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文革后十年的大陆文学流派

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文革后十年的大陆文学流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伤痕文学
  • 寻根文学
  • 文革文学
  • 当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史
  • 文学流派
  • 文化研究
  • 社会变迁
  • 20世纪中国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第一本以台湾人视角论述的大陆当代文学流派史,是作者研究大陆文学十年、教授大陆文学七年的成果累积。书中以社会环境、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三者的互动,呈现文革后十年大陆文学的流变过程,并由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主潮延伸出影响文革后文学发展的四思潮──现实主义、人道主义、现代主义和文化寻根思潮,再以四思潮统合八个创作流派──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朦胧诗、先锋文学、乡土文学、寻根文学。透过作者执简驭繁的编排和条分缕析的论述,使文革后十年大陆文学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寻。

本书另附有「文革后十年大陆文学年表」和「引用作品一览表」,前者可作为本书论述的参照,后者除了具有索引功能之外,亦列有作品首次发表时间,二者皆为读者提供了更完整的资讯,是大陆文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宋如珊,1965年生于台北。1991年起在中国文化大学任教,投身大陆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起在文大中文系文艺组开设大陆文学的专业课程;1998年获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博士;现为文艺组专任副教授,研究大陆当代文学和现代小说。

着有《翁方纲诗学之研究》一书,及〈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概况〉、〈「妇女能顶半边天」?──论析古华小说的女性形象〉、〈论韩少左的小说创作〉、〈谈大陆文学的教学活动设计与教材教法〉等多篇论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时期的图书简介,该书聚焦于198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的转型与演变,特别是从“伤痕文学”向“寻根文学”的转向,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美学探索和文化思潮。 --- 《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文革后十年的大陆文学流派》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图景的专题研究著作。它并非一部宏观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特定十年间,文学思潮如何伴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松动而勃发,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内部转型与观念重塑。本书以“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的兴衰演变为主线,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大陆文学领域的关键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旨在揭示文学如何在历史的巨变中,从一种对抗性的政治批判姿态,转向对民族文化本源的深沉追问。 第一部分:历史的呼唤与“伤痕”的刻印(约1976-1980年)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文革”结束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下,文学不再仅仅是政治宣传的工具,而是被赋予了记录苦难、反思历史的使命。 1. 文革记忆的集中释放:伤痕文学的崛起 “伤痕文学”被视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浪潮,它以一种近乎本能的姿态,直面“文化大革命”对个体生命、家庭伦理乃至整个民族造成的深重创伤。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一流派的文本特征,如强烈的自传性色彩、对个人命运的聚焦,以及对历史正义的朴素呼唤。 文本的揭示力: 重点考察了如刘心武、卢新华等作家如何通过具体的人物遭遇,撕开了被长期压抑的时代记忆。我们审视了这些作品在当时的巨大社会轰动效应,以及它们在“拨乱反正”进程中起到的先声作用。 局限性与争议: 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探讨了伤痕文学在主题上的单一性、情感表达上的直接化,以及其叙事策略中潜藏的对“替罪羊”的寻求倾向,为后续的文学反思埋下了伏笔。 2. 对个人价值的初步试探:反思文学的拓展 紧随伤痕文学之后,一批更具思辨性的作品开始出现,即“反思文学”。本书将此视为文学主题的深化,它不再满足于记录“伤痕”,而是开始探究“伤痕”是如何产生的,关注体制的弊端和人性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扭曲。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文学开始尝试从政治批判转向对社会结构和人道主义价值的探讨。 第二部分:观念的转向与美学的拓新(约1981-1985年) 进入8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文学界开始对伤痕文学的“直白”叙事模式产生倦怠。知识分子和青年作家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精神领域,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正在酝酿。 1. 探索“人”的本质:朦胧诗派的影响与文学的诗意回归 尽管主要关注小说领域,本书仍探讨了朦胧诗派对整个文学生态的渗透作用。诗歌对意象的捕捉、对内心世界的隐秘表达,为小说家提供了新的叙事资源,促使小说从写实主义的窠臼中挣脱出来,拥抱主观体验和象征手法。 2. 对“现代性”的追问:先锋派的登场 本书将“先锋文学”的出现视为文学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这些作家(如马原、余华初期作品)不再关心外部世界的宏大叙事或清晰的道德判断,而是将焦点转向语言本身、叙事结构的实验,以及对日常现实的“陌生化”处理。他们试图用新的文体语言来抵御既有观念的惯性,探求个体在异化世界中的存在状态。 第三部分:文化基因的重塑与“寻根”的深渊(约1985-1989年) 本书的核心议题,即“寻根文学”的兴盛,标志着文学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如果说伤痕文学是对过去十年政治事件的清算,那么寻根文学则是对过去几千年民族文化心理和历史传统的深层回溯。 1. 哲学层面的回归:对“民族性”的焦虑 随着社会对现代化路径的深入讨论,一批作家开始质疑:中国社会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丢失了什么?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困境并非仅仅是文革的产物,而是根植于深层的历史文化结构之中。 主题的转移: 本书细致分析了寻根文学如何将目光投向广袤的西部、封闭的乡村、以及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古代神话与民间文化。 文本的特征: 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原始生命力、宗教情结、地方习俗的迷恋与描摹。流派代表作家(如阿城、韩少功、莫言早期作品)的作品中,历史不再是线性的,而是以一种循环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方式呈现。 2. 历史的“失语”与重构:神话与寓言的运用 寻根作家倾向于使用寓言、神话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以一种间接而深刻的方式批判现实。他们试图通过挖掘民族文化深层的“潜意识”和“文化基因”,来解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困境,表达了对“失语”的历史的反抗与重新命名。 第四部分:流派交织与时代的尾声 本书的结语部分,则关注在伤痕与寻根两大主潮相互渗透、碰撞的十年间,文学所呈现出的复杂图景。 都市化叙事的萌芽: 简要分析了少数开始关注城市变迁、市民心理的早期都市题材作品,预示着下一个十年文学重心的转移。 文学的“祛魅”与新的挑战: 总结了十年文学如何完成了从政治性主题到本体论、存在论主题的转化,文学的审美高度得到提升,但也面临着如何平衡深刻的文化反思与大众接受度的挑战。 结论:一座精神的里程碑 本书认为,从伤痕文学的“疗伤”到寻根文学的“溯源”,这十年是中国当代文学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民族的痛苦与觉醒,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处理历史、文化、个体与社会关系时所应具备的复杂视野和多维度的探索精神。通过对流派的细致辨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文学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张力下,完成自我身份的重塑与超越的。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 第一章:导论
  • 第二章:文革后十年的中共文艺政策
  • 第三章:文革后十年的大陆文学思潮
  • 第四章:现实主义思潮下的文学流派
  • 第五章:人道主义思潮下的文学流派
  • 第六章: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文学流派
  • 第七章:文化寻根思潮下的文学流派
  • 第八章:结语
  • 附表
  • 附录

图书序言

书评:

宋如珊女士:

大着敬收,立即拜读。近年来很少读到像您这样思维严密、论述深刻、条理清楚而又不玩弄新名词的着作了。玩弄新名词正是大陆青年学人的一大通病。真实货色不多,就只有靠玩弄新名词吓唬人了。

我读您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您读大陆的作品和论着很多,很细。您把它们都按产生的时间先后做了排比,然后跟政治事件相对照。论大陆文学发展状况,是不能离开政治的,即使在文学脱离了对政治的依附以后。在您论述的那个十年内,文学还紧紧跟随着政治,所以就更不能脱离开政治。您以政治为线索,为纲,从社会思潮到文学思潮,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由于您掌握的材料丰富,论述起来,就左右逢源,头头是道。

我很喜欢您的文风。它不窍[子,不拿大话吓人,不说空话,不说模稜两可、含煳不清的话。通篇都很实在。特别是在源流和关系的梳理上,即纵和横的解剖上,以及在作家、作品的定位上,都比较准确,并丝丝入扣。

两岸虽然相隔半个世纪,但毕竟同属一种文化。读您这本书,许多话语,就好像出自大陆学人之口,让人觉得亲切。如141页「都因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几年前,您写过赵树理。122页谈及伤痕文学的「另一重要特点」,即它的悲剧性的时候,讲到赵树理,说「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歌旦|德文学,在文革时期发展至顶峰,连赵树理式的『问题小说』都毫无生存空间」,表现了您对老赵知之甚深。

以上是我读后的一些零碎想法,不一定对。我近年出了两本书,一併寄上。李敖在台湾,可能是争议颇为不小的一个人物,我写他,仅仅取其一个方面,这在自序中是有说明的。请批评。顺诵文祺

董大中�� 2002年1月17日

*董大中(1935─)当代文艺批评家。曾任《山西文学》评论组长、副主编,创办并主编《批评家》杂志。为「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着有文艺评论《赵树理年谱》、《赵树理评传》、《鲁迅与山西》、《鲁迅与高长虹》、《李敖评传》、《台湾狂人李敖》,杂文随笔《瓜豆集》、《敲门集》等。编有《赵树理全集》、《我的第一篇小说》、《高长虹文集》等。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文革后十年”的文学仅仅视为对过去苦难的简单总结,而是更进一步地挖掘了文学内部的流变与发展。作者对“伤痕文学”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对政治语境的复述,而是深入到文本本身的艺术特征,比如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以及情感表达方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寻根文学”的阐释。我之前对“寻根”的理解比较狭窄,总觉得是描写农村、土地,但这本书拓宽了我的视野。作者通过对北村、韩少功等作家作品的剖析,展现了“寻根”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重新发掘和认同,是对被现代化进程稀释的个体精神世界的探求,是对历史的深邃反思与对现代性的审视。书中对于“寻根”是否会走向保守主义、是否会忽略现实批判的讨论,也十分发人深省。它让我看到,文学在面对历史与现实时,是如何在不同方向上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这种宏大叙事下的精细分析,让我对那个时期的文学图景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当下文学发展的一些思考。

评分

这真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书!我原本以为“文革后十年”的文学会是灰蒙蒙的一片,充斥着压抑和控诉,但这本书却带领我走入了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探索和碰撞的精神世界。作者在梳理“伤痕文学”的余温犹在之时,就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文学内部涌动的另一股力量——“寻根文学”。这种转变并非 abrupt,而是顺应了时代脉搏,反映了知识分子在经历巨变后,试图重新连接民族文化、探寻个体精神家园的深刻渴望。书中对《芙蓉镇》里土改遗留的伤痛与人性挣扎的描绘,对《平凡的世界》里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抗争与坚守的解读,都让我感同身受。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伤痕”与“寻根”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它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文学在反思历史、观照现实、展望未来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整、自我超越的生动写照。那些被压抑太久的个人情感,那些对乡土中国、民族文化的深情呼唤,在“寻根文学”中得到了集中而丰富的表达,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回归与洗礼。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年代,文学的生命力也从未枯竭,反而以更加多元和深刻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

我一直对20世纪80年代的大陆文学充满好奇,觉得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作者以一种非常学术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时代文学世界的大门。首先,她对“伤痕文学”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学如何承载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创痛,那些被压抑多年的情感和经历,是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得以释放和疗愈的。书中对刘心武、张贤亮等作家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学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力量。而随后对“寻根文学”的深入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寻根”概念的界定,它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民族精神内核的重新发现与张扬,是对现代文明冲击下个体身份认同的追问。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扎实,从莫言的乡土史诗到韩少功的哲学思辨,再到贾平凹对陕西民间文化的深情描摹,都让我感受到了“寻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文学流派的梳理,更是对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探索轨迹的深刻洞察,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学永远是时代精神的晴雨表,尤其是在剧烈变革的时期。作者在对“伤痕文学”进行细致梳理的同时,精准地捕捉到了文学的另一种走向——“寻根文学”。这种从对过去的直接反思转向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沉回溯,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书中对“寻根”背后所承载的个体焦虑、文化迷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寻根”文学作品中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意象和叙事的分析,它们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摹,更是对一种集体记忆和文化身份的召唤。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此,她还对“寻根”文学可能面临的困境,比如是否会陷入民族主义的窠臼,以及如何与现代性保持对话,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和探讨。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刻,也让我看到了文学在反思过去、观照当下、探索未来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向性。它让我明白了,文学的“流派”划分,背后是思想的激荡和时代的脉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分析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割裂开来,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与演变。对于“伤痕文学”,书中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学记录苦难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叙事策略和情感表达,揭示了文学在抚平创伤、重建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对于“寻根文学”,作者则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深入探讨了其如何回应现代化带来的文化失落感,以及如何试图在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新的精神资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具体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的细致解读,例如对于“寻根”派作家如何从民间文学、神话传说中汲取养分,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独特的小说语言来重塑民族精神形象,都有非常精彩的阐述。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文革后十年”文学的两个重要流派,更让我看到了文学如何与时代、与民族文化、与个体命运深度交织,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精神图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