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外行能被吸引入门、内行能愉悦分享」的新文学读本。共计有三十篇名家作品,诗十家,散文十家,小说十家,篇末有编选人所写作家简介、作品评析及延伸阅读。
本书特有三十篇作品作家或评论家访谈影片之DVD两片。
期望能编出一本「外行能被吸引入门、内行能愉悦分享」的新文学读本──廖玉蕙
三类选文标准,新诗类着重题材的兼顾,包括浪子情怀、存在主义、战争、死亡、回乡、亲情、政治现实、社会事件、爱情、女性意识等议题,呈现人生诸多面向。所选作者的创作生涯也都超越四分之一世纪,且揣摩、经营、研究,自成风格。
散文所选,则囊括前行、中生代及新生代名家,以彰显各自写作年代的时代脉动为重点。早期的贫困、肃杀,近年的焦虑、失语,加上其间的女性启蒙,成为散文类的三大主轴,而以亘古不变的亲情与美丽的痴想贯串。
小说类抉选的作者多具技艺的代表性,选文则偏重解严前后的思想对照,女性主义的启蒙显然是编者注目的焦点,弱势的关照也是选文的参考。
杨牧教授在审订意见中的一段话很值得注意,他说:「各家作者介绍与评析皆甚佳,对读者认识台湾当代文学很有帮助。有些地方编者提出一般人共同的看法,自然是学术规矩所在;有些地方我们也看到编者相当主观地切入剖析,往往就是一件更加有意义的批评实践,为我个人所深深欢喜。这样多意向的三十篇评析,可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我觉得编者表现优异。」
陈义芝选论新诗,周芬伶负责小说,廖玉蕙编选散文。
作者简介
廖玉蕙,世新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作家。
陈义芝,联合报副刊中心主任,诗人。
周芬伶,东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作家。
审订者简介
杨牧,中研院文哲所所长,诗人。
张晓风,阳明医学院专任副教授,作家。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台湾文学的选集并不少见,但《繁花盛景─台湾当代文学新选》这个书名,还是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几个字,带着一种阔大、丰盈、且充满生命力的感觉,仿佛是在描绘一片生机勃勃的文学花园。作为一名对台湾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本土文学的发展。我深知,台湾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情感、历史的印记、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的汇聚。因此,这份“新选”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我特别好奇,究竟是哪些作品,能够被选入这“繁花盛景”之中?它们是否能够代表当下台湾文学的最高水平?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那些已经成名、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更希望能够看到那些新晋的、充满潜力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是否能够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考。例如,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全球化进程、以及社会议题的多元化,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这些影响被作家们巧妙地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之中,展现出当代台湾文学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我想读到那些能够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文字,那些能够让我重新认识台湾、重新思考生活的篇章。它不应该只是一本“好书”,更应该是一本能够“启迪人心”的书。
评分拿到《繁花盛景─台湾当代文学新选》这本厚重的书,我的心绪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我为台湾当代文学能够有这样一本集大成的选集而感到欣慰,这意味着它得到了重视,也为后来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入口。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从小阅读台湾本土文学作品的读者,我对“新选”这两个字既期待又有点担忧。期待它能够收录那些在近年来崭露头角、但可能尚未被大众熟知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希望它能不落俗套,能够真正反映出当代台湾文学的多元面貌和前沿探索。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当今社会,台湾的作家们正在关注哪些议题?他们的笔触是否还像过去那样,细腻地捕捉社会变迁的痕迹,深刻地反思历史的遗留问题,或是充满诗意地描绘这片土地的风景与人情?我希望这份选本能够呈现出一种“生命力”——那是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所散发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怀,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对语言的精益求精。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启发我、甚至改变我阅读习惯的作品。或许是那些以崭新视角解读传统文化的作品,或许是那些探讨现代人内心孤独与迷茫的作品,又或许是那些充满实验性、挑战传统叙事模式的作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本能够让我感到“有收获”的书,一本能够在我阅读之后,能够带着新的思考和感悟,继续前行的书。
评分当我拿到《繁花盛景─台湾当代文学新选》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哇,好厚一本!”。这厚度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仿佛它不是匆忙之作,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打磨的成果。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几十年的读者,我经历过台湾文学的黄金时代,也见证了后来的起伏与变化。我总觉得,台湾文学就像一棵扎根深厚的榕树,它的根须深深地渗透进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土壤,吸收着这里的阳光、雨露、以及历史的养分,然后绽放出枝繁叶茂、形态各异的繁盛景象。这本书的“繁花盛景”之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我对台湾当代文学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汇聚那些真正绽放光芒的作品,无论是依旧在创作第一线的名家,还是那些初露锋芒的新秀。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台湾的作家们是如何寻找他们的创作灵感,如何保持他们的创作热情,又如何用他们的文字去抵抗时代的喧嚣,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生命瞬间。这本书有没有收录那些我曾经读过,但因为时间久远而有些模糊的作品?有没有那些新出现的,让我眼前一亮的佳作?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台湾当代文学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不拘泥于单一的风格或主题,而是能够包罗万象,反映出台湾社会最真实、最丰富的面貌。比如,关于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关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关于历史记忆的挖掘与反思,关于个体在群体中的挣扎与选择,等等。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在台湾文学中寻找的主题。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能够让我感到惊喜、感到启发、感到与自身生命紧密相连的文字。
评分拿到《繁花盛景─台湾当代文学新选》这本厚实的书,心情就像是收到一份迟到的邀请函,去赴一场久违的文学盛宴。翻开目录,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映入眼帘,有的是我学生时代就已奉为圭臬的大家,他们的文字如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醇厚;有的是近年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新生代,他们的笔触带着时代的脉搏,生猛而有力。作为一名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成长、呼吸的读者,我总觉得,最能触动心弦的,始终是那些根植于这片土地的故事,那些用闽南语、客家话、原住民语言,抑或是带着台湾口音的国语所书写的篇章。这本书的选本,仿佛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熟悉的画面:阳明山的芒花季,淡水的夕阳,台南巷弄里的古厝,垦丁的海风……这些景致不仅仅是地理名词,更是承载着无数台湾人共同记忆的情感符号。我迫不及待地想走进这些文字里,看看作家们如何用他们的视角,解构与重塑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日常。是那些街角的小吃摊,是那些挤满人的捷运车厢,是那些夜市里喧嚣的人声,抑或是是那些在平凡日子里悄然绽放的温情与伤痛,都在他们的笔下得到了怎样的呈现?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关于台湾社会变迁、身份认同、历史回溯的探讨,这些议题总是能引发我最深层的思考。毕竟,我们活在这里,经历着时代的浪潮,见证着社会的转型,这些书写,便是我们集体心灵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过去、现在,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忧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重新认识、去深入理解,甚至去重新审视我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上的文学图景。我希望能在这字里行间,找到那些触及我灵魂深处的共鸣,那些能够让我捧着书本,发出“对,就是这样”的感叹的瞬间。
评分拿到《繁花盛景─台湾当代文学新选》这本书,我的内心首先涌起的是一种期待,一种想深入了解当下台湾文学图景的渴望。台湾这片土地,孕育了如此丰富多元的文学,从早期的乡土文学,到后来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再到如今百花齐放的各种探索,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新选”这两个字,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文学脉搏的一次精准捕捉。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多年的读者,我深知,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能够折射出社会变迁的痕迹,也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思绪。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台湾的作家们正在关注些什么?他们的笔触是否依然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矛盾与机遇?他们又是如何用他们独特的语言,去描绘这片土地上的人情世故,去探索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去反思历史的深层含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看到台湾当代文学的“新”在哪里,它的“盛景”又是如何呈现的。或许是那些在叙事技巧上的创新,或许是那些在题材选择上的大胆突破,又或许是那些在情感表达上的深刻细腻。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启发我、甚至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这片土地关系的优秀作品。
评分拿起《繁花盛景─台湾当代文学新选》,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本选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张触及台湾当代文学肌理的“藏宝图”。台湾这片土地,承载着太多故事,流淌着太多情感,而文学,无疑是最好的记录者和诠释者。“繁花盛景”这个名字,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它暗示着一种丰富、多元、且充满生命力的文学景象。而“新选”,则让我对其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精选出那些最能代表当下台湾文学风貌,最能触动我们心灵的作品。作为一名对台湾文学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本土的文学创作。我深知,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选集中,我能读到哪些作家,他们是如何用他们的笔,去描绘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他们关注的议题是什么?他们的叙事方式有什么样的创新?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温度又有力量的作品。它们或许能带我走进某个我未曾去过的台湾角落,去体验不同的人生;或许能让我对某个我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产生新的思考;又或许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我沉浸其中,细细品读,并在读完之后,依然久久回味的书。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起《繁花盛景─台湾当代文学新选》,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又是一本选集”。我们台湾的文坛,尤其是当代的,确实有不少的选集出版,琳琅满目,有时候甚至让人眼花缭乱,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当我看到“当代文学新选”这几个字,并且翻阅了一下作者名单后,我的兴趣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这“新选”二字,很关键,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把过去的经典作品重新堆砌,而是有意识地去挑选那些在当下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我们时代精神的作品。我一直觉得,文学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捕捉到时代的细微脉动,将转瞬即逝的感受、观念、以及社会氛围,凝固成永恒的文字。我们这一代台湾人,经历了不少的时代巨变,从威权到民主,从经济腾飞到产业转型,从戒严时期的压抑到如今的多元开放。这些变化,必然会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特别好奇,在这些“新选”的作品里,会有哪些作家,以怎样的方式,去描绘我们生活中那些细微而又深刻的改变?是关于网络世代的疏离感,还是关于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碰撞?亦或是关于世代之间的隔阂与理解?我期待看到那些能够触碰到我们内心深处,让我们产生强烈共鸣的篇章。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在这些作家的笔下,会不会摇身一变,成为意味深长的叙事?那些在我们日常对话中常常忽略的细节,是否会在书中被放大,显露出它们隐藏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不同的台湾角落,去体验不同身份、不同族群、不同年龄的人们的生活,去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它不应该仅仅是一本“好读”的书,更应该是一本“耐读”的书,一本能够激发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书。
评分当《繁花盛景─台湾当代文学新选》摆在我面前,我心里泛起一阵熟悉的涟漪。我总觉得,台湾的文学,就像台湾的海,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蕴藏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而“繁花盛景”这个名字,似乎就点出了这种蓬勃而又丰富的特质。作为一名长期在台湾生活的读者,我对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看着那些我曾经热爱的作家,在岁月的沉淀中,他们的文字愈发醇厚;我也看到了许多新锐作家,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语言,为台湾文学注入新的活力。这份“新选”,在我看来,是对于“当下”台湾文学的一次重要的梳理和呈现。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选集里,我能看到哪些我熟悉的、却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不同光彩的作品?又有哪些我从未接触过,却足以让我眼前一亮的新名字?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台湾文学的“时代感”。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爆炸,社会变迁加速,个体在其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问题,必然会在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到台湾社会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去理解那些潜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力量,去思考那些关于身份、关于历史、关于未来的重要议题。它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社会的多元面向,也应该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更广阔的文学世界。
评分当我看到《繁花盛景─台湾当代文学新选》这本书时,我有一种“终于等到你”的感觉。作为一名资深的台湾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在关注着台湾文坛的动态,也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代表当下台湾文学最高成就的选集。“繁花盛景”这个名字,给我一种强烈的美学联想,仿佛书中汇聚了无数作者用生命绽放出的绚丽之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文学画卷。而“新选”这两个字,则让我对其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希望这份“新选”不仅仅是名家名作的简单堆砌,更能够体现出当下台湾文学的活力、创新与多元。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当今社会,台湾的作家们是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笔下的故事,是否能够捕捉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挣扎与希望?是否能够深刻地触及我们共同的情感,引发我们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思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年龄段的作家,他们用各具特色的语言和视角,共同描绘出当代台湾文学的广阔图景。也许是关于城市生活的疏离与连接,也许是关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也许是关于个体身份的追寻与构建。我希望它能够带给我惊喜,让我发现新的文学瑰宝,也让我对台湾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收到《繁花盛景─台湾当代文学新选》这本书,我既感到兴奋,又有一丝审慎。兴奋是因为,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文学的读者,我总是期待看到一份能够代表当下台湾文学最高水平的选本,它就像一份文学的“年报”或“地图”,能够让我快速了解文坛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新选”这两个字,尤其吸引我,因为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展望。我更关心的是,这份“新选”到底“新”在哪里?它是否能够打破过去一些选本可能存在的“选材偏好”,而是真正地包容了更多元的叙事声音和文学探索?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阅读习惯改变的时代,台湾的作家们是如何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意义,他们关注的议题是什么,他们的叙事方式又有什么创新?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读到那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作品,那些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深处,引发我们思考和共鸣的篇章。比如,那些关于台湾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与希望,关于两岸关系变迁下的个体命运,关于族群融合与认同的挣扎,关于科技发展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我希望这份选本,能够展现出台湾当代文学蓬勃的生命力,以及它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价值。它不应该仅仅是学院派的精选,更应该是能够贴近普通读者生活,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作品。我希望它能够像一本厚实的书签,夹在我阅读台湾文学的旅程中,标记出这个时期最闪耀的文学星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