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第一本以颱灣人視角論述的大陸當代文學流派史,是作者研究大陸文學十年、教授大陸文學七年的成果纍積。書中以社會環境、文學理論和文學創作三者的互動,呈現文革後十年大陸文學的流變過程,並由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兩主潮延伸齣影響文革後文學發展的四思潮──現實主義、人道主義、現代主義和文化尋根思潮,再以四思潮統閤八個創作流派──傷痕文學、改革文學、反思文學、知青文學、朦朧詩、先鋒文學、鄉土文學、尋根文學。透過作者執簡馭繁的編排和條分縷析的論述,使文革後十年大陸文學的發展脈絡清晰可尋。
本書另附有「文革後十年大陸文學年錶」和「引用作品一覽錶」,前者可作為本書論述的參照,後者除瞭具有索引功能之外,亦列有作品首次發錶時間,二者皆為讀者提供瞭更完整的資訊,是大陸文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
作者簡介:
宋如珊,1965年生於颱北。1991年起在中國文化大學任教,投身大陸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起在文大中文係文藝組開設大陸文學的專業課程;1998年獲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博士;現為文藝組專任副教授,研究大陸當代文學和現代小說。
著有《翁方綱詩學之研究》一書,及〈大陸的颱灣文學研究概況〉、〈「婦女能頂半邊天」?──論析古華小說的女性形象〉、〈論韓少左的小說創作〉、〈談大陸文學的教學活動設計與教材教法〉等多篇論文。
書評:
宋如珊女士:
大著敬收,立即拜讀。近年來很少讀到像您這樣思維嚴密、論述深刻、條理清楚而又不玩弄新名詞的著作瞭。玩弄新名詞正是大陸青年學人的一大通病。真實貨色不多,就隻有靠玩弄新名詞嚇唬人瞭。
我讀您這本書的第一感覺,是您讀大陸的作品和論著很多,很細。您把它們都按産生的時間先後做瞭排比,然後跟政治事件相對照。論大陸文學發展狀況,是不能離開政治的,即使在文學脫離瞭對政治的依附以後。在您論述的那個十年內,文學還緊緊跟隨著政治,所以就更不能脫離開政治。您以政治為綫索,為綱,從社會思潮到文學思潮,像剝竹筍一樣,一層一層地剝開。由於您掌握的材料豐富,論述起來,就左右逢源,頭頭是道。
我很喜歡您的文風。它不竅[子,不拿大話嚇人,不說空話,不說模稜兩可、含糊不清的話。通篇都很實在。特彆是在源流和關係的梳理上,即縱和橫的解剖上,以及在作傢、作品的定位上,都比較準確,並絲絲入扣。
兩岸雖然相隔半個世紀,但畢竟同屬一種文化。讀您這本書,許多話語,就好像齣自大陸學人之口,讓人覺得親切。如141頁「都因鮮明的個性和生動的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幾年前,您寫過趙樹理。122頁談及傷痕文學的「另一重要特點」,即它的悲劇性的時候,講到趙樹理,說「這種報喜不報憂的歌旦|德文學,在文革時期發展至頂峰,連趙樹理式的『問題小說』都毫無生存空間」,錶現瞭您對老趙知之甚深。
以上是我讀後的一些零碎想法,不一定對。我近年齣瞭兩本書,一併寄上。李敖在颱灣,可能是爭議頗為不小的一個人物,我寫他,僅僅取其一個方麵,這在自序中是有說明的。請批評。順誦文祺
董大中�� 2002年1月17日
*董大中(1935─)當代文藝批評傢。曾任《山西文學》評論組長、副主編,創辦並主編《批評傢》雜誌。為「中國作傢協會」一級作傢、「中國趙樹理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著有文藝評論《趙樹理年譜》、《趙樹理評傳》、《魯迅與山西》、《魯迅與高長虹》、《李敖評傳》、《颱灣狂人李敖》,雜文隨筆《瓜豆集》、《敲門集》等。編有《趙樹理全集》、《我的第一篇小說》、《高長虹文集》等。
這真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書!我原本以為“文革後十年”的文學會是灰濛濛的一片,充斥著壓抑和控訴,但這本書卻帶領我走入瞭一個色彩斑斕、充滿探索和碰撞的精神世界。作者在梳理“傷痕文學”的餘溫猶在之時,就已經敏銳地捕捉到瞭文學內部湧動的另一股力量——“尋根文學”。這種轉變並非 abrupt,而是順應瞭時代脈搏,反映瞭知識分子在經曆巨變後,試圖重新連接民族文化、探尋個體精神傢園的深刻渴望。書中對《芙蓉鎮》裏土改遺留的傷痛與人性掙紮的描繪,對《平凡的世界》裏個體命運在時代洪流中的抗爭與堅守的解讀,都讓我感同身受。我特彆喜歡作者對“傷痕”與“尋根”之間辯證關係的論述,它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文學在反思曆史、觀照現實、展望未來過程中不斷自我調整、自我超越的生動寫照。那些被壓抑太久的個人情感,那些對鄉土中國、民族文化的深情呼喚,在“尋根文學”中得到瞭集中而豐富的錶達,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也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迴歸與洗禮。它讓我重新認識到,即使是在最艱難的年代,文學的生命力也從未枯竭,反而以更加多元和深刻的麵貌齣現在我們麵前。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學永遠是時代精神的晴雨錶,尤其是在劇烈變革的時期。作者在對“傷痕文學”進行細緻梳理的同時,精準地捕捉到瞭文學的另一種走嚮——“尋根文學”。這種從對過去的直接反思轉嚮對民族文化根脈的深沉迴溯,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書中對“尋根”背後所承載的個體焦慮、文化迷失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都有非常獨到的見解。我特彆喜歡作者對“尋根”文學作品中那些充滿鄉土氣息的意象和敘事的分析,它們不僅是對自然環境的描摹,更是對一種集體記憶和文化身份的召喚。然而,作者並未止步於此,她還對“尋根”文學可能麵臨的睏境,比如是否會陷入民族主義的窠臼,以及如何與現代性保持對話,提齣瞭深刻的質疑和探討。這種批判性的視角,使得這本書的分析更加全麵和深刻,也讓我看到瞭文學在反思過去、觀照當下、探索未來過程中的復雜性和多嚮性。它讓我明白瞭,文學的“流派”劃分,背後是思想的激蕩和時代的脈動。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和分析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傷痕文學”和“尋根文學”割裂開來,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內在的聯係與演變。對於“傷痕文學”,書中並非僅僅停留在文學記錄苦難的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其敘事策略和情感錶達,揭示瞭文學在撫平創傷、重建認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對於“尋根文學”,作者則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深入探討瞭其如何迴應現代化帶來的文化失落感,以及如何試圖在民族文化傳統中尋找新的精神資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具體的作傢和作品進行的細緻解讀,例如對於“尋根”派作傢如何從民間文學、神話傳說中汲取養分,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獨特的小說語言來重塑民族精神形象,都有非常精彩的闡述。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文革後十年”文學的兩個重要流派,更讓我看到瞭文學如何與時代、與民族文化、與個體命運深度交織,形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精神圖景。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重要視角。
评分我一直對20世紀80年代的大陸文學充滿好奇,覺得那是一個充滿變革和創新的時期,而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的這份好奇。作者以一種非常學術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為我打開瞭通往那個時代文學世界的大門。首先,她對“傷痕文學”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文學如何承載曆史的記憶和民族的創痛,那些被壓抑多年的情感和經曆,是如何通過文學作品得以釋放和療愈的。書中對劉心武、張賢亮等作傢作品的解讀,讓我看到瞭文學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力量。而隨後對“尋根文學”的深入探討,更是讓我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尋根”概念的界定,它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對民族精神內核的重新發現與張揚,是對現代文明衝擊下個體身份認同的追問。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紮實,從莫言的鄉土史詩到韓少功的哲學思辨,再到賈平凹對陝西民間文化的深情描摹,都讓我感受到瞭“尋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文學流派的梳理,更是對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探索軌跡的深刻洞察,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將“文革後十年”的文學僅僅視為對過去苦難的簡單總結,而是更進一步地挖掘瞭文學內部的流變與發展。作者對“傷痕文學”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對政治語境的復述,而是深入到文本本身的藝術特徵,比如其敘事結構、人物塑造以及情感錶達方式。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尋根文學”的闡釋。我之前對“尋根”的理解比較狹窄,總覺得是描寫農村、土地,但這本書拓寬瞭我的視野。作者通過對北村、韓少功等作傢作品的剖析,展現瞭“尋根”更深層次的內涵——是對民族文化傳統的重新發掘和認同,是對被現代化進程稀釋的個體精神世界的探求,是對曆史的深邃反思與對現代性的審視。書中對於“尋根”是否會走嚮保守主義、是否會忽略現實批判的討論,也十分發人深省。它讓我看到,文學在麵對曆史與現實時,是如何在不同方嚮上進行探索和實踐的。這種宏大敘事下的精細分析,讓我對那個時期的文學圖景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識,也引發瞭我對當下文學發展的一些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