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于民国五十七年成立之始,「电机工程手册」在编辑委员会负责编订该手册的资料蒐集编纂下,历时十一年,于民国六十八年出版。此一版本业经使用多年,且为配合科技之发展,及实务之需求,编辑委员会于民国七十七年开始检讨修订工作。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于民国七十九年八月,函请电视学会,并以副本分函三家电视公司,配合担任该手册「广播与电视」篇中,「电视工程」部分之修订与编撰工作。为此,电视学会工程研究发展委员会,在杨主任委员笃辉召集之下,于七十九年九月五日举行了一次协调会议,就修订时之编撰内容及作业方式进行讨论。为使修订后之手册理论与实务并重,适合学生与从业人员之学习与参考,特邀请负责电视工程实务多年,现执教于辅仁大学之蔡骏康教授担任主编,并由本会三家电视公司之工程部同仁配合提供编撰图片与资料。
蔡教授为国内着名之电视工程实务与理论专家,对我国电视工程技术与教育之发展,一向非常热心,尤其是工作态度严谨,在百忙中承蒙慨允担任主编工作,令本会备感荣幸。
新编的「电视工程」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展望电视工程。第二章为电视播映工程系统。第三章为电视摄录工程系统。第四章为电视发射及中继工程系统。第五章为有线电视工程系统。第六章为家用视听系统。全篇其三十五万字,由于篇幅的关系,且为使各章之内容均能确实掌握重点,切合实际,在初稿完成之后,主编之蔡教授一再与三家电视台实际从事相关业务之专业同仁研究,详细校阅并提出修正意见,期能达到零缺点之理想目标。电视科技之进步日新月异,希望修编之「电视工程」有助于国人进一步了解电视之应用与发展,并为培植我国之电视工程技术人才尽一些心力。
「电视工程」在主编之精心策划及本会三家电视公司之配合下,历时近两年,如今终告完成,敬请各界高明不吝指正。
中华民国电视学会理事长 王家骅 谨序
中华民国81年6月30日
编者序言
目前坊间出版约有关电视工程技术书籍,多仅侷限于电视接收机的原理探讨,或仅偏重于某项特定电视制作设备的分析。本书为期读者能对电视工作的全部工程技术流程理论与实务,以及末来发展趋势,有一全面了解,特邀请我国内电视工程的菁英,就渠等从事电视工程工作二十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与体认,分别精心撰写付梓。
本书全文共分六章。首章”展望电视工程”,就其末来发展趋势,并简介相关电视工程新颖设备的特性,以加强读者对阅读其后对应章节的注意。第二至第五章,分别论述电视工程的制播及传播等系统设备。最后第六章论述家用视听系统设备,以期结合电视工程的收发理论与实务于一体。
本书编撰期间,承蒙我电视工程界先进张世杰、何中庸、钟胜富等诸先生的热心协助,提供珍贵资料,谨此致谢。
又本书的编撰校对工作,虽经行之再三,然以疏漏之处,恐仍难免。尚请不吝指正为祈。
主编 蔡骏康 敬识
中华民国81年6月30日
说实话,当初买《电视工程》纯粹是因为工作上需要,以为就是随便翻翻,结果被它“震惊”到了。它里面的内容,怎么说呢,就像是把一个庞大的电子世界,一点一点地给你拆解开来看。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成像技术时,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从最早的CRT显像管,到后来的液晶(LCD)、等离子(Plasma),再到现在的OLED,它不仅讲了原理,还穿插了很多历史的发展和技术演进的细节。我记得里面有一段讲到像素点是如何发光的,画了很多精细的示意图,加上文字解释,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不同屏幕的色彩表现会有那么大的差异。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本书的作者简直就是一个电视的“考古学家”,把每一项技术的起源、发展、优势和劣势都挖得一清二楚。虽然有些技术现在可能已经不太主流了,但了解这些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下的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本书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接触电视产品的人来说,就像是一本“武功秘籍”,每学会一招,就能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啊,手边这本《电视工程》,真是让我又爱又恨。爱的是它厚实的内容,感觉翻开任何一页都能学到点什么;恨的嘛,就是有时候它太…实在了,各种图表、公式,密密麻麻的,看得我眼花缭乱。尤其是一些关于信号传输的章节,什么阻抗匹配、噪声系数,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高科技的实验室,周围都是闪烁的指示灯和嗡嗡作响的设备。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弄懂一个图示,我硬是抱着书看了半个小时,还拿出纸笔在旁边演算,结果…嗯,还是有点模糊。不过,当我看到那些概念在实际电视机的运作中得到了体现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太棒了!就像是解开了一个复杂的谜题,突然间所有零散的线索都串联起来了。这本书很适合那些想要深入了解电视背后的原理,不满足于仅仅作为观众的人。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耐心,并且愿意花时间去消化那些相对“硬核”的部分。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百科全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尽管有时候确实需要一点点“咬文嚼字”的精神。
评分手上的这本《电视工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非一本轻松读物。我平常的工作会接触到一些音视频相关的设备,所以这本书在很多细节上的讲解,对我来说非常有帮助。它对各种接口标准,比如HDMI、DisplayPort,以及它们背后的信号传输方式,讲解得相当透彻。我记得有一阵子,我经常被问到关于不同HDMI版本之间有什么区别,以及它们能支持什么样的分辨率和刷新率。以前我只能大概说个一二,自从看了这本书,我能很具体地解释清楚,比如HDMI 2.0和2.1在带宽、HDR支持上的差异,甚至能讲到它背后的数据传输速率是多少。书里对于音频编码格式,像DTS、Dolby Digital的介绍也相当详细,这对于我理解影音设备的兼容性非常有益。虽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很多地方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你理解了里面的原理,就会发现它提供的解决方案和思路,在实际工作中是多么的实用。
评分这本书《电视工程》的存在,就像是给那些想把电视“玩明白”的人提供了一份地图。我不是那种技术宅,但因为我喜欢在家折腾影音设备,所以对电视信号的处理和传输一直很有兴趣。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里面关于信号衰减、干扰以及如何通过滤波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讲解,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我记得我曾经为了解决家里的无线信号干扰电视画面,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总觉得有些迷茫。后来翻到这本书里关于射频干扰和滤波器的章节,它用很清晰的图例解释了不同类型的干扰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抑制。虽然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家该买哪个牌子的滤波器”,但它提供了理解问题根源的方法,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去判断和选择。这本书不是那种“一步到位”告诉你答案的书,而是更侧重于“授人以渔”,让你懂得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对于我这种喜欢DIY的人来说,反而更有价值。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幕后”故事很好奇的人,所以《电视工程》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仅仅是讲枯燥的技术理论,更重要的是,它把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电视节目、画面,背后的“魔法”都一一揭露了。我尤其对里面关于图像处理和色彩还原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会比实际看到的更鲜艳,或者在某些场景下会出现色偏。它提到了各种色彩空间的概念,比如RGB、YCbCr,还讲了 Gamma 校正、白平衡调整等等,这些术语一开始听起来很陌生,但跟着书里的例子一点点学下去,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眼睛看到的“真实”世界,经过电视的“加工”,再到我们眼睛里,是一个多么精妙的过程。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盯着屏幕看画面,而是开始思考画面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流畅的画面,每一次色彩的呈现,都凝聚了多少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