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已成为西方科学中和自然科学关系最密切、研究方法最精密的学科。西方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对其他社会人文学科产生重大影响。这些理论与方法乃集各时代的论述精华而成,故欲学习并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最好是研读其代表着作。
为此,本书节选了十一部十七世纪以来最重要的语言学着作,每篇有作者小传,介绍各个语言学家的历史贡献;篇末并附有选评,引领读者深入探讨分析。本书精选十一部自十七世纪以来最重要的语言学着作:包括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乔姆斯基《句法结构》、布龙菲尔德《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等,每篇均有作者简介、作品精华节选、以及引导性的评介,可以弥补国内学生英文理解能力的不足,帮助各领域对语言学有兴趣的读者直接了解这些语言学巨作的内容与重要性。 西方语言学近年来在各人文学科掀起的研究热潮可以说是方兴未艾。语言学的许多学者,纷纷跨出传统的研究范围,从自然科学(如生物学、解剖学、医学、心理学等)引进研究方法,为语言学开拓了崭新的理论格局与视野;并进而对其他人文学科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代流行的文学理论、哲学、传播理论等都无可避免地和语言学发生牵连。 有鉴于语言学日渐重要的地位,书林出版公司推出这部中文版的语概读物,原由大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经过校改重排,以全新的繁体字版面世,使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这十一部语言学经典名作的精华、梗概与其学术上的价值所在,有兴趣作进一步探索的读者更可以循每章所附的参考书目,找到作者的其他着作与相关的中文参考读物。各领域的读者在研究与语言学相关的问题时,利用本书可以同时掌握最扼要、也最忠实的第一手原文资料与第二手评介资讯。
初见《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我带着一种“寻宝”的心态。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里面蕴藏着无数闪耀的思想火花。我被书中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几篇论述所深深吸引。这些章节,将语言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语言与社会因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探讨了语言变异,例如方言、口音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语言使用差异。我尤其对关于“语码转换”和“语言接触”的讨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现象,生动地展现了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我开始留意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和交谈对象,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方式。这种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让我意识到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系统,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动态实体。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社会身份、群体认同和权力关系的体现。这本书为我理解语言在现实社会中的复杂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视角。
评分初次接触《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我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那些名字,在语言学界如同神祇般的存在,他们的思想,早已是这座学科的基石。我被书中关于“语义学”的论述所深深吸引。特别是那些探讨意义如何被构建和理解的理论。书中介绍了从逻辑语义学到语用学的演进,展现了语言学家们如何试图揭示词语、句子以及篇章的意义。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指称”和“意义”区别的探讨。词语如何指向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又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意义,这其中的复杂性让我惊叹。书中也提及了一些关于“蕴涵”、“预设”等概念,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理解语言交流深层含义的关键。我开始带着一种更审慎的态度去理解他人的话语,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未明言的含义和隐含的假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语言的意义并非单一不变,而是在互动和语境中不断生成和协商的。这种对意义的深入探究,不仅深化了我对语言的理解,也让我对人际沟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拿到《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这本书,我并没有抱着“一口吃成胖子”的心态。我深知,这些名着是历经时间检验的学术瑰宝,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细细品味。我选择从乔姆斯基的部分开始阅读。他的“普遍语法”理论,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当时语言学界长期笼罩在行为主义阴影下的天空。我反复研读了他关于生成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部分。那些看似复杂的句法规则和推导过程,初看确实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是,书中非常详尽地解析了乔姆斯基的核心观点:人类天生就具备一种掌握和生成语言的机制,这种机制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这种“天赋论”的观点,与当时盛行的“环境决定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我尝试着去理解,为什么儿童能够如此迅速地学会复杂的语言,即便他们接触到的语言信息并非完美无缺。乔姆斯基的理论,似乎为这个谜团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书中对乔姆斯基理论的梳理,不仅介绍了其主要观点,还提及了其发展历程和对后世研究的影响,让我对这位现代语言学巨匠的思想体系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评分《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马拉松”。它需要耐心,更需要投入。我被书中关于“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章节所吸引。这些章节,就像是语言学研究的“解剖学”,将人类语言的声音层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我阅读了关于元音和辅音发音的详细描述,以及不同语言中音素的组合规则。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表和专业术语,展现了语音学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尤其对“音位”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揭示了不同音素在区分意义上的作用。例如,英语中的 /p/ 和 /b/ 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因为它们能区分“pat”和“bat”这两个词的意义。这种对语言声音微观层面的深入分析,让我对语言的物理属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尝试着去模仿一些语音学中的发音练习,虽然过程有些笨拙,但却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不同音素的细微差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也为我理解语音的变化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评分这本书,《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座古老而宏伟的图书馆里徜徉。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珍贵的展柜,陈列着语言学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句法学”的几篇论述所打动。尤其是那些介绍生成语法和其演进历程的内容。乔姆斯基的理论,从“转换生成语法”到“最简方案”,每一次革新都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书中详尽地介绍了这些理论是如何试图解释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和创造性的。我尝试着去理解,为什么人类能够生成无限多的话语,并且这些话语都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生成语法的核心思想,即通过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这种思路本身就充满了数学和逻辑的美感。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消化那些句法分析的图示和规则,虽然过程有些艰涩,但一旦理解其中的逻辑,便会豁然开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其严谨的推理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它不仅仅是在描述语言的现象,更是在探究语言的本质,试图揭示人类心智的奥秘。
评分初识《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我带着一种探秘的好奇心。语言,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亲近也最熟悉的工具,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奥秘?书中那些篇章,恰似一幅幅徐徐展开的语言学画卷。我尤其被那关于“语言相对性假说”的论述所吸引。萨丕尔和沃尔夫的观点,认为语言结构影响甚至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感知,这种“语言决定论”的激进思想,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我反反复复地阅读了关于这部分的论述,并对照了一些现实中的语言现象,试图去理解这种思想的逻辑。书中引用的案例,虽然简短,却极具启发性。比如,不同语言对颜色、时间、空间等概念的划分差异,真的会让我们在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吗?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人类认知本质的哲学探讨。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使用的语言,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词汇和语法,是否潜藏着我对世界的固有认知框架?这种思考的过程,是令人兴奋的,也多少有些令人不安,因为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去质疑、去反思,去从更深层次理解语言与人类思维之间的微妙关系。
评分《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维的“健身房”。它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娱乐化,而是原汁原味地呈现了那些伟大学者的思想精髓。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这个学派的思想,强调语言的“功能”在语言结构中的核心作用,认为语言的每一个要素都服务于特定的交际功能。我尤其对他们关于“信息结构”的讨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区分“主题”和“述题”,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个句子,不同的信息结构也会传递出不同的语用含义。书中引用的一些案例,虽然简洁,却能深刻地揭示语言的动态性。我开始观察自己在日常交流中,是如何组织信息,又是如何通过语序、语调等方式来强调特定信息的。这种带着学术视角去观察日常语言使用,让我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精妙的体悟。布拉格学派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关注语言的“是什么”,更关注语言的“为什么”和“怎么用”,为我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交际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评分这本书,初见时,脑海中闪过的便是“经典”二字。装帧古朴,纸质温润,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翻开第一页,便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欧洲语言学殿堂的大门。字里行间,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学术巨匠的名字——索绪尔、乔姆斯基、萨丕尔、沃尔夫……他们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在语言学的夜空中闪耀。然而,这并非一次轻松的学术漫游,而是一场需要深度投入的智慧对话。我尤其对书中对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节选印象深刻。那抽象的概念,例如“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二元对立,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有些云里雾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结合书中细致的阐释和引用的原文,我逐渐品味出其中精妙之处。索绪尔那种将语言视为一个独立自足的符号系统的思想,对后来的语言学发展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书中条分缕析地展现出来。那种将语言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置于一个宏观视角下审视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智力挑战,也是一次对自身思维模式的重塑。书中对于语言学史的梳理,并非简单的年代记述,而是将不同学派、不同思想之间的传承、碰撞与发展,勾勒得清晰明了。读来,仿佛能听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学者们在学术殿堂中激辩的声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语言学这门学科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构成了一个逻辑严谨、充满魅力的知识体系。
评分《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思想上的“探险”。那些被誉为“名着”的篇章,本身就带有某种神秘的光环。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啃读威廉·冯·洪堡关于“民族精神”和语言关系的论述。洪堡的观点,将语言与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语言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的观点,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浪漫主义色彩,但其强调语言对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书中对洪堡思想的梳理,不仅介绍了他的核心论点,还展现了他如何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来审视语言。我开始反思,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是否也潜移默化地承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基因?这种思考,让我对“母语”的价值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我们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洪堡的论述,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从更宏观、更人文的角度去理解语言的意义。
评分拿到《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这本书,我最先是被其中涉及的“符号学”部分所吸引。虽然我之前对符号学略有耳闻,但系统地了解其理论框架,还是第一次。书中对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的阐述,让我对“符号”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索绪尔将语言视为一个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二元符号系统,这一思想奠定了符号学的重要基础。我反复琢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任意性”。这种任意性,意味着符号的意义并非天然就存在,而是通过约定俗成形成的。这对于理解文化、艺术、传播等领域中的符号现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书中不仅介绍了索绪尔的理论,还提及了其后继者如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分析,将理论应用到了更广泛的领域,比如对大众文化符号的解读。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符号学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分析工具。我开始尝试用符号学的视角去解读我所接触到的各种符号,从广告到电影,从服装到仪式,都似乎有了更深层的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