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劳思光先生以其独创的「基源问题研究法」,对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这三大哲学系统,依于各自之理论特性及文化精神取向,区分为世界哲学之三支,并对西方哲学自古希腊至中古时期的主要哲学问题之起源及发展,作出清晰而扼要的说明,乃先生早年具代表性的哲学着述之一。本书曾于一九五六至五七年间分章发表,是次乃首度以单行本重编出版。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深沉的墨蓝色背景,中央用烫金字体勾勒出书名,旁边点缀着几个抽象的、似乎象征着思索的符号。我原本对哲学研究的“源流”概念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总觉得它离现实生活太过遥远。但翻开第一页,作者并非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但细想却极具哲学意味的现象入手。比如,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对真理的追求”?这种追求从何而来?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还是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作者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家,比如苏格拉底,他“产婆术”的引用,让我们看到,原来哲学并非是站在高塔之上向下俯视,而是深入到日常对话的肌理之中,去揭示那些潜藏的、未被清晰表达的观念。他对“怀疑”的探讨也尤为精彩,它不是消极的否定,而是一种积极的求索方式,是区分真伪、辨别优劣的起点。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层层剥茧、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探索思维的迷宫,每一次的豁然开朗都让人惊喜。
评分我一直认为哲学是关于“终极问题”的学问,但却常常被各种理论的繁复所困扰,不知如何下手。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切入点。作者并没有试图一次性地“教”你所有哲学理论,而是引导你去理解“哲学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他从人类最基本的一些好奇心出发,比如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道德判断的依据在哪里?然后,他巧妙地将这些问题与历史上重要的哲学思潮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他对“自由”与“必然”这一对哲学“老朋友”的讨论,他追溯了从古希腊的命运观,到中世纪的神学辩论,再到近代哲学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层层递进,展现了人类思想在这条线索上的演进。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问题”本身的力量,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塑造了人类的思想史。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因为作者所探讨的,正是那些我内心深处也曾涌现过的疑问,而他提供的思考框架,则帮助我更好地去理解和深化这些疑问。
评分我原本以为“源流论”会是一部极为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体系,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平实,甚至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作者在探讨哲学问题时,常常会引用诗歌、文学作品中的片段,来阐释抽象的哲学概念。例如,在谈论“自由意志”的问题时,他引用了歌德《浮士德》中关于选择与责任的描写,这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思考变得生动形象。他对于“实在性”的追问,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出发,一路追溯到后来的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潮,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学说对立起来,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哲学流派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公正。他不会偏袒任何一家,而是力求还原思想家的真实意图,并揭示其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读完这本书,我对“哲学”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思想探索。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名对哲学历史脉络感到迷茫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一场及时雨。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简单罗列哲学家的生平与著作,而是着重于“问题”的发生与演变。作者将一系列核心的哲学问题,比如“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美?”,“什么是正义?”,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他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家们是如何面对这些永恒的追问,又是如何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来尝试解答的。我特别喜欢他对“知识论”的梳理,从柏拉图的“回忆说”到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再到休谟的“经验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是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源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哲学思想是如何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问题会历经数千年依然被反复讨论。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我明白,学习哲学,最重要的不是记住几个伟大的名字,而是理解那些驱动人类思考的根本问题,以及探寻这些问题的智慧路径。
评分我是一位对知识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性哲学训练的读者,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对“哲学问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来自高中课本的定义。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哲学问题是什么”的答案,而是通过梳理哲学史上的关键思想家们是如何提出、如何思考、如何解决一个个哲学难题的历程,来展现哲学问题的“源流”。他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比如柏拉图的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片段,甚至一些早期宗教文本中的哲学萌芽。我特别被他对于“永恒”与“变化”这对矛盾的分析所吸引。从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流变观,到巴门尼德“存在即是永恒”的静止论,再到后世哲学家试图调和这两者,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时间、实在性的深刻讨论。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看到了人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古老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反思,比如我们追求意义的根本动力究竟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