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蒋秋华
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肄业,着有《宋人洪范学》等。
序
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十分注重心性道德的修为,对于科学的研究,一向採取比一的态度,如《易.系辞传》即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有的器物制作,在世人的误解下,几乎全被视为淫巧末技,算不了什么真正的学问,不值得鼓励。纵然某些器物有其可观之处,往往也在「致远恐泥」的迷惘下,大弹「玩物丧志」、「虽多亦奚以为」的高调,而遭到扼杀的命运。因此,大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学的正常发展。这种偏颇的观念,虽然在古代大行其道,但仍有一批人孜孜矻矻的从事科技的研究,并且默默地完成不少的贡献。其中大多数的器物由于不受重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散佚了,有幸被记载而传留至今的,实在是寥寥可数。至于制作者的姓名,命运亦同。古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到了宋代,呈现一片蓬勃兴盛的景象,在这三百多年的岁月哩,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科学人才,在许多的科学项目方面,例如天文、地理、历法、算术、医药、生物等,均做出了十分杰出的表现。而这些科学家当中,又以北宋沈括的表现最为出色。
沈括是一个学问渊博、识见精敏的学者,对于每一门学问,都有相当浓厚的兴趣,所以他的研究成果包括了各个方面,这可从他晚年隐居于梦溪园时撰写的《梦溪笔谈》,得到明确的证验。
《梦溪笔谈》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此书的内容几乎包罗了所有的科学领域,而且几乎在每门学科哩,沈括都提供了不少真知灼见。英国的科学家李约瑟,曾称此书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可见他的确是一不非常难得的着作。
沈括一生的阅历相当丰沛,除了科学研究外,政治、军事方面也有十分出色的表现,但是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他并未受到相当的重视。虽然他的着作经常被人引用、讨论,也曾获得不少的称颂,然而那只不过是欣赏他的学识驳杂,基本上,仍不将他当作正统的学者看待。同时又因他曾赞助王安石的变法,在世人归罪新法亡宋的观念下,自然对沈括有不太公平的批评。
十至今日,许多老旧、部适合的观念,已经随着风气的转变而更改了,对于前人的误解,也应加以重新的修正,所以值得我们为沈括写部比较客观、公正的传记,来推崇他在中国科学史上的成就与贡献,这正是本书所欲尝试的工作。另外,也希望借由此一传记的介绍,能引起一般人对古代中国科学与科学家的敬重。
本书主要参考的书籍为:胡道静的《梦溪笔谈》、《新校正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大学、合肥钢铁厂「梦溪笔谈译注」的《梦溪笔谈译注--自然科学部分》,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的《沈括研究》。由于体例的限制,不便于行文中一一注明,特于此处批露,以示不敢掠美。
这本《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的书,我拿在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段厚重的历史。从封面上沈括那略显严肃却又充满智慧的目光,我便开始期待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总觉得,历史人物的书写,最难得的就是能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个体,而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这本书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个遥远的宋代,感受沈括的时代气息,理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那些在他身上闪耀的科学精神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我渴望了解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求学之路,他的社会阅历,这些点点滴滴汇聚起来,才能勾勒出一个立体鲜活的沈括。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他个人生平的描述,而是能深入探讨他在科学史上的具体贡献,那些被后人称为“座标”的里程碑式的成就,究竟是如何被他发现、被他阐释、被他记录下来的。我好奇他如何能在那个时代,超越许多局限,提出那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希望能窥见中国古代科学的辉煌,也能看到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人生轨迹。
评分拿到《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便是它在学术上的深度和广度。我希望这本书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能够扎根于史料,对沈括的科学成就进行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我对他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涉猎非常感兴趣,也很好奇这本书将如何系统地梳理和呈现这些成就。我期望书中能够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解读,来论证沈括观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并且能够清晰地阐述这些观点在当时乃至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沈括零散的科学思想,凝聚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科学体系,并赋予其“座标”的意义的。此外,书中对沈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逻辑思维的剖析,也是我期待的重点。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思维,不仅仅是对沈括个人的了解,更是对中国古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学习。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在知识海洋中的求索,希望能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这本书,从书名上就有一种宏大而深邃的感觉。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沈括个人成就的梳理,更能将他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沈括的科学思想,是如何与当时的其他科学家、学者、以及社会思潮相互作用的。我很好奇,他是否受到过其他人的影响,又是否启迪了后世的学者。这本书,是否会涉及沈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更希望能够从书中感受到,沈括的科学精神,是如何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并且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他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一位时代的见证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沈括的复杂性,以及他作为一个多面手,在中国科学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独特价值。
评分读一本书,我常常是被作者的叙事风格所吸引。《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这本书,我希望能看到一种既学术严谨又不失文学色彩的笔触。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沈括的故事,让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符号,而是鲜活的存在。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体会到沈括作为一位科学家、一位官员,他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沈括的内心世界,他的思考方式,他的情感波动,他的执着与坚持。我相信,一个优秀的传记作品,不仅仅要呈现人物的功绩,更要触及人物的灵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沈括的智慧、他的勤奋、他的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他作为一个时代的弄潮儿,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科学追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阅读的愉悦,同时也能引发我对于科学、对于历史、对于人生更多的思考。
评分对于《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这本书,我抱有的期待是,它能够填补我在中国科学史知识上的空白,尤其是关于宋代科学发展的具体脉络。我常常觉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成就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传播。沈括,作为其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的贡献不应该被遗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沈括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所提出的概念和理论,是如何成为后来科学研究的“座标”的。我很好奇,他当时的观察和实验,是如何在那个技术条件下进行的,又是如何得出那些令人惊叹的结论。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沈括的科学思想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推动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张珍贵的地图,指引我在这片广阔的科学史领域中,找到属于沈括的关键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