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俄国的文学,从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时候以来,就是「为人生」的,无论它的主意是在探究,或在解决,或者堕入神祕,沦于颓唐,而其主流还是一个:为人生。
当十月革命后,在国内战争和列强封锁中的文苑,是只见萎谢和荒凉了。有才能的革命者,还在血战的旋涡中,文坛几乎全被较为闲散的「同路人」所独占。这时的最重要的枢纽,是一个文学团体「绥拉比翁的兄弟们」(Serapions-br�er)。加盟者大抵是年青的文人,那立场是在一切立场的否定。「从党人的观点看起来,我是没有宗旨的人物。……我既不是共产主义者,也不是社会革命党员,也不是帝制主义者。我只是一个俄国人,而且对于政治,是没有操持的。……但我爱农民的俄国」。但在那时,这一个文学团体的出现,却确是一种惊异,不久就几乎席卷了苏联的文坛。
这样的非苏维埃的文学的勃兴,是很足以令人奇怪的。托罗茨基也是支持者之一,称之为「同路人」。「同路人」者,谓因革命中所含有的英雄主义而接受革命,一同前行,但并无彻底为革命的信念,仅是一时同道的伴侣罢了。
作者简介
着者:札弥亚丁、雅各武莱夫、理定等十二人
基本上,本书就鲁迅所编译之《竖琴》为本,加入鲁迅翻译的有关苏联「同路人」的文章,略加整理,合为一集,借以观鲁迅眼中的「同路人」概况。本书选译苏联「同路人」作家札弥亚丁、淑雪兼珂、伦支、斐定、雅各武莱夫、理定、左祝黎、拉甫列涅夫、英培尔、凯泰耶夫、毕力涅克、绥甫林娜等十二人的作品,〈后记〉中有鲁迅所作的介绍,附录并选录鲁迅所译的相关作品。
译者:鲁迅(1881-1936),原姓周,以周树人闻名,自《狂人日记》起始用鲁迅为笔名。鲁迅创造了几位耳熟能详的人物,如阿Q、孔乙己,在「热风」之下「吶喊」「彷徨」于「朝花夕拾」,又「三闲」「二心」「南腔北调」,「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中「集外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两地书」。鲁迅为新文学运动健将,终生创作不断。一般人较少接触其译文,特介绍其译作,以为读者鑑赏。
当我在书店看到「竖琴-苏联同路人小说选」这本书时,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和好奇心油然而生。我对苏联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历史教科书和一些比较严肃的纪录片,总觉得那是一个遥远而又充满争议的时代。然而,「同路人」这个词,却让我觉得这本书更接地气,更关注个体。我想象中的“同路人”,不是那种被高高举起、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选择了某一方向,并努力跟随的人。他们可能有着自己的理想,也可能只是为了生存。而“竖琴”,这个充满音乐感和艺术感的词,又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浪漫而忧伤的色彩。我很好奇,这些小说会是怎样的风格?是朴实无华的现实主义,还是带着一丝对理想的憧憬?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更细腻的人物刻画,更深入的内心描写,看到那些普通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做出选择,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评分「竖琴」这个书名,有一种独特的诗意,它与我印象中“苏联”这个词所带来的厚重感和历史沧桑感,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我脑海里会浮现出,在某个冬日里,当白雪覆盖大地,当生活似乎陷入沉寂,有人在温暖的室内,轻柔地拨动竖琴的琴弦,那声音悠扬而带着一丝忧伤,却又蕴含着一种不屈的生命力。而“同路人小说选”,则将这份意境引入了具体的历史语境。我想象着,在那个思想和生活都受到严密控制的年代,这些“同路人”们,或许在集体农庄的黄昏,或许在工厂的午夜,在偷偷的交谈中,在写下的字句里,都在寻找着彼此的共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诠释那个时代的“同路”意义。他们可能不是舞台中央的英雄,而是在历史的幕后,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坚持着自己内心的某种信念。这本选集,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那些个体,那些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生命轨迹。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竖琴」这本书之前,我对“苏联同路人小说”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具象的理解。我一直觉得苏联文学,要么是那种充满力量的英雄主义史诗,要么是探讨深刻哲学命题的宏大作品。但“同路人”这三个字,一下子就把焦点拉到了个人的选择和时代的交汇点上。我很好奇,这本书里的作者们,他们是如何定义自己是“同路人”的?是出于自觉的认同,还是被时代的洪流推着走的?他们的“同路”指向的是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理想,还是仅仅是为了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我想,小说最动人的地方,往往在于它能触及那些难以言说的细微之处。也许,书中的人物会有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但这些日常,却承载着巨大的时代印记,折射出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爱恨情仇。读这样的作品,我希望能感受到一种更真实、更立体的苏联社会图景,看到那些在历史大背景下,依然鲜活、有温度的个体生命。
评分* * * 读到「竖琴」这本书的名字,脑海里立马浮现出许多画面。小时候家里有一本介绍乐器的画册,里面就有竖琴,那种优美、典雅的造型,还有它发出的声音,总让我联想到古代的仙境或是某种庄严的仪式。当我知道这本书收录的是苏联同路人小说时,我有点好奇,这种听起来如此纯净、神圣的乐器,和那个充满矛盾、历史转折的时代,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同路人」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它暗示着一种选择,一种立场,一种在时代洪流中的坚持或妥协。这些小说,想必不是那种宣扬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更贴近个体命运的角度,去展现那个特定时期人们内心的挣扎与选择。我期待能在字里行间,看到那些普通人在时代巨轮下,如何维系内心的微光,如何在看似单调的生活中寻找意义,又如何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同路”之路。或许,这把“竖琴”弹奏出的,是一曲曲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时代的挽歌,也可能是关于希望的序曲。
评分「竖琴」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它轻盈、优美,带着一丝古典的韵味。而当它和“苏联同路人小说选”这样的组合放在一起时,便立刻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在我的认知里,苏联文学往往给人一种厚重、严肃、甚至略带沉闷的感觉,而“竖琴”则完全是另一种画风。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契机,让这两者产生了联系?“同路人”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如何在共同的意识形态下,或者说,在时代的裹挟下,走向同一个方向,或者至少,被期望走向同一个方向。我想,这本书里的故事,可能不会是那种宏大的叙事,而是更聚焦于个体,聚焦于那些在时代变迁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努力理解并践行“同路”意义的人们。他们可能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或许平凡,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充满了时代的印记,充满了选择与挣扎。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那些关于人性、关于信仰、关于如何在复杂时代中保持自我,或者如何与时代同行的,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