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忙碌的台北人,週休二日有没有想吃野菜却不认识野菜的困扰?现在由台北市政府新闻处出版的《台北市常见的野菜─大自然飨宴》一书,特别挑出常见的二十种野菜一一介绍,每一种植物还辅以二至三种料理方式,让你在认识野菜之余,也能享受野菜烹调后的美味及烹煮过程所带来的乐趣。
《 台北市常见的野菜─大自然飨宴》是新闻处继畅销书《台北市常见的有毒植物》后,又一与植物生态有关的书籍。为提倡正当休闲、建立野菜食用的正确观念及结合现代人健康养生的风气,新闻处特别在90年4月起在《台北画刊》上规画专题连载,本书为该专题集结,供有兴趣的市民参考及保存。书中除台北市近郊常见野菜详尽介绍之外,还搭配许多养生料理食谱及图片,都是由本书作者简锦玲老师以其专业及多年的烹调教学经验撰写而成,让你在认识野菜之余,也能享受野菜烹调后的美味及烹煮过程所带来的乐趣,是喜欢健康养生新风潮的现代人所不可或缺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很清晰,每一章节都集中介绍一种或几种常见的野菜,信息量大但不会显得混乱。我喜欢它按照野菜的科属来分类,或者按照它们在城市中出现的频率来排序,这样让我能够更有条理地去学习和记忆。而且,书中的插图都标注了清晰的名称和别名,这对于辨识度非常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种野菜的时候,都会附带一个小知识点,比如它的药用价值,或者在某些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这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介绍“咸丰草”的时候,书中提到它在很多地方被视为“福气草”,这让我对这种常见的野花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不仅仅是认识了野菜,更是丰富了我对台湾本土植物文化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最终让我感受到一种“回归”。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依赖科技,越来越脱离自然。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将我们拉回到与土地连接的本源。它让我明白,我们吃的很多食物,其实都可以从身边找到,而那些看似平凡的野菜,蕴含着最原始的生命力和最纯粹的味道。我尝试了书里介绍的很多野菜,比如用“酢浆草”来做凉拌,味道酸酸的,很解腻;用“牛蒡”来炖汤,味道甘甜,营养丰富。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满足。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带来美食的享受,更是让我重新找回了与自然对话的感觉。它让我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更加敬畏大自然的力量。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台北的“风土志”,它记录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植物,也记录了我们与这片土地的情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实用”。我不是植物学专业出身,对于复杂的术语和理论都比较头疼。但这本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配以大量的插图,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和应用。比如,书中介绍“昭和草”的时候,不仅仅说明了它的长相,还给出了它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特点,以及采摘嫩芽的最佳时间。这些信息对于想要自己动手采集野菜的人来说,太有用了!我之前尝试过几次采集野菜,但总是分不清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或者采摘的时机不对,导致口感不好。这本书就像是我随身携带的“野菜百科”,我会在出去采集的时候带着它,随时翻阅对照。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处理和烹饪方法,比如如何清洗、如何焯水,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生活技巧。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让我认识了野菜,更是让我学会了如何去享受这些大自然的馈赠。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一种文化认同。这本书《台北市常见的野菜:大自然飨宴》就给了我这样的体验。作者的笔触很细腻,不仅仅是植物学上的描述,更融入了浓厚的乡土情怀。我记得有一段讲到“昭和草”,它在日据时期就被引入台湾,后来又在一些荒地上广泛生长。书里提到它的别名叫“鹅菜”,因为很多鹅喜欢吃它,这让我联想到小时候在乡下看到的景象,虽然我住在台北,但这种对过去的回忆,通过这本书得到了连接。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杂草的东西,其实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也连接着人与土地的情感。而且,书中对于野菜的食用方法介绍也十分接地气,很多都是我们家常会做的菜肴,只是用了书中介绍的野生食材。比如,用“紫背草”来做煎蛋,口感会特别香。我尝试了几次,味道真的跟普通的蔬菜不一样,有一种更天然、更鲜美的味道。这本书不只是科普,更像是一本带着我们穿越回过去,重新认识我们脚下土地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张都清晰 detail,而且色彩真实,就像是把鲜活的野菜直接搬到了书页上。我之前看过一些植物图鉴,图片都很模糊,或者拍摄角度不好,很难对照。但这本书的图片,让我一眼就能认出书中的野菜。尤其是一些嫩芽的状态,拍得非常清楚,这对于新手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很多野菜最鲜嫩的时候,形态跟长大后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书里关于“刺儿菜”的介绍,我印象很深刻。那种带刺的叶子,我一直以为只能远观,没想到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去除它的刺,以及它炒食的美味。这让我大开眼界,觉得以前错过了太多好吃的野菜。而且,书里不仅仅有高清大图,还有一些细致的局部特写,比如花朵、种子,这些细节都帮助我更好地识别植物。看完之后,我甚至会把书里的图片保存下来,出去的时候对照着看,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植物学家一样,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他/她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更是在讲述每一个野菜背后的故事。我记得有一段讲到“鸡屎藤”,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不太雅观,但书中却用一种很温和的方式,解释了它的由来,并且介绍了它作为野菜的多种功效和食用方法。这种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共鸣。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野草”,发现它们身上同样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它让我明白,大自然是充满智慧的,而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的野菜,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野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灵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淡雅的水彩插画风格,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切,很台湾。我一直对我们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东西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可以吃的野菜,总觉得它们带着一种特别的生命力。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想着里面会讲些什么。其实,我对很多野菜的名字都耳熟能详,比如地瓜叶、龙须菜,但总觉得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长在城市里,更不知道如何区分它们。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不像有些专业的植物图鉴那样枯燥,而是用一种很生活化的语言,把复杂的植物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它不仅列举了台北市常见的野菜,还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甚至还有一些民间流传的食用方法和药用价值。我觉得最棒的一点是,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之后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真正能引导你去观察、去发现、去实践的书。看完之后,我都会忍不住去家附近的公园、巷口,甚至是一些被遗忘的角落里寻找它们的身影,那种发现的乐趣,是很多现代生活中很难体会到的。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把开启自然宝藏的钥匙。我一直对大自然很向往,但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很难有时间和机会去接触真正野生的植物。这本书正好弥补了我的遗憾。它不仅仅是一本野菜图鉴,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南。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马齿苋”的描述,它生命力顽强,随处可见,书中介绍了它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烹饪方式,让我觉得原来这么容易获得的植物,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我尝试了用它来做凉拌,味道酸酸甜甜的,非常开胃,而且感觉身体都变得更好了。书里还提醒我们,在采集野菜的时候要注意环境污染,不要在路边或者水源附近采集,这一点非常重要,也体现了作者的环保意识。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那些对植物学感兴趣的人看的,更是给所有想要更亲近自然、更了解我们生活环境的人看的。它让我明白,即使在繁华的都市里,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大自然飨宴”。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野菜”就是野地里随便长长,然后被一些老一辈人挖来吃的植物,对它们并没有太多概念。没想到,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它不仅仅是介绍野菜的名字和样子,更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不起眼”的植物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滨藜”那一章节,我之前在海边或者一些荒地见过,但从不知道它还可以食用,更不知道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书里对它生长环境的描述,以及如何辨别嫩芽和老叶,都写得非常细致,仿佛作者就是带着我们亲身去采摘一样。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野菜采集的伦理和环境保护的讨论,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也体现了作者的用心。在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依赖超市里的农产品,反而忽略了我们身边最直接的自然馈赠。这本书提醒我们,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也隐藏着许多宝藏,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我感觉自己像是突然获得了“识野”的能力,走在路上,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路边的植物,想知道它们是不是书中提到的某种野菜。
评分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惊喜”。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植物图鉴,但没想到它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书里有很多关于野菜的小故事,比如某个野菜的俗名是怎么来的,或者某个野菜在当地居民生活中有怎样的地位。这让整个阅读过程非常轻松愉快,不像是在学习,更像是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车前草”的介绍,它的别名很多,而且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它是“尿床草”,但书中详细介绍了它作为野菜的食用方法,比如炒食或者煮汤,味道也很不错,这让我对它刮目相看。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辨别野菜的技巧,比如如何区分它们的叶形、花朵,以及它们适合生长的土壤和光照条件。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觉得作者是真的深入到田野中去观察和研究的,而不是仅仅在书房里“纸上谈兵”。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北的绿意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只是匆匆走过,而是会停下来,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