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八年五月,英国工程师帕特森上校来到英属东非,参与东起蒙巴萨、西至基苏木的铁路修筑工作。这段长达五百八十哩的铁道穿越沼泽和沙漠,横过数条宽阔河流,完全以人力修筑而成,参与工程人员共计三万五千人(大部分是印度裔劳工)。
就在工程如火如荼进行到察沃时,一对食人狮出现了,「不幸地养成了专吃人的胃口」,工程进度因而严重受阻。恐怖的是,这对狮子一开始不但躲过帕特森的追捕,也躲过了一窝蜂拥进当地的业余猎人。牠们的技巧诡谲,福星高照,就连被困在由枕木和铁条重重包围的巨大陷阱里,面对咫尺外一群装备齐全的士兵,仍幸运脱逃。这令人难以置信的种种行径,为牠们赢得「薛丹尼」(shaitaini,暗夜恶魔)的名号。人类在牠们眼中只不过是食物而已。不管猎物是躲在层层围篱下、密闭营帐里,抑或是坐在熊熊燃烧的营火旁,牠们一旦锁定目标,绝不允许任何阻碍存在。子弹、喊叫及火把,对牠们来说都一样可笑。
数百名工人无法再忍受这种永无止尽的惊恐,纷纷跳上火车逃离这个受恶灵诅咒的地方。留下来的工人纷纷在高处架设庇护所,有些甚至在帐棚底下挖洞,晚上钻进洞后,再用重重的木头覆盖其上;每一棵树上,几乎都绑满了吊床,有些甚至还超重……这场由两只食人狮引起的人间悲剧前后延续了数月之久,夺走了大约一百人的性命……。
这部记载这段真实故事的《察沃的食人魔》一书,于一九○七年问世后,马上成为最知名的非洲狩猎传奇之一,后来更被拍成了电影《暗夜猎杀》。这是一个狮口余生的惊悚故事,更是一部充满东非风情的探险游记。一百多年前帕特森修建察沃桥时所遭遇的困难、面对察沃食人狮时的恐惧、化解工人叛变时的胆识、东非狩猎奇遇,以及当时的东非风土人情,透过帕特森简洁而生动的文笔,一一展现眼前。
作者简介
约翰‧亨利‧帕特森,英军上校、工程师,同时是第一个发现并猎获神话中的着名大羚羊(东非巨羚)的人。光是这项事蹟,就足以让他与哈利斯(Harris,发现黑貂者)、梅纳次哈根(Meinertzhagen,发现巨型野猪)等人齐名。他于一八九八年五月来到东非,负责搭建从蒙巴萨通往奈洛比的铁路,之后两只雌狮陆续捕猎了二十八名铁路建筑工人,在这片愁云惨雾中,帕特森于十二月成功猎杀了这两只食人魔。一九○七年,帕特森重回东非参与两次狩猎之旅,其经历全记载在他的第二本书(也是最后一本)《尼伊卡族的魔掌》(In the Grip of the Nyika, 1909)里。第一次狩猎颇为顺利,第二次却不堪回首,他的一名同伴因热病而神智不清,最后将子弹射进脑袋自杀身亡。 有关帕特森的资料并不多,其中有一则轶闻可看出帕特森的领导风范。第一次大战期间,帕特森因领导犹太军团有功,战役结束后升为上校。一次,一名素有仇视犹太人恶名的旅长前来视察帕特森的军队,并故意挑些扣子没擦亮、领子没翻好的小毛病,然后抓起违规士兵的领口,对着士兵的脸大喊:「你这龌龊的小犹太人!」虽然知道可能保不住饭碗,帕特森仍毫不犹豫地命令士兵们以方形刀阵包围旅长,要求旅长向刚刚受辱的士兵道歉。碍于情势,旅长压抑着恐惧向士兵道了歉,然后转身离开。帕特森身为上校,领军向旅长挑衅,可说是惹了大麻烦,若非名气很大,可能早就被枪毙了。尽管他获得从轻处分,这名旅长调到中东后,犹太军团就被迫解散了。
编辑前言
詹宏志
探险家的事业
探险家的事业并不是从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才开始的,至少,早在哥伦布向西航行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大探险家法显(319-414)就已经完成了一项轰轰烈烈的壮举,书上记载说:「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国(编按:指今日的中印度),停六年,还三年,达青州,凡所游历,减三十国。」法显旅行中所克服的困难并不比后代探险家稍有逊色,我们看他留下的「度沙河」(穿越戈壁沙漠)记录说:「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这个记载,又与一千五百年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穿越戈壁的记录何其相似?从法显,到玄奘,再到郑和,探险旅行的大行动,本来中国人是不遑多让的。
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探险旅行,多半是带回知识与文化,改变了「自己」;但近代西方探险旅行却是输出了殖民和帝国,改变了「别人」。(中国历史不能说没有这样的例子,也许班超的「武装使节团」就是一路结盟一路打,霸权行径近乎近代的帝国主义。)何以中西探险文化态度有此根本差异,应该是旅行史上一个有趣的题目。
哥伦布以降的近代探险旅行(所谓的「大发现」),是「强国」的事业,华人不与焉。使得一个对世界知识高速进步的时代,我们瞠乎其后;过去几百年间,西方探险英雄行走八方,留下的「探险文献」波澜壮阔,我们徒然在这个「大行动」里,成了静态的「被观看者」,无力起而观看别人。又因为这「被观看」的地位,让我们在阅读那些「发现者」的描述文章时,并不完全感到舒适(他们所说的蛮荒,有时就是我们的家乡);现在,通过知识家的解构努力,我们终于知道使我们不舒适的其中一个解释,就是萨依德(Edward W. Said)所说的「东方幻想」(Orientalism)。这可能是过去百年来,中文世界对「西方探险经典」译介工作并不热衷的原因吧?或者是因为透过异文化的眼睛,我们也看到颓唐的自己,情何以堪吧?
编辑人的志业
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探险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大内容;不了解近两百年的探险经典,就不容易体会西方文化中闯入、突破、征服的内在特质。而近两百年的探险行动,也的确是人类活动中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当旅行被逼到极限时,许多人的能力、品性,都将以另种方式呈现,那个时候,我们也才知道,人的鄙下和高贵可以伸展到什么地步。
西方的旅行文学也不只是穿破、征服这一条路线,另一个在异文化观照下逐步认识自己的「旅行文学」传统,也是使我们值得重新认识西方旅行文学的理由。也许可以从金雷克(Alexander W. Kinglake, 1809-1891)的<日昇之处>(Eothen, 1844)开始起算,标示着一种谦卑观看别人,悄悄了解自己的旅行文学的进展。这个传统,一直也藏在某些品质独特的旅行家身上,譬如流浪于阿拉伯沙漠,写下不朽的<古沙国游记>(Arabia Deserta, 1888)的旅行家查尔士.道谛(Charles Doughty, 1843-1926),就是一位向沙漠民族学习的人。而当代的旅行探险家,更是深受这个传统影响,「新的旅行家像是一个来去孤单的影子,对旅行地没有重量,也不留下影响。大部分的旅行内容发生在内在,不发生在外部。现代旅行文学比起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深刻而丰富,因为积累已厚,了解遂深,载诸文字也就渐渐脱离了猎奇采风,进入意蕴无穷之境。」这些话,我已经说过了。
现在,被观看者的苦楚情势已变,轮到我们要去观看别人了。且慢,在我们出发之前,我们知道过去那些凿空探险的人曾经想过什么吗?我们知道那些善于行走、善于反省的旅行家们说过什么吗?现在,是轮到我们阅读、我们思考、我们书写的时候。
在这样的时候,是不是<旅行与探险经典>的工作已经成熟?是不是该有人把他读了二十年的书整理出一条线索,就像前面的探险者为后来者画地图一样?通过这个工作,一方面是知识,一方面是乐趣,让我们都得以按图索骥,安然穿越大漠?
这当然是填补过去中文出版空白的工作,它的前驱性格也势必带来争议。好在前行的编辑者已为我做好心理建设,旅行家艾瑞克.纽比(Eric Newby, 1919- )在编<旅行家故事集>(A Book of Traveller’s Tales, 1985)时,就转引别人的话说:「别退却,别解释,把事做成,笑吠由他。」(Never retreat. Never explain. Get it done and let them howl.)
这千万字的编辑工作又何其漫长,我们必须拥有在大海上漂流的决心、坚信和坚忍,才能有一天重见陆地。让我们每天都持续工作,一如哥伦布的航海日记所记:「今天我们继续航行,方向西南西。」
作者序
关于荒野的回忆
将下述的故事公诸在大众之前令我感到万分惶恐,不过,曾听过我的蛮荒奇遇的朋友一再怂恿我写下这段冒险过程,于是在百般犹疑后,我终于决定将它付梓成书。
我相信,许多未曾远离文明世界的读者可能会认为书中某些情节夸大不实。我只能向他们保证,我已低调地处理那些的确是事实的事件,并尽量试着以简单而坦白的方式来呈现事件发生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事件发生时的英属东非,情况与今日已大不相同。当时铁路仍在修筑中,如今文明已随着火车来到此地,使此地日益现代化;当时铁路沿线的城镇一片荒凉,如今,只有远离铁路的地区依然如此。
如果这本记录我在荒野两年工作和游历经验的小书能引发任何兴趣,或是稍微唤起人们对于我们拥有的那块位于赤道、美丽而宝贵的土地的注意,那么我觉得为这本书所付出的心血都是值得的。
我非常感激沃尔德女士(Cyril Ward)、莫理斯渥司先生(Guilford Molesworth)、史波纳尔先生(T. J. Spooner),以及罗森先生(C. Rawson),感谢他们大方地让我在书中使用他们拍摄的照片。我也要诚挚地感谢非洲拓荒的老前辈赛路斯先生愿为拙作撰写前言,他的确是最好的人选。
一九○七年八月
前言
一部人狮对抗的史诗
大约七、八年前,我在《原野报》(The Field)上读到帕特森上校所写的一篇短文,内容描述一位工程师忙着修筑乌干达铁路,却遇上柴弗的食人狮。
曾在非洲打猎多时的我,当下便知道这篇可怕故事里的每句话绝对是真的。同时,我也明白,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时的态度非常谦逊;他未曾刻意强调他曾面临的危险,例如,为了击毙可怕的食人狮,他曾在许多夜晚熬夜守夜;还有一次,当他在仅靠四根摇晃柱子支撑、不堪一击的简陋岗哨上站哨时,其中一头可怕的野兽正大摇大摆地靠近他。幸好他并未因而失去勇气,反而在狮子扑上来的那一瞬间成功地射杀了牠。不过,如果这头狮子是从他背后来袭的话,我想帕特森上校恐怕会成为一大串受害者名单下的新添亡魂,因为我就曾听过三个狮子从树上或架高的木屋中将人拖走的例子,而这些庇护所的高度,都远高于帕特森上校在惊魂之夜那晚所待的那栋摇摇欲坠的建筑物。
自从希罗多德(Herodotus)的时代开始,人们说过或写过无数与狮子有关的故事;我自己也写过一些,不过在所有我曾读过或听过的狮子故事里,就故事的曲折离奇和紧张刺激而言,没有任何一个能和帕特森上校所写的《柴弗的食人狮》相提并论。与狮子有关的故事通常都是冒险故事,往往既恐怖又悲惨,事件的发生过程可能只是某个晚上的几个小时而已,但《柴弗的食人狮》却是一部史诗,而且这个延续数个月之久的人间悲剧,最后却只靠一个人的机智及毅力来画下句点。
读过首次刊载的柴弗食人狮故事几年之后,我认识了罗斯福总统。我将我记得的故事情节告诉他,他对这个故事深感兴趣(所有与自然或野生动物有关的真实故事都教他着迷),并要求我将在《原野报》上发表的故事寄给他。我照办了,而在他之后写给我的信里,他提到这个故事,同时写道:「你寄来的那两篇文章所描述的乌干达食人狮事件,我想应是有史以来最引人注目的故事,可惜它们无法长久保存。」现在,我很高兴它将可以长久保存下来了;而我也敢向帕特森上校保证,罗斯福总统将成为他最忠实的读者。
讲述柴弗食人狮的章节,也许会比本书的其他部分更引人注目,不过我想大部分读者都会同意,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满趣味及种种资讯。有关如何克服修建柴弗桥(Tsavo Bridge)时所遭遇的困难,帕特森上校的描述可谓引人入胜,而他在化解发生于印度工人间的叛变时所展现的胆识、机智与决心,更超越了他在单独面对狮子、犀牛及其他勐兽时所展现的勇气。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花了两个夜晚的宝贵时间阅读帕特森上校的本书初稿,我想告诉他,这两个夜晚就像变魔术一样,飞快地过去了。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我的兴趣未曾稍减,因为我知道我所读的故事绝对是真的。
费德利克.科特尼.赛路斯(Ferderick Courteney Selous)
于索立(Surrey)郡渥普勒斯敦(Worplesdon)
一九○七年九月十八日
导读
詹宏志
随风消逝的文学
在编选【探险与旅行经典文库】的时候,我心中常常怀藏着要为若干消逝的文学品种「召魂」的念头。其中一条在旅行文学大河中悄悄死去的支流,就是如慧星般短命而令人怀念的「飞行文学」。
在那个短促的年代,飞机像是摩托车一样小巧、单纯而脆弱,飞行者部分身体伸出机身之外,暴露在空气之中;他不仰赖太多仪器,他的眼睛、耳朵、皮肤就是飞机的仪器,当他飞入云中,白云的水气就冲进他的鼻腔、遮蔽他的双眼,而当天色暗去,飞行者就像在漆黑中摸索行进的盲人。在那个诗歌一般的飞行时代里,飞行者是真正飞行的主宰者,而不是被飞行机器运载的人。那个年代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飞行者的感官、身体与天空的温度、溼度接触,他以肉眼和心眼观看世界景物的另一个角度,他可以真实体会空中飞行的孤绝与遗世独立的超脱,像一位孤独的登山者一样,他们是一群悠游于特殊空间的旅行人。
他们当中有的人就留下一种气质独特的文学品种,一种只能诞生于青空的「飞行文学」。我指的不只是伟大飞行员如第一位飞度大西洋的查尔斯.林白(Charles A. Lindbergh, 1902-1974),或者第一位飞抵北极与南极极心的探险家李察.柏德(Richard E. Byrd, 1888-1957),或者如第一位飞越大西洋的女英雄艾美丽.鄂哈特(Amelia Earhart, 1897-1937),他们也都留下若干不朽的飞行诗篇。但我更想推崇一些对翱翔天空有特殊体会和描述的飞行诗人,譬如已经收入在【探险与旅行经典文库】里的《夜航西飞》(West With The Night, 1942),它的作者白芮儿.玛克罕(Beryl Markham, 1902-1986)就是其中一位;此外,写《小王子》而名垂不朽的圣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 1900-1943)就称为「空中诗人」(poet of the air),他的《夜间飞行》和《风沙星辰》都是飞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我心目中的另外一位则是写下一本飞行散文的英国桂冠诗人西索.戴路易(Cecil Day-Lewis, 1904-1972),然而他比较为世俗熟悉的是他写推理小说的「分身」笔名尼可莱斯.布雷克(Nicholas Blake),甚至他如今成了好莱坞大明星的儿子丹尼尔.戴路易都比诗人曾经写过飞行文学这件事更为大众所知悉。
飞行文学短命而夭折,如今连阅读活动都随风而逝,以我的想法,那是太可惜了。至少飞行经验中那种独特的际遇与感受,以及相应发生的文学杰作,仍然值得热爱文学的人去追忆。
长草丛里的死亡
在旅行文学当中,另一个几乎被完全忘怀的支流则是「狩猎文学」。真正带有运动绅士精神的狩猎活动,如今不只是稀少了,而且是「不道德了」(如今的狩猎只剩下「盗猎」),在新的生态保育观点下,任何打猎好像都是不应该,何况当时这些狩猎活动还要「剥削地」僱用部落原住民担任挑夫、向导、斥候之类的工作,更在今日加倍显得「政治不正确」;这使得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出现的各种狩猎名家、及其风格独特的「狩猎文学」,随着也都显得尴尬难堪,好像本身的存在就是罪过一样。
写《长草丛中的死亡》(Death in the Long Grass, 1977)的当今名猎人(是的,他们仍然存在!)彼得.哈萨威.凯普史迪(Peter Hathaway Capstick),在他为出版社编选一套「狩猎文学经典文库」时,他的编辑前言几乎是用了一种道歉式的语气,他说:「历史经常是过往事实的不愉快纪录,而不是事情理当如此。虽然我们对过往的偏见并不认同,但基于集体的责任,我们觉得较好还是不要去更动过去的不幸事实。」序文中并指出,他的出版社强烈声明,所选书中的不适当态度与言词,完全与出版社暨出版社员工无关。用语的谨慎郑重,可见狩猎文学有多么的不合时宜了。
但每一个时代有其限制,时代自身难以自知;而十九世纪兴起的一场狩猎冒险风气,以及相应而生的狩猎文学,当时无从了解自己的「错误」(事实上,后来更多的研究也显示了,绅士打猎活动根本不是大型动物灭绝的原因;真正使生物万劫不复的,是商业性的盗猎,以及经济开发本身),更无从在所写文字中谦卑认错忏悔,今天读「狩猎文学」时,它的限制与不足,代表我们的进步,向自然界道歉,交给我们这些后代子孙来做就可以了。
狩猎为什么有文学?在丛林旷野里进行「萨伐旅」(Safari)时,勇敢的猎人追求自我的挑战,特别是要挑战那些与人类体力「不相称」的猎物,也就是所谓的「大型猎物」(big game)。打打野鸭、羌狐之类,对猎人而言,只是怡情悦性的休闲活动,不能称狩猎;狩猎也者,特别指的是有危险性的对抗活动,猎人们心目中想的是大象、狮子、老虎之类。这些大型猎物行踪难觅,你必须用心搜索,小心跟踪;牠们又动作快捷、灵敏机动,更是有能力致人于死地的「野兽」。你虽然有火力强大的枪枝在握,但你有没有机会使用到它呢?如果狮子更早发现你,从你视觉的死角悄悄接近,当你感觉到牠的热暖鼻息,你已经来不及转身使用你的枪枝,牠的强牙利爪就是你的死亡召唤。如果你较早发现牠,你悄悄逼近,让牠进入射程,你与牠彼此相望对峙,双方一触即发,牠纵身跃起,你火枪迸发,决斗双方有一边将输去一切,成为长草丛中的亡者,这是人生最极端边缘的处境,为什么会没有文学?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858-1919),也就是俗称的老罗斯福或泰迪.罗斯福,正是狩猎绅士的代表者,也是狩猎文学的重要创作者。我们也别忘了大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也是一位追求狩猎证明人生的人,也留下不朽的狩猎文学;还有纯粹的狩猎者兼狩猎文学家,他们没有别的身分,包括赛路斯(Ferderick C. Selous, 1851-1917)、布莱森男爵(Baron Bror von Blixen)等,他们视狩猎为人生实现的手段或男性认同的建造,他们了解自然、挑战自然,在狩猎过程中,他们找到与自己相处、反省的途径,进而有了一种心境流露的文学。
博物馆里的狮子
狩猎文学中,没有人能错过或略去不提帕特森中校(J. H. Patterson, 1867-1947)的经典名着《察沃食人魔》(The Man-eaters of Tsavo, 1907);但这部作品却不是最好的「文学作品」,而是它记录的正是一场狩猎的「经典行动」。
如果你前往美国中部大城芝加哥去旅行,着名的「自然历史田野博物馆」 (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很多行家都会推荐你切莫错过的一个参观景点。在这座主题独特、收藏丰富、展示动人的博物馆里的一角,有两只毛色暗淡、雄风不再的狮子;这并不是一对普通的动物展示标本,而是身世特殊、并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赫赫事蹟的主人翁。
这两只狮子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察沃之狮」(The Lions of Tsavo),也就是《察沃食人魔》一书的主角。我们不是说过《察沃食人魔》正是一本「狩猎旅行」经典吗?它记录的是上个世纪末,英国政府计画从肯亚海港孟巴沙(Mombasa)建造一条铁路直入乌干达境内,这条铁路建造本身已经有点疯狂,更何况经过的全是丛林横亘的蛮荒之地。但意志坚定的英国人从印度运来三万五千名建筑工人,全力施工,结果在筑察沃桥时,有两头狮子「做到了连德国人都做不到的事」,牠们把整个大英帝国铁路建筑工程完全停摆了下来,因为这两头神出鬼没的狮子一共吃了(或咬死了)超过一百个工人,引发工人们的恐慌性罢工。这件事甚至惊动了英国议会,议员也在质询时对此事表示关切;凯普史迪有一次在为《察沃食人魔》写导读时开玩笑说,这可能是「唯二」在国会议事记录里被郑重提及的高知名度狮子。
帕特森中校是一位工程师、业余的猎人,他以他的谨慎和毅力,和两只「沙弗吃人魔」周旋,最后猎杀了这两头狮子;其中第二只狮子猎得较迟,帕特森中校很酷地则形容牠是「对铁路当局官员拥有特殊的僻好」(专吃铁路局官员)。在帕特森中校不太花俏的文笔下,也写下这部史上最惊险的狩猎传奇,由于故事本身的经典性格,没有生花妙笔、没有内心曲折,这部书仍然是今日流传最广的狩猎文学作品,收在【探险与旅行经典文库】,也许仍是合适的吧?
顺便一提,《察沃食人魔》最近才被拍成好莱坞电影,而那两头狮子的标本也还放在芝加哥的博物馆里。
《察沃的食人魔》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一股清流,瞬间就抓住我的眼球了!它给人的感觉非常直接,却又充满想象空间。我本身就是那种对带有奇幻色彩、甚至有点黑暗系故事情有独钟的读者,而“食人魔”这个词,总是能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充满原始力量和未知危险的生物。更何况,“察沃”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它可能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或者代表着某种独特的文化背景,这就让整个故事的背景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构思这个“察沃”?它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还是一个充满古老秘密的国度?而里面的“食人魔”,又会是怎样的存在?它们是单纯的邪恶,还是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无奈?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新世界,让我去探索、去感受的书,而《察沃的食人魔》这个名字,就给了我这样的强烈预感。我期待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或许还夹杂着一些人性的探讨。
评分光是《察沃的食人魔》这个书名,就让我感到一股浓浓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我是一个喜欢挖掘事物背后故事的读者,总觉得一个好的书名背后,一定隐藏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设定。“察沃”,这个陌生的名字,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可能是一个地名,一个种族,或者是一个事件的代号,而“食人魔”,更是这个名字的重磅炸弹,瞬间就能唤醒读者心中最原始的警惕和对未知的恐惧,同时也伴随着一份莫名的吸引力。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颠覆性的体验,比如,它会不会颠覆我们对食人魔的刻板印象?食人魔的动机是什么?它们仅仅是出于生存本能,还是有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情感?“察沃”这个地方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才让食人魔在那里繁衍?我会不会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一个宏大的世界观,或者是一些深刻的哲学思考?我真的非常渴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答案。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目光的,绝对是《察沃的食人魔》这个名字。它有一种非常直接、冲击力十足的吸引力,让我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些画面,可能是原始森林深处的恐怖咆哮,或者是古老传说中令人胆寒的怪物。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喜欢神话传说和奇幻文学的读者,对于那些非人类的生物,尤其是像食人魔这样带有原始野性又充满神秘感的生物,总是特别着迷。我期待作者能够构建出一个逻辑自洽、充满细节的奇幻世界,而“察沃”这个地名,更是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层未知的色彩,它可能是一个被遗忘的国度,也可能是一个充满险峻地貌的秘境。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赋予“食人魔”这个角色生命?是纯粹的邪恶象征,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动机和背景故事?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关于人类与未知生物之间的冲突与共存?抑或是隐藏着关于古老文明的线索?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一个既令人畏惧又引人入胜的“察沃”。
评分《察沃的食人魔》这个书名,真是太有那种“古早味”的奇幻故事的感觉了!就好像小时候看的那些探险漫画或者奇幻小说,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感和冒险气息。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那种带有东方色彩或者说有点史诗感的书名,而“察沃”这个词,虽然我不知道它具体代表什么,但听起来就有一种遥远、神秘、甚至可能带点危险的意境,非常能勾起我的兴趣。而“食人魔”,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和野性,让人联想到那些隐藏在黑暗中,伺机而动的生物。我一直在想,这本书里会不会有非常宏大的世界观设定?比如,察沃是一个怎样的地理环境?它的历史和文化是什么样的?食人魔又是如何在那里生存和演变的?我会不会在故事中看到一些关于古代遗迹、失落的文明,或者是某种特殊的魔法体系?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我带入一个全新的奇幻世界,体验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冒险旅程。
评分哇,看到《察沃的食人魔》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幅奇幻又带点惊悚的画面!我一直都很喜欢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食人魔这个元素本身就充满了未知和危险,再加上“察沃”这个听起来有点异域风情的地名,简直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塑造这个“食人魔”?是传统印象中那种凶残野蛮的形象,还是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设定?是单独一只,还是一个族群?它们生活在察沃的什么地方?是阴森的山洞,还是被遗忘的古老森林?这些都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喜欢那种能够打开我新世界观的书,能够让我跳脱现实,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去探索。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会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张力十足的冒险故事,可能还夹杂着一些关于生存、关于人性,甚至是关于勇气和智慧的探讨。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有一些精彩绝伦的对决,或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逃亡?主角会是人类,还是也会有其他种族的角色参与进来?总之,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把这本书列入必读清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