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圣贤典型的迷人之处,不惟具现儒道思想精义之所在,更蕴涵文化生命力,透过历来不同文化视域的体会诠解,而有了各富兴会的圣贤风貌。本书即以舜、甯武子、颜渊与黄宪具体释例为进路,来进行儒道两家思想的义理诠释及其关涉的探讨,并掘发历来儒道人物思想之殊趣及其精义所在,于「人物形象」与「学术思想」的交会下,为儒道义理之学的研究寻求另一种探索的角度与方法,对中国儒道学术思想有兴趣者,值得一读。
吴冠宏,台湾大学中文博士,现任东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于先秦、魏晋思想用功颇深,着有《魏晋玄论与士风新探─以「情」为绾合及诠释进路》、《少年孟子》等书。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阅读过程中,却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选择了几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舜、甯武子、颜渊、黄宪,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的解读,来阐释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之道。 舜作为一位帝王,书中对他“大禹治水”时期的表现,以及他如何处理“九族”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作者指出,舜的智慧在于他懂得“因势利导”,懂得“顺人性而为”,这其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他的“德”不是强加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从而赢得了人心。这让我看到了儒家“仁政”是如何在实践中,巧妙地融入了道家的智慧。 甯武子“木讷”却“国之宝”,书中对他“闭口不言”的解读,并非简单的沉默寡言,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作者分析,在乱世之中,他的沉默是一种自我保护,更是一种对政治的洞察。他选择了“守愚”来“全真”,这恰恰体现了道家“不争”的智慧,以及在这种“不争”中,反而能够实现“不败”的辩证法。 颜渊“箪食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一直觉得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作者通过解析,让我看到了颜渊的“乐”并非来自物质享受,而是源于对“道”的追求和精神的充实。他对“仁”的坚守,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豁达,正是儒家“内圣外王”的另一种体现,他通过内心的修养,获得了超越外在环境的力量。 黄宪的“放诞”和“清高”,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他简单地视为一个“狂士”,而是看到了他身上那种对世俗价值的超越,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他那种“遗世独立”的态度,以及“不与俗同流”的选择,正是道家“逍遥游”的生动写照,他活出了自己的本真,不被外界的评价所束缚。 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作者不仅是在解读儒道思想,更是在为我们提供一种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安顿心灵,活出真我的方法。他将抽象的哲学概念,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变得触手可及,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圣贤典型的儒道义蕴试诠》让我对几位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提到舜,总是想到“禅让”和“孝”,但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他作为一位领袖的“德”与“治”,如何用一种近乎道家的“顺其自然”却又“有所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这点非常打动我。作者并没有把舜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神,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以身作则,如何在他那个时代建立起一套符合天道人伦的秩序。 甯武子“乐道安贫”的形象,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更深的层次。我一直觉得那种“安贫乐道”有点消极,但作者通过解析,让我看到了他身上那种不动摇的内心定力,以及在这种定力下所展现出的智慧。尤其是在乱世之中,他那种“不为外物所扰”的态度,与其说是消极,不如说是对内在价值的坚守。这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不是太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而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颜渊的部分,我一直很佩服他“不改其乐”的精神,但总觉得有点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这本书却把这种“乐”的根源追溯到了他对“道”的体悟,以及他对物质追求的淡泊。这种境界,不是刻意压抑欲望,而是发自内心的满足。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笔触来描绘,让我觉得颜渊的“乐”是活生生的,是可以去追求的,而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道德要求。 黄宪的故事,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以往对他“狂放不羁”的印象,在这本书里被解读为一种对真实自我的坚持,一种对世俗评价的超越。作者通过对他“高洁”品格的分析,揭示了他身上那种“遗世独立”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如何与道家“独善其身”的思想相契合。他不是故意标榜清高,而是真正地活出了自己的本真。 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像是和几位古圣先贤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解读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让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并且能引起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的共鸣。它不仅仅是一本讲授儒道思想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如何安顿内心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听起来有点学术,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本来以为儒道会是那种讲一大堆大道理,让人昏昏欲睡的内容,没想到作者竟然选择了舜、甯武子、颜渊和黄宪这几位“圣贤”作为切入点。这几位我虽然知道,但对他们的了解也仅限于课本上的只言片语,书中通过解读他们的事迹,把儒家和道家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的让人耳目一新。 特别是对舜的描写,不再只是一个勤劳孝顺的典范,而是看到了他身上那种“以身作则”的领导力,以及如何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智慧,这不正是现代社会非常需要的吗?而甯武子,我以前只知道他“木讷”,没想到书中把他那种“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讲得这么透彻,结合了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非常有启发性。 颜渊的部分,我一直觉得他好得有点不真实,简直就是圣人的模范生。但书里通过对他的“乐道”精神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那种在贫困中依然能保持精神富足的境界,这不仅仅是理想,更是一种可以实践的生活态度。而黄宪,我之前对他知之甚少,但通过书中对他的“放达”和“清高”的分析,我才明白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又能保持豁达心态的境界是多么难得。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所谓的“儒道思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者没有生硬地灌输,而是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这种回归内心、寻找精神力量的探讨,显得尤为珍贵。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义”的阐释,它不再是死板的道德规范,而是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这些“圣贤”的智慧,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依然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地引导你思考,让你在不经意间就有所收获。我还会再翻出来看,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体会,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听起来学术感十足,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乏味。作者以非常巧妙的角度,选取了舜、甯武子、颜渊和黄宪这几位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来解读儒道思想中的精髓。 舜的部分,我一直以为他就是一个完美的圣君,但书中通过对他“顺天应人”治理方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身上那种“以柔克刚”的智慧。他不是靠强制力,而是通过自身的德行和对民心的洞察,来达到“天下归仁”的境界,这其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家“不争之德”。 甯武子,我之前只知道他“乐道安贫”,但书中对他“木讷”背后所隐藏的“大智”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指出,他在乱世中的“守愚”,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本真的守护,是一种“不动如山”的精神力量,这与道家“抱朴守真”的思想不谋而合。 颜渊的部分,书中对他“不改其乐”的解读,让我理解到,他的快乐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富足,而是源于对“道”的追求和内心的充实。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颜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精神富足,这是一种“内圣”的力量,让我看到了儒家“仁”的真正含义。 黄宪,我之前对他“狂放不羁”的印象很深,但书中将他的“狂放”解读为一种对“真性情”的回归,一种对世俗的超越。作者分析了他身上那种“遗世独立”的气质,正是道家“逍遥游”的生动体现,他不畏人言,只忠于自己的内心,活出了真实的自我。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儒道思想并非是互相割裂的,而是可以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一种更加圆融的人生哲学。作者用鲜活的生动的人物故事,将这些抽象的哲学理念变得易于理解,并且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儒道思想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这个时代,活出智慧、活出真我的指南。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有点忐忑,毕竟“儒道义蕴”听起来就很有学问,担心自己会看不懂。但翻开之后,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他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讲授理论的风格,而是通过对舜、甯武子、颜渊、黄宪这几位不同时期、不同性格的“圣贤”的解读,来展现儒道思想的精髓。 舜的“知人善任”和“天下为公”,在书中被赋予了更加人性化的解读,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位有血有肉的领导者,他的智慧在于如何平衡各方力量,如何让不同的人才发挥作用,这一点让我看到了儒家“仁政”的实际应用。甯武子的“不仕”和“宁武子曰”,不再是简单的“隐士”标签,而是被赋予了道家“抱朴守真”的深意,他在乱世中的选择,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尊重,一种对外界纷扰的超脱。 颜渊部分,作者对“贤哉回也”的解析,让我理解到颜渊的“不迁怒,不贰过”,不仅仅是道德上的 perfection,更是他对“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他对物质的淡泊,反而让他获得了精神上的极大自由,这种“乐”是发自内心的,与外界无关,这才是真正的“富足”。黄宪的“狂放”和“不羁”,在书中被解读为一种对“真性情”的回归,一种对世俗礼法的审视,他身上展现出的那种“遗世独立”的气质,正是道家“逍遥”精神的一种体现,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从看似微小的细节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他没有把儒道思想弄得高不可攀,而是用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思想是如何融入生活,如何指导人生。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和几位智者对话,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历程,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义”的阐述,它不再是僵化的道德律令,而是成为了一种贯穿人情世故、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儒道思想并非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种更加圆融的人生哲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又怕被枯燥理论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