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漫步
虹口.卢湾往事
静安. 长宁旧梦
黄浦风云
75栋洋楼的沧桑故事,见证上海百年传奇
每一个大城市都是一部大书,人多,房多,说不尽,道不完。五方杂处、华洋杂居、一市三治、藏龙卧虎的老上海,于人多、房多、事多中,更突显名人多、闻人多、奇人多、洋楼多、名居多、要事多、趣事多、怪事多的特点。假如你徜徉在衡山路、永嘉路、复兴路的梧桐树下,漫步在徐汇区、卢湾区、静安区的花园洋房中,不经意间,碰上三个五个轰传海内的名人故居,踩过十个八个来自五洲四海的名人足迹,听到一桩两桩闻所未闻的奇闻轶事,千万不要大惊小怪或欢唿雀跃。这就是上海之所以为上海的地方。
-------熊月之(《上海通史》主编)
立体的上海滩百年风情画
历史味的文化博览风景线
一个河口小镇,如何演变成国际的通商大埠,上海这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城市,五湖四海,藏龙卧虎,百年来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传奇可述说,而那些一栋栋物是人非的洋楼则仍无声的传递着一些昔时旧讯。
英国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巴洛克式、东印度式、哥德式、挪威式、日本式……等各国重要的建筑式样,把她打造成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胜景,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当代建筑大师贝聿铭更把这些建筑群视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产。
若说外滩一带的摩天大楼是上海的「大客厅」,散落在上海西区和中区的洋房别墅便是上海的「起居室」和「后花园」;但是,这些旧时王谢--洋楼的主人哪里去了?他们最后的命运如何?作者宋路霞女士让他们从历史中走了出来,诉说闯荡「十里洋场」、「冒险家乐园」的风云故事,许多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屈辱、繁荣与没落、秩序与紊乱息息相关,如盛宣怀、孙中山、宋氏姊妹、马歇尔、张学良、蒋经国、汪精卫、白崇禧、陈纳德--等等。
本书共分四辑:「徐汇漫步」、「虹口.. 卢湾往事」、「静安. 长宁旧梦」「黄浦风云」,分区介绍75栋洋楼的沧桑史,老照片和现景对照,重现历史,颇值吟味,是可以珍藏的史料。另附上地图及路线规划,若您要探访这一国际大都会的历史风景,这又是一本很好的导游参考,若您不能亲访,您仍可卧游、珍藏。
作者简介
宋路霞
1952年生,山东济南人。热中文史掌故和传记文学的写作,着有《百年收藏-----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收藏风云录》、《洋楼沧桑》、《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与周退密先生合作)、《百年家族-----盛宣怀》、《上海的豪门旧梦》、《上海洋楼沧桑》等。近几年醉心于八个昔日上海滩豪门望族史的调查与写作。
摄影者简介
陆辉
专业摄影师。
〈序言〉道不尽的沧桑
〈洋楼散步地图〉
〈上海近代简史事记〉
Ι徐汇漫步
怡和洋行潘家爱开洋派对
张元济上方花园校古书
荣鸿元在中国的最后豪宅
百年名园:盛宣怀旧居
邵洵美「外国弄堂」的异国情
蒋经国上海打虎住逸□
宋庆龄在这里接待各国元首
犹太人俱乐部里听宣判
丁贵堂二进税务司公馆
「白宫」:法租界总董官邸
梁鸿志的「33宋」与白公馆
正广和老屋里的风云人物
疑窦丛生的小楼:唐绍仪旧居
风雨不断的周作民旧居
巨龙盘绕的丁香花园
郭棣活两次慷慨捐豪宅
吴国桢在大陆的最后官邸
树大招风的孙家花园
诞生三个集邮家的周家花园
孔祥熙旧居里的阴谋与爱情
马歇尔公馆的「神祕人物」
宋子文旧宅的「怪病」之客
巨樟掩映的周宗良旧居
宋美龄用心呵护的「爱庐」
50年代首富荣德生的花园
周佛海旧居是非多
五四上海学运领袖何世桢旧居
兴国路旁的老外豪宅
蒋冬荣飞机楼里的「贪官」
迎接过无数珍宝的老房子
并蒂的莲花:徐家汇天主堂
Π虹口.卢沟往事
汉奸市长葬身处:傅筱庵公馆
军舰式建筑:俄罗斯领事馆
董必武智定「周公馆」
记录伟人足迹的中山故居
孕育西安事变的张学良故居
家有教堂的朱公馆
跑马赚来的马立斯花园
三井花园停放邓小平夫人棺材
藏匿法国「裸女」的花园饭店
III静安.长宁旧梦
汤恩伯蒲园囚恩师陈仪
藏宝之地:宝礼堂
胡适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博物馆般的周湘云故居
有蛇有虎的邱家花园
影响半个中国的宋家花园
冒险家的花园:马勒旧居
暗藏金库的刘家花园
蔡元培故居里的「孑民图书馆」
大理石大厦:家道理花园
最豪华的舞厅:百乐门
汉冶萍俱乐部里的孙宝琦葬礼
朱家花园32个朱小开
刽子手的营地:汪伪「76号」
朱老总叫出名的「怪屋」
沙逊为罗根花园打官司
天价别墅的前后两位主人
孙伯群范园拜「老头子」
用皇帝印玺压咸菜的叶家
李铭敬告老蒋「取蛋必先养鸡」
冤案不断的汪伪魔窟
严庆祥旧居「神仙」聚会
陈公博居家神祕客人多
陈纳德和陈香梅的蜜月小屋
IV黄埔风云
外滩1号: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
「水线之战」:大北电报公司
外滩「大哥大」汇丰银行
被洋人削去17层的中国银行大楼
洋行之王:怡和洋行大楼
「外烟」大本营:英美烟公司大楼
收藏家办的中国实业银行
「金的城,银的行」:金城银行
宝塔「镇邪」的大世界游乐场
百货之王:大新公司大楼
百年赌窟:跑马厅大厦
〈代跋〉在上海「游」洋楼
每一个大城市都是一部大书,人多,房多,说不尽,道不完。五方杂处、华洋杂居、一市三治、藏龙卧虎的老上海,于人多、房多、事多中,更突显名人多、闻人多、奇人多、洋楼多、名居多、要事多、趣事多、怪事多的特点。假如你徜徉在衡山路、永嘉路、复兴路的梧桐树下,漫步在徐汇区、卢湾区、静安区的花园洋房中,不经意间,碰上三个五个轰传海内的名人故居,踩过十个八个来自五洲四海的名人足迹,听到一桩两桩闻所未闻的奇闻轶事,千万不要大惊小怪或欢唿雀跃。这就是上海之所以为上海的地方。
本书向你叙说的,就是发生在老上海洋楼名居中的名人、闻人、奇人的要事、趣事、怪事,里面有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有尔虞我诈的商场较量,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有悲欢离合的人生轨迹。里面有你熟悉的李鸿章、盛宣怀、张学良、汪精卫,也有你不一定熟悉的嘉道理、周宗良、盛七小姐、邱家兄弟。洋楼或巍峨挺拔,或小巧玲珑,故事或雄壮,或悲凉,或风趣,或哀婉,但都很动人。
特别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叙说的故事,不是小说,不是戏说,不是电影电视,不是街谈巷议,而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作者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爬梳剔抉,整理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根据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遗址、遗物、后裔,依循蛛丝马迹,沿波讨源,索隐探微,作了大量的实地访谈,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资料,为再现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宋路震,原为编辑,后来钟情于历史,副业正做,一头栽进上海名人历史研究中。我是先读其书,后识其人,交往之后,发现她确是难得的史学人才,读书多,记性好,悟性高,文采飞扬。她对于上海名人历史的研究,近于痴迷,夙兴夜寐,不避风雨,查资料,作访问,足迹遍及上海老城区各大街小巷,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甚至东飞日本,南下香港。她腿快,手快,笔头快,几年时间,在她的名下,已经排出一长串书名:《上海洋楼》、《上海的豪门旧梦》、《百年家族———盛宣怀》、《百年收藏》、《洋楼沧桑》……。一讲起名人历史,诸如李鸿章后代、宋美龄旧友、寿州孙家、南浔刘家,名门巨族间的关系网,高墙深院内的风流事,她就眉飞色舞,口讲指划,滔滔不绝,物我两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境界,宋路霞庶几近之。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上海政权更替已经五十多年了,本书述及的许多洋楼还屹立在上海街头,属于受保护的重点文物,建筑学家、博物学家可能很容易地指出其建筑之风格、材料之特点、设计之工拙,但是,对于洋楼主人的身世,对于曾经发生在洋楼里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读物质之楼易,读人文之楼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上海洋楼沧桑》繁体字版书成,宋路霞索序于我。我感于其事可信,其文可读,其书可贵,其志可嘉,故乐而序之。
熊月之 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2003年4月16日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上海通史》主编)
读完《上海海洋楼沧桑》,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寻一种精神。作者用一种非常内敛而深沉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我会被那些人物的命运所牵引,也会为他们的选择而思考。书中的很多段落,都让我反复咀嚼,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让我看到了,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是如何努力地生存,如何寻找自己的价值,以及如何维系自己的尊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以及对人物命运的悲悯。它不是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试图去理解,去还原。这种客观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它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对那个时代的上海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评分这本《上海海洋楼沧桑》真是让人读来心潮澎湃,虽然我并没有亲身经历书中所描绘的那个年代,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沧桑感,却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过去。书中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许平凡,或许有些许坎坷,但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对生活的执着,足以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描绘,从一句闲聊的方言,到一个物件的磨损程度,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我能想象到,在某个阳光斑驳的午后,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或是眉头紧锁,为生计奔波。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坚持。书中对历史背景的铺陈也恰到好处,既不过于枯燥,又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印记。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历史记录,而是一曲关于生命、关于时代的歌。读完后,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着那些画面,仿佛那段历史就在眼前,鲜活而真实。
评分初读《上海海洋楼沧桑》,我被它那股浓郁的时代气息所吸引。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的门,里面是那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上海。作者的文笔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匠人,将那些早已沉寂的岁月,一点一滴地雕琢出来,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质感。书中的场景描绘尤为出色,那些老洋房的雕花,街角的吆喝声,甚至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都通过文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听到吱呀作响的楼梯声,闻到老上海特有的香樟木味道。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紧紧抓住了我的心。他们不是被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经历,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张弛有度,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支撑,又不乏细腻的人物情感描写,让读者在了解时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个体生命的重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与过去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
评分《上海海洋楼沧桑》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轮廓。我作为一个读者,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久远却又生动的上海。作者的叙事风格是那种娓娓道来的,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感染力。你读着读着,就会被卷入其中,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呼吸,一起感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刻画,那种基于共同经历而产生的羁绊,那种在困境中的守望相助,都让我感到一种温暖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年代,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旧物件的描写,或者对某些习俗的记录,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仿佛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这种共鸣感,是很多书无法给予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不仅仅是那些被载入史册的大事件,更是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个体生命中的点滴故事。它让我明白,历史是由无数个这样鲜活的生命所组成的。
评分《上海海洋楼沧桑》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而深刻的思考。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同一般,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饱含深情的画卷。我沉醉于那些细腻的笔触,它们像涓涓细流,缓缓地注入读者的心田,激荡起层层涟漪。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变迁中,人们是如何适应、抗争,又是如何传承。我尤其被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所打动,他们的坚韧与乐观,他们的智慧与勇气,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底色。书中的一些对话,朴实而充满生活气息,仿佛能听到当年人们真实的语气。这种代入感,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上海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百科全书。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最动人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