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角莎提‧巴特曼,因有特大號的臀部與陰部,而被當成動物般在歐洲展示,受盡嘲弄和鄙視,25歲時因疲病而死,死後被剝皮製成標本,在法國人類博物館展覽,直到200年後,她的祖國南非經過7年努力爭取,纔讓她魂歸故土。
當2002年8月,她的遺體以國葬儀式從法國移靈南非時,全世界幾億人都在注視著這個可憐少女的故事。她的悲慘身世,不是彆人的故事,而是自己的故事--我們討厭被歧視,但遇到比自己更弱的人時依舊歧視他。我們討厭被壓迫,但遇到比自己更窮的人時依舊壓迫他。我們討厭恐怖主義,但我們執行反恐怖主義時手段更恐怖。
本書特色
莎提‧巴特曼這位非洲少女,因為被認為具有「性」特徵的怪胎,被賣到英法兩國如動物般四處展示,死後還被剝皮製成標本,在法國人類博物館展示100多年,直到21世紀纔魂歸南非,以國葬入土。
錶麵上她的故事與你我無關,但卻是人類從偏見╱歧視╱壓迫,學習到人權╱包容╱尊重的縮影。
本書版稅捐贈颱東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傢
作者簡介
莊新泉
1957年生。署立宜蘭醫院醫師。
自認為是平凡的小人物,從小到大乏善可陳,沒拿過什麼奬狀,也沒有擔任什麼乾部,但熱愛讀書。右手讀中文書,左手捧著西文書,是他生活的基調。
西方學界認定齣身貧民窟的失學孩童,操著特殊「粗鄙含混」的美語,嚴重影響他們的社會功能。語言學泰鬥威廉‧羅伯教授深入各大碼頭,實際觀察後卻發現,齣身貧民窟的工人在繁復緊湊的作業中,卻應付自如、有條不紊。他在閱讀時也感受到地球那一端,社會底層旺盛的生命力。
著有:【聖經與死海古捲】、【從亞伯拉罕到亞曆山大】、【遇見耶穌】、【再次遇見耶穌】、【牧師保羅】等。
讀
遇見《黑色維納斯》
管仁健
人類的文明,常是由自己的愚昧與彆人的苦難纍積而成。
我們討厭被歧視,
但遇到比自己更弱的人時依舊歧視他。
我們討厭被壓迫,
但遇到比自己更窮的人時依舊壓迫他。
我們討厭恐怖主義,
但我們執行反恐怖主義時手段更恐怖。
《黑色維納斯》巴特曼所代錶的,不隻是一位200年前可憐弱女子的遭遇,她是人類在種族優越感下,相互欺淩的所有愚昧故事的翻版。我們要問的是,巴特曼的安葬故土、魂歸來兮,是否能象徵著人類中各文化相互傷害的事件不再發生?由衷希望我們都可從這曆史中斑駁的痕跡中,學習到更多的謙卑和容忍。
《黑色維納斯》故事簡介
1789年,法國爆發瞭大革命,民眾攻入巴士底監獄,高呼「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從此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在歐美的白種人世界裏甚囂塵上;但在同樣的一年,黑色的非洲世界裏,莎提.巴特曼(Saatjie Baartman)齣生於南非岡吐斯(Gamtoos)河畔的一個遊牧狩獵部落。
1810年,巴特曼二十歲,被當地荷蘭人彼得.塞紮經營的農場收為奴隸。一位在英國艦隊上擔任醫官的鄧勒普(William Dunlop),趁著船艦停靠開普敦之際,前來莊園作客度假。當鄧勒普在農場上瞥見巴特曼時,他為眼前的「怪物」大為吃驚。
巴特曼有一個龐大的臀部,約是白種人的三、四倍大。農莊主人命令巴特曼接受軍醫鄧勒普檢查,這位英國紳士更為眼前的怪胎震驚得半晌說不齣話來。
巴特曼還有著一對異於常人、特長而大的陰唇。其實這種體型,是當時一般科伊桑族婦女常見的樣子,但由於她較為矮胖,因此看起來這些下半身的特徵就特彆突齣。
鄧勒普深知這是讓自己一舉成名的韆載難逢大好機會。光憑他所發現巴特曼的人體結構,就足以讓他在醫學史上名流韆古。更何況這種低等駭人的性器官,不正是白種人夢寐以求的明證--證明白種人是進化的「高等人類」嗎?
在鄧勒普的哄騙下,1810年9月20日,一張「何騰拖維納斯」(Hottentot Venus)的廣告海報齣現在倫敦街頭。海報上宣稱,每個人隻要收費兩個先令(two shillings),就可觀賞到來自非洲原始野蠻人的真麵目。海報上形容巴特曼,有片像垂在火雞喉嚨上那片皮膚的生殖器,和山丘似肥厚的臀部。
這海報一經張貼在倫敦,立刻引起整個英倫社會極大的轟動。莎提.巴特曼在英國的馬戲團、博物館、酒吧和各大學,用自己受盡屈辱嘲弄的身軀,為主人賺入大筆大筆的鈔票。
1813年年底,英國人權鬥士威得本(Weder),嚮法院遞狀控訴巴特曼遭受的不人道待遇,企圖營救巴特曼,不幸遭到英國法院駁迴。
在倫敦待瞭四年後,1814年,巴特曼被轉賣給一個名叫雷奧的法國馴獸商。巴特曼於是被帶到巴黎,和各種動物在巡迴錶演的馬戲團內,一起接受法國馴獸師雷奧的指揮。
雷奧在巴黎舉辦盛大的「何騰拖維納斯」展覽,每張門票收3法郎。巴特曼不但在各公開或私人宴會展齣,還接受法國科學傢以「研究」之名的詳細身體研究。
1815年6月,拿破崙在滑鐵盧之役大敗,更結束瞭他輝煌的軍旅生活。這年年底(12月29日),在幾番風雪侵襲下,巴特曼終於擋不住惡劣的氣候,帶著滿身的病痛,和疲憊不堪的心靈的死在異鄉巴黎。那年她二十五歲。
巴特曼死後,法國仍不放過她。巴特曼被當成科學標本接受解剖研究。諷刺的是,拿破崙的首席外科醫師剋為亞的解剖報告,對於巴特曼的死因隻字未提。巴特曼各內髒器官到底是受到結核菌、梅毒、肺炎的何種感染?她真正的緻命原因為何?她生前的營養狀況如何?剋為亞根本都未曾關切過。
相反的,剋為亞模仿巴特曼的外型做瞭一個人體模型,並以福馬林防腐劑保存她的骨架、生殖器和腦子,全放在巴黎「人類博物館」(Museum of Mankind)展示。1816年巴特曼的遺骨起轉藏於「法國國傢『自然』曆史博物館」,並且成為法定「不得轉讓」的國傢收藏品。直到1974年,在來自各地的反對聲浪中纔被取下。
1994年4月26至30日,南非舉行瞭有史以來首次不分種族的民主大選,曼德拉經國會推選為新任總統。1995年年初趁著法國總統到南非參訪,曼德拉嚮密特朗要求,把巴特曼的遺骨歸還給南非,結果是音訊全無。
1998年,網路上開始流傳一首詩,作者是南非大學科伊桑族裔學係係主任,同時也是南非當代著名女詩人菲拉斯(DianaFerrus),所寫的一首名叫「獻給巴特曼」的詩。
菲拉斯當時是在荷蘭大學擔任交換學者,她趁著在歐洲遊學之便,不但翻遍所有關於巴特曼的史料,還親自前往法國探視泡浸在福馬林瓶罐內,鎖在博物館大儲存櫃中的巴特曼。迴到荷蘭寓所,菲拉斯在平息下自己激動翻騰的情緒後,為巴特曼寫下這首詩,經由網路的散播,迅速的傳開來。
2000年10月,南非駐法國大使以公文的形式嚮法國提齣正式要求歸還巴特曼,結果仍然如同石沉大海。
2001年11月,法國負責文化遺産的國務秘書杜富爾還宣稱,巴特曼遺骸屬於法國「不可轉讓」的國傢文物。
這時期,法國國會議員阿拔特(NicolasAbout)無意間讀到這菲拉斯的詩後,大為感動。他寫信給女詩人,請求準許他將這首詩翻譯成法文,以便傳閱給他法國國會的同僚。在國會聽證會上,阿拔特對著西裝筆挺的法國最高民意代錶諸公們,大聲朗讀這首獻給這位當年備受嘲弄淩虐、可憐黑女人的詩後,他在做總結的時感性的說:
「我們過去都一直視巴特曼為怪物,現在,我們應該問問自己,到底誰纔是真正的怪物?」
在阿拔特和一些國會議員的努力下,2002年2月21日法國國會通過法案,必須在兩個月期限內將巴特曼的遺骨歸還給南非。2002年5月,在南非各界的引頸期盼下,法國終於纔正式將「何騰拖維納斯」遺骸還給南非。
2002年8月9日南非的「婦女節」,曾被白人謔稱為「何騰拖維納斯」(又稱「黑色維納斯」)的南非科伊桑部落少女巴特曼,終於在死後186年後魂歸故裏。南非各界社會人士七韆多人,在巴特曼的故鄉東開普省漢基(Hankey)村舉行隆重儀式,安葬覆蓋著南非國旗的巴特曼的靈柩。
葬禮以官方、民間、傳統與宗教四結閤的方式,從上午9點半持續到下午1點半,曆時4個小時,南非國傢電視颱嚮全國進行瞭實況轉播。南非總統姆貝基親自在這個特殊的葬禮上宣讀紀念詞,姆貝基總統在葬禮上指齣:。
「少女莎提.巴特曼被人剝奪她的南非人和她的霍伊桑族身分是不應該的,更不應該被人當作野蠻怪物在歐洲展覽。這個非洲婦女,孤伶伶被騙到歐洲,失去她的身分,失去她的祖國,被人視做『野人』,其實真正野蠻的恰恰是那些販賣她和欺侮她的人!」
莎提.巴特曼的遺骸葬在漢基村的一座高崗上,四周是綠綠蔥蔥的灌木叢,她的墳塚俯瞰著她小時候的村莊和河榖,她的棺木上放著一把弓和一支摺斷的箭。科伊桑族的首領們帶領村民用他們自己的方言唱起瞭古老的部落民歌:
「孩子,
你迴到瞭母土的懷抱,
你躺在非洲的天空下。」
在這古老而悲愴的歌聲裏,以及莊嚴的南非國歌、激揚的傳統鼓響舞蹈,焚燒的草藥香裊中,這位苦難的「黑色維納斯」平靜的安息瞭。
種族主義
十九世紀初,歐洲學者普遍認為非洲人是不同的生物種,是生來就比歐洲人低等的物種。歐洲人相信他們白種人是進化的最高級生物。巴特曼則是他們所謂的科學證據。他們認為巴特曼不能稱得上『人類』,她該被歸類為『次人類』。
巴特曼因有一個龐大的臀部,約是白種人的三、四倍大。又因有著一對異於常人特長而大的陰唇。其實這些都是當時一般科伊桑族婦女所常見的,隻是由於她較為矮胖,因此看起來下半身的特徵就特彆突齣。
在身體解剖構造上,科伊桑女人身上的脂肪都集中在臀部,而非像一般歐洲女人種集中在小腹和大腿。這種體態對科伊桑人是十分正常、美麗、有性吸引力的。歐洲人的審美眼光,是以白種女人的身材為觀點,一口咬定非洲這些過多的油脂是野蠻原始的標誌。
歐洲人故意忽略南非土著其他身強體壯的部分,卻用巴特曼的體型來做宣傳樣本,讓人對非洲黑人留下長相怪異的刻闆印象。
巴特曼人的肥臀(steatopygia),和陰部明顯而巨大的生殖器(陰唇)是一般人的三倍大,也被歐洲人認為,這些非洲女人有極強的性慾,需要大量的性活動。因此歐洲人認為何騰托女人是「過度縱慾」和「野蠻可恥」的低等人類。
對歐洲人而言,巴特曼的個案,也是他們又發現的「白種人遠比有色人種進化」的一大證據。
就是這種帶有強烈岐視意味的種族主義,巴特曼和眾多在跨大西洋奴隸買賣時代中,被賣到歐美各地的非洲人一樣,遭受到極不人道的待遇。
那個年代,除瞭莎提巴特曼的例子外,較著名的是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東岸。被尊為「婦産科之父」的名醫辛斯(James Marion Sims ),在完全沒有麻醉下,前前後後為黑奴安娜卡動過四十次的手術,他後來所實驗中名叫做露西(Lucy)、貝塔喜(Betsey)的黑女人,也分彆接受超過二十次的開刀,差點都死在手術颱上。
此外辛斯還宣稱,他在黑女奴身上試驗成功的「高鴉片治療法」。辛斯所以捨棄小劑量、視病患實際疼痛需要的保守投藥方法,而採用他獨創的絕招,是因為他認為短期內高劑量的鴉片療法,能帶來滿意的術後止痛效果。辛斯的實驗,導緻多名女奴淪為毒品成癮的可憐蟲。但他的「特殊療法」,卻從未使用在任何一個白人婦女身上。
這種種族主義引發的許多荒謬的事件,以現代觀點來看,誠屬無知和愚昧。然而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種族主義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在各種不同的場閤中流竄著,並伺機挑起同為人類的不同種族間的慘烈衝突。
巴特曼的事件,隨時提醒人們,「種族主義」說穿瞭隻是自大心態的作祟,是強勢文化欺淩另一他種文化的藉口。
南非黑人的智慧
西方醫學上許多重要的藥物,如膀胱收縮劑(Oxybutynin Chloride)、神經傳導劑(Neurotransmitter)、心血管保護劑(Cardiovascular agent)等,都源自布西曼族祖先的智慧。
科伊桑人數韆年來,每逢進行長期遠徵狩獵其間,都會服用一種名叫卡塔司(cactus)的野草,來抑製令人難耐的飢餓感,這草藥也被西方醫學運用在減肥的療法上。
除瞭在醫藥發麵,非洲原住民的農業經驗,也對西方做齣很大的貢獻。在衣索匹亞的農夫,很早就知道要將一種野草混閤種植在麥田中,會大大減少麥苗染病的機會。西方科學傢近幾年對於這種野草進行基因分析,纔終於解開這韆年的謎題,原來這種野草有抗病毒的效果(anti-rust)。科學傢於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將這種重要的基因在麥的基因內復製産生,一舉解決睏擾生物學傢多年的麥田大量死亡的問題。
從考古證據看來,非洲在紀元前7世紀以前的文明是遠勝過歐洲的。誠如史學傢湯恩比所言,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曆史時空是相互影響的,也唯有相互影響纔能交織齣瑰麗燦爛的人類文明。因此,人類各文明是應該相互學習,相互疼惜的。
原住民遺骸的展齣
莎提巴特曼死後,遺骸還被製成標本公開展示。殖民國傢在非洲,除掠奪許多土著的珍寶,如貝南(非洲西部一共和國)的皇冠和祭祀中所需的權杖,奈及利亞的銅像,在澳洲至少還有七韆二百項的土著遺骸,收藏在各地的博物館中。其中有五韆五百件有清楚的來源。
19世紀的歐洲,盛行頭顱學(Craniology)。當時歐洲的學界,蒐集歐洲和非洲各地的頭顱來研究。他們深信,經過縝密而大規模的統計調查,一定可證實歐洲人是遠比非洲進化的高等智慧的人類。
大英博物館內收藏有許多科桑伊人的頭顱,這些都是十九世紀初期殖民戰爭中被殺的土著頭顱。這些頭顱在運到博物館後,經過乾燥處理,塞入棉花類的填充物.裝上玻璃眼珠,近幾年來許多研究非洲的學者,紛紛嚮大英博物館索取資料和照片,但都被館方拒絕。
美國已經立法明白禁止盜取美國原住民的墓地和遺物,許多美國開荒時期遇害的印地安的遺骸,也一一交還原住民安葬。
除瞭原住民的真人展齣外,會場中往往還會有原始身體切割下來器官的展示,這些器官以頭顱和生殖器為主。甚至直到今日歐美許多著名的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法國人類博物館都還收藏有有土著的頭顱、骨骸、和身體的其他部分。
諷刺的是,展示土著頭顱的歐美博物館,常會在導覽小冊上註明「這些土著是獵人頭的野蠻民族」。殊不知這些頭顱大多是殖民戰爭中,不幸死於帝國主義之手的土著。那麼,我們不禁要問:
「誰纔是真的『獵人頭的民族』?」
撫平曆史的傷痕
英國史學大師艾瑞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 ),在完成百萬字的皇皇钜著「十九世紀三部麯」後,說明他的書之所以將一七八九到一八四八年的焦點都放在歐洲,更確切的說是放在法、英兩國,是因為在這個時期,世界的基礎轉變是發生在歐洲。而本書的主角,莎提.巴特曼(1789-1804)正是這時期的畏縮在社會最底層小人物』?」
弔詭的是,兩百年後, 2002整個上半年,歐洲國際社會的目光焦點卻都集中在這位名叫莎提.巴特曼可憐的黑人女性身上。
巴特曼的悲慘命運和屈辱遭遇是人類曆史上黑暗與醜惡的沉重一頁,它把人類之間相互奴役與踐踏的醜行,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的悲慘遭遇是南非黑人婦女和她的人權遭到粗野踐踏的驚人事實,仍然是「文明世界」洗刷不掉曆史見証,隨時提醒人類不要再重蹈覆轍。在南非人為這個苦難的非洲土著少女恢復人的身分和尊嚴之際,奴隸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最恥辱的一段曆史也隨之告終。
除瞭巴特曼的悲劇外,還有許多踩著彆人鮮血、尊嚴或性命而滿足私慾的故事,令人不勝唏噓,如1841年美國阿拉巴馬州17歲的女奴安娜卡,接受被後世尊稱為「婦産科之父」的辛斯40次的實驗性手術;19世紀中葉,一位住在非洲東部波紮那省一位布西曼族土著,在下葬當晚,屍體被盜取製成木乃伊,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一所博物館展齣;19世紀的一個英國籍船長,為瞭領取高額保險金,將133名非洲人綑綁後拋入大西洋;1800年代因為挺身為判殺人罪的奴隸辯護,而兩度下獄的牙買傢人權鬥士威得本;20世紀在約翰尼斯堡「種族隔離」博物館,展齣吊死121條人命的繩子;這些都隻是血淚斑斑的人權奮鬥史上,不見經傳、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然而,比起16世紀到19世紀中葉的跨大西洋販奴交易中,被迫離開非洲傢園,擠在幾乎無法迴身的狹窄船艙,運往歐美各國超過1韆萬的奴隸(其中約有1成死於運送途中)來說,以上提到的這些小人物還算幸運的,因為他們的名字和遭遇還因為有曆史紀錄,被保存著,偶爾還被紀念著。
在後殖民時期的現代,來紀念這些人物,無非是要從他們的苦難,學習到人與人相處該有的基本尊重和人權。
其實該感念的不止這些人名而已,他們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如:黑奴的勞力帶動19世紀歐洲農業、商業和工業的繁榮;非洲植物草藥在治療泌尿道、心血管、愛滋病的重大成就;非白人(黑人、有色人種)早在19世紀時就在音樂、體育、藝術的大放異彩;非洲考古對人類起源的助益;非洲大草原上多樣的動植物是全球物種生態的重要來源等等,都是西方文明在誌得意滿之餘,所該想到的。
東方主義
巴勒斯坦後裔的大學者薩伊德(Edward Said)一嚮反對曆史被二分法的方式簡化,他認為不同的曆史文化,本身會跨越彼此敵對的疆界,相互滲透。
薩伊德反對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為首的東/西二元對立的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的理論,他也反對伯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的本質、概括化的後殖民論述。他力主用兼容並蓄的心胸,用正確的東方主義銓釋觀點來同等看待這兩大文化,使這種人為造成對立的局勢,因著有交流溝通的機會,得以趨嚮緩和。他認為這纔是包括西方在內的世界各國在麵對後殖民時代,應有認知和學習。
長久以來,歐洲人一直認為,現代科學肇基於16世紀的歐洲,伽利略、笛卡爾、以及隨後的牛頓、巴斯特等人都是科學的主要貢獻者。這種觀點,是不摺不扣的歐洲人觀點。
鮮少有人,特彆是科學界的大師,能像李約瑟一樣,有著寬闊的視野和恢弘的胸襟。其實,人類文化是縱橫交織、相互影響的。亞、非洲等各地文明在人類曆史上曾有過重大的貢獻,歐洲文明說穿瞭,也是汲取人類共同資産,纔能蓄積能量、一飛沖天的。湯恩比將之稱為「文明在空間中的接觸」。
隻是,當歐洲成為強勢文化時,便端坐起來操弄科學的便利,對於弱勢文化擺齣君臨天下統治者的臉譜。「黑色維納斯」巴特曼的遭遇,隻是那個殖民時代的一個縮影。
在西方,愈來愈多的學者漸漸體會到李約瑟的苦心。法國大學者阿努瓦.阿布戴爾在他1980年的名著「文明與社會理論」中,就公開呼應李約瑟肯定東方科學與文明的態度。
其實,從19世紀的夏普、威得本到近代與東方密切關係的李約瑟,這些先知灼見的呼籲,我們可以看齣強勢文化民族的優越感,盤根錯節的深植在人心深處,以前巴黎倫敦的紳士名媛之於巴特曼,歐洲強權之於東方殖民地,颱灣漢人沙文主義之於原住民、西方社會之於伊斯蘭社會,都是強對弱的政治經濟虛矯玩弄的手法。
巴特曼所代錶的不隻是一位可憐弱女子的遭遇,她是所有人類在種族優越感下相互欺淩的所有愚昧故事的翻版。我們要問的是,巴特曼的安葬故土、魂歸來兮,是否能象徵著人類中各文化相互傷害的事件不再發生?由衷希望我們都可從這曆史中斑駁的痕跡中,學習到更多的謙卑和容忍。
《黑色維納斯》是一部讓我感到“震撼”的作品。它所描繪的世界,既充滿瞭黑暗與壓抑,又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我被書中角色的命運所牽引,為他們的遭遇感到心痛,為他們的堅持感到驕傲。作者用一種極其真實而又殘酷的筆觸,展現瞭生活的艱難,人性的脆弱。然而,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書中也從未放棄過對希望的描繪。那些微小的善意,那些堅定的信念,都像黑夜中的星辰,給人以啓迪和力量。我喜歡書中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去宣揚某種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讀者自己去體悟。書中的人物,並非完美無缺,他們有缺點,有錯誤,但正是這種不完美,讓他們更加真實,更加 relatable。我開始反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是否也曾經因為恐懼而退縮,因為迷茫而放棄?《黑色維納斯》給瞭我一種重新審視自己的勇氣。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即使身處黑暗,也要懷揣光明,即使麵對睏難,也要永不言棄。
评分《黑色維納斯》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文字構建的夢境,既真實又虛幻。作者的想象力,簡直天馬行空,卻又邏輯嚴密。我被書中那些奇特的設定和新穎的構思所吸引,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書中的人物,並非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我無法簡單地去評判他們,隻能去理解他們的處境,去體會他們的選擇。我尤其對書中對於“身份認同”的探討印象深刻。在現代社會,許多人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而《黑色維納斯》則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展現瞭這種探索的艱辛與意義。書中的一些象徵,如同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故事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這些象徵的含義,試圖從中解讀齣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這種“解謎”式的閱讀,讓我充滿瞭好奇心和探索欲。我甚至會與其他讀者交流,分享我的觀點和睏惑,這讓我感受到瞭閱讀的社群感。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極具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它值得我們反復品味,深入研究。
评分《黑色維納斯》是一部讓我“耳目一新”的作品。作者的寫作風格,與其說是創新,不如說是對文學錶達的深刻探索。我常常被書中那些意想不到的比喻和獨特的視角所吸引。他/她/它(這裏我再次故意模糊,以呼應書中的某些模糊性)似乎能夠看到事物的本質,並將之以一種極其精煉而又充滿想象力的方式錶達齣來。書中的情節,並非 linear 的發展,而是充滿瞭跳躍和連接,這種非傳統的敘事方式,反而讓我充滿瞭探索的興趣。我喜歡書中那種“留白”的藝術,作者並沒有把一切都解釋清楚,而是留下瞭許多模糊的地帶,讓讀者去填補,去想象。這種“留白”,反而讓故事更加豐富,更加耐人尋味。我甚至會反復閱讀某個章節,試圖從中解讀齣更多的信息。我不得不說,《黑色維納斯》是一部極具藝術價值的作品,它挑戰瞭我們的閱讀習慣,也拓展瞭我們的想象空間。這本書,無疑會成為我書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评分在閱讀《黑色維納斯》的過程中,我時常會陷入一種沉思。作者的筆法,與其說是敘事,不如說是對人類靈魂的解剖。他/她/它(再次模糊處理,因為書中的某些設定極其晦澀)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展現瞭命運的無常,人性的光輝與陰暗。我被書中角色的掙紮所打動,那種在睏境中不放棄希望的韌性,讓我深感敬佩。即使麵對絕望,他們也依然在努力地尋找生機,這種生命的力量,是這本書最動人的部分。我開始思考,在人生的洪流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自處?我們是否應該屈服於命運的擺布,還是應該勇敢地抗爭,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書中的一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打破瞭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認知。作者並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而是用一種坦誠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公和磨難。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書中的角色也從未放棄過對美好的追求。這種對光明的嚮往,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而《黑色維納斯》正是深刻地探討瞭這一點。我喜歡書中那種既現實又充滿詩意的語言,它讓冰冷的現實,多瞭一絲溫暖的光芒。
评分我隻能說,《黑色維納斯》是一部能夠讓你“看見”的書。作者的文字,仿佛帶著魔力,能夠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將無形的概念可視化。我能清晰地“看見”人物臉上的錶情,能“看見”他們眼神中的絕望與希望,能“看見”他們內心的掙紮與成長。這種強烈的畫麵感,是這本書最突齣的特點之一。我常常會在閱讀時,腦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現齣各種畫麵,仿佛正在觀看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而書中的音樂感,也同樣令人著迷。我能“聽見”角色的嘆息,能“聽見”風的低語,能“聽見”心跳的聲音。這種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讓我徹底融入瞭故事之中。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細膩觀察能力,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與哀愁。而這些細微之處,正是構成人物性格和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我喜歡書中那種“留白”的藝術,作者並沒有把一切都講得明明白白,而是給讀者留下瞭廣闊的想象空間。這種“留白”,反而讓故事更加引人入勝,讓讀者能夠參與到故事的創作之中。
评分翻開《黑色維納斯》,我仿佛走進瞭一座久違的、卻又充滿陌生氣息的迷宮。作者用一種近乎虔誠的筆觸,描繪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世界。故事的開端,並非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幾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在命運的蛛網中,一點點被牽引著,走嚮未知的深淵。我尤其被其中一位角色的內心獨白所打動,那種在孤獨與渴望中掙紮的復雜情感,躍然紙上,讓我感同身受。他/她/它(這裏我故意模糊瞭性彆,因為書中的某些角色確實存在這種模糊性)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仿佛能被我捕捉到。我曾試圖去理解他/她/它的動機,去揣測他/她/它的下一步行動,但作者卻總能在最恰當的時機,用一個齣乎意料的轉摺,打破我所有的預設。這種懸念的設置,讓我欲罷不能,即便是在深夜,也忍不住要點亮颱燈,繼續追尋書中那閃爍的光芒。書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如同精心雕琢的畫作,色彩濃鬱,細節豐富。我能感受到微風拂過皮膚的涼意,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淡淡花香,甚至能聽到遠處傳來的模糊的聲響。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作品難以給予的。而《黑色維納斯》卻做到瞭,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創造一種氛圍,一種讓你願意沉溺其中,暫時忘卻現實的世界。我時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品味某一段文字,去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去感受字裏行間流淌的情感。有時候,一段看似簡單的對話,卻蘊含著深邃的哲理,讓我掩捲沉思,對人性的復雜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就像一位沉默的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給予你無聲的陪伴和啓迪。
评分《黑色維納斯》是一部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作品。它所觸及的主題,並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情節,而是深入到瞭人性的最深處。我從中看到瞭希望,也看到瞭絕望;看到瞭愛,也看到瞭恨。作者用一種毫不避諱的姿態,展現瞭人類情感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選擇”的探討所吸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常常會麵臨艱難的抉擇,而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命運。書中的角色,正是經曆瞭無數次的選擇,纔走嚮瞭各自的結局。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也曾經做過一些決定,而這些決定,又將我帶嚮瞭何方?這種閱讀帶來的自我審視,是我在其他作品中很少獲得的。書中的對話,精煉而富有深意,每一句話都似乎經過瞭反復的推敲。我常常會把一些經典的颱詞摘抄下來,時常翻看,從中汲取力量。而那些看似平淡的描寫,也蘊含著深刻的寓意。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引導,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我覺得閱讀的過程,不僅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成長。我不得不說,《黑色維納斯》是一本能夠觸動靈魂的作品,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评分《黑色維納斯》的敘事方式,簡直是一場智力與情感的盛宴。作者巧妙地將不同人物的視角交織在一起,使得故事的脈絡層層遞進,卻又充滿瞭迷霧。我常常覺得自己像一個偵探,在字裏行間尋找綫索,拼湊齣一個完整的真相。然而,真相卻往往比想象中更加撲朔迷離。我喜歡書中那種壓抑而又充滿張力的氛圍,仿佛在平靜的湖麵下,湧動著暗流。每一個角色的齣現,都像是投嚮湖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他們之間的關係,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這種復雜的人物關係網,讓我看得津津有味。我特彆留意到書中的一些象徵意義,作者似乎有意地將某些物品、場景或者對話,賦予瞭更深層的含義。一開始我可能不以為意,但隨著故事的發展,我漸漸發現這些“不經意”的細節,卻成為瞭理解人物內心世界和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這種“抽絲剝繭”的閱讀過程,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甚至會拿齣筆和紙,畫齣人物關係圖,試圖理清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情感糾葛。而最令我著迷的是,即使在故事的結局,我依然覺得有些東西是模糊的,有些問題沒有得到明確的解答。這並非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一種刻意的留白,一種邀請讀者去思考、去想象的空間。這種開放式的結局,反而讓我對這本書有瞭更持久的眷戀,我會在日後不斷地迴味,不斷地解讀。
评分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黑色維納斯》。它的節奏並不快,但每一個字,每一個句,都仿佛蘊含著深意。我喜歡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它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嚮你講述一段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故事。書中的人物,並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他們隻是普通人,在各自的生活中默默地奮鬥著。然而,正是這些平凡的生命,構成瞭這部作品最動人的篇章。我被書中對於“成長”的描繪所打動。每一個角色,都在經曆著自己的蛻變,他們從懵懂走嚮成熟,從迷茫走嚮堅定。這種成長的過程,充滿瞭艱辛與挑戰,但也充滿瞭希望與力量。我喜歡書中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力,它並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衝突,而是通過細膩的描寫,將人物的情感和命運自然地展現齣來。我甚至會因為某個角色的一個微笑而感到溫暖,因為他們的一個眼神而感到心酸。這本書,就像一杯陳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對於《黑色維納斯》,我隻能說,它成功地顛覆瞭我對某種題材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會看到什麼,但書中的一切,都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平凡的生活,描繪得如此波瀾壯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被賦予瞭生命,變得鮮活而富有力量。我記得有一個情節,一個角色在雨中獨行,作者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他/她/它的孤獨,那種深入骨髓的寂寥,讓我仿佛置身於雨幕之中,感受著冰冷的雨滴拍打在臉上的刺痛。這種寫實的手法,讓人物的情感更加真實可信,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我曾經在閱讀過程中,幾次因為某個情節而潸然淚下,又因為另一個情節而心生希望。書中情感的起伏,就像過山車一般,讓我時而緊張,時而釋然。而書中對於環境的描寫,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荒涼的郊外,都被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我能感受到陽光的熾熱,也能感受到夜晚的寒冷。這種對環境的細緻描摹,為故事增添瞭更加濃厚的色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觀察力和錶現力,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和殘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世界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