此外,本章將探討早期社會運動的萌芽,例如如對生活必需品短缺的抗議,這些是理解未來社會張力的重要注腳。殖民政府如何平衡維持統治的穩定與有限度的社會福利改革,構成瞭這一階段的核心議題。 第二章:經濟奇跡的底層邏輯:從加工貿易到工業化引擎 香港的經濟騰飛是其社會變遷的決定性力量。本章詳細梳理瞭香港工業化的路徑,特彆強調瞭紡織業、電子裝配業在這一時期的主導地位。我們不僅關注宏觀的經濟數據和外貿政策,更著眼於微觀的工廠生活。工廠內部的勞動紀律、工人階層的形成、工會力量的初始形態,以及傢庭經濟模式如何圍繞工廠運轉,都被納入分析範圍。這一經濟奇跡的代價——環境汙染、勞資矛盾的激化——也在此得到呈現。同時,本書考察瞭戰後初期本土資本的積纍與再投資策略,以及新興的華資企業如何逐步挑戰英資企業的壟斷地位,為後來的經濟結構多元化埋下伏筆。 第三章:殖民體製下的公民權邊緣:製度與張力 在政治層麵上,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殖民地政府的“管治哲學”。我們探討瞭“精英治港”模式的運作機製,以及在公共行政、司法係統和警政力量中,華洋關係所體現齣的權力結構。重點分析瞭在缺乏充分代議製政治的情況下,社會訴求是如何通過非正式渠道(如街坊會、宗親組織或地下社團)被錶達和消解的。本章特彆關注瞭香港法治精神的“選擇性應用”——它如何保障商業利益,卻在社會權利分配上保持瞭對殖民者有利的結構性偏斜。對殖民地教育體係中“雙語”和“雙重標準”的考察,揭示瞭文化上的從屬地位如何固化瞭社會等級。 第四章:文化景觀的構建:媒介、亞文化與身份的萌芽 進入六七十年代,大眾傳媒的興起深刻改變瞭香港人的精神麵貌。本章重點分析瞭粵語流行麯、香港電影以及報紙雜誌在構建“香港人”身份認同中的作用。我們考察瞭這些文化産品如何在不直接觸碰政治禁區的前提下,巧妙地反映和投射瞭底層民眾的集體情緒和對未來的想象。對電颱節目的分析尤其重要,它們不僅是娛樂的載體,更是社會議題的發酵地和民間智慧的傳播媒介。這一時期,城市景觀的快速變化(如摩天大樓的崛起、社區的拆遷重建)對人們的空間感知和歸屬感産生瞭怎樣的衝擊,也是本章探討的核心。 第五章:社會運動的勃興:從民間不滿到體製對話 七十年代是香港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本章詳盡分析瞭1967年騷亂的深遠影響,以及隨後的社會改革浪潮。我們考察瞭保釣運動、工人權利運動,以及新興的消費者權益組織和婦女團體是如何在社會空間中占據一席之地的。特彆關注瞭“保衛天星小輪”事件和“中文運動”,它們標誌著本土意識開始從單純的生活需求上升到對文化主權和公共話語權的爭取。這些運動如何促使殖民政府建立起半官方的谘詢機構,以及這種“協商式管治”的局限性,構成瞭本章的關鍵論點。 第六章:麵嚮九七的焦慮與適應:過渡期的社會心態 八十年代,隨著中英談判的展開,香港社會進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時期。本章側重於分析這種政治前景的不明朗如何滲透到傢庭決策、商業投資和個人職業規劃中。我們探討瞭“移民潮”背後的社會心理動因,以及“移民文化”如何反作用於留守群體的生活態度。對“兩文三語”政策的推行、基本法起草過程中的民間參與(或缺乏參與),以及媒體對迴歸議題的報道策略,都摺射齣社會在接受新現實過程中的復雜心態——既有務實的經濟考量,也有深層的文化疏離感。 結論:未竟的敘事 本書最終總結瞭在殖民地晚期,香港社會在經濟繁榮的錶象下所積纍的深層社會矛盾與文化張力。我們認為,正是這段轉型期的經驗,塑造瞭當代香港人處理權力、集體行動和身份流變的基本模式。盡管本書並未觸及主權迴歸後的具體事件,但它提供瞭一個理解香港社會結構、集體心理底色和城市文化基因的曆史性視角。這是一個關於適應、生存、以及在巨大曆史洪流中試圖錨定自身的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承恩


  開業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哲學碩士,業餘香港研究學者,研究範疇包括香港曆史、中國邊陲史以及國族主義。著作包括《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與伍子豐、易汶健閤著,東寶製作),《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青森文化)及《思索傢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前衛)。
 

圖書目錄

增修版序
作者序
推薦序一:曆史尋找本土(練乙錚)
推薦序二:高貴的鬱躁(吳叡人)
推薦序三:重蹈濛古人覆轍的香港民族(楊海英)
推薦序四:陸沉未必由洪水(餘傑)

導論  書寫香港人的曆史故事
第一章  細說從頭:嶺南諸族源流考
第二章  是漢?非漢?嶺南陸上族群之形成
第三章  南海的大航海時代:嶺南海洋族群之興起
第四章  當西方遇上東方:洋商、買辦、混血兒
第五章  西學東漸與文化混血兒
第六章  篳路藍縷的香港建政史
第七章  施善與自治:香港民間社會之萌芽
第八章  以港為傢:精英本土意識之萌芽
第九章  中華鄰國萬歲:香港與中國國族主義
第十章  同途異路:港粵風雲下的本土意識
第十一章  脆弱的榮景:戰前香港的現代化進程
第十二章  終戰、冷戰與失落的民主
第十三章  大中華文化主義與躁動新一代
第十四章  相遇獅子山下:香港普羅國族意識之奮興
第十五章  被賣的亞細亞孤兒:英屬香港之黃昏
第十六章  六四慘案與民主抗共:高度政治化的後過渡期
第十七章  歡迎中國!新殖民主義與香港人的抗爭
第十八章  再見中國!香港國族主義成長之痛
後記  革命過後
後話  自由與強權的鬥爭
跋  香港國族之魂
增修版跋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香港,鬱躁的傢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增修版)》這本書,絕對是近年來我讀過的最令人迴味無窮的本土曆史著作之一。作者以一種溫情而又犀利的筆觸,勾勒齣香港這座城市在曆史長河中的獨特麵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香港近代史時,對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之間辯證關係的深入探討。書中對不同時期社會思潮的分析,以及對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演變過程的描繪,都極具洞察力。“鬱躁”二字,不僅僅是一個形容詞,更是一種曆史的注解,一種文化的底色,作者通過對香港人集體記憶的挖掘,生動地展現瞭這種復雜情感是如何在曆史進程中形成並影響著這座城市的未來。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到國際金融中心,再到如今麵臨種種挑戰,香港的每一步都充滿瞭故事,而這本書,就是將這些故事串聯起來,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完整、更加鮮活的香港。

评分

坦白講,《香港,鬱躁的傢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增修版)》這本書,給瞭我非常大的驚喜。作為一名對香港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想找到一本能夠真正觸及香港靈魂的書籍,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不拘泥於大曆史的框架,而是從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一個個具體的事件入手,抽絲剝繭地展現香港的源流。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香港早期華人社會組織和基層生活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同鄉會、商會等如何維係社區、保障生存,以及在社會變遷中扮演的角色,都展現瞭香港獨特的社會結構。作者對於“鬱躁”情緒的分析,也並非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經濟因素、社會結構、文化心理等多個層麵,解釋瞭香港人為何會産生如此復雜且持久的情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香港這座城市的理解,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一個能夠感同身受的參與者。

评分

不得不說,《香港,鬱躁的傢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增修版)》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一本史書,不如說是一次深邃的精神之旅。作者對於香港曆史的梳理,絕非枯燥的年代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與哲學思辨。書中對“鬱躁”二字的解讀,巧妙地貫穿瞭香港從一個小漁村蛻變為國際都會的心理曆程,那種既有蓬勃嚮上、敢闖敢拼的活力,又潛藏著不安與焦慮的復雜情緒,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戰後香港經濟騰飛時期社會心態的分析,那時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那種在物質匱乏中追求進步、在政治動蕩中尋求穩定的心態,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細膩的筆觸得以重現。書中對香港社會運動的梳理,也擺脫瞭簡單的政治評判,而是深入探究瞭每一次運動背後,社會結構的變化、經濟利益的博弈以及民眾情感的湧動。讀到這裏,我常常會反思,是什麼樣的土壤孕育齣瞭香港人這種獨特的韌性與創造力。

评分

這本《香港,鬱躁的傢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增修版)》真是讓我讀得心潮澎湃,仿佛親曆瞭香港那跌宕起伏的百年變遷。作者以一種近乎電影式的敘事手法,將那些被宏大曆史敘事所忽略的個體命運、民間記憶娓娓道來。我尤其被書中對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香港社會經濟的細緻描繪所吸引,那些潮汕、福建等地的移民如何帶著鄉愁與夢想,在這片彈丸之地紮根、生長,如何從碼頭工人、小商販一步步構建起今日香港的商業脈絡,這種底層視角的力量感十足。書中不迴避殖民時期的復雜性,而是深入剖析瞭英國統治下香港經濟模式的形成,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衝擊與融閤。作者對“本土”概念的探討也極具啓發性,在曆史的長河中,香港的“本土”是如何在不斷的外來影響下,又如何堅守自身特質,並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身份認同,這一點在我看來是全書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讀完之後,對香港這座城市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東方之珠,而是充滿瞭更多層次的肌理與情感。

评分

我必須承認,《香港,鬱躁的傢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增修版)》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香港曆史的一些刻闆印象。作者以極其紮實的考證功底,輔以引人入勝的敘事,為我們揭示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香港。與許多主流史學觀點不同,本書從“本土”齣發,審視瞭香港自身獨特的曆史軌跡,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在作者筆下被重新賦予瞭生命。我特彆被書中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變革的描繪所打動,那是一個充滿活力但也充滿衝突的時代,香港如何在這個特殊的曆史節點上,完成瞭從製造業中心嚮金融服務業的轉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社會階層、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巨大變遷,書中都做瞭極為細緻的解讀。作者對於“傢邦”概念的延展,也讓我深思,香港人在經曆瞭漫長的殖民統治和迴歸的過渡後,如何定義自己的“傢”,如何維護自己的“邦”,這種身份認同的演變過程,在書中得到瞭深刻的探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