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创作散文逾三十年,游心于人世,寻思于学府,描写生命因缘、岁月感悟,以个人独特欢愁与同时代的光影契会。古人论文云「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林文月的散文冰清慧美如其人,原因就在她胸中溪壑有深致。何寄澎为本书所写之序论,以题材的新变、体式的突破、风格的塑造、风气的先导四点,推崇林文月作品在散文史上的意义,实精辟之见。
林先生的作品早期充满思想性,后期却充满抒情性,最后又有记叙性,但记叙并非僵固呆板之记叙,乃在记叙之笔中蕴含无限思感。她已形成自成一家的写作风格──即一贯的铺陈反覆、细腻翔实、严谨经营。她的写作如其为人之精致,并如实呈现她的体悟感怀。我以为「似质而自有膏腴,似朴而自有华采。」殆可形容林先生作品之整体美学风度。林先生虽突破了现代散文的体式,但仍是散文的正统,也仍是近年来逐渐少见的「纯散文」。
作者简介
台湾彰化县人,诞生于上海日本租界,启蒙教育为日文,至小学六年级返归台湾,始接受中文教育,故自然通晓中、日语文。自大学时期即从事中、日文学翻译工作。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九三年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时,专攻六朝文学、中日比较文学,并曾教授现代散文等课。一九九三年退休,次年获聘为台大中文系名誉教授。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史丹佛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捷克查理斯大学客座教授。曾获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类)、国家文艺奖散文奖及翻译奖。
我一直觉得,林文月女士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沈静”之美,那种美,不是张扬的,也不是刻意的,而是内敛的,温和的,如同月光洒落,不耀眼,却能照亮人心。我尤其喜欢她写一些关于生活琐事的片段,比如她对家中器物的细致描述,或是对庭院中花草树木的观察。在她笔下,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都变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她写她家中的一只老猫,寥寥数语,就勾勒出猫咪慵懒的神态,以及它在生活中所扮演的安静陪伴的角色,读来让人会心一笑,又带着一丝淡淡的温暖。她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心田,洗涤掉那些浮躁与喧嚣,留下的是一份平和与安宁。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总能从中发现不一样的美。
评分林文月女士的作品,我一直都很有兴趣,尤其是在阅读了她几篇关于文学创作的随笔之后。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那种看似轻描淡写却又字字珠玑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我记得有一次在诚品书店,翻开一本泛黄的旧书,偶然读到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那种能把寻常景象写出诗意的能力,让我当下就觉得,这一定是林文月的手笔。她笔下的世界,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却又饱含着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听到她内心的低语,感受到她细腻的情感触动。她的文字,就像一杯温润的茶,入口微苦,回甘悠长,能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沉思。每一次翻开她的书,都像是与一位知己对话,听她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回忆、关于爱恨的点滴,总能从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启迪。她对于人性的洞察,也总是那么精准而深刻,不露痕迹,却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林文月女士的散文,总给我一种“知性”与“感性”完美融合的感觉,我常常觉得,她的文字,就像她本人一样,温润而有力量。我尤其欣赏她对文学的见解,以及她对人生百态的观察。她的一些评论文章,总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我记得有一篇她谈论翻译的随笔,她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却道出了翻译的精髓,让我对翻译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深刻的内涵;没有刻意的雕琢,却有天然的韵味。她总能用最朴实的语言,触及最深刻的道理,让人在阅读时,如同沐浴春风,又如同醍醐灌顶。她的文字,有一种淡淡的清香,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最近读到一篇关于林文月女士早年翻译作品的评论,勾起了我很多回忆。还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她的翻译,大概是在大学时代,她翻译的《源氏物语》日文译本,那本厚厚的书,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但至今仍对其中某些意境的描绘记忆犹新。她的翻译,不是那种机械的字面转换,而是将原文的情感、韵味、以及文化背景都巧妙地融入到中文的语境中,仿佛原文本身就是用中文写成的。那种对文字的深厚功底,以及对两国文化的深刻理解,着实令人赞叹。很多年过去,我偶尔还会回想起她翻译的一些片段,比如书中人物细腻的情感描写,或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都如同烙印般刻在我的脑海里。她的翻译,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不同的文化,也丰富了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每次读到她的译作,都能感受到她对文本的敬畏之心,以及她对美的追求。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林文月女士的文章,有一种“慢”的味道,那种慢,不是滞涩,而是从容,是沉淀。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她的文字,反而显得格外珍贵。我常常在夜晚,泡一杯清茶,然后打开她的书,静静地阅读。她的文字,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但却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她写童年回忆的片段,那种淡淡的乡愁,那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忆,都让我感同身受。她对情感的把握,总是那么精准而克制,不煽情,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情感。她的文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能让人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一丝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