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淡如身上「理性」与「感性」合作无间,这是她人生「进化成功」最满意的部分。她希望男人、女人与爱和谐,人生以快乐为目的,爱情以互惠为原则…
【吴淡如作家档案】
台大法律系学士,台大中文研究所硕士。
蝎座A型。她是一个聪明但不太精明的女人,她有微笑的嘴角和很酷的眼睛,她发誓要写稿写到七十岁(如果上帝没有意见的话)。
她很有主见但经常迷煳,常对莫名其妙的事很认真但不太喜欢严肃(最怕那种做什么都人义道德的人)。右手写小说,左手写杂文。用感性的眼睛看人生,却用理性的思考来探讨感情。
她是二十世纪新新女性,实际时非常实际,浪漫时绝对浪漫。她说:会赚钱很重要,但是会花钱更重要。
坦白说,初次看到《自恋总比自卑好》这个书名时,我以为会是一本探讨如何变得更受欢迎,或者如何在职场上“抢眼”的书。然而,读过之后,我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细腻。作者并没有直接教授“如何自恋”,而是通过大量的故事和心理学分析,让我们去理解“自恋”的根源,以及它与“自信”、“自尊”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台湾,我们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觉得“随波逐流”才是安全的。但这本书,却鼓励我们去寻找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去肯定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我尤其喜欢书里面关于“边界感”的讨论,它让我们明白,健康的“自恋”,并非不顾一切地去伤害别人,而是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它让我们懂得,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并不是“不合群”,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这本书,像一位温和但坚定的导师,引导我们去重新认识自己,去拥抱那个不完美但真实的存在,并且相信,这份对自我的肯定,才是我们在这纷繁世界中,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读完《自恋总比自卑好》后,我的脑袋里简直炸开了锅。我一直以为“自恋”是个贬义词,意味着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甚至有点不近人情。但这本书的论述,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词的定义。作者似乎在强调,适度的“自恋”并不是自大,而是一种对自己内在价值的肯定,一种不轻易被外界声音动摇的底气。在台湾这个社会,我们常常受到各种评价体系的影响,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外貌,总有无数的标准在衡量着我们。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从小就被教导要“低调”、“谦逊”的人,很容易在不经意间陷入自卑。这本书就像一剂“强心针”,它提醒我,有时候,我们需要放下对“被喜欢”、“被认可”的过度追求,转而专注于构建自己内在的认同感。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宽容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缺点,不再一味地去放大它们,而是尝试去理解,并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接纳。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自恋”的人,他们身上所散发的自信和魅力,是如何让他们在生活中走得更顺畅,甚至更能引起他人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自恋总比自卑好》一出现,就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台湾,我们常常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关于自信、自我肯定甚至“爱自己”的讨论,但“自恋”这个词,似乎总是带着一丝负面的联想。我一直认为,适度的自信是必要的,但过度的自恋,听起来就有点像是脱离现实,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本书的出现,会不会是在挑战我们既有的观念?会不会是在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某些时刻,甚至在大部分时间里,有一点点“自恋”,才能让我们从自卑的泥沼中拔出双脚,甚至优雅地向前走?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析这个概念,是用一种鼓励我们拥抱自己、欣赏自己的方式,还是会深入探讨自恋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机制?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童年经历、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去理解一个人为何会走向自恋,以及这种特质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是把它看作一种生存策略,还是一种需要被矫正的病态?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里面的论述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是带来豁然开朗的启示,还是引发更深层的思考。
评分《自恋总比自卑好》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心理上的“重新校准”。我一直认为,做一个“好人”,就应该多为他人着想,少考虑自己。这种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需求,甚至在需要表达自我时,也显得犹豫不决。但这本书所提出的观点,让我开始意识到,过度地压抑自己,对心灵的伤害可能比“自恋”更大。作者并没有鼓励大家变得目中无人,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真正的自信,源于对自身价值的清晰认知,以及一种敢于“被看见”的勇气。在台湾,我们常常会遇到“玻璃心”的说法,用来形容那些稍微受到一点批评就崩溃的人。我想,很多时候,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内心的支撑,一种“我很好”的信念。这本书,就像在教导我们如何构建这样的内心堡垒,让我们在面对风雨时,不至于轻易倒下。它让我开始去关注自己的感受,去肯定自己的努力,甚至去允许自己偶尔“骄傲”一下,因为这份骄傲,可能正是我们从自卑阴影中走出来的第一步。
评分我承认,当初被《自恋总比自卑好》这个书名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挑战一个我长期以来深信不疑的观点。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要谦虚,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去改进。自卑虽然令人痛苦,但好像是“积极向上”的动力来源之一。而自恋,听起来就是一种停滞不前,甚至自我膨胀的表现。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我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鼓吹自恋。他/她似乎更像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去审视“自信”和“自恋”的界限,甚至去探讨,在某些情况下,为何“自恋”反而能成为一种更强大的保护机制。比如,在面对外界的否定和批评时,一个拥有一定程度“自恋”的人,可能更容易将负面评价内化为“别人的问题”,而不是全盘接受,从而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太害怕“自恋”,以至于在真正需要肯定自己的时候,反而因为这种恐惧而退缩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开始对“自我价值”的建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关于“我不够好,需要努力”,而是可能包含“我就是我,我也很棒”的可能性,即使这种“棒”在外人看来,可能带着点“不自量力”的色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