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对:柏杨访谈录

新城对:柏杨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柏杨
  • 访谈录
  • 文化
  • 历史
  • 人物
  • 文学
  • 回忆录
  • 新城对
  • 思想
  • 台湾
  • 作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书名「新城」系指台北近郊柏杨居家所在的「花园新城」,而「台北」作为柏杨的发罄场域,于他而言则无疑是生命中的「新城」;至于「对」,让我们想到宋玉的〈对楚王问〉以及诸葛亮着名的〈隆中对〉,指出一种「对话」的情境。而一般在甲和乙之间的问/对,甲何以会向乙提出这样的问题?乙又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其中必有现实的针对性,也可能会有解决问题的对策?

  柏杨之所「对」,全是针对媒体编辑、记者,或独立撰稿人所提问题的回答。提问者会有充分的准备,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诉求重点,相同的是受访者柏杨这个主体,他这个人,他写的书、他做的事,一切的闻见思感,都在当下立即回应,当然会比较直接,但由于书写者是他人,在传达上可能比较难以掌握。当柏杨把这些篇章结集出版,他必然仔细阅读,准确性应该没什么问题。

  总的来看,这三十五篇访谈录(上辑曾以「对话战场」为名,一九九○年在林白出版,删去一篇),所涉的话题极多,从自己的生命史到民族的文化史,从两性关系到两岸关系,从历史纠葛到现实冲突,柏杨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随记者笔尖所流洩出来的是国族大愿与人间大爱,把读者带回到对话的现场,聆听着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老人,对于恶政的怒吼,对于人性尊严以及人权的唿唤。

作者简介

  柏杨,河南辉县人。一九五○年起,以郭衣洞之名从事小说创作,为写作生涯之始。一九六○年代用柏杨笔名为《自立晚报》及《公论报》撰写杂文,揭露中国文化的病态与社会黑暗面。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以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罪名被捕,至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始被释放。出狱后,续为《中国时报》及《台湾时报》撰写专栏,并曾赴多国发表演讲,引起强烈的回响。其作品类型广泛,含括小说、杂文、诗、报导文学、历史着作、文学选集等,着作等身。  

  • 一九九四年,被选为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创会会长,稍后更被选为荣誉会长。  
  • 一九九四年,与十余位社会菁英,成立「人权教育基金会」。  
  • 一九九四年,获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颁发「促进中国民主杰出人士奖」。  
  • 一九九九年,奔走多年,由人权教育基金会筹建的「绿岛人权纪念碑」落成。  
  • 一九九九年,获台美基金会颁发「人才成就奖」。  
  • 二○○一年,获第九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  
  • 二○○二年,获颁「行政院文化奖」。
历史的侧影:战后台湾知识分子的心灵地图 一部关于台湾战后社会变迁、思想碰撞与个体命运的深度访谈录合集 本书并非仅仅是某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记录,而是一幅由多位横跨不同领域、见证了台湾近代风云变幻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剪影构成的宏大画卷。它聚焦于战后初期至现代转型期,台湾社会在政治高压、文化重塑与经济腾飞的复杂背景下,知识精英群体所经历的内心挣扎、思想演变以及他们对“台湾性”的探索与定义。 全书以扎实的口述历史手法,深入挖掘了这些受访者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独特经验与深刻洞察。他们中的一些人,曾是战前旧体制的亲历者,在“光复”后的身份认同中经历了剧烈的撕裂;另一些人,则是在本土成长起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与岛内社会矛盾,努力寻找立足点和批判发声的渠道。 第一部分:夹缝中的思辨——身份认同与政治光谱的拉扯 本卷着重探讨了1940年代末至1960年代间,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高压环境下所面临的生存哲学。访谈细致地还原了“白色恐怖”时期,知识和言论自由受到严密监控的真实图景。我们得以窥见,在恐惧的阴影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隐晦的表达、学理的探讨,乃至彻底的沉默,来维护其内在的正直与良知。 书中详细记录了几位重要人物对“中国”与“台湾”概念的早期辩证关系。他们并非简单地站队,而是从语言学、历史考据和民间文学的层面,细腻地梳理了两种文化叙事之间的张力。例如,一位受访的老派文史学家,详述了他们如何从宏大的“中华文化正统”叙事中抽离,转而关注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民间信仰、地方戏曲与闽南语的语系演变,以此作为重建本土文化自信的微小基石。这些探讨,为理解后来台湾本土化运动的思想根源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叩问——教育、科学与社会批判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教育体系的本土化改革,知识界开始将目光投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问题。本部分聚焦于科学界、教育界以及新兴的社会学领域。 几位受访的大学教授回忆了在“反共教育”的主旋律下,如何艰难地引入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如韦伯的理性化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等,并试图将其应用于解析台湾社会特有的威权结构与人情社会。访谈中不乏对大学校园内师生关系的探讨,以及学风如何从早期的严谨学术转向更注重实用主义的转变。 一位在理工领域取得成就的学者,坦诚地分享了早期“留学梦”背后的心酸与机遇,以及回台后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平衡“科学救国”的理想与政治现实的矛盾。这些口述材料,生动地展现了知识分子在追求真理与服务社会需求之间的复杂权衡。 第三部分:文化转向与“乡土文学”的兴起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台湾社会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即“乡土文学论战”及其引发的思潮变化。本书用大量篇幅呈现了亲历者对这场论战的记忆。 书中收录了几位小说家、评论家和底层文化工作者的访谈。他们回忆了从模仿西方现代主义到回归本土现实主义的创作轨迹。访谈揭示了,这种转向不仅仅是文学手法的变革,更是一种政治态度的体现——即知识分子不再满足于在既有体制内做修补性的工作,而是主动选择深入社会肌理,关注底层农民、渔民以及城市边缘人群的真实生活与困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几位受访者对比了早期“启蒙式”的写作与后期更具批判性的“介入式”写作的差异,以及他们如何界定“文学责任”——是记录现实,还是引导变革?这些思辨,构成了理解台湾当代文化精神的重要参照。 第四部分:从精英到公共知识分子——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重塑 随着1987年解严,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书的后半部分,记录了学者们如何从“象牙塔”走入公共领域,参与到社会运动、媒体评论和政治论述的构建中。 访谈内容涵盖了对宪政改革、司法独立、族群和解等议题的初期讨论。受访者们坦陈了初入公共辩论场的迷茫与激情,以及面对社会多元化诉求时,知识界内部也出现的意见分歧与论战。他们不再是单一的权威声音,而是必须在不断变化的信息洪流中,努力维持其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声音。其中,对民间组织发展、妇女权益、环境议题等新兴议题的早期介入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史料。 结语:历史记忆的重量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提供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它呈现的是一群鲜活的个体,他们在时代洪流中跌宕起伏,既有妥协的无奈,也有坚持的坚韧。通过这些未经修饰的口述,读者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战后台湾知识界如何从被殖民、被教化、被压抑的状态,逐步走向自我觉醒、文化自觉与公共参与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它为理解当代台湾社会的文化底色、政治心理和价值取向,提供了一份厚重而不可替代的私人史与思想史交织的文本。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柏杨

  • 【上辑】
     历史的镜子‧李宁
     亵渎君王的柏杨‧Alain Peyraube‧梁其姿
     士大夫和中国人‧吕嘉行
     炉边漫谈‧聂华苓
     台湾海崃两岸的对话‧聂华苓‧谭嘉
     很难绝对客观‧张灼祥‧魏便利
     没有制衡的权力最可怕‧鲁雪
     怎么看中国历史‧胡菊人
     从人治到法治‧钟春兰
     怎么看法律‧杨子江
     恨铁不成钢,不满都是爱‧苦苓‧洪惟勋
     了解变幻莫测的中国‧中山恆彦‧张玲玲
     我很高兴在这里生根‧张笠
     一觉回到解放前‧吴锦发
     塑像之岛‧张告白
     两性之间‧张涵
  • 【下辑】
     女权与人权‧柏杨
     华文与华人‧曾光华‧郭棋佳
     华人才是真正的经济动物‧吴清泰
     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中国之春》
     中华文化的反省与重建‧吴锦发
     中华民族是不是受到了诅咒?‧李怡
     两岸之间‧高天生
     不一样的念头‧岑逸飞
     民主的实践与挫败‧《南方》
     生活真相‧宋雅姿
     人权与人生俱来‧里戈
     等到两岸再长大‧金钟
     中国往何处去?‧马丁‧瓦斯勒
     走过死荫幽谷‧王莹
     见书就读的人‧汤芝萱
     从历史看未来‧许芳菊‧林志懋
     中华文化缺少了些什么?‧李福钟
     「老庄稼汉」唿唤尊严‧李凌俊
     建新跑道‧换新骑士‧陶澜

图书序言

自序 柏杨

  一九八三年九月,开始写《柏杨版资治通鑑》,写到一九九三年三月第七十二册,也是最后一册问世。十年辛苦,催人衰老,根本没有时间和体力,再去从事其他创作。一九九三年后,我全神投入人权教育,筹建绿岛人权纪念碑,又是十年辛苦,除了九○年代稍后,为香港《明报月刊》每月写一篇千余字的短文外,直到二十一世纪,○○年代初期,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体力从事创作。然而,悠悠二十载,倒也接受不少媒体的访问,大多数都在报章杂志上刊出,留下记录,如今把它们重新寻出,有些已纸烂字霉,有些已残缺不全。

  作家看自己的作品,犹如母亲看自己的儿女,充满了感情,所以,我还是尽量收集成册。上辑收集的是八○年代的访问,下辑收集的是九○年代至○○年代的访问。思考的、欢喜的、忧虑的、以及盼望的,都包括在内。「重读昔日笔下字,一字一情已惘然。」今天看来,都是往事,但是在当时,却是预言!

  我国历史上,有几次重要的「对话」,简称为「对」,最有名的当然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在自己隆中自己家中,和刘备纵谈国家大事,预知天下三分。另一次同样重要的〈坝上对〉,王勐和桓温,也是纵谈国家大事,预知天下要继续大乱,晋帝国无法重回中原。其他还有很多这一类的对话,每一次都发人深省:即令乱世,也有清醒的人!

  媒体对我的访问,多数都在台北花园新城社区寒舍,谈论的虽不是国家大事,也没有什么深远的观察,但是如果称这本书为「新城对」,似乎也不算自我膨胀、犯上作乱。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对」,都是小民对大官,而《新城对》,则是写作人对媒体。

  人,越老越眷恋过去,希望我们的过去,值得眷恋。---二○○三.二.十九.台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新城對」這個組合,我其實蠻感興趣的。我一直覺得,透過不同世代、不同觀點的人進行對話,往往能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柏楊先生作為一位備受尊敬的前輩,他的思想深度自不在話下,而「新城」代表的會是怎樣一個世代的視角呢?是年輕人的衝勁與新思維,還是某種特定領域的專業探討?如果是探討他在歷史、文化、社會議題上的觀點,我會非常期待「新城」能提出一些年輕世代特有的問題,甚至是一些挑戰性的觀點,讓柏楊先生能針對這些新的語境進行回應。我相信,這種跨世代的對話,不僅能讓年輕一代更了解柏楊先生的思想精髓,也能讓柏楊先生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些問題。這樣的互動,往往比單方面的陳述更有意思,也更有啟發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呈現出這種充滿張力的對話,而不僅僅是將柏楊先生過往的觀點做一次複述。透過「對話」這個形式,能更真實地捕捉到思想碰撞時的火花,以及兩者之間的張力。

评分

對於「文學」與「思想」的結合,我一直有著特別的偏好。柏楊先生的文章,往往兼具了深刻的思想內涵與流暢的文筆,讀起來既能引人深思,又不至於枯燥乏味。如果這本書能探討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歷程,甚至是他如何將文學作為一種傳達思想的載體,我會感到非常興趣。例如,他認為文學在社會變革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他在寫作時,是否有特別注重情感的鋪陳,還是更側重於理性的論證?我希望這本書能從文學的角度,去解析柏楊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透過文字的力量,影響了無數的讀者。畢竟,同樣的觀點,用不同的文體和風格去呈現,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期待能從這本訪談錄中,窺見他文學創作的奧秘,以及文學與他個人思想成長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聯繫。

评分

哇,一看到「柏楊」這兩個字,腦海裡立刻湧現了好多回憶。從年輕時就聽聞柏楊先生的大名,他的書,像是《醜陋的中国人》,當年可是掀起一股巨浪,讓我整個價值觀都受到了衝擊。至今還記得當時在書店裡翻閱的感覺,那種既震撼又有一絲不安的心情。他敢於直視民族的劣根性,用犀利的筆觸剖析,這在那個年代是多麼難得且需要勇氣的事情。我總是覺得,一個人如果能誠實地看待自己,哪怕是那些不那麼光彩的部分,才是真正成熟的表現。柏楊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陰暗面,但也因此提供了一條反思和改變的道路。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他這個面向,那肯定會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尤其好奇,在那個資訊相對不那麼發達的年代,他是如何取得這麼多深刻的見解?又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持自己的聲音,成為一個重要的批判者。我相信,透過這樣一個訪談錄,我們更能貼近這位偉大卻也充滿爭議的靈魂,理解他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為何能影響這麼多人。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歷史的發展脈絡充滿好奇,特別是台灣在近代社會變遷中的角色。柏楊先生的著作,很多都觸及了歷史的縱深,比如他對於中國歷史的許多解讀,都讓人耳目一新。如果這本書能夠觸及他對於台灣近代歷史的看法,那絕對會是一大亮點。例如,他如何看待台灣的民主化進程?對於兩岸關係的演變,他是否有過深刻的觀察和思考?抑或是,他對台灣社會的文化特質,有著怎樣獨到的見解?我一直覺得,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課題,而像柏楊先生這樣經歷過風雲變幻的知識份子,他們的歷史視角往往更加宏觀且深刻。我期待在這本訪談錄中,能看到他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做出有別於一般史觀的剖析。畢竟,他的人生閱歷如此豐富,一定能為我們提供許多過去未曾注意到的歷史面向,也讓我們對於「台灣」這個身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關於「訪談錄」這種形式,我個人覺得非常迷人,因為它最能捕捉到一個人最真實、最直接的想法。訪談不像寫作那樣需要字斟句酌、鋪陳論述,它更像是一場深入的交談,可以讓受訪者的情感、思緒,甚至是一些即興的頓悟,都自然地流露出來。尤其對於柏楊先生這樣一位充滿個性的公眾人物,我特別想知道他在面對提問時,那種直率、不加掩飾的反應。他會如何闡述他對人生的看法?對於一些社會議題,他是否會有依然堅定的立場,或是有所轉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親臨現場的場景,彷彿我就坐在他們旁邊,聆聽這場對話。我不僅想知道他「說了什麼」,更想知道他是「怎麼說的」,他的語氣、他的神情,以及那些言談中透露出的智慧和幽默。我相信,這才是真正能觸動人心的部分,也才能讓我們對這位傳奇人物有更立體的認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