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着名的哲学史家兼「新儒家」冯友兰先生说过:历史有「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之分。本来的历史是客观存在,写的历史是主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总不能和其所认识的客观对象完全符合,写的历史同本来的历史也不能完全符合。所以,写的历史永远要重写,历史家也永远有工作可作。
笔者自认为是个对哲学和历史都有兴趣爱好的学者----学别人创立的哲学,学别人写的历史,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笔者选择自己所能接受的理论,形成自己对历史真实的理解,从而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追求历史的真实,并且自己也学着写历史,包括思想史。
一九八八年五月,笔者至东亚哲学研究所,决心对儒学作一系统的研究,同时也对自己以及某些国内外学者以往对儒学存在的种种见解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清算。笔者之所以将书题定名为《儒家哲学片论----东方道德人文主义之研究》,一则是实事求是地表明笔者对儒学仅只有初步的片面了解,二则想突出笔者对儒家人文主义哲学的道德主体性特点的认识。因为在过去,有不少新儒家或反儒家学者把儒学概括为「伦理本位主义」或「泛道德主义」,笔者觉得这样的概括并不确切。因为儒学虽然重视人伦关系,但最根本的特点是确立了普遍内在的人类道德的主体性,而不是外在的人伦关系的主体性;这种确立道德主体性的哲学又十分重视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肯定,是富有人本主义或云人文主义精神的,因而不能视之为「一切皆道德」的「泛道德主义」。因此,笔者把这种确立道德主体性的人文主义哲学称之为「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而儒学这种道德人文主义哲学与宗教观念笼罩下的西方道德哲学又是根本不同的,因此,笔者又把它叫作「东方的道德人文主义」。本书所呈现的,就是作者对儒学发展研究及了解。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白话的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处处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知行合一”的阐释,它打破了我之前对“知”与“行”的割裂认知。我常常是知道很多道理,却难以付诸实践,而作者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介绍,让我明白了“知”的最高境界就是“行”,如果不能做到,那便不是真正的“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发。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例如在处理团队协作时,我不再只是分配任务,而是更注重沟通和理解,力求做到“同心同德”。书中对“格物致知”的探讨,也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要通过实践去体悟,去探索事物的本质。这让我对学习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在繁杂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力量。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只是觉得“儒家哲学”这四个字,或许能为我枯燥的生活增添一点古韵。然而,事实证明,我的这种认知是多么的浅薄。作者以一种我从未想象过的视角,将那些看似遥远、艰涩的儒家思想,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渗透进我的意识深处。读到关于“仁”的那一部分,我反复咀嚼着那些关于爱人、忠恕、恕道的阐述,仿佛看见了孔子本人在杏坛之上,循循善诱,将他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的期盼,倾注于每一个眼神、每一句低语。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的点滴行为:对待家人是否足够耐心?对待朋友是否足够真诚?对待陌生人是否多了一份善意?书中对“礼”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礼”不过是繁文缛节,是束缚人性的枷锁,但作者却将其升华为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一种社会秩序的润滑剂。它不是空洞的仪式,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的体现。我开始理解,为何古人如此重视“礼”,因为在一个缺乏内在约束的社会,外在的规矩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传统,那些被现代化浪潮冲刷得模糊不清的价值,原来它们并非陈腐过时,而是历久弥新,充满智慧。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儒家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对“君子”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与现代社会中“成功人士”截然不同的形象。君子并非追求名利,而是注重德行的修养,他们内心平和,行为端正,始终保持着一份超然物外的气度。书中对“中庸”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来都偏爱极端,要么全情投入,要么彻底放弃,而“中庸”所倡导的那份恰到好处的平衡,才是人生智慧的真谛。作者并没有将“中庸”曲解为平庸,而是强调了其内在的深刻性,它要求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审慎的判断。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例如在面对工作压力时,不过度焦虑,而是寻求一种更有效率、更平和的应对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外在的物质,而是来自内心的充实和自我的超越。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带领我们走进儒家思想的殿堂,去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智慧。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道”的阐释,它并非某种具体的教条,而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存在,一种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则。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道”的玄妙之处一一展现,让我体会到一种宏大的哲学境界。我开始思考,我的人生追求的“道”又是什么?是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还是内心的平静?书中对“德”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我一直认为“德”是一种外在的表象,但作者却将其上升到一种内在的修养,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它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修炼的结果。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德”并非沽名钓誉,而是默默地散发光芒。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加坚定地走向人生的目标。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场与古圣先贤的思想对话。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那些深邃的哲学命题,融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引人入胜的论辩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孝”的解读,它不再是简单的“养父母”,而是上升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承载和传承。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却常常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对他们的陪伴。读到这里,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愧疚感,同时也有一份被点醒的释然。书中对“忠”的讨论,也让我陷入了沉思。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忠”所倡导的那份对国家、对事业、对承诺的坚守,是否也同样重要?作者并没有强迫我去认同某种观点,而是通过层层剥茧,引导我自行思考,自行判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任何直白的说教都更能打动人心。我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书院,聆听着智者的教诲,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一层新的面纱,看见更广阔的智慧天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