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学综述
本书是牟宗三先生于1963年为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讲授「宋明儒学」课程之讲辞,可看作是《心体与性体》一书之引论。本书共分七讲,对研究牟先生思想之发展极具参考价值。
宋明理学演讲录
本书记录牟宗三先生于1986年在香港新亚研究所的授课内容,由卢雪崑先生根据录音及听课笔记整理成初稿,后经牟先生亲自修订而成。
陆王一系之心性之学
本书系牟宗三先生研究宋明儒学之初期成果,因研究刘蕺山而涉及心学的全幅内容,并对于刘蕺山之区分「心宗」与「性宗」、以及其「以心着性」的思想有所着墨。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县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新亚研究所等校教授。1987年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英国康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其许多着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主要着作有《心体与性体》、《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名理论》等译作,以上各书均收录于《牟宗三先生全集》套书中。牟先生的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这本书就像一本精雕细琢的学术珍宝,每一个字句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在对宋明理学进行综述时,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学术功力,他对不同学派的思想体系,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进行了极为详尽而准确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陆王心学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他不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即理”、“致良知”等核心概念,更着力于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个体主体性和道德自觉的深层含义。这种对“心之学”的专注与解读,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世界和理解自身的视角。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翔实,论证逻辑严密,而且作者的语言表达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先哲思想的敬畏之心。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它不仅提升了我的学术视野,更在某种程度上涤荡了我的心灵,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宋明理学研究领域的一枚重磅炸弹,以其详尽的梳理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思想史画卷。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深入宋明两代儒学思想的核心腹地。书中对理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巧妙地捕捉了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那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复杂关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分与联系上,作者展现了惊人的学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逻辑推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把握其核心要义。同时,作者对宋明儒学所面临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与其他思想流派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理学思想的生成土壤及其历史意义。整本书的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语言也颇具学术深度,读来令人受益匪浅。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宋明儒学,特别是对其主要流派和发展历程有系统性认识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头佳作,其价值远超一般文献资料的堆砌。
评分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部头”学术著作,它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提供了宋明理学领域的一幅全景图。作者在探讨宋明儒学发展问题时,并没有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学派或历史时期,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思想史的长河中,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理学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驱动其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特别是在阐述陆王心学的独特贡献时,作者展现了其非凡的分析能力,他不仅揭示了心学在哲学本体论上的突破,更强调了其在道德实践和个人修养方面所倡导的全新路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大气磅礴,论证逻辑严谨,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之上。对于那些渴望对宋明理学有一个系统性、整体性认识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学术基石,它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著作,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思想对话。作者在讲解宋明理学的过程中,仿佛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去探究那些看似深奥的哲学命题。特别是当笔触触及陆王一系的心性之学时,那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关怀,对“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概念的细致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学堂,与先哲们一同进行着关于人性和道德的严肃探讨。书中对于“心”的本体地位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内省和体悟来达到道德完善的路径,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在实践中的可能性,以及它们对后世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将宏大的哲学理论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乏人文的温度。对于那些渴望探索人生意义、追求内在觉醒的读者,这本书无疑能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宋明理学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觉得它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太过遥远。但这本书却以其出人意料的视角和引人入胜的论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梳理宋明理学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关切相结合。他没有简单地将理学视为一种已经过去的哲学体系,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在面对时代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困境与转机。例如,对于理学如何回应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如何在政治和社会变革中寻找自身定位,作者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格物致知”的现代解读,它不再仅仅是古代的读书方法,而是被赋予了探究事物本质、追求真理的普遍意义。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融会贯通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思想与现代的我们,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和发掘那些被遗忘或忽视的宝贵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