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历史深度旅游(下)

台南历史深度旅游(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南历史
  • 台南旅游
  • 深度旅游
  • 文化之旅
  • 历史古迹
  • 老街风情
  • 建筑艺术
  • 地方文化
  • 台湾旅游
  • 府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南历史深度旅游下》是原书《台南历史散步下》的增订新版,版面清新活泼,适当的增补、更新内容和照片。在不影响方便携带的前提下,开本更大,阅览舒适,图像解读更清晰。

  下册以原导览区的内容增补更新为主,导览区域为台南市文教重镇的东区、港埠文化代表的西区、宗教气息浓厚的北区、渔村风貌与洋人史蹟兼具的安平区以及郑成功登陆地安南区。加上上册的中区,上下两册几乎涵盖了全台南市所有的古蹟。

  此新版增加了新的「地图篇」,是各区域更详尽的地图,分彩色与黑白两种,彩色地图有众多地标可供查询,黑白地图留出较多空间可供记录涂鸭,做出具独特性的旅游地图日志。

  新的「附录篇」增加了更多且及时性的旅游资讯,主要有交通、住宿和小吃三方面,住宿资料加入了房间数和房价范围,小吃增加了电话和营业时间,更加方便行程的安排。

编着简介

  远流台湾馆编着,民国七十八年七月,远流台湾馆成立,当时,没有片纸只字的现成资源,编辑群从购买第一本参考书、拍第一张幻灯片到找第一位专家,开始凝聚属于自己的幻灯片、地图、图绘资料室,默默为形塑台湾的文化工程奉献力量。

  创馆之作─【台湾深度旅游手册】,以图文搭配现场解说,把历史文化变得「可以亲近、看得到、感触得到,可以到现场一一印证」,从北台湾到南台湾,无论是三崃、淡水、鹿港、宜兰、基隆、台北或台南的民俗、地理、建筑、自然,都在「旅游糖衣」的包装下,成了好读、好看的生活化知识。在用心用力下,出版了一本接一本的好书,《鹿港》获图书出版金鼎奖;《北部滨海之旅》获图书出版金鼎奖推荐;《基隆》获基隆市教育局选为基隆市政府乡土教材用书,其他各书亦获各大媒体好评推荐。

台湾史的另一部篇章: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府城旧事:清代台湾府的社会与生活》 内容提要: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清代台湾府的腹地,聚焦于其独特的社会结构、日常风俗、以及在帝国版图下发生的深刻变迁。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历史编纂,本书采取微观视角,从地方精英、士绅阶层到普通黎民百姓的生活图景入手,力求重构一个立体、鲜活的古代台湾府城。全书共分四大部分,详述了从康熙开台到乾隆中叶,台湾府城如何从边陲要塞逐步发展成为南台湾的文化与行政中心。 --- 第一章:边陲的崛起——行政建制与空间布局 本章详述了台湾府城——即今日台南市核心区域——在清代初期行政机构的设立过程。重点分析了知府衙门、县署、以及兵备道署的选址及其功能划分。我们不仅考察了城市规划中的“府城四坊”和“鹿耳门”的水陆交通要冲,更深入探讨了城墙、街巷的修建如何反映了当时的军事防御需求和汉人聚落的传统布局思想。 特别辟出一节,讨论了官方建筑与民间信仰场所(如天后宫、祀典武庙)之间的空间互动关系。府城并非仅仅是一个军事据点,它更是一个权力、商业与信仰交织的复杂网络。通过对早期地图和地方志的交叉比对,本书试图还原一个尚未完全汉化的,充满早期移民痕迹的城市原貌。 第二章:人与地的搏斗——社会阶层与族群关系 清代台湾府的社会结构是多重张力下的产物。本章核心关注土地的开拓与分配,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社会阶层固化或流动现象。我们将分析“垦户制”对底层流民的影响,以及地方士绅——“绅保”——如何通过对教育、水利和地方治安的控制,维系其在地方上的权威。 族群关系是本章的另一重要维度。本书详细梳理了汉人与原住民(特别是平埔族群)在边界地带的互动、冲突与融合。通过检视早期的“番社”档案和汉人的垦辟记录,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冲突叙事,揭示文化差异、经济利益驱动下,双方复杂而微妙的共存模式。移民社会特有的“唐山公”的身份认同危机,也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第三章:烟火与信仰——日常生活的百态 日常生活是历史最真实的载体。本章聚焦于清代台湾府城居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我们利用地方志中对物产的记载,复原了当时台湾岛上主要的农作物、手工业产品及商业贸易的链条。例如,蔗糖的种植和贸易在府城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早期进口的闽粤商品如何形塑了当地的消费文化。 信仰方面,本书详细考察了从祖先崇拜到地方神祇信仰的演变。台湾府城是闽南信仰中心,但早期移民带来的神祇谱系与故乡有所不同。我们分析了如保生大帝、城隍爷等神祇在地方治理和社区凝聚力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庙宇作为社交中心的功能。从岁时节令的祭祀活动中,我们得以窥见早期台湾人如何构建其文化认同。 第四章:知识的远播与地方文脉的建立 教育和文教事业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本章探讨了清代台湾府的教育体系,从官方设立的儒学、县学到私塾的分布。重点分析了“社学”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推行教化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早期在台文人的精神面貌。他们是连接故土与新土的桥梁,他们的诗文、科举成绩、以及对地方事务的参与,共同构成了早期台湾的地方文脉。通过解读少数流传下来的墨迹,我们尝试重建这些早期知识分子在边陲之地如何平衡对“中土”的思乡之情与对新家园的责任感。本书认为,正是这种复杂的文化张力,孕育了台湾独特的文化气质。 --- 核心论点: 本书认为,清代的台湾府城并非一个被动的“殖民地”,而是一个充满活力、自我塑造的边陲社会。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实践,既承袭了闽粤的传统,又在与地理环境、族群接触的互动中,发展出了独特的适应性特征,为日后台湾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石。 适合读者: 对清代社会史、区域发展史、以及台湾早期移民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历史爱好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了解现代台南市历史根源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202
  204如何畅游台南?
  • 205导览篇2-东区
      206东区的故事
      207东区导览地图
      208(一)成功大学
      216(二)台南一中
      218(三)长荣女中
      220(四)长荣中学
      225(五)巽方砲台
      226(六)大东门
      228(七)台南神学院
      229(八)糖业试验所
  • 231导览篇3-西区
      232西区的故事
      234西区导览地图
      235(一)兑悦门
      237(二)普济殿
      238(三)景福祠
      239(四)水仙宫
      243(五)西罗殿
      245(六)接宫亭
  • 249导览篇4-北区
      250北区的故事
      251北区导览地图
      252(一)开元寺
      274(二)重道崇文坊
      275(三)西华堂
      279(四)总爷古街
      281(五)大观音亭
      283(六)兴济宫
      285(七)开基天后宫
      287(八)乌鬼井
      288(九)三山国王庙
  • 297导览篇5-安平区
      298安平区的故事
      300安平区导览地图
      301(一)安平古堡
      308(二)延平街古井
      309(三)古市街
      321(四)海山馆
      323(五)德记洋行
      326(六)东兴洋行
      328(七)安平小砲台
      330(八)安平天后宫
      331(九)妙寿宫
      332(十)亿载金城
  • 339导览篇6-安南区
      340安南区的故事
      341安南区导览地图
      342(一)四草砲台
      347(二)鹿耳门溪
      350(三)天后宫、圣母庙
  • 353地图篇-旅游记事地图
  • 354如何使用本地图?
  • 355台南旅游记事索引地图
  • 356东区1
  • 360东区2
  • 364西区
  • 368北区
  • 372安平区
  • 376安南区
  • 380附录篇
  • 396资考资料、感谢名单
  • 399图片来源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惊喜,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深度”。我过去也曾读过一些关于台南的书籍,但大多停留在表面,介绍一些大家熟知的景点和历史事件。然而,《台南历史深度旅游(下)》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态度,将台南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无比,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旅游线路中。这不仅仅是告诉你“去哪里”,更是告诉你“为什么去”,以及“在那里你能看到什么”。它不只是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比如,当提到某一个街区时,作者会详细介绍那个区域在不同朝代的演变,讲述在那里发生过的重要事件,以及至今仍然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所承载的意义。这种“追根溯源”的写法,让我对台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好奇。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游客,而是一个历史的探索者,每一个古建筑、每一条老街、甚至每一块砖瓦,都可能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台南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和浓厚的兴趣。我深信,这本书将会是我下次台南之行最宝贵的向导,它能带领我发现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最真实、最动人的台南。

评分

翻开《台南历史深度旅游(下)》,瞬间就被一种悠远而厚重的气息所裹挟。这本书仿佛一把钥匙,轻轻一转,便开启了台南这座古都隐藏在寻常街巷深处的秘密。我一直对台南这座城市有着朦胧的好感,总觉得它不像台北那般喧嚣,却自有其沉淀在时光里的温婉与力量。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份“沉淀”的探求欲。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感情,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台南历史文化的深切热爱。他没有止步于那些被广为传颂的古迹,而是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那些曾在此生活过的人们的悲欢离合。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老街上马车辘辘而过的声音,闻到古早味小吃的香气,甚至能感受到夕阳洒在红砖墙上的温暖。书中对于台南的地域特色、民俗风情、以及不同时期社会变迁的阐述,都显得尤为生动且富有层次感。它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台南的人文史诗,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按照书中的指引,去亲身感受那些文字里描绘的风景,去触摸那些历史留下的印记。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的思绪随着作者的脚步,在台南的时空中自由翱翔,感受那份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浪漫与沧桑。

评分

《台南历史深度旅游(下)》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旅游书的框架,以一种更加文学化、故事化的方式来呈现台南。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诗意,他擅长用生动的语言将历史场景“活”起来。读这本书,我常常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景点,更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关于台南的故事。无论是关于某个古庙的传说,还是某个历史人物的轶事,都被他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在给我讲述台南的前世今生。书中对于细节的捕捉,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描绘,都显得尤为出彩。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本精彩的小说,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为计划去台南旅游的人准备的,更是为所有热爱历史、热爱故事的读者而写的。这本书让我更加期待,能够有机会亲身踏上这片土地,去感受那些文字里描绘出的,属于台南的独特韵味和迷人风情。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历史旅游书籍,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而《台南历史深度旅游(下)》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梳理台南历史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他以一种相对客观但又不失深度的视角,呈现了台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包括殖民统治、政治动荡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内容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作者的解读,引发读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例如,在谈到某个历史遗迹时,作者会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那个事件对台南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这种引导性的叙述方式,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尝试去理解历史。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无数的偶然与必然交织而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台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丰富而多元的历史信息。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发现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思考的火花,让我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有价值。

评分

如果说“深度”是这本书的骨架,那么“人文关怀”便是它饱满的血肉。《台南历史深度旅游(下)》最让我触动的地方,是作者在介绍历史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用充满温度的笔触,描绘了台南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故事。书中穿插着许多民间传说、地方耆老的回忆,以及那些默默无闻但却为这座城市留下深刻印记的普通人。这种视角,让台南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建筑,而是鲜活的生命。我读到那些关于手艺人的坚持,关于家族的传承,关于市井生活的点滴,都让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作者的文字充满同情心和理解力,他能够站在历史的宏观视角下,去理解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这种人文的关怀,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它让我看到了台南的另一面,那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汇聚而成的,真实而温暖的画卷。这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切的连接感,也让我对那些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人物,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