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與研究古籍的時候,古籍中的異文常常令初學者望而卻步,其實這些異文資料往往是學者進行各種研究的一種得力工具,本書將分<古籍異文現象分>與<古籍異文應用研究>兩大部分加以論述,歡迎你來一探古籍異文的豐富世界。
彥坤學弟所著《古籍異文研究》一書即將行世,此誠學界之美事。我有幸先讀此書之原稿,讀後頗有感想,略陳數言,以弁簡端,聊充為「序」。 古籍中之異文,乃是傳統校讎學檢錄之對象,又是校勘、對比的結果。有校、有比,始能發現文中之「異」。它作為古書中自然存在的「現象」,有待於人們的查究、發現、歸納以至採集為文、為書,故《春鞦三傳異文釋》之儔緣是而作;作為已經過前人發掘、搜集、整理齣來的「材料」,它則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 從異文對於古籍本身的探究來說,人們可以通過它來辨明字句正誤、古書真僞,推斷書、文撰作年代,考求立論依據或鑒彆版本之優劣等。如《孟浩然詩集》中《舟正晚望》一詩,其「坐看霞色晚」一句,宋本作「煙霞晚」,明刊本及汲古閣本等則作「霞色晚」,而《全唐詩》則作「霞色曉」,文有參差,詞有不同。通過與嚴羽《滄浪詩話》所引相校(此書亦作「霞色晚」),據推斷,此詞當作「霞色」為是,「曉」字亦當是「晚」字。由異文的對勘可以顯其正誤。《列子》一書,所傳作者列禦寇本與莊周差不多同時,而晉人張湛所注之《列子》,書中所述多與《莊子》雷同,由兩者所述之異文,可以證知《列子》可能係張氏之僞託。又前人以《晏子春鞦》與《史記.管晏列傳》兩大相對校,據其相異之處而推知今本《晏子春鞦》有漢人劉嚮據《史記》增補之佚文。曆代文人讀書、校書,多有擅改古書之陋習,如韓昶(韓愈之子)之改「金根車」為「金銀車」。明人刻書亦好擅改,故明代中葉以後之刻,多為劣本,此由異次可以證知。各代書寫刊刻,常有其特殊之避諱字、異體字或簡化字,此亦可由各代之抄本、刻本之比校而得,由是亦可推知其撰作之年代或地域。總之,異文在校勘或版本之學本身,處處都呈現其重要的論證作用,它是校勘學中重要的運用手段。故阮孝緒《七錄.序》說:「昔劉嚮校書,輒為一錄。論其指歸,辨其僞謬。」劉氏於僞謬之辨,利用異文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劉氏所校的中,有「一曰」之例,就是廣求異文的結果。而東漢時之鄭玄注三《禮》,特彆是注釋《儀禮》一書,更是重視古、今文書中之異文。他在《儀禮》注中,擇古、今文之善者而 從之,使其注釋得其體要,洵稱善注。所以清儒段玉裁在《經義雜記.序》中特彆稱贊鄭氏之善於運用異文。他說:「韆古之大業,未有盛於鄭康成者也。鄭君之學,不主於墨守而主於兼綜,不主於兼綜而主於獨斷。其於經字之當定者,必相其文義之離閤,審其音韻之遠近,以定眾說之是非,而己為之補正。凡擬其音者,例曰讀如、讀若,音同而義略可知也。凡易其字者,例曰讀為、讀曰,謂易之以音相近之字而義乃瞭然也。凡審知為聲相近、形相似二者之誤,則曰當為,謂非六書假藉而轉寫紕謬者也。漢人作注,皆不離此三者,惟鄭君獨其本原。其序《周禮》有雲:二鄭、賈、馬之文章,『其所變易,灼然如晦之見明;其所彌縫,奄然如閤符復析。然猶有參錯,同事相違,則就其原文字之聲類,考訓詁,捃祕逸。』夫就其原文,所謂相其文義之離閤也。就其字之聲類,所謂審其音韻之遠近也。不知虞、夏、商、周之古音,何以得其假藉訓詁?不知古聖賢之用心,又何以得其文義而定所以,整理百傢之不齊哉?」段氏此處所言,關乎鄭玄在注書中揭示異文之理論及方法。如「讀如」、「讀若」,標明同音字之關係;「讀為」、「讀曰」,指明假藉之存於其間;「當為」則是辨明字詞的正誤。凡此諸端,均與書中之異文有關。審其音韻之遠近、考其文義之依違,均能揭示異文之內在聯係,都可據以為考求異文之方法。因此,重視異文的作用,可以說是鄭玄注釋古書的成功祕訣之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引人注目,那種古樸的字體搭配著略顯泛黃的紙張質感,瞬間就能勾起我對曆史和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我一直對那些流傳下來的古老文獻有著莫名的迷戀,總覺得它們像是一扇扇窗戶,能夠窺見前人生活的片段,甚至他們的思想火花。而《古籍異文研究》這個書名,更是精準地戳中瞭我的癢點,它預示著這本書將帶我深入那些被忽視的、在文本流傳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細微變異,去探尋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不一樣”。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辨識齣那些麯摺離奇的文字演變路徑,理解它們為何會發生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背後可能蘊含的文化、社會乃至於語言學上的意義。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不同版本的差異,更能提供深入的分析和閤理的推斷,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古人如何在傳承知識的同時,又無意識地或有意識地塑造著文字的未來。這種探究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發現的樂趣。
评分最近我對曆史文獻的演變過程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文字上細微的差彆,總覺得裏麵蘊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古籍異文研究》這個名字,讓我眼前一亮,仿佛找到瞭我一直想要尋找的寶藏。我一直覺得,古籍的流傳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每一次的復製和傳播,都可能帶來新的解讀,新的偏差,或者新的意義。這本書,似乎正是要帶領我潛入這些文字的“暗流”之中,去探索那些在不同版本之間齣現的“異文”,理解它們為何會齣現,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摺射齣的曆史信息。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極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卻又不失趣味性的敘述方式,為我展現這些“異文”的精彩故事,讓我能夠透過這些細微的差彆,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文獻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在曆史中的發展脈絡。這種層層深入的探索,無疑會給我帶來極大的閱讀滿足感。
评分我嚮來對那些能夠揭示事物背後隱藏邏輯的書籍情有獨鍾。《古籍異文研究》這個書名,恰好就點燃瞭我探究事物內在運行機製的興趣。我常常覺得,我們所見的許多事物,都並非孤立存在,它們都經曆瞭一個漫長的生成、發展和演變的過程。而古籍,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其文本的流傳更是充滿瞭這種動態的演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異文”,揭示它們是如何産生的,又在文本的傳承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筆誤?是校對疏漏?還是有意為之的修改?這本書所承諾的“研究”,讓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分析方法,幫助我理解這些文本變異的規律,甚至從中窺見古代社會在知識傳播、文化傳承方麵所麵臨的挑戰與智慧。這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閱讀體驗,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齣差的火車上,迫不及待地翻開。書頁的觸感很舒適,不是那種光滑得有些冰冷的現代紙張,而是帶著一種溫潤的質樸。我最看重一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否提供全新的視角,或者說,能否激發我思考一些我從未曾想過的問題。《古籍異文研究》這個名字,讓我産生瞭這樣的期待。我一直認為,文本的流傳並非一成不變的拷貝,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傳遞和演變。每一次的抄寫、校對、乃至注釋,都可能在不經意間注入新的元素,或者抹去舊的痕跡。這本書,恰恰是對這一過程的深入挖掘,它似乎在告訴我,我們今天所讀到的每一個字,都可能帶著無數代人的故事和選擇。我希望作者能夠以嚴謹的態度,卻又不失生動的筆觸,為我展現那些“異文”的魅力,它們可能是一些細微的字形差彆,也可能是整個詞語或句子的改動,而這些差異,往往是理解古籍原貌、作者本意,甚至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鑰匙。這種挖掘碎片,拼湊真相的學術過程,對我來說,充滿瞭無與倫比的吸引力。
评分對於我這種對古代文獻懷有深厚情感的讀者來說,《古籍異文研究》的書名本身就自帶一種神秘而迷人的光環。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散落在故紙堆中的殘捲斷簡,是那些世代流傳卻又暗藏玄機的字詞。我一直好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經典,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經曆瞭無數次的“洗禮”和“重塑”的?“異文”這個詞,就仿佛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暗語,它暗示著在這本書中,我將有機會一窺那些不為人知的文本演變路徑,那些可能比我們想象中更加復雜和微妙的文字變遷史。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技藝精湛的修復師,將那些模糊不清、甚至存在爭議的古籍文本,通過細緻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呈現齣它們最接近原貌的模樣,或者至少,為我們提供理解這些“異文”産生的多重可能性。這種對文本本源的追溯,對我而言,是一種智力上的冒險,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朝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