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希望告诉读者,如何依循原谅自己的过程,去饶恕曾经伤害过自己的那些人。书里所蒐集的资料,来自于全美各地和作者的面谈记录。这些人先后原谅了曾杀害他们孩的兇手,曾遗弃过他们的配偶,曾凌虐过他们的父母,以及曾带给他们无穷伤害和恐怖记忆的挚爱之人。
能否宽恕自己,应该是能否保持平和的关键,如果原谅了其他人,就不会再有怨恨之心,而且至此以后,也不会再把这种恨意施与他人身上。
嫌恶自己的心理,在乍看下似乎没什么,不过久而久之却会致命。就像是恨别人一样,只要时间够久,不管它是以何种形式发洩出来,都会足以致命。
不快乐的原因,常来自自己期望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别再郁卒,别再跟自己打架,别跟自己过不去,因为这样会阻碍你迎向快乐生涯的去路。
这本书能供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一些有用的「工具」,以扬弃埋怨自己的心理,并回归正常人的社会之中。
Part1 原谅自己
第1章 原谅自己的定义
认识「心灵创痛」
原谅自己比原谅他人更难
不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是资产而非危险
寻求原谅自己的人
别往「死胡同」里钻
需要原谅自己的情况
第2章 釐清错误与原谅自己的关系
「错误」的定义
错误永远无关乎道德
违反法律条文或道德规范
逾越道德规范和犯法不同
违反法律
违反道德规范
必须为自己的逾矩行为负责
谎言与动机间的关系
用道德的天平来衡量
缺陷及侷限处
挖掘心灵深处的缺陷
第3章 原谅自己的益处
我们认知系统的基础
改变我们对人生的看法
无法原谅的伤害及道歉
道歉无法达到全然的宽恕
无法原谅的伤害
和自己进行「协商」
罪恶感、羞愧、悔恨和悲叹
各种交错的情绪
打开心门为原谅自己做准备
过程与结果一样重要
PART 2 别做自己的敌人
第4章 你需要原谅自己吗?
原谅自己的挑战
成为自己的最好朋友
逃出暴力的母亲
是否原谅自己的差异
直接与间接的伤害不同
可预期后果的严重性
悲剧能不能避免?
无法预期的后果
被害者的咎由自取
进入原谅自己的过程
方式不同的伤害
必须要原谅自己
是否违反道德规范
道德问题的相对性
是否违反道德协定
展示正确的价值观
和自己的侷限处有关
软弱限制了判断能力
两种不同的侷限
你需要原谅自己吗?
第5章 迎合自己的缺陷或侷限
固执专断的父亲
面对悲剧或面对缺陷
过泸出自己真正的侷限
真与假的侷限
真假侷限间的分野
分辨自己真正的缺点
走出乱伦阴影的女儿
无需原谅自己的状况
厨艺有「缺陷」的减肥主妇
不必试着取悦他人
需要寻求协助的时候
清偿不了的「债务」
脱离取悦他人的困境
先认清自己的真面目
确认真正的缺陷
当众出丑的小喇叭手
改变后的关系和道歉
控制慾过强的父亲的父亲
孩子面前扮英雄
重拾正面和乐观
有阅读障碍的母亲
诚实是真正的自我改变
第6章 坏事、理由与辩解
陷入畸恋的有夫之妇
自认为自己有问题
罪恶感的逐渐丧失
展开原谅自己之路
逾矩行为的深入探讨
洩露的只是加害人的图谋
替未来做出更好的抉择
一个巴掌拍不响
向姊姊借衣服的妹妹
对于欺骗行为的感受
真或假的逾矩行为
不是真正的逾越行为
长不大的孩子
多余的「罪恶感」
道德方面的新挑战
祈祷却得不到回应的母亲
从罪恶感中寻求解脱
永不满意的妻子
厨艺不佳的妻子
逾越规范及自圆其说
借车一去不复反的朋友
自圆其说的解释
不需指责的理由或借口
道德上的义务
为爱说谎的女儿
逾越规范所带来的痛苦。
真正认清自己
神父原谅自己的过程
道歉是原谅自己的开始
勇敢的面对自己
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确认自己真正的价值
第7章 要人命的错误行为
酒后驾车的明星球员
不沉迷在加害者的角色中
不必憎恨自己
成长及原谅自己的开始
「推波助澜」的作用
习以为常的不当行为
是否值得原谅吗?
自我惩罚是没有用的
PART 3 原谅自己的步骤
第8章 面对自己
一笔勾销所有债务
对错误付出更多的宽容
原谅自己的四个阶段
偷钱的年轻未婚妈妈
弄清楚要原谅的是什么
「面对自己」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找出无法原谅自己的缺点
第二步:找出错误的真正起源
「亲疏不分」的坚持
伤害女儿的父亲
找出自己真正的错误何在
酒后乱性的父亲
承认自己的劣根性
第三步:了解自己的一些基本假设
苦难产生怀疑
重新思索这些问题
如今不再相信的信念
第四步:了解自己的感受
第五步:找出可能面对到的障碍
第9章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罹患阿兹海默症的母亲
走出不必要的罪恶感
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确定谁该为伤害负责
承担责任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找出会使责任变得难以界定的复杂状况
当事人家人对此事的看法
宗教倾向
性别
第二步:学会界定或坦承责任
第一组问题:在你考虑到自己的缺点或界定责任时所该问的:
预期会造成伤害的能力
逃避缺点的检讨
第二组问题:在你考虑到是否违反道德或法律规范时所该问的
违反规范以满足欲望
虽非故意伤人却已伤人
停止娇纵自己的价值观
纵火与伤害的青年
接受责任以原谅自己
第三步:坦然道出心中的祕密
面对自己的不满
除去想隐密的念头
用更真实的面目在其他人面前展示
第10章 坦承自己的缺失
诬陷别人的孩子
向不会谴责羞辱她的人招供
对自己和其他人诚实
招认自己的缺陷
精神方面有疾病的父亲
认错得不到原谅的孩子
对自己表现不满的孩子
坦承错误是为了治疗创伤
第二步:选个合适的对象
认错者对聆听者要有的信心
闺中秘友的秘密
朋友提供的爱比较多
堕过胎的妇女
无法保密的专业人员
坦承犯错时先问下列问题
只想向上帝坦白的犯人
自己对这件事的期望
救不了朋友的游泳高手
第三步:坦白道出
用写的方式道出自己心声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
第11章 转变为原谅自己
不再自责的母亲
八个转变的原因
原谅自己的转变
以利益分析法转变自己
送父母进养老院的女儿
以转化策略转变自己
去除压力后的退伍军人
向儿子道歉的母亲
向自己道歉的女孩
道歉可修复任何东西〔别跟自己打架〕这本书是希望告诉读者,如何依循原谅自己的过程,去饶恕曾经伤害过自己的那些人。
书里所蒐集的资料,来自于全美各地和作者的面谈记录。这些人先后原谅了曾杀害他们孩的兇手,曾遗弃过他们的配偶,曾凌虐过他们的父母,以及曾带给他们无穷伤害和恐怖记忆的挚爱之人。
能否宽恕自己,应该是能否保持平和的关键,如果原谅了其他人,就不会再有怨恨之心,而且至此以后,也不会再把这种恨意施与他人身上。
嫌恶自己的心理,在乍看下似乎没什么,不过久而久之却会致命。就像是恨别人一样,只要时间够久,不管它是以何种形式发洩出来,都会足以致命。
不快乐的原因,常来自自己期望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别再郁卒,别再跟自己打架,别跟自己过不去,因为这样会阻碍你迎向快乐生涯的去路。
这本书能供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一些有用的「工具」,以扬弃埋怨自己的心理,并回归正常人的社会之中。
原谅是最负责任的抉择
自序
自八十年代起,我在基洛格基金会(Kellogg Foundation)任职以来,就开始探讨「宽容」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从那时起,我也开始着书、讲学和担任谘询工作,话题总是离不开人们如何借由宽恕自己或他人,因而迈向成功之路。
我的这本着作〔别跟自己过不去〕,希望告诉读者,如何依循六个阶段,去饶恕曾经伤害过自己的那些人。
这本书里所蒐集的资料,则是来自于某些人和我的面谈记录,这些人先后原谅了曾杀害他们孩的兇手,曾遗弃过他们的配偶,曾凌虐过他们的父母,以及曾带给他们无穷伤害和恐怖记忆的挚爱之人。
本书所蒐集的,也是来自于相同背景的资料,这些人曾努力地想要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或是原谅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而对于目前所历经的过程,他们亦有详尽的描述。除了上述这些主人翁外,书中的资料还来自于另外两处,其中之一就是在我工作研讨会上所蒐集到的,那时我曾要求具有类似背景的学员,完成一份长达四页的问卷调查,由这些问题中,我们了解到有关于他们年纪、教育程度、家人的所属星座、宗教、人伦关系(教父母或教子女),以及所遭逢之事故等方面的讯息。后来,这问卷还曾被学术机构、宗教团体和学有专精的同业们取用。
这些资料的蒐集方式虽不太科学与严谨,但却具体而微地呈现出近一百一十个人的经验。至于第二处资料则是来自于我的临床工作上,包括我的学生及临床病患。
当然,书中人物的名字俱已更换,以确保其隐私权,而我则十分感谢这些愿意与大家分享其故事的人。
能否宽恕自己,应该是能否保持平和的关键,如果原谅了其他人,就不会再有怨恨之心,而且至此以后也不会再把这种嗔念施与他人身上。
假使宽恕了自己,也就不会再有怨恨之心,更不会允许这恨念继续盘据其心中,以致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甚至因此而祸延其子孙、配偶和诸亲好友。
嫌恶自己的心理,在乍看下似乎没什么,不过久而久之却会致命。就像是恨别人一样,只要时间够久,不管它是以何种形式发洩出来,都会足以致命。
我衷心期望这本书能供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一些有用的「工具」,以扬弃埋怨自己的心理,并回归正常人的社会之中。如果本书能达到此一目地,接下去的心理治疗才能见效,最后也才能由嘉惠个人,转而至造福所有人。
我十分感谢我的出版代理商、友人、同事和编辑们,由于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本书才得以付梓。另外,我也特别感谢那些因关怀他人而接受我电话访问,并毫不隐晦地畅谈其人生经验的人们。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活得有些“拧巴”,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或者在做了之后又后悔不已。我原本以为这只是性格使然,没想到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的一些“死结”。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个旁观者,冷静地剖析人性;时而又像一个过来人,充满共情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我价值感”的探讨所吸引。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通过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一旦得不到认可,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这本书用非常深刻的笔触,揭示了这种外部驱动的价值感是多么脆弱和不可靠,以及如何才能建立起内在的、稳固的自我价值感。它没有用那些空泛的心理学名词,而是用了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自我价值感比作一颗“内在的种子”,需要用心去浇灌和呵护。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场深入的自我探索,我不仅认识到了自己过去的一些误区,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找到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和真正自信的道路。它给我的感觉,不是一种短暂的激励,而是一种持久的滋养,一种能够让我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更好地认识自己、爱惜自己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讲一些陈词滥调的励志鸡汤,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作者用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损”的方式,一点点地剥开了那些隐藏在我们内心的自我设限和消极思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章节,我过去总是把事情逼到极致,结果就是拖延症缠身,最后什么都做不好。这本书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如一个因为怕写不好文章而迟迟不肯动笔的作家,把这种心态的危害赤裸裸地展示出来。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别完美主义”,而是告诉你完美主义是怎么悄悄地偷走你的时间、精力和快乐,让你在追逐不可能的“完美”过程中,错失了多少真实的体验和成长的机会。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那个被焦虑和自我怀疑折磨得喘不过气的我。书中的许多观点都非常“扎心”,但又充满了智慧,就像一位既严厉又慈爱的朋友,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的错误,但又在暗地里为你提供最实用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负面情绪”时的角度,它不是鼓励你去压抑或逃避,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它、接纳它,甚至将它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没有那些空泛的理论,更多的是贴近生活的案例和发人深省的思考题,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会越读越有味道。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又是一本讲“积极心态”的陈词滥调。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作者似乎非常了解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内心挣扎,用一种非常真实、甚至有点“毒舌”的风格,把我们常常自我欺骗、自我贬低的那一面给揭露出来。我尤其赞同书中关于“过度反思”和“沉溺过去”的论述。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复盘”的怪圈,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过去的错误,试图找到“当初为什么会那样”,结果反而让自己更加焦虑和痛苦。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说“别反思了”,而是教你如何以一种更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过去的经历,如何从中学习,然后放下,继续前行。它强调的是“行动”的力量,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与其在脑子里空转,不如迈出改变的第一步。书中的案例都非常 relatable,就像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让我能够感同身受。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跟一位非常懂你的心理咨询师聊天,她既能精准地戳中你的痛点,又能给出让你茅塞顿开的建议。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感觉“我好多了”的短暂安慰,而是能让你获得一种长久的力量,一种真正改变自己思维模式的智慧。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很多不愿面对的真相,但同时又给了我走出困境的勇气。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和你一起探讨那些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破坏”机制。我特别喜欢它分析“社交焦虑”和“害怕被评判”的章节。过去,我总是因为害怕别人怎么看我,而不敢做很多我想做的事情,比如在工作场合主动发言,或者尝试新的爱好。这本书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这种恐惧是如何限制了我们的发展,甚至让我们错失了很多宝贵的机会。作者并没有鼓励你去“克服”恐惧,而是教你如何理解恐惧的根源,以及如何在这个恐惧的存在下,依然能够勇敢地向前。它还强调了“自我同情”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对待自己要像对待最好的朋友一样,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不完美。这对于我这种常常对自己过于苛刻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理论,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我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自信,也更加能够接纳真实的自己。
评分这本《别自己害自己》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我必须说,我很少读到一本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高度专注的书,但这本书做到了。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哲学,只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特别喜欢它分析“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伤害”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关系中感到受伤,往往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如何设定健康的界限,或者过于害怕被拒绝而牺牲自己的需求。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将那些不懂得拒绝、总是“老好人”的角色比作“情绪垃圾桶”,每天都在接收别人的负面情绪,却没有给自己留一点空间。这让我反思了很多自己过去在朋友、家人甚至工作关系中的表现,确实很多时候我为了“维持和平”而委屈自己,结果反而让自己身心俱疲。这本书的洞察力非常敏锐,它能够精准地抓住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却又对我们影响深远的心理模式。它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快餐文化”读物,而是需要你停下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甚至对照自身去践行的。里面的建议非常实用,比如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识别并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这些都是我在生活中一直困惑却又不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给自己进行一场“心理按摩”,把那些长期积压在心底的负面情绪一点点地“推”出去,让心灵重新获得清爽和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