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谈我国古代的创作和评论,但也涉及现代和国外,目的则是想对一些传统的美学观念综合分类、作一番新的探讨、侧重的是此民族文化的特色。
议民族的文论,几乎都是以鑑赏为主,由鑑赏贯串着整个过程,也关系到许多方面和各种法则,又不同于国外所谓「鑑赏批评」,编着此书,希望把我们特有的鑑赏式文论特色,分类别、分层次介绍和推广到国际上,用以丰富世界的文化宝库。希望能对以后的创作和评论起一些借鑑作用。
叙例
《上篇》鑑赏序论
第一章评论与鑑赏
第二章鑑赏与学养
第三章评论与态度
第四章论道与言文
第五章世事与用意
第六章品人与品文
第七章进化与退化
第八章流变与师承
第九章考证与真实
第十章感受与共鸣
《下篇》鑑赏分论
第十一章增减(上)─字词
第十二章增减(下)─语句
第十三章改易
第十四章代易
第十五章炼字
第十六章设喻
第十七章排列(上)─配合
第十八章排列(中)─调度
第十九章排列(下)─倒装
第二十章繁简
第二十一章敷核(上)敷、核异同
第二十二章敷核(中)核与善核
第二十三章敷核(下)敷与善敷
第二十四章疏密
第二十五章虚实
第二十六章方圆
第二十七章离合
第二十八章断续
第二十九章比重
第三十章宾主
第三十一章浓淡
第三十二章巧拙
第三十三章题情
第三十四章气韵
附录一
《典论.论文》及改稿
《兰亭集序》(改稿)
《文心雕龙.原道》赞(改稿)
附录二
《地理不审》与《景物无征》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鉴赏指南”,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阅读方式,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我一直以为,只要我能理解文字的意思,就算读懂了。但《文学鉴赏论》却告诉我,这仅仅是起点。《辨析》中的许多论点,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比如,书中关于“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一个物件、一个场景,在文学作品中,绝不仅仅是它本身,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可能代表着某种情感、某种观念,甚至是一种生存状态。这种“联想”和“拓展”的能力,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财富。我曾经觉得很多文学作品“看不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缺乏这种“解读”的视角。而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窗户,让我能够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去体会作者那份苦心孤诣的表达。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也让我对文学的理解,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
评分读完《文学鉴赏论》,我的感觉就像是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侦探培训班”。之前读小说,总觉得作者是个“全知全能”的神,把一切都摆在我面前。但这本书,却让我学会了“审视”和“质疑”。它告诉我,作者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可能是隐藏的线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人物塑造”的章节,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去识别角色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你去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描写,甚至是环境描写,来一步步地“构建”出这个人物的。有时候,作者甚至会故意留下一些“空白”或者“模糊之处”,让我们去填补,去想象。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读者,更像是一个参与者,一个和作者一起完成这部作品的“共创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不是“读懂”,而是“读透”,是能够触及作品最深层的灵魂,去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那份情感和思想。
评分读完《文学鉴赏论》这本书,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之前对很多文学作品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觉得读懂了字面意思就万事大吉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新视角。它不仅仅是介绍如何鉴赏文学,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深入文本、洞察作者意图、理解作品背后社会文化语境的方法。比如,书中关于“象征”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意象背后可能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和寓意。我以前读诗,常常只是觉得“哦,这写得很美”,而现在,我能去探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词,这个意象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又意味着什么。作者的论述清晰而富有条理,举例生动且具有代表性,让我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象化。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叙事视角”的分析,它让我意识到,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讲述者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观感,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小说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与作者、与文学经典的对话,它让我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种新的鉴赏方法运用到我正在阅读的每一部作品中去,去发现更多隐藏的宝藏。
评分怎么说呢,《文学鉴赏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说明书”,不如说它是一扇打开了我通往文学殿堂的“任意门”。我过去阅读,总觉得自己是个旁观者,看着故事发生,情感流淌,却难以真正触及作品的核心。这本书,却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它并不直接告诉你“这个作品好在哪里”,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箱”,让你自己去挖掘、去理解。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主题”的探讨,它让我明白,一部伟大的作品,往往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要传达一种深刻的思想,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洞察。作者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引导我思考作者创作的初衷,以及作品所要引发的共鸣。尤其是在分析一些看似晦涩的现代诗歌时,书中提供的“语境分析”方法,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跳跃,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和时代根源。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解读,让我对文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渴望主动地去理解作者的每一个选择,去体会作品的每一个深意。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能够颠覆你固有阅读习惯的“神作”。我承认,一开始我抱着一种“看看这本书能教我什么花样”的心态,结果完全被它“征服”了。它不像很多“教你读懂名著”的书那样,上来就给你一套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质疑、去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体系。其中关于“风格”的分析,简直是我的“救星”。我常常觉得很多作家写的都“差不多”,直到这本书帮我梳理清楚了不同作家在遣词造句、句子结构、节奏韵律上的细微差别,让我能清晰地辨识出高尔普的冷峻笔触和张爱玲的华丽辞藻之间的鸿沟,甚至能感受到卡尔维诺那种后现代的解构和玩味。这种对“风格”的敏感度一旦被点燃,再回头读那些经典作品,简直是焕然一新,好像以前只看到了画的轮廓,现在则看到了每一笔色彩的浓淡和笔触的走向。而且,书中对“意象”的阐释也非常到位,不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深入到意象在文本中如何构建情感,如何与主题呼应。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你的阅读从“看热闹”升级到“看门道”的宝藏,绝对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