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城」系指台北近郊柏杨居家所在的「花园新城」,而「台北」作为柏杨的发罄场域,于他而言则无疑是生命中的「新城」;至于「对」,让我们想到宋玉的〈对楚王问〉以及诸葛亮着名的〈隆中对〉,指出一种「对话」的情境。而一般在甲和乙之间的问/对,甲何以会向乙提出这样的问题?乙又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其中必有现实的针对性,也可能会有解决问题的对策?
柏杨之所「对」,全是针对媒体编辑、记者,或独立撰稿人所提问题的回答。提问者会有充分的准备,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诉求重点,相同的是受访者柏杨这个主体,他这个人,他写的书、他做的事,一切的闻见思感,都在当下立即回应,当然会比较直接,但由于书写者是他人,在传达上可能比较难以掌握。当柏杨把这些篇章结集出版,他必然仔细阅读,准确性应该没什么问题。
总的来看,这三十五篇访谈录(上辑曾以「对话战场」为名,一九九○年在林白出版,删去一篇),所涉的话题极多,从自己的生命史到民族的文化史,从两性关系到两岸关系,从历史纠葛到现实冲突,柏杨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随记者笔尖所流洩出来的是国族大愿与人间大爱,把读者带回到对话的现场,聆听着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老人,对于恶政的怒吼,对于人性尊严以及人权的唿唤。
作者简介
柏杨,河南辉县人。一九五○年起,以郭衣洞之名从事小说创作,为写作生涯之始。一九六○年代用柏杨笔名为《自立晚报》及《公论报》撰写杂文,揭露中国文化的病态与社会黑暗面。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以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罪名被捕,至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始被释放。出狱后,续为《中国时报》及《台湾时报》撰写专栏,并曾赴多国发表演讲,引起强烈的回响。其作品类型广泛,含括小说、杂文、诗、报导文学、历史着作、文学选集等,着作等身。
序/柏杨
自序 柏杨
一九八三年九月,开始写《柏杨版资治通鑑》,写到一九九三年三月第七十二册,也是最后一册问世。十年辛苦,催人衰老,根本没有时间和体力,再去从事其他创作。一九九三年后,我全神投入人权教育,筹建绿岛人权纪念碑,又是十年辛苦,除了九○年代稍后,为香港《明报月刊》每月写一篇千余字的短文外,直到二十一世纪,○○年代初期,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体力从事创作。然而,悠悠二十载,倒也接受不少媒体的访问,大多数都在报章杂志上刊出,留下记录,如今把它们重新寻出,有些已纸烂字霉,有些已残缺不全。
作家看自己的作品,犹如母亲看自己的儿女,充满了感情,所以,我还是尽量收集成册。上辑收集的是八○年代的访问,下辑收集的是九○年代至○○年代的访问。思考的、欢喜的、忧虑的、以及盼望的,都包括在内。「重读昔日笔下字,一字一情已惘然。」今天看来,都是往事,但是在当时,却是预言!
我国历史上,有几次重要的「对话」,简称为「对」,最有名的当然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在自己隆中自己家中,和刘备纵谈国家大事,预知天下三分。另一次同样重要的〈坝上对〉,王勐和桓温,也是纵谈国家大事,预知天下要继续大乱,晋帝国无法重回中原。其他还有很多这一类的对话,每一次都发人深省:即令乱世,也有清醒的人!
媒体对我的访问,多数都在台北花园新城社区寒舍,谈论的虽不是国家大事,也没有什么深远的观察,但是如果称这本书为「新城对」,似乎也不算自我膨胀、犯上作乱。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对」,都是小民对大官,而《新城对》,则是写作人对媒体。
人,越老越眷恋过去,希望我们的过去,值得眷恋。---二○○三.二.十九.台北
對於「新城對」這個組合,我其實蠻感興趣的。我一直覺得,透過不同世代、不同觀點的人進行對話,往往能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柏楊先生作為一位備受尊敬的前輩,他的思想深度自不在話下,而「新城」代表的會是怎樣一個世代的視角呢?是年輕人的衝勁與新思維,還是某種特定領域的專業探討?如果是探討他在歷史、文化、社會議題上的觀點,我會非常期待「新城」能提出一些年輕世代特有的問題,甚至是一些挑戰性的觀點,讓柏楊先生能針對這些新的語境進行回應。我相信,這種跨世代的對話,不僅能讓年輕一代更了解柏楊先生的思想精髓,也能讓柏楊先生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些問題。這樣的互動,往往比單方面的陳述更有意思,也更有啟發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呈現出這種充滿張力的對話,而不僅僅是將柏楊先生過往的觀點做一次複述。透過「對話」這個形式,能更真實地捕捉到思想碰撞時的火花,以及兩者之間的張力。
评分對於「文學」與「思想」的結合,我一直有著特別的偏好。柏楊先生的文章,往往兼具了深刻的思想內涵與流暢的文筆,讀起來既能引人深思,又不至於枯燥乏味。如果這本書能探討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歷程,甚至是他如何將文學作為一種傳達思想的載體,我會感到非常興趣。例如,他認為文學在社會變革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他在寫作時,是否有特別注重情感的鋪陳,還是更側重於理性的論證?我希望這本書能從文學的角度,去解析柏楊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透過文字的力量,影響了無數的讀者。畢竟,同樣的觀點,用不同的文體和風格去呈現,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期待能從這本訪談錄中,窺見他文學創作的奧秘,以及文學與他個人思想成長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聯繫。
评分哇,一看到「柏楊」這兩個字,腦海裡立刻湧現了好多回憶。從年輕時就聽聞柏楊先生的大名,他的書,像是《醜陋的中国人》,當年可是掀起一股巨浪,讓我整個價值觀都受到了衝擊。至今還記得當時在書店裡翻閱的感覺,那種既震撼又有一絲不安的心情。他敢於直視民族的劣根性,用犀利的筆觸剖析,這在那個年代是多麼難得且需要勇氣的事情。我總是覺得,一個人如果能誠實地看待自己,哪怕是那些不那麼光彩的部分,才是真正成熟的表現。柏楊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陰暗面,但也因此提供了一條反思和改變的道路。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他這個面向,那肯定會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尤其好奇,在那個資訊相對不那麼發達的年代,他是如何取得這麼多深刻的見解?又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持自己的聲音,成為一個重要的批判者。我相信,透過這樣一個訪談錄,我們更能貼近這位偉大卻也充滿爭議的靈魂,理解他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為何能影響這麼多人。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對歷史的發展脈絡充滿好奇,特別是台灣在近代社會變遷中的角色。柏楊先生的著作,很多都觸及了歷史的縱深,比如他對於中國歷史的許多解讀,都讓人耳目一新。如果這本書能夠觸及他對於台灣近代歷史的看法,那絕對會是一大亮點。例如,他如何看待台灣的民主化進程?對於兩岸關係的演變,他是否有過深刻的觀察和思考?抑或是,他對台灣社會的文化特質,有著怎樣獨到的見解?我一直覺得,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課題,而像柏楊先生這樣經歷過風雲變幻的知識份子,他們的歷史視角往往更加宏觀且深刻。我期待在這本訪談錄中,能看到他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做出有別於一般史觀的剖析。畢竟,他的人生閱歷如此豐富,一定能為我們提供許多過去未曾注意到的歷史面向,也讓我們對於「台灣」這個身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關於「訪談錄」這種形式,我個人覺得非常迷人,因為它最能捕捉到一個人最真實、最直接的想法。訪談不像寫作那樣需要字斟句酌、鋪陳論述,它更像是一場深入的交談,可以讓受訪者的情感、思緒,甚至是一些即興的頓悟,都自然地流露出來。尤其對於柏楊先生這樣一位充滿個性的公眾人物,我特別想知道他在面對提問時,那種直率、不加掩飾的反應。他會如何闡述他對人生的看法?對於一些社會議題,他是否會有依然堅定的立場,或是有所轉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親臨現場的場景,彷彿我就坐在他們旁邊,聆聽這場對話。我不僅想知道他「說了什麼」,更想知道他是「怎麼說的」,他的語氣、他的神情,以及那些言談中透露出的智慧和幽默。我相信,這才是真正能觸動人心的部分,也才能讓我們對這位傳奇人物有更立體的認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