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又见飞刀》是小李飞刀系列中的最后一部。
这回古龙准备娓娓告诉读者,小李家这个家族最后的结果,
究竟名传一世的李寻欢的后人会面临什么样的危机?
李寻欢的声名最后会是小李家的沉重负担吗?
小李飞刀故事的最后结局,意想不到的情节发展,挖空心思的创作,
是读过小李飞刀系列故事的书迷所必收藏之书。
江湖上又见飞刀!
李坏可爱的笑容里实在带着坏的味道,放荡不羁的行为让情人流泪,恨他的坏。
但在众人眼中李坏一点也不坏,因为他是小李探花的后人;
血液里流动着小李家的大爱,手指间能迸发出小李家的飞刀!
可是,谁能了解李坏的忿怒与痛苦?
对李坏而言,那夜月光下温柔的情、梦,相聚、分离都是真实的。
但更真实的是他必须为小李家跟所爱的人决斗!
李坏要如何去取舍?什么才能算是小李家的大爱?这样的故事怎么才能完美?
刀不仅是一种武器,而且在俗传的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
可是在某一方面来说,刀是比不上剑的,它没有剑那种高雅神秘浪漫的气质,也没有剑的尊贵。
剑有时候是一种华丽的装饰,有时候是一种身分和地位的象征。
在某一种时候,剑甚至是一种权力和威严的象征。
刀不是。
剑是优雅的,是属于贵族的,刀却是普遍化的,平民化的。
有关剑的联想,往往是在宫廷里,在深山里,在白云间。
刀却是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人出世以后,从剪断他脐带的剪刀开始,就和刀脱不开关系,
切菜、裁衣、剪布、理发、修须、整甲、分肉、剖鱼、切烟、示警、扬威、正法,这些事没有一件可以少得了刀。
人类的生活里,不能没有刀,爱好像人类的生活里,不能没有米和水一样。
奇怪的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刀还比剑更残酷更惨烈更兇悍更野蛮更刚勐。
刀有很多种,有单刀、双刀、朴刀、戒刀、锯齿刀、砍山刀、鬼头刀、雁翎刀、五凤朝阳刀、鱼鳞紫金刀。
飞刀无疑也是刀的一种,虽然在正史中很少有记载,却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与传奇性。
正于‘扁钻’是不是属于刀的一种呢?那就无法可考了。
李寻欢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李寻欢的‘小李飞刀’当然也是。
大家都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李寻欢这样的人物,也不可能有‘小李飞刀’这样的武器。
因为这个人物太侠义正气,屈己从人,这种武器太玄奇神妙,已经脱离了现实。
因为大家所谓的‘现实’,是活在现代这个世界中的人们,而不是李寻欢那个时代。
所以李寻欢和他的小李飞刀是不是虚构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这个人物是否他能活在他的读者们的心里,是否能激起大家的共鸣,是不是能让大家和他共悲喜同欢笑。
本来谁也不知道李寻欢和他的飞刀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可是经过电影的处理后,却使得他们更形象化,也更大众化了。
从某一种角度看大众化就是俗,就是从俗,就是远离文学和艺术。
可是我总认为在现在这么样一种社会形态中,大众化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好。
那至少比一个人躲在象牙塔里独自哭泣的好。
有关李寻欢和他的飞刀的故事是一部小说,
‘飞刀‧又见飞刀’这部小说,当然也和李寻欢的故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是他们之间有很多完全不相同的地方。
虽然这两个故事同样是李寻欢两代间的恩怨情仇,却是完全独立的。
小李飞刀的故事虽然已经被很多次搬上银幕和萤光幕,但他的故事,却已经被写成小说很久了,
‘飞刀’的故事现在已经拍摄成电影了,小说却刚刚开始写。
这种例子就好像萧十一郎一样,先有电影才有小说。
这种情况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枝节,使得故事更精简,变化更多。
因为电影是一种整体的作业,不知道要消耗多少人的心血,也不知道要消耗多少物力和财力。
所以写电影小说的时候,和写一般小说的心情是绝不相同的。
幸好写这两种小说还有一点相同的地方,总希望能让读者激起一点欢欣鼓舞之心,敌忾同仇之气。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写小说的最大目的之一。
当然并不是全部目的。
还有一点我必须声明。
现在我腕伤犹未癒,还不能不停的写很多字,所以我只能由我口述,请人代笔。
这种写稿的方式,是我以前一直不愿意做的。
因为这样写稿常常会忽略很多文字上和故事上的细节,对于人性的刻划和感伤,
也绝不会有自己用笔去写出来的那种体会。
最少绝不会有那种细致婉转的伤感,那么深的感触。
当然在文字上也会有一点欠缺的;因为中国文字的精巧,几乎就像是中国文人的伤感那么细腻。
幸好我也不必向各位抱歉,因为像这么样写出来的小说情节一定是比较流畅紧凑的,
一定不会生涩苦闷冗长的毛病。
而生涩苦闷冗长一向是常常出现在我小说中的毛病。
于病后,非关病酒。不在酒后。
七十年二月十日夜
这本书的名字在脑海里盘旋了好几天了,总觉得它自带一种江湖的侠气,又隐隐透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宿命感。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带着点武侠色彩,但又不拘泥于传统打打杀杀的故事。我期待的是那种在刀光剑影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同样波澜壮阔的描写。比如,主角身上是否背负着什么沉重的过去?他手中的“飞刀”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是单纯的利器,还是承载着某种象征意义,比如爱恨情仇,或者某种难以言说的传承? 我希望故事能给我一种“侠骨柔情”的感觉,不只是简单的快意恩仇,更能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描绘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或者“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遗憾,那我一定会非常满足。 我对作者的叙事能力和文字功底有着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够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故事的世界,跟随主角一同经历那些跌宕起伏的命运。 毕竟,一个好的书名,本身就应该勾起读者无尽的遐想和期待。
评分读完之后,我第一感觉是,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世界观。虽然我不能直接透露具体的情节,但我可以说,作者在环境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那些古老的城镇、幽深的密林、以及时而出现的巍峨山峦,都仿佛在我眼前活生生地展开。这种细致的描绘,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氛,更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发生的大背景,以及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并没有将他们脸谱化。每一个角色,即使是配角,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动机,他们的出现似乎都有其必然性,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时,是花了心思的。那种细微的情绪波动,那种在犹豫和抉择中的挣扎,都写得相当到位。 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去揣摩人物的内心,去理解他们的选择,甚至在某些时刻,产生共鸣。 这种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型作品所难以给予的,它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一个故事,更是在与一群鲜活的生命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侠客,在漫天飞雪中,手中闪烁着寒光,而这一切,似乎又和过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将这种宿命感和江湖恩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我希望故事能够有足够的悬念,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当真相揭晓时,又能让我感到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外。 这种“反转”的魅力,是吸引我读下去的重要动力。 此外,我希望作者能够创造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他们的出现,或许是为了衬托主角,但又不能流于俗套,甚至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故事线,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饱满。 尤其是我希望,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给我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那种在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后,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感觉,是其他任何体验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莫名的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我总觉得,“飞刀”这两个字,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武艺,更象征着一种宿命,一种无法摆脱的羁绊。而“又见”,则似乎暗示着某种循环,或者某种重逢。我期待着在故事中,能够看到“飞刀”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冲突,更希望它能承载着某种情感,某种历史的沉淀。 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玩转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让故事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或者在不同的地域展开。 我也希望,书中的人物关系能够错综复杂,充满着误会、纠葛,以及最终的释然。 这种“猜不透,又忍不住想知道”的感觉,才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尤其是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故事,应该能够让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久久回味,并且忍不住去思考其中的一些深层含义。 我相信,这本《飞刀,又见飞刀》一定能够带给我这样的惊喜。
评分对于一本以“飞刀”为名的作品,我首先期待的自然是其中对于“飞刀”这种意象的独特解读。它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兵器,而应该被赋予更深层的意义,比如它可能代表着某种传承,一种家族的使命,或者甚至是一种个人心结的象征。我希望看到“飞刀”在故事中扮演关键角色,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节推进的催化剂,能够激起人物内心的波澜,甚至改变他们的命运轨迹。 我对于作者在描写人物心路历程方面的功力也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能够看到主角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成长,他如何从迷茫走向坚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以及如何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与恐惧。 这种内心的刻画,往往比外部的打斗更能打动人心。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侠”的境界,但这种“侠”不应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之中,体现在他们对于道义的坚守,对于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于情感的珍视。 这种由内而外的“侠气”,才是我最看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