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恩仇录》虽是金庸的第一部作品,但已经光芒万丈。《书剑》是「群戏」,主角是「红花会」,而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红花会一共有十四个「当家」,其中有几名相当突出,活龙活现,令人激赏!《书剑》採用了「干隆是汉人」的传说,借干隆这个人物,写出了既得权力和民族仇恨之间的矛盾,在表达这一点意念上,获得成功。
《作者介绍》
金庸
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一九二四年生。曾任报社编译、编辑,电影公司编剧、导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创办明报机构,出版报纸、杂志及书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后撰写武侠小说十五部,广受当代读者欢迎,至今已蔚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并兴起海内外波澜壮阔的金学研究风气,更将《金庸作品集》推至文学经典的高峰。曾获颁众多荣衔,包括一九八一年英国政府O.B.E.勋衔、一九八六年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九九二年加拿大UBC大学Doctor of Letters及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勋衔、一九九四年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一九九六年日本创价大学名誉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校荣誉院士、二○○一年台北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等校名誉教授。
《书剑恩仇录》是我所写的第一部小说。从一九五五年到现在,整整二十多年了。
我是浙江海宁人。干隆皇帝的传说,从小就在故乡听到了的。小时候做童子军,曾在海宁干隆皇帝所造的石塘边露营,半夜?G瞧着滚滚怒潮汹涌而来。因此第一部小说写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但陈家洛这人物是我的杜撰。香香公主也不是传说中或历史上的香妃。香香公主比香妃美得多了。本书中所附的香妃插图,只是让读者们看到,干隆有这样的一个嫔妃。
海宁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个海滨小县,只以海潮出名。宋代有女词人朱淑真。近代的着名人物有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等,他们的性格中都有一些忧郁色调和悲剧意味,也都带着几分不合时宜的执拗。陈家洛身上,或许也有一点这几个人的影子。但海宁不大出武人,即使是军事学家蒋百里,也只会讲武,不大会动武。历史上海宁出名的武人,是唐时与张巡共守睢阳的许远。
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据,认为干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香妃为皇太后害死的传说也是假的。他主要的理由是「与正史不合」。历史学家当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再者,对皇室不利的任何传说,决计不会写入「正史」。
干隆修建海宁海塘,全力以赴,直到大功告成,这件事有厚惠于民。我在书中将他写得过份不堪,有时觉得有些抱歉。他的诗作得不好,本来也没多大相干,只是我小时候在海宁、杭州,到处见到他御制诗的石刻,实在很有反感,现在在博物院中参阅名画,仍然到处见到他的题字,不讽刺他一番,闷气难伸。
除了小学时写过描红格子之外,我从来没练过字,封面上所写的书名和签名,不值书法家一哂。对诗词也是一窍不通,直到最近修改本书,才翻阅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一书而初学平平仄仄。拟干隆的诗也就罢了,拟陈家洛与余鱼同的诗就幼稚得很。陈家洛在初作中本是解元,但想解元的诗不可能如此拙劣,因此修订时削足适履,革去了他的解元头衔。余鱼同虽只秀才,他的诗也不该是这样的初学程度。不过他外号「金笛秀才」,他的功名,就略加通融,不予革除了。本书的回目也做得不好。本书初版中的回目,平仄完全不?u,现在也不过略有改善而已。
本书最初在报上连载,后来出版单行本,现在修改校订后重印,几乎每一句句子都曾改过。第三版又再作修改。内地、港台、海外读者大量给作者来信,或撰文着书评论,指正错字或提意见,热诚可感。
《书剑恩仇录》是我平生所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既欠经验,又乏修养,行文与情节中模仿前人之作颇多,现在将这些模仿性的段落都删除或改写了,但初作与幼稚的痕迹仍不可免,至少,那是独立的创作。
本书第三版修改时,曾觅得伊斯兰教《可兰经》全文,努力虔诚拜读,希望本书所述,不违伊斯兰教教义,盖作者对普世宗教,均怀尊崇虔诚之意。唯各宗教教义深奥,浅学者不易入门也。
《金庸作品集》每一册中都附印彩色插图,希望让读者们(尤其是身在外国的读者)多接触一些中国的文物和艺术作品。如果觉得小说本身太无聊,那就看看图片吧。书后那枚「金庸作品集」的印章是香港金石家易越石先生所作。本书之出版,好友沈宝新兄、王荣文兄、同事陈华生先生、许孝栋先生、吴玉芬女士、徐岱先生、李佳颖小姐、郑祥琳小姐、蒋放年先生等各位赐助甚多,谨志感谢之意。严家炎、冯其庸、陈墨三位先生多赐教言,大都已嘉纳而收入改正版中,极感。
这次入手《书剑恩仇录(共两册)(新修版)》,纯粹是出于对金庸武侠世界的一种情怀。这些年,陆陆续续读过他不少作品,但《书剑恩仇录》似乎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未竟之地”。每次看到有人谈论,都会勾起我对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江湖纷争,以及那些游走在刀尖上的侠客的想象。新修版这个标签,对我来说,意味着更精炼的文字,更完善的情节,或许还有一些当年未曾表达完全的意境。我喜欢金庸先生笔下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将个人的命运与家国兴衰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你在读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洪流的震撼。这次,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乾隆年间,汉族与满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那些隐藏在江湖表面之下的政治斗争。我渴望看到那个时代的英雄们,他们是如何在家国大义与个人情仇之间做出选择,他们的信念如何支撑他们走过艰难险阻。我对书中是否会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以及他们是如何塑造出与主角们鲜明对比的性格,也充满了好奇。更重要的是,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重新审视“侠”的定义,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侠”又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
评分拿到《书剑恩仇录(共两册)(新修版)》,就有一种拆开珍贵礼物的喜悦感。我一直觉得,金庸先生的小说,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陪伴了无数人成长的精神食粮。这次的新修版,更是让我看到了他对经典的再度打磨和升华。我特别欣赏金庸先生对人物塑造的功力,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血肉,有自己的执念,有自己的挣扎。我期待在这部作品中,能够看到更多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为民族命运而奋斗的平凡人,他们的故事,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我喜欢那种从历史的厚重感中提炼出的江湖故事,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植于真实的时代背景,让你在读的时候,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很好奇,在《书剑恩仇录》中,那些关于民族、关于忠义、关于爱情的探讨,是否会有更深刻的表达。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家国情怀的磅礴,以及个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渺小与伟大。希望这次阅读,能带给我更多对于人性、对于历史的思考。
评分收到《书剑恩仇录(共两册)(新修版)》,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激动。金庸先生的笔下的江湖,总是那么令人神往,既有快意恩仇的豪情,也有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这次的新修版,我期待着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上的再度精雕细琢,也许会有一些新的细节,新的意境,为我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我喜欢金庸先生作品中那种宏大的历史背景,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家国天下的洪流之中,让你在感受江湖恩怨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厚重。我很好奇,在这部作品中,是否会有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她们的出现,是否会为故事增添更多色彩,或者在关键时刻,她们会展现出怎样的智慧和勇气。我也期待着能够看到一些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在乱世之中,爱情的萌芽和发展,往往更显珍贵和动人。更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让我重新思考“义”的含义,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又是如何践行他们的“义”的。
评分初读《书剑恩仇录》,完全是被它那古老而又充满江湖气息的名字所吸引。我一直对金庸先生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描绘侠义江湖、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拿到这套新修版,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古色古香的封面设计也让人心生喜爱。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开始翻阅,但仅仅是这份对作者的崇敬,以及对书中即将展现的那个遥远而又令人神往的年代的想象,就已经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热茶,在窗边静静地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感受人物的命运起伏,体会江湖的恩怨情仇。我尤其好奇,在这被称为“新修版”的作品中,作者是否会为我们带来一些更深邃的思考,或者在情节上增添更多令人惊喜的转折。我期待着书中那位年轻的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如何在那个乱世之中,凭借着他的智慧、勇气和理想,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英雄,在清廷的统治下,为了心中的正义和民族的未来而奔波奋斗。也期待着书中那些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她们的出现,是否会为这冰冷的江湖增添几分柔情,或者在关键时刻,扮演起至关重要的角色。这部作品,在我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通往人性复杂,通往侠义精神的窗口。
评分《书剑恩仇录(共两册)(新修版)》的到来,仿佛点燃了我对武侠世界的无限遐想。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描绘江湖豪情、侠骨柔情的作品情有独钟,而金庸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次的新修版,让我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品读这部经典。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清朝初年,那种民族矛盾的复杂性,以及在这背景下,江湖人士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更多令人惊叹的武功描写,那些行云流水般的招式,那些震撼人心的对决,都是我作为读者所热切期待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智谋策略的描写,毕竟,在这个波谲云诡的江湖中,光有武功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来化解危机,实现目标。我对书中是否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阴谋诡计,以及主角们是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一一破解,充满了期待。更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让我感受到,在那个时代,真正的侠义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