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的共生关系:中国西南藏族社区研究

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的共生关系:中国西南藏族社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藏族社会
  • 宗教与社会
  • 农牧共生
  • 寺院经济
  • 社区研究
  • 西南地区
  • 文化人类学
  • 佛教
  • 土地制度
  • 生态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论述主旨在于阐明藏传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的共生互惠关系,笔者试图探讨其根源,亦即僧俗之间与亲友邻里以礼物形式往来的馈赠关系。其次,勾勒出寺院在区域信仰、经济层面所扮演的积极角色。此外,也比较了喜马拉雅山区藏裔民族志与当地1949年中共建政前后藏族的诸多信仰异同、文化变迁。寺院系除了政府机构公权力之外,唯一具备提供众人公认跨地域、村落及亲属网络的资源再分配管道;对社区而言,它更满足了社会主义环境背景下,众人对民间集资兴办宗教事业所兼具传统伦理、教化及社会福利、节庆聚会等机制需求的多重期待。

书名:《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的共生关系:中国西南藏族社区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西南地区藏族社区中,佛教寺院与周边农牧村落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共生关系。通过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梳理以及人类学视角的分析,本书旨在揭示在特定的地理、历史与文化背景下,宗教机构如何融入地方社会经济结构,并与世俗生活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动态平衡。 第一章 区域背景与研究方法 本章首先勾勒出中国西南藏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演变和社会结构。该区域地处高原,自然条件严苛,这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形态,即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接着,本书详细介绍了研究的方法论。我们采用了扎根于地方的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结合长期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口述史收集以及对寺院档案和地方志的分析。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寺院作为社会、经济和精神中心的职能转变上,以及它如何与村落的物质生产、社会秩序和精神生活紧密交织。 第二章 寺院的起源、演变与在地化 佛教自传入藏区以来,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与本土萨满信仰的融合与冲突,并最终在宋元明清时期确立了其核心地位。本章追溯了重点研究区域内主要寺院的建立历程,分析了其初创时期的经济基础——通常是地方贵族或首领的捐赠。更重要的是,本章着重探讨了寺院如何实现“在地化”。寺院的建筑风格、仪轨、甚至僧侣的选拔标准,都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族群习俗,不再是单纯的外来宗教中心,而是内生于藏族文化结构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 经济纽带:土地、牲畜与资源调配 寺院与村落的共生关系最直观地体现在经济层面。在农牧经济体系中,寺院扮演着重要的资源管理者和再分配者的角色。本书详尽分析了寺院拥有的土地和牧场(“曼塔”或“扎西曲林”)的管理模式。这些土地的产出并非完全归寺院私有,而是通过复杂的租赁、合作或税收体系,与村落居民共享。 农耕部分: 寺院的耕地往往由周边农户代为耕种,收入按份(如“拉巴份”)分成。这不仅保障了寺院的日常运营开支,如供养僧侣、维护建筑,也为部分贫困农户提供了稳定的生计来源。 牧业部分: 在牧区,寺院通过对公共牧场的间接控制,影响着游牧群体的迁徙路线和牲畜数量。寺院的“护法神”信仰有时也与对特定山脉、水源的保护相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尽管这种调节不总是以现代生态学标准来衡量的。 第四章 治理与法律:寺院在地方秩序中的作用 在清代“改土归流”及民国时期中央权力衰弱的背景下,许多藏区寺院实际上承担了基层治理的职能。本章探讨了寺院如何成为事实上的“仲裁者”和“司法机构”。 法律与道德约束: 寺院的戒律和佛教因果报应的教义,构成了对地方社会行为的强大道德约束力。重大的财产纠纷、婚姻冲突,乃至人身伤害案件,常被提交给寺院上层僧侣(堪布或格萨)裁决。这种裁决往往结合了宗教权威和传统习惯法。 社会救助网络: 寺院是处理饥荒、瘟疫等灾难时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寺院的“措钦”(公共会议)组织,可以动员信众进行互助,分发寺院储备的粮食或牲畜,这种社会安全网机制有效弥补了世俗政府职能的缺失。 第五章 精神连结:灌顶、法会与身份构建 经济和治理的互动是表象,精神信仰才是维系共生关系的深层动力。本章聚焦于寺院如何通过仪式和信仰体系,巩固其在村落中的精神领导地位。 仪式的周期性: 寺院组织的年度大型法会(如跳欠、祭祀山神等)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村落居民进行社会联谊、巩固族群认同的重要场合。这些活动需要村落提供物资、人力和资金支持,形成了一种“物质供养换取精神庇佑”的固定循环。 转世灵童与世俗精英: 寺院培养的转世灵童(活佛)常常被视为连接世间与神圣世界的桥梁。一些转世活佛的家族背景往往与地方的世俗精英(土司或有势力的村落首领)紧密相关,这使得宗教权威与政治权力在血缘和姻亲关系上相互渗透。 第六章 现代性冲击下的关系重塑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政治运动的介入,寺院与村落的传统共生关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关系如何在新的政治经济框架下进行适应与调整。 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传统经济基础(土地、贡品)的瓦解,促使寺院开始发展旅游、宗教服务收费等新的经济模式。 基层组织的替代: 村民委员会的建立和基层政府的深入渗透,使得寺院在行政管理和法律仲裁上的职能被削弱。 信仰的回归与商业化: 尽管面临体制约束,宗教信仰需求的释放使得寺院在精神服务方面的核心地位重新凸显,但这种重塑也伴随着更强烈的商业化倾向,对传统的互助伦理提出了新的考验。 结论 本书总结认为,中国西南藏族社区的寺院与村落并非简单的施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地理约束、历史积淀和共同信仰的“生态耦合系统”。这种共生关系展现了基层宗教机构在维护社会稳定、调配稀缺资源、构建地方认同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这一共生关系,是深入洞察藏族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礼物馈赠脉络下的互惠关系
     二、佛教与藏人社区的脉动
     三、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取得
     四、汉、藏地区的寺院经济
  • 第三节、研究架构与方法
     一、研究架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历史、人文生态环境

  • 第一节、地理环境
  • 第二节、历史背景
  • 第三节、人口、民族及语言
     一、金沙江畔汉藏混居平坝农村
     二、山区农牧并行的藏族村落

第三章 产业经济

  • 第一节、藏区农、牧民生活与土地的分配
  • 第二节、农牧村落的经济生产活动
     一、金沙江畔的汉藏混居平坝农村:其宗村
     二、中甸山坡地牧区的藏民村落:霞珠村
  • 第三节、藏族社区内互助换工的行为
  • 第四节、藏区寺院所占有的经济、产业地位
  • 第五节、当代共党及国家控制的巨大影响

第四章 社区家户组织及婚姻

  • 第一节、家庭组织及型态
  • 第二节、分家与继嗣
  • 第三节、婚姻与生育
     一、婚配法则
     二、婚姻的类型及其选择
     三、生育控制

第五章 信仰活动的社会层面

  • 第一节、圣、俗共生的实践基础
  • 第二节、社区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与层级
     一、个别的宗教行为
     二、村民集体的宗教行为

第六章 来远寺与社区的依存关系

  • 第一节、选择出家做为终身志业
  • 第二节、成长的代价:寺院僧众晋升的阶序层级
  • 第三节、原生家庭及亲友的后勤支援
  • 第四节、活佛做为信仰区域的领袖

第七章 结 论

附 录:

  • 一、藏、汉暨拼音对照词汇
  • 二、在藏传佛教止贡噶举来远寺第六世让迥活佛坐床典礼上的讲话
  • 三、本地当代年度大事纪要。
  • 四、《八卦简轨》译文
  • 五、《死后算命之书》译文(黑书)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充满好奇,尤其是藏族文化,它总是带着一种神秘而圣洁的光环。这本《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的共生关系:中国西南藏族社区研究》无疑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并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绘,而是深入剖析了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之间那种难以割舍、相互依存的共生逻辑。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没有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以一种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学、人类学概念融入到具体的村落和寺院的案例分析中。从寺院僧侣与村民在农忙时节的相互扶持,到节庆时寺院与村落共同组织的盛大活动,再到寺院在村民经济发展中的潜在推动作用,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探讨了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这种传统的共生关系是如何受到挑战,以及藏族社区又是如何努力维持和调整这种关系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我对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他们的生存智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在浩瀚的学术书籍海洋中,《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的共生关系:中国西南藏族社区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论据,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西南藏族文化的新大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宗教与世俗生活关系上的严谨与客观。书中并没有将寺院视为一个孤立的宗教场所,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区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寺院如何在农牧生产、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与村民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共生模式。我被书中关于寺院土地管理、僧侣的社会角色、以及寺院在处理土地纠纷、水资源分配等实际问题上的作用的描述所深深吸引。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佛教信仰在藏族社会中的实际影响力,也提供了宝贵的案例,证明了宗教在维系社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对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有了更深切的认同感。

评分

我一直认为,研究一个地域的文化,必须关注其最核心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而《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的共生关系:中国西南藏族社区研究》正是这样一部杰出的作品。它以中国西南藏族社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之间相互依存、共同演化的共生关系。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梳理得清晰明了。我从书中了解到,寺院不仅仅是僧侣修行和信徒朝拜的场所,更是整个社区的精神中心和文化枢纽,它在维持社会秩序、传承民族文化、甚至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中关于寺院如何通过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如调解纠纷、主持仪式、提供教育等,与农牧民的生活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局面,这一部分的论述令我印象尤为深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宗教社区是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积极适应社会变迁,并且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评分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深入田野”的研究著作,它带来的信息量和思考深度让我难以置信。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深入其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的共生关系:中国西南藏族社区研究》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书中展现的不仅是对宏观社会结构的洞察,更是对微观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捕捉。我阅读时,仿佛能听到寺院悠扬的诵经声,看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耕作的身影,感受到节日庆典的热闹氛围。书中对寺院如何承担起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多种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如何与农牧生产活动紧密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一部分的论述让我大开眼界。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寺院与村落关系中动态的变化和潜在的张力,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学术价值。它让我明白,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形成和维系,都绝非偶然,而是无数个体互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评分

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翻开这本《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的共生关系:中国西南藏族社区研究》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只是被它独特而吸引人的书名所打动。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而神秘的藏族社区,亲眼见证着寺院与村落之间错综复杂却又和谐共生的动人画面。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佛教信仰如何渗透到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生老病死到农耕牧养,再到婚丧嫁娶,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一个维系社区情感、传承文化传统、甚至提供物质帮助的重要场所。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寺院在解决社区内部纠纷、调解矛盾、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发挥的稳定器作用的描述所打动。那些活生生的案例,那些深入人心的故事,让我对藏族人民的宗教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宗教社区是如何在变化中保持其独特性的,以及这种共生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又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它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